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 啄木鸟医生 针灸治疗中风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但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因其死亡率与致残率都很高,所以并不能指望针灸治疗中风是最好的选择,在现代医学大发展的前提下,还是以临床效果为标准.所以我认为针灸治疗中风最好是以一种辅助疗法的姿态出现,这样才不至于耽误病情,延误治疗. 在中风急性期,病人出现高热,昏迷,颅内压升高等一系列症状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大面积的脑梗,大量的脑出血应积极采用西医治疗,该手术的手术. 针灸治疗中风治疗越早越好,治疗期间一定要给予按摩推拿及功能锻炼,这样病人的康复才更好,更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危重的病人待病情稳定后,就可进行针灸治疗中风,并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我治疗中风的患者多采用头针+体针+按摩推拿+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 头针我多采用靳瑞教授的靳三针----颞三针与头皮针的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颞三针 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 体针:取穴以治痿“独取阳明”,手、足三阳经为主,上肢取肩骨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劳宫等;下肢取环跳、风市、膝眼、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等;失语取廉泉、哑门、舌三针;常规操作. 舌三针 位置: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患者坐位或仰卧位,于廉泉穴及其旁开约0.5寸处(根据舌尖偏向方向定左右)进针约1.5~2寸,配合电针疏密波。要求舌体随波形颤动。 我认为中风的患者最好要配合按摩治疗,时间一次约20分钟左右,要认真对待不可草率,功能锻炼是治疗的过程中比不可少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锻炼方法. "患侧左手手背手指肿-"---这个问题不要小视,否则将来可能变的更糟糕.手背肿胀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瘫痪侧的肢体血液循环受阻,缓慢,淋巴液与组织液滞留导致.如果长时间肿胀不消,会导致一系列恶性后果.比如容易生腱鞘囊肿,关节容易钙化变的僵硬,手指不能屈伸等等. 治疗最好抬高患肢,并给予一定按摩,按摩用指推做向心方向按摩,后用TDP灯照射,每次20分钟,一日2次. 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中风的患者瘫痪的肢体在一个月左右会出现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甚至半脱位,手背肿胀,背屈手指会有疼痛感等症状,这可能就是肩手综合症.(注:此时患手应避免静脉注射,否则肿胀难退)可能的原因就是患侧肢体长时间不动或病人长时间卧床,肩部受压,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导致,最好缓慢活动患肢,以病人耐受为度.一旦做起或站立患肢给予布带悬掉,以减轻疼痛. 本人还发现不少刚发病的患者,患侧手掌有异味,很刺鼻带有臭味且容易出汗,至于为什么会有异味,我曾经查过资料,没有得到什么答案,但如果是这样的病人恢复都不是太好. 中风的患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康复的方法. 急性期:应注意患者在床上的正确体位.中风的患者应以侧卧为主. 分1:患侧卧时,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指关节伸展,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该体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肢体,有助于防治痉挛 .2: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上举约100度,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避免足内翻. 3仰卧位容易引起骶尾部,足跟或外踝部压疮,故应少采取本体位.必须采取本体位时,可在患侧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支撑枕,为防止患腿外旋,可在膝下放一小枕,足底可穿平底鞋,防止足下垂. 注意:应避免长时间的半卧位,因该体位的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急性期还应该加强床上活动,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应做被动活动,活动的顺序应从近端关节到远端,每日1--2次现介绍2种我最常用的床上活动方法: 1健侧带动患侧活动,上肢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置于健侧之上(Bobath握手法),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患侧的被动运动,注意肘关节一定要充分伸展(本人发现此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肘关节的痉挛);下肢伸直,健侧脚放入患侧脚下面,然后利用健侧进行患侧的被动运动,在手或脚抬起的最高点应停留几秒钟,整个活动的过程动作要缓慢,柔和. 2桥式运动:仰卧位,上肢伸直放于体侧双下肢屈膝髋,足平放于床上,伸髋并将臀部抬起,下肢保持稳定,持续5---10秒. 