杨浦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05年—2007年) 一、现状分析 1、取得的成效 杨浦区现有公办中小学93所、(民办学校22所),公办幼儿园55所。截止2004年底,公办学校已建成校园网70所,所有学校通过光缆或有线电缆接入区教育专网,总的出口带宽 按照“以点带面,集聚辐射,逐步推进”的策略,我区共命名46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其中有13所学校正在积极创建杨浦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每学期通过展示、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推广实验经验和成果,推动了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 对校长、教师、网络管理员等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在应用现代技术实验校中对教师广泛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信息技术日渐走进教师课堂。同时在学校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师生信息文化活动,逐步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 全区学校实现电子化教务管理和电子化图书管理。网上教研、学科论坛、校长论坛等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远程教学音视频系统的开通,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学生共享的愿望得以实现,扩大了名师效应,放大了名师能量。 2、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环境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技术人员流失现象严重,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工作的需要。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水平、教学观念与当前提倡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存有一定的差距。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全区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要增强。 二、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市教委提出的“管理通、资源通、教学通、社区通”的目标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教育信息化对于建设“知识创新区”和“优质教育集聚区”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学生和市民驾驭现代信息科技、迎接数字化生存环境挑战的能力和素养,努力构建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们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充分发挥网络的社会服务和教育服务功能,架构基于互联网的学校—社区—家庭互联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形成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机制和环境。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抓手,构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推进二期课改。 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存储、高度共享、协同开发的思路,构建教育资源中心。通过一些重要的信息化应用项目来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三、工作目标 1) 完善信息化环境,建成一个安全、稳定和畅通的基础教育信息网络。学校之间、学校与区信息中心之间的连接带宽达到 2) 通过“管理通”、“教学通”、“培训通”、“社区通”工程,扩充杨浦教育网站的应用功能,大力提高“校校通”工程的应用率。 3) 实现信息化应用项目从少到多、从点到面的转变。区信息中心重点建设名师网站;部分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建设一批特色网站;60%学校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页。 4) 实现教育资源从有到优,全区共享的转变。一方面优化和补充现有的资源,另一方面与远程教育集团共同建设信息科技学科资源库,对网络教学提供良好的内容支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5) 不断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示范校的信息化环境,制定有利于学校参与建设与开发的管理制度、奖励机制和操作流程,推出一批在市内有知名度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 6) 建立校长、教师培训以及应用推进机制,形成以项目带动学习的新培训模式,全面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 7) 在市级课题“区教育专网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研究”的引领下,组织全区实验学校开展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学校整体的提高。 8) 继续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信息技术拓展型课程质量,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主要工作 1、网络畅通工程 2005年实现100%中小学拥有校园网络系统、100%公立幼儿园“园园通”,全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100%实现光纤接入。落实网络畅通责任书,确保教育专网的安全、稳定和畅通。 2、中小学和幼儿园硬件配置 13所创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达到每间教室有投影仪;每位教师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多功能厅和音视频教室设备完善;部分学校做到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移动办公和教学。33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达到每两间教室一台投影仪;每一位教师有一台可上网电脑;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多功能厅和音视频教室设备完善。其它公立学校达到每一层楼有两台移动小车;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厅设备完善,部分学校拥有音视频教学系统。幼儿园达到每三位教师一台可上网的电脑,平均每一所幼儿园有一台投影仪。 3、四通工程 管理通:构建并完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全区所有中小学实现学籍电子化管理,所有幼儿园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 教学通: 中小学80%的学科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与二期课改相配套的数字化核心资源库,基本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培训通:对全体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全区教师30%的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60%课程采用网络课程。 社区通:搭建社区通平台,30%的的中小学能利用网络在家庭或社区进行学习交流,50%的入园幼儿家庭能通过互联网络接受育儿指导。 4、建设教育资源中心 到2007年,区教育资源中心总量从目前的 教育资源中心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知识管理。各所学校按照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来建设,方便内容交换和共享以及系统之间的互相操作。资源中心除了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外,还应为一线教师提供简单易用而又丰富强大的功能,将资源制作的权利直接下放到一线教师手中。资源中心通过开放式接口,可以方便快速地与数字校园的科研、管理等平台进行整合,有效地促进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5、建设音视频教学系统 2005年在所有中学、部分小学幼儿园安装远程音视频教学系统。借助该项信息技术在网上开设(名)资深教师辅导讲座、院士论坛,组织特色课程研讨、校际教育教学交流等活动,放大“三名建设”的能量,实现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6、建立E-Learning学习网站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立足基础教育,面向中小学生、中小学(幼)教师,与远程教育集团共同构建一个课内、课外互动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交流互动的平台——E-Learning学习网站。网站建成运行后逐步扩展其服务功能,并向会员制方向发展,共同开拓全国市场。 7、建立名师、名校网站 配合杨浦区“三名建设”,为全区部分名教师建立个人网站,以便展示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一个名师与其他教师沟通的渠道,让名师、名校长、名校的效应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得以扩大,引领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8、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和示范校建设 进一步改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和示范校的硬件环境。在“区教育专网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主课题下,每所学校确定一个有本校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子课题,开展课题以及实验项目的研究。