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十则教案

 秀水拖蓝 2011-03-01

《论语》十则教案

 

 

时间

   

   

<论语>十则》

学 习 目

知识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学具准备

多媒体、学案

   

两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字当破读,通。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2)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3)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所以孔子拿来回答他。

4、合作探究下列句子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探究第一句:

1)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2)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4)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1)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附: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板书设计:

10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

                       学习

内容              学习态度            是为了

更好的做人

思想修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调整与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