楼主讲的好!谢谢!我想请教一个头针的问题: 针灸都主张取健侧的效果好。我一直在考虑中风病员的头针到底是取偏瘫肢体的对侧还是颅内病变的对侧效果好! 因为两者是不一至的!或者两侧都取呢? ! 回复帖子 我个人意见: 中风病员的头针最好取偏瘫肢体的对侧,因为这侧病变才是导致中风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这侧病变恢复以后,病人的病情才会大大好转.至于颅内病变的对侧,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是健侧还是颅内病变在头皮的投影区?颅内病变在头皮的投影区可以采用围针的方法,. 本贴收到1朵鲜花 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的患者,还应加强功能训练,本人发现很多中风的患者一般一个月后开始恢复,先恢复的大多是腿近端,此时除了常规的治疗外,功能训练不可少, 1当患腿的肌力达到0---1级时,我常用肌肉刺激收缩法(本人独创),以刺激肌体肌力的恢复.具体操作是: 1抬起患脚,用拇指用力按压涌泉穴,看到患腿的肌肉引起收缩即停,反复操作几次. 2患腿平放在床上,操作者站在患侧右手稍用力按压患者膝盖,左手握住患脚五指大力向下按压,直至患腿的肌肉引起收缩即停,反复操作几次. 2当患腿的肌力达到1---2级时,可以让患肢在床上作水平运动,两腿分开,越大越好,然后健侧腿不动,患腿作水平方向的摆动,反复几次.如果患腿摆动不起来,可以让健腿屈膝,然后健腿向下用力,同时水平方向移动患腿.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患腿的用力,为患腿的循序锻炼作了准备. 3当患腿的肌力达到2---3级时,可以让患者作摆髋的训练--------患者取仰卧立膝位,双膝从一侧向另一侧摆动,也可固定健腿于中立位,摆动患腿,反复几次. 4当患腿的肌力达到3---4级时,可以让患者作负重训练---------患者取坐位,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躯干前倾,抬头,向前,向患侧方向触及目标物,将重心移致患侧下肢.另一种方法"金鸡独立"法,患者一手或双手扶助一外物,然后双腿交换站立,以患腿为重,以锻炼患腿的耐力与肌力. 5当患腿的肌力达到3---4级时,也可以让患者在有搀扶的情况下,作步行训练,行走时一定要注意姿势,腿尽量不要做划圈,否则走路难看不说,走路还不稳,一碰就倒!走路的方法是:------"迈键腿,抬患腿" 键腿在前,患腿在后,患腿抬高向前同时脚尖下按(我发现这样的话可以很好的避免划圈步态),一步一步向前走,如果患腿抬不起来或很吃力,尽量也不要拖拉走,最好在脚上系一绳子提拉着走.坚持锻炼,必有惊喜! 6当患腿的肌力达到4---5级时,可以让患者作上,下楼梯的训练----正确的上下楼梯的方法是"健腿先上,患腿先下"即上楼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楼先下患腿,再下健腿. 针灸治疗中风还要强调一下 中风治疗三要点 进入秋天以后,昼夜温差越来越明显,气温越来越低,逐步进入中风高发期。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中风死亡率逐年上升,在很多城市,因中风导致的死亡率更是升至首位。 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即使在存活者中,因中风致残的比例竟高达86.5%。从这一点上来说,中风甚至比癌症还可怕。因为中风无论是给患者本人、家属还是整个社会都增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负担。 对于这种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预后差的常见中风,人们目前仍然只能通过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被动方法来提高治愈率并减少病残率。而在具体的治疗原则上,专家们则一致呼吁:中风治疗必须把握好三要点。 1做CT检查并非越早越好 脑中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蟆下腔出血,前者出血于脑实质,后者出血进入脑室;另一类为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是脑血栓形成。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疾病预防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中风患者能较早发现疾病并去医院治疗,这客观上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但有关专家指出:有些医生与病人家属为及早确诊病情,一进医院就马上做CT检查,这事实上潜藏了众多弊端。一是病人如果已陷入昏迷,有显著脑水肿,病情未稳定,此时如果随意搬动病人去CT室,会使患者脑内出血增加,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脑疝而危及生命。