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集锦
![]() --清影整理
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后来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
又称一七令,词牌名。唐白居易分司东都时,群贤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赋诗,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后谱为词,即以《一七令》为词牌名。另一体,其第一句亦作二句,共五十六字。参阅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九,《词谱》卷十一。上下两句对仗,该词牌是从楹联脱出。
一、双塔诗
其实在历史上,很多大文学家都曾玩过这种游戏,如白居易,元稹,甚至就是他们,规定了宝塔诗的格式。如白居易所作的《诗》和元稹所作的《茶》,就是属于独特的两塔对峙式,它是由单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左塔不用一韵到底,由右塔充之。双塔诗并非只有一七言五十五字或五十六字,也有一至九言乃至更多。双塔诗是最常见的。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乐,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后人模仿者甚多,如魏扶的《赋愁》就用过: 愁。
迥野,深秋 。 生枕上,起眉头 。 闺阁危坐,风尘远游 。 巴猿啼不住,谷水咽还流。 送客泊舟入浦,思乡望月登楼。 烟波早晚长羁旅,弦管终年乐五侯。 还有如唐朝张南史的六首咏物诗最有特色。《雪》、《月》、《泉》、《竹》、《花》、《草》这六首诗每首十四句七对,每对的句中字数从一字到七字,逐对增加,除结构奇巧外,更难得的是每首诗能紧紧抓住所咏物的特点,渐次展开,拓出不落俗套之深远意境,简直就是巧夺天工之诗才匠心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拍案叫绝。 《雪》 雪,雪。
花片,玉屑。 结阴风,凝暮节。 高岭虚晶,平原广洁。 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 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 《月》 月,月。
暂盈,还缺。 上虚空,生溟渤。 散彩无际,移轮不歇。 桂殿入西秦,菱歌映南越。 正看云雾秋卷,莫待关山晓没。 天涯地角不可寻,清光永夜何超忽。 《泉》 泉,泉。
色净,苔鲜。 石上激,云中悬。 津流竹树,脉乱山川。 扣玉千声应,含风百道连。 太液并归池上,云阳旧出宫边。 北陵井深凿不到,我欲添泪作潺湲。 《竹》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花》 花,花。
深浅,芬葩。 凝为雪,错为霞。 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草》 草,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其他还有唐代的刘禹锡的《莺》和令狐楚的《山》等等。 《莺》 莺,莺。
解语,多情。 春将半,天欲明。 始逢南陌,复集东城。 林疏时间影,花密但闻声。 营中缘吹短笛,楼上来定哀筝。 千门万户垂杨里,百啭如簧烟景晴。 《山》 山,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三言两拍》里面也有几首宝塔诗: 《春》 春,春,
柳嫩,花新。 梅谢粉,草铺茵; 鸯啼北里,燕语南林。 郊原嘶宝马,紫陌广香轮。 日暖冰消水绿,风和雨嫩烟轻。 东阁广排公子宴,锦城多少看花人。 《风》 风,风,
荡翠,飘红。 忽南北,忽西东。 春开柳叶,秋谢梧桐。 凉入朱门内,寒添陋巷中。 似鼓声摇陆地,如雷响振晴空。 乾坤收拾尘埃净,现日移阴却有功。 《色》 色,色。
难离,易惑。 隐深闺,藏柳陌。 长小人志,灭君子德。 后主漫多才,纣王空有力。 伤人不痛之刀,对面杀人之贼。 无限贤愚被沉溺,方知双眼是横波。 《酒》 酒,酒。
邀朋,会友。 君莫待,时长久。 名呼食前,礼于茶后。 临风不可无,对月须教有。 李白日饮一石,刘伶解酲五斗。 公子沾唇脸似桃,佳人入腹腰如柳。 《月》 月,月。
