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我心﹡﹡﹡飞扬﹡﹡﹡ 2011-03-05
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课题申报必须附有详细的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案要求包括以下内容:(字数为2500~5000字)
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资料综述;
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4、 如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可写上初期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性措施及做法”;
5、 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6、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参考案例:

“小学学科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身处新世纪,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反思,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而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探究,会质疑问难,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等创新素质。波利亚说:“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因而实践活动,即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同时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全面启动。《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因而如何深刻领悟新课程精神,结合创新教育的开展,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超前性,我校一直在寻找一个切入点。而现今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顽疾,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对开展实践活动重视不足。虽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时间上的要求,但缺乏实际有效的指导、检查,结果很多实践活动成为形式。二是对社会认知、社会实践方面的规定不足,要求不硬,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足不出校门,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积极性。三是缺乏家庭、社会的配合。大部分人加给小孩的仍是学习、考试,尤其是当今的很多独生子女不但生活起居被包办,连观察社会、认知社会也都被包办。心理学家拉托勒斯普做过兴趣与智力的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学生虽有较高的智力,但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其学习效果仍然不佳;反之,学生的智力虽属平常,但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也能取得卓越的成绩。我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小学生提质减负”等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我们也发现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之间存在互相脱节的现象,作业布置重机械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知识的快速遗忘及新知教学的旧知障碍,更谈不上学生未来的发展后劲。每一个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人,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是生活,生活是无限大的研究课堂,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同时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只有生活才是学生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协助解决学习上的新问题,又利用获得的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放学生的手和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现代认知科学也认为“整体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结合创新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共同要求,我校所选取的切入点是生活,即在本年段自上而下开展“小学学科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通过课内与课外相联系,校内与校外相沟通,学科与学科相融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富有创造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促进各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活、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洋溢出生命活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主张。他反对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认为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认为在学校中就要为“学生设置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2.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他主张教师要有“大课堂”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了让学生感受社会这个大课堂,甚至把学生带到郊外上课。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2002年1月,全国中文教育学类核心期刊《教育研究与实验》刊登了周建平的《从“科学认识论”至“生活认识论”》一文。该文章对师生关系,教材与学生的关系重新做了系统阐述,强调将教学视为学生的“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从而更有可能释放教学的生命活力,展示教学的生命价值。同时近两三年来,众多期刊都刊登了各科教学引进生活或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成功案例和相关的教学论文。如《小学数学教师》2000年4月刊登《活用教材,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一文;《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年3月刊登《在课堂上快乐感受生活》一文等等,都针对某一学科进行思考,但缺乏多学科同时及相互渗透的生活化研究,彼此孤立,缺少整体研究的氛围,难以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竟争力的公民。

四.研究的预期目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良好社会环境,在“生活化”课题实验的研究氛围下,我们更侧重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和理解,我们力求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人人成功。提倡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充分交流;提倡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愉悦合作;提倡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而协助教师来设计活动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具体表现为(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渗透思想教育。

五.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整体研究。现代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学的设计,包括教学方法的选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为前提来进行实施,以达到学生知识建构的目的。因而拟从下列内容进行改革实践。

(一).教育教学中增添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现行的教材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容置疑的语气记载着各种教条与信条;学生与生活(学习外的生活)中所有现实问题隔离,这种隔绝阻碍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明智的做法在于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正如鲁宾斯坦曾经指出的那样:“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做是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同时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就是教材内容、外界要求可略高于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努力掌握这些内容、达到这些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一方面是对教材的加工处理:(1)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2)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3)深挖教材蕴含的教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4)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另一方面是根据本地实际注意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引进时代活水,渗透时代发展信息材料,为学生将来打好基础。

(二).教育教学中形式、手段的生活化。
实验过程中注重以学科内容为主线,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重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形式、手段的生活化,具体表现为各个教学环节的生活化——课前预习,多方准备,搜集相关信息,注意积累;课中释放,创设情境,积极探索,开放教学过程;课后延伸,学以致用,体验成功,力求深入提高。具体到各学科又可有所侧重,如语文课可以一分为二,一方面是传授教材规定的内容的课(在写参观记之类的文章时,可安排实地参观华埠大桥、发电厂、铅笔厂),另一方面以制度化的每周固定课时的自由读写课,进行自由选材,自由读写,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进行“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读报会;“两赛”:阅读知识赛和读书笔记评比;每周一次的“手抄报”。数学课可根据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利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的课前“搜集资料”,增添现实生活中的银行利率(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三年的及至于贷款利率);“元、角、分的认识”教学中的购物情境模拟。常识课的美化校园——护绿小队;“种植园”——种子的繁殖、光合作用、花粉的传播;,美术的“写生”——我们可爱的校园、我们美丽的家乡。思品的“模拟情境”——交通安全。英语的“对话角”——跟我学、交朋友等,让学生投身于轻松、开放、新颖、综合的教学活动中,感到消化、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已不再枯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

(三).用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活动体现生活化。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大胆创造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放手让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除了在教室学习之外,还可以带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丰富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美妙,学习的丰富。

六.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从2002年6月到2003年11月,整个研究分为六个阶段。
  启动阶段(2002年6月-8月)。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统一认识,落实人员,健全组织,要求做到有负责人,有子课题,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果。各小组在选定子课题后,开展调查研究,侧重于了解小学生对“生活化”的理解,完成组内分工,定好实验计划,上交活动方案,熟悉活动程序。
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3年1月)。创设研究氛围,在老师的点拔带领下,让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要备好课前,写好课后,活动方案密切联系生活,切实可行,注意长期性与长效性。
小结修整阶段(2003年1月-2月)。各课题组自查,撰写实验中期报告,对课题实施情况作小结并相互交流,针对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调整前进步伐,制定后期研究方案。
实施提高阶段(2003年3月-5月)。根据制定的后期研究方案,全员参与,实施研究方案。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化”实验,引起思索,尝试“主人翁”角色,献计献策,师生配合,提高实验的深度和广度。
  总结汇报阶段(2003年6月-9月)。各课题组自查,撰写实验论文,上交实验分析表,组织学生办“生活化”研究成果展及开展“小学学科教学生活化”专题研讨活动。
  结题阶段(2003年10月)。将各课题组的实验成果加以汇总,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校作为“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各项教科研工作一直得到县教育局有关领导的指导支持,本校领导更是高度重视,市重点课题“小学生‘提质减负’的课题实验”等课题报告已结题,并继续在我校实施,有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其次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由虚到实,即由原来的只求形式转变为希望从课题研究中获得实际提高,且我校教师均已取得合格学历,具备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第三,“生活化”的研究,与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关系密切,我校胡小云老师主持的衢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使数学知识能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已于2001年12月通过市级鉴定,已经结题,在教师与学生中产生深远影响;我校吴照生老师的《内联外引,优化创新——浅谈常识教学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获县第三届小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该文章已对常识教学中的生活化问题做了有益尝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应庆萍老师的教学论文《数学与生活》获校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已在内部刊物《耕耘》上发表,再加上我校作为一个集镇上的中心小学,兼有城市与农村小学的特点,涉及的层面广,有极好的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