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对病人进行治疗,以降低脑水肿,这样就可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发生意外。二是病人过早做CT检查,却未必能从检查上显示病情变化。因为一般的脑出血在发病3小时内用CT扫描可能无异常发现,而在4~5天后,血肿周边开始溶解吸收,10天后,小的血肿便会被完全吸收,几乎不留痕迹。因脑血栓引起的脑梗塞在起病的12小时内,由于液化灶尚未形成,通过CT检查也可能不会有异常发现,2个月后病灶已基本吸收,检查仍呈阴性。当然,CT检查并非没有作用,而是要把握时机,使阳性率达到最高。对于不同中风种类,检查时机还需具体把握:如骤发脑出血病人宜在发病后3小时至一周内做CT,一般出血性中风应在一周内做CT扫描。 通常的脑梗塞患者在起病24小时后病灶较明显,但有时也有患出血性中风的病人,因其出血量小,外部症状表现与脑梗塞病人的表现非常接近。而过去人们认为从临床表现就可对两类中风进行鉴别,如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突然起病,并以血压骤升为诱因,脑血栓形成则较慢起病,与血压降低、血流较慢、血黏度升高有关,多数仅有肢体瘫痪、面部瘫痪等表现,一般神志清醒。而事实上,不是发生于重要部位的脑出血也可无昏迷,大面积脑梗塞、有明显脑水肿的脑血栓病人也会陷入昏迷。因此,CT检查对于确诊病情具有重要作用,这同时也凸显出利用CT检查必须把握好最佳时机的重要性。一方面CT检查费用较高,另一方面,CT检查接触的放射线也较一般检查大,检查过频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身体的免疫功能。当然,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有时重复检查是不可避免的。对此,专家总结了下列操作原则: 如一次CT检查无异常发现,而临床上又有肢体偏瘫、昏迷、失语等表现,宜3~4天后再复查一次,往往此时CT检查可显示病灶。一般情况下,如无再中风表现,或疑有其他脑部病变,就不必再多次重复CT检查。 注:对于这情况,本科室有过血的教训.记得当时有一女病人,60多岁,刚来时情况还算可以,头脑清楚,说话尚可,查右侧肢体肌力下降,肌力4级,怀疑是脑梗,于是查CT,报告显示果然是脑梗,于是就开始常规治疗,一天后病人病情有变化,肢体肌力继续下降,以为是发展型脑卒中,没有挂在心上,2天后病人病情又有变化,肢体肌力还继续下降,病人开始反映迟钝,同样以为是发展型脑卒中,没有挂在心;3天后病人突然出现昏迷,肢体肌力引不出,这才感大事不妙,急查CT:脑疝形成,最后病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而后病人家属闹,怪我们治疗不及时,最后我们科室赔钱了事,我也损失了1000多元的奖金./size] 2 脑梗塞也是急症 脑梗塞也是急症,也有一定的危险,患者必须在发病3~6小时内及时进行紧急溶栓治疗,才可能减少患者的损害与病残。 专家介绍:患缺血性中风的患者,一旦脑部供血完全阻断,脑细胞便会在5~10分钟内死亡。对脑梗塞患者而言,由于梗塞常是局部的,多为某一支血管阻塞,脑部的血管网络众多,因此,可经侧支血管灌注,从而改善梗塞区的血液供应,但是,此处的血流量由于仅是侧支血管供血,仅仅只能防止神经细胞的死亡,不能维持脑的正常功能。经研究发现,对上述患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能及时纠正缺血,没有实施药物保护梗塞区细胞,脑细胞仍将会死亡,形成永久性梗塞灶。为此,专家们一致强调,缺血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治疗尤为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众多患者及其家属常常由于其发病过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对出血性中风较轻,未能及时引起重视,从而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3康复治疗需要早介入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生脑血管疾病,加上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的偏瘫患者,估计至少有200万人。有许多患者,其实只要把握好机会,完全可以达到基本能自理或恢复得更好一些。大多数中风病人经医院短期治疗出院后,仍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功能缺陷。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加之恢复缓慢,无论病人还是家属均容易丧失信心,于是中断康复治疗和主动的健肢运动等,最终只有少数病人的病情得以改善。对此,有关专家介绍:虽然中风的致残率较高,但并非没有康复的希望。一般而言,中风康复的最佳“时机”是病后1~3个月内。对偏瘫的治疗及锻炼则宜在发病后数天开始,因为中风后1~3个月肢体挛缩还没有完全形成,若能及时进行恰当治疗,则中风致残的程度会大大降低。 具体而言,对于脑出血患者,在其发病后三周,只要血压稳定,神志清醒,无并发症或并发症轻微,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确诊后就应该马上开始进行康复治疗,除非有明显水肿或心衰及并发症。 早期康复治疗是偏瘫患者的好机会,失去就不会再来。