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3章 中枢神经系统

 飞Pho 2011-03-08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组织的基本病变

  (一)神经元变性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完成神经反射、传输信息冲动和产生神经递质或神经内分泌的基

  本单位。下列的基本病变终致神经元坏死、缺失。

  1.尼氏体溶解可复性病变。

  2.缺血性病变神经元胞体皱缩、胞核固缩、核仁不清、胞质尼氏体消失和嗜酸性

  变,见于缺血、缺氧病变。

  3.单纯性萎缩神经元萎缩,胞质脂褐素沉积,见于一些慢性进行性变性脑疾病。

  (二)神经胶质基本病变

  神经胶质包括①星形细胞;②少突胶质细胞;③室管膜细胞;④小胶质细胞。前三种

  细胞源于神经外胚叶,小胶质细胞属于中胚叶成分。

  1.星形细胞分为原浆型(多见于灰质)和纤维型(多见于白质)。

  (1)胶质增生:即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继发于①神经元损伤;②脑组织病灶周围。

  (2)星形细胞进行性变:胶质增生中的星形细胞呈肥胖变性(胞体增大,胞质红染)。

  2.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周围的卫星胶质,位于神经束间和血管周围,在急性缺氧

  或中毒性病变中呈急性肿胀。

  3.室管膜细胞被覆于脑室和脊髓地方管内表面的单层细胞,可呈现室管膜下反应

  性星形细胞局灶性增生,形成颗粒性室管膜炎。

  4.小胶质细胞可演变为巨噬细胞,与由小血管中游出的单核细胞一起参与灸症病

  变和坏死病灶的修复。病毒性感染脑炎时呈现噬神经细胞现象。脑梗死病灶周围的巨噬细

  胞称为格子细胞或颗粒球。

  (三)脑萎缩

  大脑皮层神经元进行性缺失,胶质细胞增生;脑回变窄,脑沟加宽,蛛网膜下腔内脑

  脊液增多;可伴有普遍性脑室扩大。

  (四)脑积水

  脑室系统包括①两个侧脑室;②室间孔;③第三脑室;④导水管;⑤第四脑室;⑥正

  中孔;⑦外侧孔;⑧脑底池。有时透明隔内出现第五脑室。

  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系统脑脊液循环受阻(梗阻)时,致使阻塞处上游脑室腔扩

  大、脑脊液蓄积。

  2.交通性脑积水脑膜炎性病变时,致使脑室系统因脑脊液循环回流吸收障碍而扩

  大、脑脊液蓄积。

  (五)包涵体

  见于一些病毒性感染和变性性脑疾病;位于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核内或细胞质内,具

  有病理诊断意义。例如,①狂犬病时,小脑Purkinje细胞和海马锥体神经元内可呈现胞

  质内包涵体(Negri小体);②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时,额、颞叶出血坏死性脑膜脑炎病

  灶中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可呈现核内包涵体;③Parkinson病时,中脑黑质神经元内可呈

  现胞质内包涵体(Lewy小体)。

  (六)神经元Wallerian变性

  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受损伤时,其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复合脂质崩解形成中性脂;

  轴索损害后三四天时,崩解的脂滴被巨噬细胞吞噬。该病变常扩展到损伤处近心侧的一个

  或两个节段,相应的神经元可出现尼氏体溶解。

  (七)脑水肿

  1.概述脑组织水分增加所致的脑体积增大,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因素,见于脑缺

  氧、颅脑损伤、脑肿瘤、神经系统感染和全身性病变,可为血管源性脑水肿、代谢产物引

  起的细胞毒性脑水肿或间质性脑水肿。

  2.病变

  (1)肉眼:脑组织水肿和肿胀,脑沟变浅,脑回增宽,脑切面湿润,两个侧脑室受压

  变窄。

  (2)光镜:细胞周围间隙和心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宽,内有粉染的水肿液,白质结构

  疏松呈海绵状结构。

  (八)颅内压增高

  1.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觉障碍“三联症”。

  2.颅内压增高会引发脑组织移位和脑疝形成,可迅即危及生命。

  3.脑疝的类型①颞叶海马钩回疝(小脑幕切迹疝或天幕裂孔疝);②小脑扁桃体疝

  (枕骨大孔疝);③扣带回疝(大脑镰下疝);④脑干轴下移。各型脑疝各有临床一病理

  特点。

  4.脑疝的发生与颅腔内脑体积增加有关。可见于:①脑肿瘤和血肿等占位性病变;

