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后才市:留在老家找工作的毕业生多了

 晓苦 2011-02-22

  春节后,才市提供的需求岗位从逐步升温到目前进入井喷状态,仅南京在2月19日一天,就有上千家单位同时招兵买马,需求岗位达上万个。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连数场招聘会都没有出现往年潮水般涌进招聘会的场景,反而单位比求职者急迫。而作为节后求职主力的高校毕业生更显得“淡定”,拖着箱子四处赶场的毕业生几乎看不到了,不少应届毕业生留在老家找工作。数年来延续的扎堆大城市到现在撤离,经济是毕业生们考虑的首要因素。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周芳老家在仪征,她在招聘会前圈定的所有单位都在六合、仪征一带。周芳坦言,刚上大学时,一直想毕业后到苏州、无锡甚至到上海闯闯,可半年工作找下来,不是那些城市的工作机会不多,而是自己主动放弃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普通会计岗位,月薪一般在1500元,租房、吃饭、交通几项必要开支下来就所剩无几了,买衣服、朋友聚会几乎不可能。而如果家门口的单位开出这样的工资,房子不用租,吃饭也在家里吃,交通费花得也十分有限,每月工资可以自由支配。同样的薪水,含金量大不相同。

  此外,很多小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繁荣程度不亚于大城市。随着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的投入,县城的物质生活水准和文化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便捷交通的开通,小城市与大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也是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与发展的城市共成长的原因。

  新浪网最新的调查显示,青年选择二三线城市,62.9%的人注重“能否获得幸福感”,65.5%的人认为应掂量“能否发挥自己专长”,52.4%的人还表示应考虑“能否更好地照顾父母”。

  以前,我省苏北的生源毕业后大都不愿意回老家工作。从2009年开始,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扭转。以盐城为例,当年盐城籍毕业生回乡就业的有2万多人,超过毕业生总数的50%,而截至2010年底,已经有半数以上盐城籍毕业生和当地的企事业单位正式签约。

  2011届毕业生大多在1988年以后出生,相对于传统界定的“80后”来说,他们不够独立,而对更为新锐的“90后”而言,他们又相对成熟。“88后”大多是独生子女,跟父母关系紧密,父母也大多希望把子女留在身边。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得到二三线城市企业的积极回应。江苏省森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鹏坦言,作为在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软件公司,毕业生的学历、毕业院校都不是最重要的,他们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当地生源的毕业生理所应当作为首选。

  有专家认为,大学生“返乡就业”不仅不是无奈,反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选择。“返乡潮”表明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更加趋于理性,回乡工作的生活成本和维系家庭感情支出减少,同时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双赢”的举动。(吕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