患者及其家属应对此有足够认识,同时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就会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否则,一旦超过6~9个月的时间,恢复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中风的患者可以采用中药方-----补阳还五汤治疗 治疗方法: 用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药用:黄芪30g,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各10g,红花5g,地龙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每日分2次口服。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加珍珠母、枸杞子、天麻、钩藤、熟地、山茱萸等补肝益肾、平肝潜阳;胸部闷痛者加丹参、鸡血藤、瓜蒌皮、蒲黄、五灵脂等宽胸活血止痛;久病入络肢体偏瘫者加虫、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搜剔祛风通络。一般以1个月为1疗程,病程长者可酌情增加疗程。 中风的患者还可以用中药熏洗的方法来治疗. 1对于肌张力增高手足拘挛者,可以选用-------伸筋草30克,烯剑草30克,白勺45克,生甘草6克,木瓜30克,俾解15克,汉防己15克,桑枝30克,桂枝15克,红花20,川乌15克,等 2对于肌张力低下手足弛缓者,可以选用-------生黄芪30克,小茴香30,克,鸡血藤45克.苍术30克,红花20克,透骨草30克等 对于中风偏瘫的患者以熏洗患侧局部为主,分上肢与下肢熏洗.在药液温度叫较高时,先以蒸汽熏洗患肢体,或以药液浸湿毛巾缚于患肢,主要是,肩,肘,腕,手,及髋,膝,踝关节等处.当药液温度下降到能浸浴时(一般为37--44度),再将患侧手足浸浴.浸浴的时间为20--30分钟.一剂药液可反复使用4---5次. (整个过程注意烫伤!) 中风的患者一般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症状都会有大大的改善,但还会有一部分人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在肢体上,语言上,智力上,记忆力上等等.那么超过6个月中风患者还有没有再治疗的必要呢?我认为还是非常有这个必要的. 因为有的中风患者的康复可能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行,特别是痉挛型偏瘫者.这样的患者如果经过坚持再治疗,能最大限度的改善自身的症状.但如果是弛缓型的偏瘫,年龄又偏大,恢复的可能性不大 引用: 原帖由 德温于 2007-9-23 16:31 发表 啄木鸟医生你好,希望多听你讲解讲解.我治的那位中风手肿病人,现在治9天了,肿已消一大半了,你讲的需两个疗程好,我看没问题.另外这个患者的患侧下肢经常抽动,不知是寒凉还是有风气?想请您讲讲,谢谢,期盼着. [还有手肿胀的患者,避免静脉注射,下肢经常抽动,是怎么样的抽动啊?有没有查过电解质,钙的含量多少?再有部分中风急性期的患者继发有 :1脑疝;2中枢性高热;3上消化道出血;4肺部感染;5褥疮;6下肢静脉血栓;7尿道感染;8抽搐. 我曾经遇到一个中风病人(脑出血),50岁左右,神志清楚,言语欠佳,右侧肢体肌力瘫痪0级。一天偶然的机会,我去病房给一个病人打针灸,恰好我发现隔壁床这个病人在很奇怪的抽搐-----抽搐时先从患侧患腿开始,患腿不停的抽动,幅度很大,要人用力按着,否则患腿会在床上跳动,持续十多秒后,然后又窜到肚子上,肚子里就像有一个球在翻滚,持续十多秒后,又跳到患侧脸部,脸部肌肉不停的跳动,嘴巴还一鼓一鼓的。。。。。。。。感觉很是奇怪!病人家属很是紧张,赶紧喊我给看看。我当时也很紧张,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硬着头皮上,在患侧腿部抽搐的时候,我就用力按摩腿部,想放松肌肉,以缓解肌紧张,发现不行后,又用大力从近端到远端按压腿部几个穴位:髀关,足三里,阳陵泉,发现还是不行,改穴位绝骨后,立即跳动停止,长舒了一口气,以为跳动停止了,没过几秒,肚子又开始跳动起来,赶紧顺时针与逆时针按摩肚皮,几秒后又到脸部,此时没有按摩脸部,而是用力掐虎口穴,。。。。。。。。。奇迹产生了,跳动立即停止。后脸部又刚有跳动,立即再掐虎口,跳动再止。。。试了几次,全都成功! 事后我曾回想这是什么疾病啊?是抽搐,还是癫痫?都不像,问他们其他的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推拿对这样的病人会有如此奇效----腿部用绝骨,面部用合谷。“绝骨”乃髓海,而合谷是否是应了那句话“面口合谷收”呢?不得而知! 本人最近比较忙,没有时间整理出来我的思路,现转发一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文章: 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 中风后,经三个月治疗,仍残留症状者称中风后遗症。后遗症常缠绵难愈,影响病人和家人生活与工作。很多病人又不能长期住院治疗,而家庭针灸保健更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常见后遗症的针灸治疗分述如下: 口眼 喎斜(中枢性面瘫) 患者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失语 患者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合谷,廉泉。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上肢不遂 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曲伸。取穴:极泉,尺泽,合谷,肩髃,曲池,外关。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下肢不遂 患肢不能抬起,常伴足内翻,足掌不能着地。