  ②占位性病变周围的脑组织水肿(单纯性脑水肿也可引发颅内压增高);③占位性病变时

  脑室受压、移位和回流障碍引起的脑积水。

  第二节 脑 梗 死

  动脉供血中断所致的脑缺血性液化性坏死,也称脑软化。多见于颞叶、内囊、尾状

  核、豆状核和丘脑等处。

  (一)临床要点

  患者偏瘫、神志不清、失语等,严重者可发生梗死性痴呆。

  (二)病因

  1.血栓性阻塞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时的①粥样斑块;②斑块内出血;③附壁血栓

  形成。好发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分支、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等。患者发病

  前可呈现一过性脑缺血征,梗死后的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不断发展。

  2.栓塞性阻塞最常为血栓性栓塞,栓子来源于全身各处(主为心源性),常累及大

  脑中动脉;常突然发病,急剧进展,预后差。

  (三)病变

  分为①缺血坏死期;②软化期;③恢复期。

  1.肉眼①常为贫血性梗死,也可发生出血性梗死(由于梗死区的血液再灌流,或

  是梗死继发于脑内出血);②梗死后数小时,灰、白质界限不清;③2~3天时,局部水

  肿、点状出血;④一周后发生软化,进而形成蜂窝状囊腔。

  2.镜下①早期,神经细胞变性、液化性坏死,少量炎细胞浸润,呈现大量泡沫细

  胞(来自小胶质细胞);②尔后,坏死物吸收,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纤维性瘢痕或

  囊壁。

  第三节 颅内出血

  (一)硬膜外出血

  ①多因创伤所致脑膜中动脉撕裂出血,形成血肿,局部脑组织呈现压迹;②患者因创

  伤短时间意识丧失后,有6~8小时清醒期,尔后进行性昏迷。

  (二)硬膜下出血

  ①多因外伤所致桥静脉撕裂出血,形成血肿;②部分因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发;

  ③血肿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局部脑组织受压;④急性硬膜下出血,症状缓现,不同程

  度意识障碍;⑤慢性硬膜下出血,多发于脑萎缩老人的轻微脑损伤,缓慢发病,表现为精

  神错乱等。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可为原发性,或继发于脑挫伤;②出血局限或广泛(广泛性者,因出血的机化而致

  脑积水)。

  (四)脑内出血

  1.类型

  (1)大片出血:①主要原因:血管壁病变(如高血压病细小动脉的变性和动脉瘤,最

  常见);②其他原因:外伤,血管畸形,动脉瘤和血液病等。

  (2)点状出血:多因急性感染、中毒、循环紊乱、血液病和栓塞(如空气栓塞、脂肪

  栓塞)等。

  2.病变过程经历出血期、吸收期和恢复期。

  第四节 原发性脱髓鞘病

  (一)多发性硬化

  1.病因病毒,变态反应。

  2.基本病变脑白质内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脱髓鞘斑块。

  (1)急性病灶:皮层下白质内,①大片髓鞘脱失性坏死;②神经纤维的轴索结构尚存

  或轻度破坏;③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和大量泡沫细胞(格子细胞)。

  (2)慢性病灶:常见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3.类型①经典型;②急性型;③视神经脊髓炎;④同心圆状硬化;⑤弥散性硬化。

  经典型多发性硬化:常呈现缓解和复发的交替病程,因侵犯部位不同而病征各异。

  (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1。基本病变播散性小静脉周围炎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病变。

