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奥秘。
一、 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
缘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教师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回顾以前的教学不难发现,过去的自然教学,知识的掌握成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缺乏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以科学课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要从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尽量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喜欢科学,产生了解其秘密的愿望,从而主动进行探究。我在教学时,坚持以趣激欲,通过媒体、游戏、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媒体激趣,诱发探究。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影片或童话图片,借助现代多媒体制作,把镜头或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而且能使学生自然、快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讲地球引力时,教师可以从观看录像“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着手,把“吸引力——重力——重力方向——失重”贯穿起来,激趣导课。如《斜面》一课,打出“搬运工人把油桶费劲地搬上卡车”画面后设问:有什么好方法能把油桶装上车?从而引出“斜面能省力”这一现象。
2 以玩激趣,启发探究。
玩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玩,目的是让他们异想天开,从玩中求知、玩中求真,玩出科学的真谛。如《压缩空气》一课,笔者为每一个实验小组提供“玩”的材料:小皮球、瘪的篮球、针筒等。学生通过玩皮球,玩针筒,玩连通针筒,玩空气枪等,边玩边探究,步步深入,最终让学生从玩中发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还会产生弹力”这一结论。在“玩中”做文章,教师不仅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无限乐趣。
3 演示激趣,探求思维。
好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门见山,直接用演示实验方法进行激趣。这样,有利于启迪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展。如在《大气的压力》一课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先看教师表演两个“节目”。学生听说有节目表演,自然进入积极的状态。演示一:首先拿出一只广口瓶,用手掌心按住瓶口,让学生看到手掌没有吸住瓶子;然后教师在瓶中放进一小团酒精棉花,点燃后马上把瓶口贴在手掌上,老师还转动着手掌朝各个方向展示,瓶子始终不会掉下去。演示二:用一只玻璃杯子装满水,再用一张纸盖上,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流出来,教师把杯口朝各个方向展示,杯里的水仍然没有流出来。教师演示后,学生急切地希望探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惊奇地议论着、猜想着……思维打开了闸门,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 提供探究学习的内容
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你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目标,因此,你就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综合国内外对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完整的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运作程序由七个环节组成:提出探究问题→做出假设猜测→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出探究结论→后续延伸活动。而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观察材料或实验方法,让学生去照着做。常见的如:“照图的样子做一个……得出相应的结论,实验说明”,学习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实验,学生只能简单、被动地跟着教材上规定的问题和内容,依葫芦画瓢地摹仿然后得出结论,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有没有不同的结果,学生都缺少相应的思考空间,更谈不上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了。而自行设计实验对问题进行研究,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多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内容也因为答案的显而易见而失去了有意义的探究机会。改变现有教材的呈现模式,变规定实验为自主实验,变教师讲授为自主研究,变“为结果而学”为寻求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把枯燥、生硬的教学内容变成灵活生动的探究内容。如我在上“声音的产生”时,我将它稍作改进就成为一节探究味浓厚的学习内容:先为学生准备好一些能够发声的材料,统一放在讲台上,问:“你们能让这些物体发声吗?”让每组选择两三种材料让它们发声,通过各种观察手段,去寻找它们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各有什么不同,从而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可以采用很多方式进行研究,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设计制作一件简单的乐器,虽然不一定能做出非常专业的乐器,但活动过程却留给了他们无穷的探究乐趣。总之,尽可能地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现有教学,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想。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只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也不应局限在学校课堂内,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舞台。如观察学校操场四周的杨树,为什么南边比北边长得茂盛;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不以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改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打破书本的界线,打破教室狭小的空间,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三、 传授探究的方法
教育学家认为: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怎样干就怎样干。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一是向着与社会相适应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要把“让学生自主学习”既看成学生发展的目标,又看成学生发展的过程。如果学生具备了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以及根据目标确定学习行为的能力,就应该让他们“自主”;暂时不具备这种能力,也不应该由教师“包办”,而应该着眼于培养这种能力。
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小学生探究欲强,但探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比如在提问时逐步增加探究性的引导,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种现象,你想到了什么?”等,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其次,教会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动手“做科学”: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要有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探究活动服务。如:学习《物体热胀冷缩》做固体实验时提出:“假如铜球不能穿过铁环,说明了什么?假如铜球能穿过铁环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对问题的猜测思考不断地反思矫正,使自己始终向着目标前进。要善于搜集整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一些既常见又具有探究性的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便于开展探究。第四,在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是减少困难、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时候进行展开教学,以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我们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