取穴:委中,阴棱泉,昆仑,环跳,三阴交,阳棱泉,解溪,丘墟,照海,针环跳,委中,三阴交时,均应使针感传至足。丘墟可透刺照海。余穴可施平补平泻法。 便秘 取穴:天枢,丰隆,水道,归来,均取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留针20分钟,每间隔5分钟,运针1次。 尿失禁 取穴:关元,气海,太溪,阴棱泉。关元,气海施以毫针补法,可加灸,太溪宜用补法,阴棱泉宜用泻法。尿潴留可参照本组穴,加取中极,但诸穴均不宜针刺过深,防止损伤膨胀之膀胱。 以上诸症常见时兼见,每次治疗可各组穴轮换交替或选其中要穴配方。 头针疗法对本症有较好疗效。偏侧运动障碍,可取对侧运动区相应部位,足运感区。偏身感觉障碍取对侧感应区相应部位。失语取对侧语言各区。便秘取胃区。尿排泻异常取生殖区。肢体浮肿取对侧血管舒缩区。 长期偏瘫伴肢体拘挛者,亦可根据上述体针穴组中,可点刺出者(如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等)点刺放血,每穴出血量5—15毫升。隔7—10天一次。 穴位注射亦有效,每次选以上体穴3—5穴,可选用5%防风注射液或5%人参注射液,654—2,三磷酸腺苷等其中一种,每穴注射0,3—0.5毫升,隔日1次,15次一疗程。 偏瘫病人应注意加强肢体锻炼,预防关节畸变。卧床者更应注意保护皮肤,防止褥疮。 十一期间过的很快,好几天没有写了有点生了,不好意思。 说了那么多针灸治疗中风的方法,今天举例来具体介绍一下把, 某患者,男,54岁,门诊拟“中风”收入住院。病史:患者于1天前,突然感右半身麻木,说话发硬,言语含糊,随即右侧肢体肌力下降,活动不利,右面部瘫痪,并稍有吞咽困难,CT查:“左侧基底节-丘脑出血,右侧脑室体旁及放射冠腔梗。”否认有高血压及心脏病史,有高血脂病史2年等等,目前患者神志清楚,言语含糊,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大小便失禁。查: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正常。 因是住院治疗,所以在针灸治疗之前,已经给予常规的治疗,我就不多说了,下面我就说说我的针灸治疗全过程。 我一般针灸10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停7--10天,接着第三个疗程。 第一个疗程:病人情况稳定以后,头上选左侧颞三针--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捻转得气。 面部选:四白,地仓,颊车+舌下三针,地仓与颊车互相透刺。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 上肢--极泉,肩髃,尺泽,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后出针。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余穴要求得气后,可用平补平泻法。 下肢--髀关,环跳,风市,血海,委中(可以采用石学敏的醒脑开窍法的刺法——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针后出针),阴棱泉,,三阴交,阳棱泉,绝骨。余穴要求得气后,可用平补平泻法。 针操作完毕后加电针,上肢选:曲池+外关或肩髃+合谷;下肢选:髀关+阳棱泉或风市+绝骨。电针时间为15-20分钟。 针后给予一定的推拿按摩,按摩要仔细,从下到上,采用点,按,滚,揉,拍,摇等手法,持续15--20分钟左右。 第二个疗程的治疗与第一个疗程相差无几。但由于患者患侧手臂肌张力开始明显升高,前臂出现内旋,肘关节出现痉挛,可以加在肘关节加天井,曲泽,手上加劳宫,后溪,强刺激泻法,针后+电针。治疗后同样给予一定的推拿按摩。 此时由于病人肌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且考虑在床上也躺的时间较长,可以让病人做适当的功能锻炼。此时的锻炼我支持病人多做平衡训练,而不是急于行走。(医生一旦要病人锻炼锻炼,病人及家属都认为下床走路最好)平衡训练应该是做-----站-----走的三级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一开始先让病人训练做,病人可以在床上在外人的帮扶下先做起来,双腿伸直平放,坚持3--5分钟/次,后可以转移到床下的无靠背凳子上,双腿自然屈曲置于地面上,一开始可以在患者背后给予支撑,后可以在无外力支撑下让患者独立做 坚持3--5分钟/次,每天可以反复这样训练5--10次。 待做的训练有了很大进步以后,可以进行站的训练了。站是从做的姿势开始,从做----到---站,一开始也是在有外力的帮助站起来,站3---5分钟/次,一天反复5---10次。此时要有人在旁边保护。注意:切不可长时间站立,以免脚肿胀。 待站的训练有了很大进步以后,就可以进行走的训练了。目前我的这个病人进行做--站的训练,走的训练我以后再说,先卖个官字。 :P 好几天没有写了。哈哈偷懒转帖一篇文章: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治疗方法 1.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2.