  2.类型

  (1)感染后或疫苗注射后脑脊髓炎:①与过敏反应有关;②镜下病变:小血管壁急性

  坏死和播散性或融合性点状出血。

  (2)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可能与超急性过敏状态有关)。

  第五节 Alzheimer病

  又称早老性痴呆或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

  (一)临床要点

  ①多发于50~60岁;②病程缓慢:初始为认知功能障碍;尔后记忆力减退,出现幻

  觉,判断力减退和缺乏定向力;终致痴呆。

  ‘ (二)病因

  未明。多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基因缺陷)。

  (三)病变

  1.肉眼大脑萎缩(额叶和颞叶显著):脑重减轻,皮质变薄,脑室系统对称性

  扩大。

  2.镜下

  (1)神经元不同程度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主要见于①额叶、颞叶皮质;②海

  马、内嗅皮质区;③杏仁核;④前脑基底核。

  (2)特征性病变:①神经元纤维缠结(可用tau蛋白标记);②老年斑(可用ApoE

  淀粉样蛋白标记);③海马锥体细胞胞质:颗粒空泡变性;④Hirano小体(神经细胞树突

  近端棒状嗜酸性包涵体);⑤小血管壁淀粉样变性(部分病例)。

  第六节 Parkinson病

  或称帕金森病或震颤性麻痹。

  (一)临床要点

  多发生于50~80岁。病程缓慢(>10年):①早期,出现静止性震颤,强直和少动;

  ②尔后,面无表情(面具样脸)、步态失衡、起步和止步困难;③晚期,痴呆。

  脑血管病、脑炎患者可发生Parkjpson综合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可由环境因素或慢性中毒引发;②多巴胺能黑质纹状体系统变性疾病;③黑色素神

  经元的破坏使多巴胺进入新纹状体不足,引起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平衡失调。

  (三)镜下病变

  ①主要位于中脑黑质和脑桥蓝斑(含有产生多巴胺的黑色素神经元):黑色素神经元

  大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残存的神经元变性、胞质内出现Lewy包涵体;②部分病例的

  大脑皮层和海马内可见神经元纤维缠结。

  第七节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1.胚胎期的神经管上皮细胞具有多种发育潜能,可分化成为神经元、各种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这些分化的和未分化的(原始性)神经

  上皮细胞均可发生肿瘤变,形成各种类型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主要是胶质瘤)。

  2.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40%~60%。类型:

  (1)弥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较常见;位于大脑内,分化较好(恶性度低);分为纤

  维型、原浆型和肥胖细胞型。

  (2)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相对局限地生长于丘脑下部、视神经和小脑内。

  (3)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局限于脑室壁的室管膜下。

  (4)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局限于大脑半球浅表。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分化差的(恶性度高)。

  (6)其他类型依次为①少突胶质细胞瘤;②室管膜瘤;③脉络丛肿瘤;④松果体肿

  瘤;⑤神经元一胶质细胞肿瘤;⑥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主要是小儿小脑内的髓母细胞

