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处世之道(转摘) 近90年来,先是五四运动的“打到孔家店”,后是“文革”的“批林批孔”,在我们的脑海里,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形象比较负面。当前,一个可喜的迹象是,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于丹《论语心得》的畅销,说明情况正在改变,孔子正在获得他所应有的历史地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他曾做过短时间的小官,但他的毕业精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学生总数达三千,其中有成就的七十余人。《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述他的思想和言论的一部中国古代经典。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爱人”,要“泛爱众”,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现在小学生课本中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出自《论语》。孔子把“仁”看作是君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能违背“仁”,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近些年官场上流传的“五九”现象(现已从“五九”下滑到“四九”、“三九”),指的是一些为官者眼看年龄将要过线,便抓紧时间利用现有的权力赶快捞一把。这些人过去表现可能还不错,可就是做不到坚守节操不违仁,以致晚节不保,或一时间昏了头,背弃了为官之德和做人之道,陷入了腐败的深渊。 君子是仁者。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不忧”。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73岁,孟子、庄子84岁,墨子92岁,子思82岁,荀子75岁。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性。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而且吃饭适度,“食不过饱”,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这就是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论语》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老百姓讲“家和万事兴”,国家与社会也是如此。某些贪官生活糜烂,搅得家庭内部鸡飞狗跳,哪还有什么心思集中精力“治国平天下”? 仁者学,君子是学而后成的。孔子自己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他是在15岁开始笃志一辈子学习。人生的精华是哪一个阶段?20岁左右?30岁左右?还是40岁、50岁左右?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已经93岁了,他仍然文思如潮,天天写作,90岁左右何尝不是人生的精华?关键在于抓紧时机,坚持学习,使前一阶段的积累为以后阶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论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是不会倒流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人来世上一辈子,要有个定位,有个发展的脉络,有个安身立命的基点。学习学习再学习,就能使我们牢牢地站在这个基点上,发展发展再发展! 孔子毕竟是2500年前我国封建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包括为人处世之道,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在学习研究孔子的时候,应当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还孔子一个真实的面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