操作方法 内关 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 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 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 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 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 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 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毫升; 丘墟透向照海穴 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中风病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1)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2) 呼衰:针刺双侧气舍 (3)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4)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5)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6) 癫痫:针大陵、鸠尾 (7)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8)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9)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回复 #61 cai1111yang 的帖子 你最好好好看书,聂三针是在什么位置?是1.5还是2.0寸。 颞三针 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 回复 #63 啄木鸟医生 的帖子 本贴收到3朵鲜花 接63楼 走的训练最讲究 ,一旦病人站立的训练有的很大进展就可以进行走的训练了。一开始病人走是十分困难的,甚至2个人搀扶着,到了后期病人自己开始慢慢学走路。但如果没有医生的指导,病人的走路往往会造成偏瘫步态----划圈步态最常见。这是我最想说的。这样的话对病人来说十分不利: 1姿势相对难看,影响美观。 2走路很不稳当,一碰就可能倒,没有安全感。 那么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偏瘫步态的形成呢?我在这里介绍2 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病人在家属的配合下,进行走路的训练。-----------在病人的患脚上,系一长绳,病人家属拿着长绳,在病人走路是,趁患脚向前迈时,帮忙把患脚向前提起,(一定要向前提起,这很重要,可以让病人养成脚向前迈的习惯。)步子要慢不可快,这样反复锻炼,病人的步行感觉就会越来越好,自信心也加强。 2病人在步行器的辅助下,进行走路的训练。----------病人可以健手拿一手杖,自己进行走的训练,走路时要注意使用手杖的正确方法:手杖--患足--健足的方式行走。走路时还是要走直线,尽量不要划圈,步子要慢不可快。这样反复锻炼,病人走路也会越来越好,最后甩掉手杖,进行独自行走。 [ 本帖最后 本贴收到1朵鲜花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指正: 1.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问题是针灸学中一个很大的课题,要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加以提高和认识,而不能仅仅拘泥于腧穴的探讨——象西医一样对症用(药)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大忌! 2.中风病的临床表现,根据脑损害的部位、程度、时间长短而呈多种多样,我的观点——大脑损害部位不同,针灸治疗时选用的经络、腧穴、手法、刺或灸不可能一样; 3.中风病的康复问题:肢体偏瘫的康复——不主张患者过早进行行走,因为在患者中枢——肢体——中枢的生理反射尚不具备或缺失的前提下,过早地强行行走锻炼,只会让患者过早地形成病理步态和病理姿式,对以后的纠正带来很大的困难。就犹如一个初生婴儿,他的生理条件——硬件(脑和神经发育、骨骼、肌肉等)还不完备的情况下,父母强行扶他100天就着地行走,其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点上,人不能和一些其它动物相比,很多动物出生后不久就能直立行走。 语言康复训炼也一样的道理!只有我们为患者做好了“硬件”和“软件”修复准备后再进行。 4.中风病患者用穴宜“少而精”,切记——久针必泻、多针必泻!注意灸法和中药的内养强壮功能。 5.鄙人推崇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以及背腧穴的应用! 感谢您耐心看完,并敬请留下宝贵意见!您的意见和建议是我们共同进步的基石! 阅读权限1 性别男 来自YNXC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啄木鸟医生 仁者爱医 UID385935 帖子562 精华1 积分13 爱医币35208 爱心指数1 鲜花211 鸡蛋0 注册时间2007-6-2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当前离线 96# 大中小 发表于 2007-11-6 22:1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5 紫溪易侠 的帖子 说的很好,“中风病的康复问题:肢体偏瘫的康复——不主张患者过早进行行走,因为在患者中枢——肢体——中枢的生理反射尚不具备或缺失的前提下,过早地强行行走锻炼,只会让患者过早地形成病理步态和病理姿式,对以后的纠正带来很大的困难。