  瘤)。

  3.分级通常依据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①核的异型性;②核分裂象;③内皮细胞

  增生;④坏死灶),将胶质瘤分为I至Ⅳ级,级数低者趋于良性,级数高者为恶性。

  4.胶质瘤的主要临床一病理特征

  (1)年龄:①儿童期肿瘤大多位于幕下的颅后窝内,主要是小脑髓母细胞瘤、小脑星

  形细胞瘤和第四脑室内室管膜瘤;②成年期肿瘤大多位于幕上的大脑半球内,主要是大脑

  星形细胞瘤一胶质母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

  (2)肿瘤部位:①胶质瘤多位于大脑半球实质内,尤多见于额、顶、颞叶和基底节、

  丘脑内;②室管膜瘤和脉络丛肿瘤多位于脑室内;③少突胶质细胞瘤突出地多见于大脑半

  球内;④髓母细胞瘤几乎皆位于小脑和第四脑室内。

  (3)病征:①病程缓慢;②颅内压增高;,③局部功能缺失所致的定位性神经系统

  病征。

  (4)肿瘤生长方式:①分化好或分化差的胶质瘤在脑内皆浸润性生长,几乎无绝对良

  性者;②肿瘤在脑内弥漫浸润,或经胼胝体侵犯对侧大脑半球,也可多中心性生长;③光

  镜显示,肿瘤可向其周边软膜下、神经元周围、血管周围和传导束间生长,因此,胶质瘤

  (特别是大脑半球内者)不能彻底手术切除,术后总要复发。

  (5)胶质瘤浸润的脑组织可伴发水肿,恶性胶质瘤的脑水肿较重,占位效应较明显

  侵入脑室壁的胶质瘤可沿脑脊液播散种植(髓母细胞瘤最明显);胶质瘤侵入蛛网膜下腔

  时,也可播散种植。

  (6)胶质瘤常发生变性。例如,①星形细胞瘤囊性变,可为囊在瘤内,也可为瘤在雪

  内(囊内呈现附壁性瘤结);②钙化,少突胶质细胞瘤内或瘤周脑组织内常有钙盐沉着

  有助于该瘤的病理诊断。

  (7)高、低分化胶质瘤的病理组织学鉴别(表3-43-1)。

  表3-43-1高、低分化胶质瘤的病理组织学鉴别

  高分化(低度恶性) 低分化(高度恶性)

  1.生长方式 局部浸润性 弥漫浸润性

  2.瘤细胞密度 稀疏 密集

  3.异型性 不明显 明显

  4.核分裂象 少见 多见

  5.细胞增殖指数 低 高

  6.多形性(单核/多核瘤巨细胞) 不明显 明显

  7.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不明显 明显

  8.坏死 不见 多见+

  9.瘤周浸润移行区 较窄 较宽o

  *坏死灶周边的瘤细胞呈栅状排列

  #可见瘤细胞长入瘤周软膜下神经元、血管周围

  (8)胶质瘤复发时,其分化程度变低(由高分化变为低分化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可变为分化不良星形细胞瘤,最终变为胶质母细胞瘤。

  (9)胶质瘤的免疫组化染色①星形细胞和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细胞呈GFAP(胶质原

  纤维酸性蛋白)阳性;②幼稚的肿瘤细胞呈vimentin(vim,波形蛋白)阳性;③神经元

  呈NF(神经丝蛋白)阳性;④神经元的分化呈NSE(非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ynapto-

  physin (Syn;突触素)阳性。

  (10)神经上皮肿瘤可呈现拟原始神经管的菊形团结构,有助于病理诊断。

  1)真菊形团:见于视网膜母细胞瘤。

  2) Homer-Wright菊形团:见于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NET)。

  3)以血管为轴心的假菊形团:见于星形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

  4)松果体瘤的假菊形团。

  第八节 脑膜肿瘤

  (一)概述

  ①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16%~20%;②起源于脑膜和静脉窦趸媒网膜

  颗粒的内皮细胞(脑膜瘤的部位与蛛网膜颗粒有关);③好发于大脑半球凸面、矢状窦旁、

  大脑镰旁、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脑桥角、小脑幕和脑室内;④位于椎管内的脑膜

  瘤又称脊膜瘤。

  (二)病变

  1.肉眼①肿瘤位于脑外,附着在硬脑膜上;②可侵入颅骨,常压迫脑实质。③少

  数继发囊性变。

  2.镜下

  工级包括①内皮型;②纤维型;③过渡型;④砂粒型;⑤血管瘤型;⑥微囊型;