分工建设教学资源库,为全区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教师培训,2006年底全区46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完成英特尔未来教育全员培训;抓好培训后的实施应用,努力实现全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有30%的教师能接受跟踪培训,鼓励教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整合多方实践和研究力量,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研究》课题协作组,对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难点问题有研究、有突破,充分发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在我区乃至全市辐射、引领作用。 9、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将信息技术纳入十一·五教师和校长职后培训内容之中,对全体教师进行新一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探索网络环境下实施二期课改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师驾驭现代技术和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的能力。对校长进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培训,逐步提高校长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学校的水平。对网络管理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进一步抓好全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实现三个目标:①全区46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完成全员培训;②其他学校参加培训的人数达50%(男教师 55岁以下、女教师50岁以下);③全区70%的教师接受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该项培训。三年内,全区中小学(幼)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率达100%,电子备课率达60%。 10、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 组织编写“区本教材”,为全区小学提供可用两年的信息技术选修教材。扩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领域和范围,每年定期组织相关的科技活动或竞赛活动,提供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在杨浦教育网站“学生天地”栏目组织学生论坛,开展网上征文、评比等项活动;进一步扩大学生电子邮件服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电子图书阅览等活动:落实每校至少有一间电子阅览室,并保证开放时间。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在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定期研究和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制定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师资培训、统筹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邀请专家为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献计献策,以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持续发展。 2、完善管理制度 校园网络管理员制度。明确校园网络管理员的职责,并通过网络流量统计、区信息中心故障公告等指标对其进行考核,对优秀的网络管理员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网络管理员进行警示并限期改正。 学校信息化评估和奖励制度。建立科学的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和奖励措施。区职能部门组织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和应用效率的专项检查,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学校要建立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制度,建立教师信息化培训和应用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学校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情况纳入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之中。 3、定期总结和表彰 每年举行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当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激励全区校长教师努力转变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4、加大投入力度 三年内,政府确保对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在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前提下,在开展教师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也引进一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使全区信息化应用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六、各年度工作安排 2005年 1) 完成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网络建设与宽带连接。 2) 改造信息中心网络,完善安全设备和交换设备。 3) 系统研究和设计区教育资源中心的框架;加强与远程教育集团的项目合作,启动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共建项目;完善卫星信息接收系统。 4) 全区所有中学、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安装远程音视频教学系统。 5) 做好“数字图书馆系统”及“优秀课堂教学网上点播系统”等可行性论证和政府招标。基本建成教育区域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借阅系统,实现中小学教师通过互联网借阅图书。 6) 制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并在部分学校开展试点。 7) 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研究》课题协作组, 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8) 市级课题《区域教育专网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中期汇报和创建“应用现代技术示范校”中期工作交流。 9) 实行网络管理员持证上岗。 10) 建立部分“名师”网站。 2006年 1) 配合市教委完成“管理通”,建设中小学数字化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2) 基本建成学校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借阅系统,实现部分中小学学生通过互联网借阅图书。 3) 继续完善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 4) 做好《区域教育专网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结题工作,举行全区教育信息化课题专题交流活动。 5) 继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6) 总结《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试点经验,对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在全区中小学实施。 7) 建立E-Learning学习网站,依托信息化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8) 实施校(园)长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实现30%的教师培训课程通过网络完成。 9) 编写信息技术(拓展课)区本课程方案以及教材纲目。完成小学信息技术(拓展课)区本教材的编写。 2007年 1) 依托远程教育集团基本实现“教学通”,开发和使用与新课程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软件和学习支持平台。60%学校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页。 2) 60%的学校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向社区辐射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基本实现“社区通”。依托“校校通”和社区网络服务机构,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架构基于互联网络的学校—社区—家庭互联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的30%以上的学习活动实现校际协同学习和“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学习。50%以上的入园幼儿家庭能通过互联网接受育儿指导。 3) 基本建成基于互联网络的社会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借阅系统,基本实现中小学师生通过互联网借阅社会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基本建成各类专题教育的社会网络资源系统,初步实现专题教育网络化、社会化。 4) 进一步建设教育资源中心。 5) 实现60%的教师培训课程通过网络完成。 6) 创建“应用现代技术示范校“工作验收与成果汇报。 7)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研究》课题实践进行初步评估。 8) 完善名师和名校网站。 杨浦区教育局 200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