就犹如一个初生婴儿,他的生理条件——硬件(脑和神经发育、骨骼、肌肉等)还不完备的情况下,父母强行扶他100天就着地行走,其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点上,人不能和一些其它动物相比,很多动物出生后不久就能直立行走。”-------------举例很有说服力值得我送花一朵感谢 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请不要停止针灸,肩关节疼痛可以中草药外敷,也可以中药熏洗,手指出现肿胀疼痛可以TDP灯照射,20--30左右/次,一日2次,并要求抬高患肢。还要注意,避免患肢受压(前面已经说过正确的体位),并进行有效按摩(前面也已经说过),活动患肢,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疼痛的出现。 本贴收到1朵鲜花 我是这样用的靳瑞教授颞三针:分:脑梗与脑出血。脑梗的患者早期就开始用,脑出血的患者,刚刚发病的患者一般不用,要用的时候一定关注患者的血压情况,后期主要取决与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出现明显好转,肢体肌力大大提高,可不用头针,但用体针加按摩。 脑梗病人特别是初期的脑梗病人,一定要密关注,以防脑疝的形成,所以及时做CT是必要的 我也贡献点 1.后溪透合谷治疗痉挛型手功能障碍 选取后溪穴向合谷穴透刺,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其中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手指出现随意运动,握拳、拇指内收等异常姿势消失 2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指中风后出现的患侧肩痛、运动受限(被动活动患肩时尤为剧烈),患侧手痛(屈曲患侧手指可引起或加重疼痛),手浮肿,皮温上升,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直至挛缩畸形,是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0.0%,现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肩、手疼痛,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 采用0.35mm×75mm的长针,常规消毒后进针,分别从肩髃透向极泉、曲池透向少海、合谷透向劳宫针刺,以得气并望见针尖顶起对侧皮肤为度,不可刺破对侧皮肤,留针30分钟。电针用LH202H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接肩髃、合谷两穴,刺激时间15分钟,采用具有特定时间间隔的2~100Hz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引起肌肉微微颤动、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为宜。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 本研究所用3组透穴选自针灸名家王乐亭老先生的“十二透穴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祖国医学中“痹症”范畴,其病机为气虚血瘀痰凝,脉络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王老先生认为,透刺的功能正是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善治病程日久或久治不愈的顽疾,特别是对经络病和筋脐之间的病症更为适宜。肩髃、极泉主治肩臂疼痛,手臂挛急,共同舒利肩部关节。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绍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泻,祛风通络,善治肘臂不遂,少海主治臂麻手挛,二穴共同舒利肘部关节。合谷主治手腕不能伸握,劳宫开通清窍,濡养筋脉,二穴共同舒利手部关节。本文所选穴位在诸多针灸古籍中均有相应记载,如《胜玉歌》中说:两手痰痛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神应经》中有:肩痹痛,取肩髃、天井、曲池、阳谷、关冲。《证治准绳》中有:肩痹痛不得上头,取肩髃、腕骨。以上诸穴配合采用具有特定时间间隔的2~100Hz疏密波,能使神经系统中具有镇痛功能的3种吗啡类物质(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同时释放出来。通过三者的协同作用发挥出较强烈的止痛和治疗效果。 ] 下面补充一下中药治疗中风的具体方法: 中医把中风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隧,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者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伴见肢体不用。 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救阴回阳固脱;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样养血并用。 