  ⑦分泌型;⑧化生型。

  Ⅱ级包括①非典型;②透明细胞型;③脊索瘤样型。

  Ⅲ级包括①胸部型;②间变性;③横纹肌样型;④脑膜弥漫性肉瘤病(极少)。

  第九节 生殖细胞肿瘤

  1.源于松果体区和鞍区生殖细胞,包括①生殖细胞瘤;②胚胎癌;③绒癌;④内胚

  窦瘤(卵黄囊瘤);⑤畸胎瘤类等。

  2.多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

  3.病变(参见本篇第二十六章第三节、第三十四章第三节)。

  第十节 其他肿瘤

  一、源于胚胎残余的肿瘤

  最常为颅咽管瘤和脊索瘤。

  (一)颅咽管瘤

  来源于颅咽管残余的鳞状上皮,位于颅底蝶鞍区。

  1.临床要点④多见于青少年(常小于20岁);②常蝶鞍扩大、遭破坏;③压迫视

  神经交叉,致视力和视野改变;④压迫丘脑下部,致内分泌功能失调和发育障碍;⑤长入

  第三脑室内,致颅内压增高,脑积水;⑥破坏垂体前叶或后叶,可分别引发垂体侏儒或尿

  崩症。

  2.病变

  (1)肉眼:肿瘤多继发囊性变和钙化,或部分实性。

  (2)镜下:①囊壁成于被覆复层鳞状上皮的结缔组织,囊内为粉染胶样物质;②实性

  区成于复层鳞状上皮团块或条索;复层鳞状上皮团:地方可角化,边缘围以柱状上皮.形

  似造釉细胞瘤;③可呈胸部状上皮瘤样结构。

  (二)脊索瘤

  来源于胚胎残存的脊索组织,低度恶性。

  1.临床要点①多位于颅底斜坡和骶尾部;②主要在硬膜外的骨组织内侵袭性生长,

  破坏骨质,累及颅神经根和脊神经。

  2.病变

  (1)肉眼:肿瘤呈灰白色,分叶,半透明胶冻状。

  (2)镜下:①大量黏液基质;②脊索液滴状细胞。

  二、错构瘤

  包括①结节性硬化;②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③Hippel-Lindau病;④Sturge-Weber

  综合征;⑤神经皮肤黑色素细胞增生症;⑥丘脑下部的错构瘤;⑦颗粒细胞瘤(迷芽瘤);

  ⑧灰质异位;⑨异位胶质瘤等。

  第十一节 颅内血管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血管母细胞瘤

  (一)临床要点

  ①多见于35~45岁的成年人;②好发于小脑(颅后窝内),也见于脑干和脊髓。

  (二)病变

  1.肉眼肿瘤实性或囊性。大囊肿含黄色液体,可见附壁性瘤结。

  2.镜下成于许多毛细血管和吞噬脂质的间质细胞。

  二、脑膜血管外周细胞瘤

  低度恶性。手术切除后易复发。瘤细胞密集,易见核分裂象,含有大量鹿角状血管。

  三、颅内血管瘤样病变

  较常见者包括①颅内动静脉畸形(AVM);②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畸形;③毛细血

  管扩张症;④Sturge-Weber综合征等。

  第十二节 囊 肿

  1.常见类型①表皮样囊肿;②皮样囊肿。

  2.其他类型①第三脑室胶样囊肿;②神经上皮性囊肿;③松果体囊肿;④透明隔

  囊肿;⑤脊管内前肠源性囊肿;⑥蛛网膜下腔内蛛网膜囊肿等。

  第十三节 淋 巴 瘤

  1.脑原发性淋巴瘤来源于脑内小血管周围的多分化潜能细胞,有的病例与免疫功

  能缺陷有关。几乎都是弥漫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少数为T细胞淋巴瘤。

  2.颅外淋巴瘤的颅内播散

  (参见本篇第二章第十九节)

  第十四节 继发性肿瘤

  (一)颅内继发瘤的来源

  ①颅外恶性肿瘤的血道转移(转移瘤,占9. 8%,主要为转移癌);②颅脑毗邻部位

  恶性肿瘤的直接侵入(侵入瘤,占2%)。

  (二)颅内转移瘤的特点

  1.患者多是40~65岁。

  2.占全部脑瘤的10%左右。

  3.来源于肺癌(最多见)、乳腺癌、消化道癌、皮肤黑色素瘤、肾癌和子宫恶性肿瘤

  (主要是绒癌)。

  4.肺癌可有26%~46%转移至脑,乳癌为l5%~20%,黑色素瘤和绒癌为40%~

  92%,肾癌为10%~25%,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转移至脑的几率也较高。

  5. 80%~86%的颅内转移瘤位于大脑半球内。

  (三)病变

  1.肉眼①常为多发性病灶(>60%病例,可为单灶性(30%~40%病例);②少

  数呈软脑膜弥漫浸润(癌性脑膜炎);③多呈结节状,近中心部常继发坏死,瘤周脑组织

  水肿(因此颅内压增高特别明显);④转移性绒癌、肺癌和白血病浸润可有明显出血。

  2.镜下呈现原发瘤形态或是与其相似。

  可根据转移瘤组织学形态,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提供推测原发瘤部位的线索。

  第十五节 感染性疾病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一般呈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的局灶性病征。

  一、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1.概述①常由I型疱疹病毒引起;②存在于人体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或脊髓后根

  神经节内的工型疱疹病毒,于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侵及颅内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③常累及双侧颞叶和附件结构,表现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脑膜脑炎;④由于侵犯部位皆属