无休,无歇。 夜东升,晓西灭。 少见团圆,多逢呜缺。 便宜午夜时,最称三秋节。 幽光解放严霜,皓色能欺瑞雪。 穿窗深夜忽清风,曾遣离人情惨切。 唐末杜光庭写过两首著名的宝塔诗《纪道德》和《怀古今》,堪称代表作。《纪道德》简直就是一篇道德赋,好文共赏,不可不看: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怀古今》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沈。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 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 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不能劳神效苏子张生兮于时而纵辩, 不能劳神效杨朱墨翟兮挥涕以沾襟。 宋代文同《咏竹》诗,由一至九言组成: 竹,竹。
森塞,洁绿。 湘江滨, 渭水曲。 帷幔翠锦, 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 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 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静苒苒, 凤女笙竽清簌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 石上围棋轻荫复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 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双塔换个形式就是下面这种很标准的双塔对峙的样子,可不知是谁写的: 静 虚
热际 安居 龛灯敛 印香除 东林宾客 西涧图书 檐外垂青豆 径中妆白蕖 纵辨宗因衮衮 忘言理事如如 泉台定将入流否邻笛足疑清梵余 一字七令是有诗谱的,所知有四种,一并粘出来,以便爱好的朋友有个参照。其中五十五 的两种各押七平韵与七仄韵。五十六字的两种,各押七平韵、一叠韵与七仄韵一字。
先说明一下:图中的符号:○表示平 ●表示仄 ⊙表示可平可仄
所谓叠韵是指第二字是同样的字韵。一七字令诗谱如下:
(一)一七令单调五十五字,十三句七平韵
⊙
⊙●,○○ ○⊙●,●○○ ○⊙⊙●,○⊙⊙○ ⊙⊙○●●,⊙●●○○ ⊙●●○○●,⊙○⊙●○○ ⊙⊙⊙⊙⊙⊙●,⊙⊙⊙⊙●⊙○ (二)又一体单调五十五字,十三句七仄韵
●
⊙○,⊙● ●⊙⊙,○⊙● ●●○●,○○●● ⊙⊙●⊙○,○⊙○⊙● ○⊙●○○●,⊙●○○●● ⊙○⊙●●○○,○●●○⊙●● (三)又一体单调五十六字,十四句七平韵、一叠韵 ○,○
○●,○○ ○○●,●○○ ○○●●,●●○○ ●○○●●,○●●○○ ○●●○○●,○○●●○○ ●●○○○●●,○○●●●○○ (四)又一体单调五十六字,十四句七仄韵、一叠韵
●,●
●○,○● ●○○,○●● ●●○●,○○●● ○○●●○,○●○○● ○○●●○●,○●○○●● ●○●●●○○,○●●○○●● 其他的双塔诗还有: 山,山!
突兀,回环。 罗翠黛,列青蓝。 洞云缥缈,涧水滑琴。 峦若干山外,岚光一望间。 暗想云峰尚在,宜陪谢履重攀。 季世七贤虽可爱,盛时四皓岂宜闲。 松,松! 节峻,阴浓。 能耐岁,解凌冬。 高侵碧汉,森耸青峰。 亿奚形如盖,虬幻势若龙。 茂叶风声瑟瑟,繁枝月影重重。 四季常持君子操,五株曾受大夫封。 庄,庄! 临堤,傍冈。 青瓦屋,白泥墙。 桑麻映日,榆柳成行。 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 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田桑。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无徭役子孙康。 夏,夏! 雨余,亭厦。 纨扇轻,煎风乍。 散发披襟,弹棋打马。 古鼎焚龙涎,照壁名人画。 当头竹往风生,两行青松暗瓦。 最好沉李与浮瓜,对金樽旋开新鲊。 二、正反塔
流传最早的宝塔诗,是两首1-7字的正宝塔和倒宝塔,只是简单的1-7字的罗列,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据说乃是两位“特殊”人士所作,其中一位是麻脸,另一位是秃顶。他们互相嘲笑,留下了两首颇具打油风格的宝塔诗。
这日两人见面,互致寒暄,看着对方的秃顶或者麻脸,不禁莞尔。这天是十五,月光明亮,秃子便邀麻子出门对月吟诗,麻子乐意奉陪。秃子见月光照在麻子脸上,越看越好笑,立即做一首宝塔诗云: 筛
藕芥 蜂窝开 雨打尘埃 后院虫吃菜 石榴皮翻过来 满地坑洼树待栽 秃子这首诗把麻子骂了个痛快,他很是得意,便对麻子说:“这首诗怎么样?你也能做一首宝塔诗吗?”麻子见秃子有意侮辱自己,便说:“宝塔诗古人已有,不足为奇,我做首倒宝塔诗如何?”秃子说:“请教。”麻子就吟了一首诗如下:
一轮明月照九州
西瓜葫芦绣球 梳篦不上头 虮虱难留 光溜溜 净肉 球 秃子本想辱人,结果反被辱,满面羞愧,再也说不出话来了。自此,这首奇特的宝塔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宝塔诗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容来看,都很有欣赏性、趣味性。它有除了上面说的正宝塔和倒宝塔,还有单塔、双塔、斜塔(残塔)之分。
三、单塔诗 一般正宝塔多见,倒宝塔少见,比较常见的是单塔独耸,从一字起首,依次增加字数。有以下几种。
(1)一字七言,如吴敬梓《儒林外史》里的一首,每句都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2)一字十言,譬如独逸窝退士《笑笑录》中的“十字令”,也是一韵到底。写官场的腐败,讽刺贪官污吏。可谓一针见血。
红
圆融 路路通 认识古董 不怕大亏空 围棋马吊中中 梨园子弟殷勤奉 衣服整齐言语从容 主恩宪眷满口常称颂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有下面这首诗,两句一递增,也很有特色,只是押韵不怎么讲究:
色
色 易迷 难拆 隐深闺 藏柳陌 足步金莲 腰肢一捻 嫩脸映桃红 香肌晕玉白 娇姿恨惹狂童 情态愁牵艳客 芙蓉帐里作鸾凰 云雨此时何处觅 四、斜塔诗 还有一些形式特殊的宝塔诗,也诗构思奇巧,值得一看。如唐夷陵女子的斜塔诗二五七言《杨柳歌》:
杨柳,
杨柳。 袅袅随风急。 西楼美人春梦长, 绣帘斜卷千条入。 这类诗不是以一字起头的,有的是两字起头,有的是三字起头。它的每句递增大部分都是两字递增,有甚至还穿插着一字递增,使诗看起来歪歪斜斜的,这些诗在递增的时候出现跳跃,又如同残缺的宝塔一样。因此,有人亦称它为残塔。刘长卿三五七言斜宝塔诗《新安路》也是如此,刘长聊押的是仄韵(第三、五句)不押韵,在古韵中二、四、六的去与处、住是押韵的。后来被采入词中。
词牌叫做【秋风清】,又名【清风引】。
新安路,
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 明日知何处。 潮水无情亦解归, 自怜长在新安住。 唐诗人权德舆有一首杂言诗。名字叫做<<賳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押"暄"韵。而且是上句为仄,押韵的韵角为平。读来朗朗上口,有如起伏的山峦一样,如下:
响深涧,
思啼猿。 暗入苹州暖, 轻随柳陌喧。 淡荡乍移云影, 芳菲遍满花源。 寂寞春江别君处, 和烟带雨送征轩。 还有一首僧慧令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鹭岭寒风起,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季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在,终望持经振锡往扬州。 五、塔影倒映 还有一种叫塔影倒映。它如塔之临水,塔形一正一反,非常形象。它和正反塔的区别是塔影倒映为一人所做,意思连贯,正反塔诗则为两人相和之作,意思不一定有联系。如张籍的《春水曲》:
鸭鸭
嘴唼唼 春满生 荡漾木兰船 中有双少年 少年醉 鸭不起 清代的王有光摘吴越俗谚俚语排成宝塔诗,就用的塔影倒映的形式: 阴阳
天地大 黑白分明 傍早做人家 为人易做人难 你叽呱我也叽呱 穷不读书富不教学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告化子遁走猢狲就没戏耍 要知未来路径须问过来人家 罔活三千年不知天知地知 有书不苦读不如睁眼瞎 黑眼乌珠难见白铜钱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善恶到头终有报 前船是后船涯 事上无难事 有德终发 回味甜 由他 六、联句宝塔诗
用宝塔诗联顺一人写两句并成对偶。称联句宝塔诗。如中唐时的严维等八人有一次在一起对句,从一言对到九言:
东
西 步月 寻溪 鸟已宿 猿又啼 狂流碍石 迸笋穿溪 望望人烟远 行行萝径迷 探题只应尽墨 捋赠更欲封泥 松下流时何岁月 云中幽处屡攀跻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 缘情莫问日过高低 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 厌问城中喧喧多鼓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