中经络 对于肝火偏旺,阳亢化风多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 钩藤12 生决明18 山栀9 黄芩9 牛膝12 杜仲9 益母草9 桑寄生 9 夜交藤9 朱茯神9等 对于阴虚风动多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生赭石30 生龙骨15 生牡蛎15 生龟板15 生杭芍15 玄参15 天冬 15,川楝子6 生麦芽6 茵陈6 甘草4 中脏腑闭证 对于痰热腑实多用桃仁承气汤加减--- 对于痰火瘀闭多用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4 桑叶6 京川贝12 鲜生地15 双钩疼9 菊花 9 茯神9 生白芍 9 生甘草3 淡竹茹15 对于脱证多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或用生麦注射液滴注。 恢复期 对于言语不利多用解语丹---白附子(炮) 石菖蒲(去毛)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十沸) 天麻 全蝎 羌活 白僵蚕(炒) 南星(牛胆酿,如无,只炮)各30克 木香15克 对于遗有口眼歪斜多用牵正散---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 对于气虚血瘀多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克,当归9克,赤芍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地龙9克,川芎9克 对于肝肾亏虚多用左归丸加减---怀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茱萸川牛膝 鹿角胶 龟板胶 菟丝子等 备语: 脑出血急性期,大多表现为中脏的风阳痰火闭证,或中腑的实瘀腑实证。对于出血性的中风可陪凉血化瘀法以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 生地24 赤芍12 丹皮12等这些方子是临床最长用的,也是我们治疗中风病人中西医结合的手段之一。 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疗效观察 笔者自1994~1997年用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40例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40岁以下者3例,41~50岁者9例,51~60岁者12例,61~70岁者14例,71岁以上者2例;脑溢血患者17例,脑血栓形成者20例,脑外伤者3例。 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治疗:①偏瘫初期交替用5%γ-氨酪酸1.5ml,三磷酸腺苷10~20mg,注入患侧风池穴,每日1次;②偏瘫后期取风池穴,用维生素B1100mg,烟酰胺50mg,混合后注入,每日1次。 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上肢取肩 、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肩贞;指握无力配后溪;抬肩无力配大椎、 会;手指麻木不仁加八邪。下肢取环跳、脾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丰隆、悬钟、解溪、昆仑;足趾无力配太溪、八风;口眼歪斜取手足阳明经穴和足厥阴经穴,远道取穴和近邻取穴结合,如地仓、颊车、合谷、内庭、下关、颧 、翳风、太冲;言语不清取哑门、廉泉、通里、合谷、内关、太冲。治疗时分别脏腑虚实、病程长短、证候轻重施提插或捻转补泻手法。急性期常用泻法,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常用平补平泻或补法。针刺患侧有时可透穴深刺,以增强疗效。留针时间30~60min,可配用电针治疗仪,使用脉冲电流刺激以代替手捻,频率200次/分以上。10~14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3~5日再继续下1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痊愈:自觉症状消除,语言清晰,患肢活动自如,动作准确有力,能独自步行。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瘫痪肢体明显恢复,能步行,体征大部分消失。好转:瘫痪肢体运动有力,神经症状和体征好转,但仍不能下地行走及生活自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 本组经治疗痊愈19例,显效1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典型病例 刘某,男,63岁,患者于1997年8月26日因晕厥,经检查诊为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中医诊为中风。治疗后好转出院,但仍有右侧偏瘫,行走不便,面赤口歪,语言不利。诊见脉弦紧而涩,舌绛少苔。系肝风内动,痰涎壅盛,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所致。予上法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言语清晰,步履复常,行动自如而愈。 体会 穴位注射与针刺配合,可通过辨证论治,选准穴位,掌握手法而使其信息和能量得到传递,从而起到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使正气逐渐恢复的目的,身瘫语蹇、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症状随之好转。 田云来 王建 李莹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