  边缘系统,首先表现为精神症状。

  2.镜下病变胶质细胞增生,病灶边缘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呈现核内包涵体,还可

  有多量巨噬细胞。

  (二)狂犬病

  1.概述①通常由病犬咬伤所致,偶因病猫等传染;②人被病犬咬伤后,病毒经伤

  口沿周围神经或神经周围的淋巴液达于脊神经节,再由脊髓感染脑的神经细胞。

  2.镜下病变①灰质,海马、脑干和脊髓的病变最重;②脑组织充血、水肿,血管

  周围淋巴细胞浸润;③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呈现噬神经细胞现象;④小胶质细胞增生和

  胶质结节形成;⑤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病变:海马锥体细胞和小脑普肯耶细胞的胞质内

  检见Negri小体。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概述①乙脑病毒经由蚊虫叮咬传染人体(属虫媒病毒性脑炎);②急性发病.高

  热,嗜睡,癫痫,昏迷,可瘫痪。

  2.病变

  (1)肉眼:脑膜充血,脑水肿,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处多数小软化灶。

  (2)镜下:①脑组织充血、水肿;②灰质内神经细胞变性(尼氏小体消失),噬神经

  细胞现象和小软化灶;③小血管病变;④胶质细胞结节;⑤弥散性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

  润;⑥蛛网膜下腔炎细胞渗出。

  (四)脊髓灰质炎

  1.概述①脊髓灰质炎病毒由消化道感染人体,再经血流(病毒血症)或沿周围神

  经侵犯神经系统(主要是脊髓前角灰质,特别是腰膨大),属于肠道病毒脑炎;②多为儿

  童;③发热和肌肉麻痹;④累及腰膨大时,下肢瘫痪(最常见);⑤累及颈膨大时,上肢

  瘫痪;⑥累及脊髓颈上段时,致膈肌麻痹而呼吸困难。

  2.镜下病变

  (1)脊髓灰质的前角运动神经细胞:①变性(尼氏体溶解)、坏死;②噬神经细胞现

  象;③炎细胞浸润;④胶质细胞结节。

  (2)晚期:①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瘢痕形成,可因液化性坏死形成小囊肿;

  ②相应节段脊髓萎缩,脊髓前根变细、脱髓鞘。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1.概述①主由麻疹病毒引起,多在幼儿患麻疹或风疹很长时间后出现脑炎症状

  (属于复发性感染);②发病缓慢,表现为行为异常、智力下降、肌阵挛、癫痫和共济

  失调。

  2.镜下病变①主要累及大脑皮层、海马、丘脑和脑桥;②皮层和白质萎缩,呈现

  弥散性增生性脑炎;③病程短者,明显炎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消失,胶质细胞增

  生,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呈现核内包涵体。

  (六)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1.概述①因感染多胸部瘤病毒致病;②常发生于接受大量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白血

  病、淋巴瘤、结核病或器官移植患者,多为中年人;③表现为肢体瘫痪、失明、共济失调

  等,终致痴呆。

  2.镜下病变主要为大脑白质多数脱髓鞘病灶,可见异常的多核星形细胞和肥大的

  少突胶质细胞,并可见核内包涵体。

  (七)艾滋病性脑炎

  ①主要是在白质、深部灰质和大脑皮层呈现由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

  成的多发性小肉芽肿样结节;②HIV白质脑病:多为双侧性,主要侵犯大脑白质,呈现

  弥散性脱髓鞘、星形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可见多核巨细胞,患者发生AIDS痴呆综

  合征(参见第一篇第四章第四节)。

  (八)海绵状脑病[克一雅(Creutzfeldt-Jakob)病]

  1.概述①由朊蛋白引起;②多为中、老年;③发病缓慢;④初为注意力不集中、

  遗忘、忧郁、疲乏、疼痛、无力等,渐进为痴呆,可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功能失

  调;⑤近年在欧洲流行的疯牛病、痒病也都表现为海绵状脑病。

  2.镜下病变①脑萎缩和海绵状脑病;②神经细胞变性、消失;③星形细胞增生、

  肥大;④炎症很轻微。

  (九)立克次体脑炎

  1.概述

  (1)包括①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染);②恙虫病;③落基山斑疹热(壁虱传染)。

  (2)立克次体主要寄生、繁殖于血管内皮细胞内,引起广泛性血管损害。

  (3)可累及脑膜(致剧烈头痛、颈强直和昏迷)。

  2.镜下病变①脑和脊髓充血、水肿、点状出血;②神经细胞变性;③胶质结节形

  成;④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坏死和血栓形成;⑤微小软化灶;⑥血管周围淋巴细

  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等。

  二、细菌性感染

  (一)化脓性脑膜炎

  1.概述①病原菌:新生儿期的病原菌最常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年轻人

  和成年人常为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球菌;②身体各部位的肺炎球菌感染灶(例如肺炎、中

  耳炎)和链球菌感染灶(例如中耳炎、鼻窦炎)可血行播散,引发化脓性脑膜炎;③颅部

  外伤常在局部直接引发化脓性脑膜炎;④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可为流行性,也可为

  散发。

  2.病变

  (1)肉眼:①软脑膜充血;②蛛网膜下腔(多在脑底池内或大脑半球凸面的血管旁和

  脑沟)内有脓性渗出物;③脑水肿,可致海马钩回疝和小脑扁桃体疝。

  (2)镜下:①蛛网膜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退变为脓细胞,还有淋巴细胞、单

  核细胞和纤维素渗出,细菌学染色可检见病原菌;②部分病例伴发脑膜脑炎;③亚急性或

  慢性脑膜炎时,成纤维细胞增生,致软脑膜增厚、蛛网膜粘连、梗阻性脑积水和颅神经

  炎、轴索髓鞘变性。

  (二)脑脓肿

  1.概述①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厌氧菌等;②感染途径:

  血行播散(血源性脑脓肿,脓毒血症的一部分,可继发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肺化脓性感染

  等),毗邻颅脑感染的直接蔓延(例如继发于中耳炎的耳源性脑脓肿,继发于鼻窦感染的

  脑脓肿等);③脓肿破人蛛网膜下腔:引发化脓性脑膜炎;破入脑室时引发化脓性脑室炎。

  2.病变

  (1)肉眼:血源性脑脓肿常多发,分布于皮层下白质内;4~6周时形成厚壁脓肿。

  (2)镜下:①早期,局灶性脑组织坏死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②后期,脓肿形成,

  内为充满脓液的腔,其外为肉芽组织构成的壁;③脓肿外脑组织星形细胞增生,小血管周

  围淋巴细胞套袖样浸润、水肿和脱髓鞘。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①主要为脑栓塞、脑出血、真菌性动脉瘤和脑膜炎;②临床表现为脑卒中、脑膜炎、

  中毒性脑病、癫痫、严重头痛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四)结核性脑膜炎(参见本篇第五十二章第二节)。

  (五)神经系统梅毒

  1.发生于晚期梅毒,脑和脊髓(脑膜和血管)广泛受累及(参见本篇第五十二章第

  三节)。

  2.病变

  (1)梅毒性脑脊髓膜炎:脑底部脑膜病变显著,脑膜呈炎性增厚;脑室系统对称性

  扩大。

  (2)神经血管梅毒:脑底部小动脉和脊髓动脉增生性动脉内膜炎,可致相关部位脑、

  脊髓组织缺血和软化。

  (3)树胶样肿:属于肉芽肿病变,大小不等;其地方处的干酪样坏死不彻底,仍见原

  有病变中血管残影、浸润于血管周围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残影和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残影等;病灶边缘和邻近组织内呈现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特殊染色可检见螺旋体。

  (4)麻痹性痴呆(全身麻痹):脑萎缩(额、颞和顶叶严重),大脑皮层内大量神经元

  变性、坏死和缺失,斑状髓鞘脱失,弥漫性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呈杆状细胞

  增生),血管周围、蛛网膜下腔内炎细胞渗出。

  (5)脊髓痨:脊髓后索的白质和后根萎缩,髓鞘变性,进而形成胶质纤维瘢痕。

  三、真菌病

  (参见本篇第五十二章第十五~十九节)。

  四、寄生虫病

  可发生弓形虫病、阿米巴病、疟疾、猪囊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血吸虫病等(参见

  本篇第五十三章“寄生虫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