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材贯彻新课程理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兮兮來風 2011-03-10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材贯彻新课程理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福建省教研室 刘文川 林顺华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教育教学面对的现实环境依然严峻,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面临挑战。面对现实,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应该反思,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及其呈现形式,从加强道德认知、传承优良传统、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价值引导、反映真实生活等方面对思想品德课程本身进行创新,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作为新课程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在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上理应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载体,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 内容与形式 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理念

 

本课题作为“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的总体框架下,结合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开发和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研究,分析教材内容结构、挖掘教学资源,改革课程实施,拉近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的距离。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新的人才需要新的基础教育,新的基础教育需要新的课程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本课题在总课题指导下,力图以新课程的理念、观念和观点,探寻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德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理论创新和新的实践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已故主席波伊尔博士曾描述了理想的基础学校的图景,他对美国当前和未来的基础教育结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等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展望,他指出,基础学校就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我国不少学者提出,新基础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目标和新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多样性,以及新基础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等进行了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基础,特别是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和突破,使学生观和发展观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发现学习、建构主义、发展性教学等教育思潮在我国传播的速度加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课程教材改革贡献了主体性教学、活动教学、交往教学、合作教学等新的取向。基础教育的课程(包括教材)开发已然呈现新的态势。

新课程基础上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已经在全国施行。新课程和新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广大第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坚持以校为本,广泛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的反思,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不断调整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课题研究指导思想与任务

1.指导思想:

本课题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认真学习、执行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探索研究教材和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

2.研究主要任务:

本课题研究重点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建设与实施的实验与研究。以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建设为整体改革和实验的主要任务,包括:

1)思想品德教材建设的研究。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探索体现思想教育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功效的教改实践方案。

3)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的研究。

4)在教改实践中,加强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三、研究原则、方法与步骤

    (一)实验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2.科学性原则: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教材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身发展规律,价值导向正确,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给学生以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认识和行为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理论分析与教学实验相结合的道路,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坚持明理和笃行一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统一。

4.整体优化的原则:以系统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和谐统一,促进教材与教学的全面完善与进步。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理论研究成果等,了解本课题研究情况,把握研究的主要内容,明确研究的方向与目标。

2.调查研究法:思想品德新课程于2004年在我省全面铺开,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形式,了解新课程教学情况及其对教材编写的建议等。

3.经验总结法: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认真实践,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形式,如活动教学、生活化教学等。为此,通过思想品德优质课教学研讨观摩的形式,交流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进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比较研究法:通过新旧教材、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了解新旧教材、课标的异同,探索新课程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途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性。

(三)主要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申报立项后,以省教研室为龙头,在人教版教材实验市范围内广泛发动,以各设区市为单位申报立项,最后确定福州市教育学院政治科、三明市教科所、宁德教师进修学院为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有关学校为实验学校。课题组核心成员包括福建省教研室刘文川、林顺华、福州教育学院杨继红、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朱闽平、三明市教科所王毕珍等。

(四)研究步骤:

1.课题开题及准备阶段:(20046--20049月)课题组成员申报、和评审,课题研究理念的讨论 ;召开开题会;制订课题管理办法。

2.课题研究阶段:(20049--20059月) 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课题研讨工作会议,检查并交流课题进行情况,分别就课程理论的发展、新课程教材分析及使用建、和新课程实施运行模式等进行了研讨。以活动课教学和生活化教学为主,深化教学改革,研究课堂教学新方法,探索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

3.课题结题阶段:(20059--200512月) 各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心得;召开结题会、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制作教学案例;撰写结题报告,将课题研究成果上报人教社国家课题组。

四、主要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生动活泼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成果包括的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研究论文(见上报课题研究成果目录)、优秀课例、教案和教学设计(见其他附件)。

五、研究结论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课程观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最主要的依据,也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的指南。 新的课程教材在这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提升。但通过本课程研究,我们认为教材建设和教学实施中,仍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教材建设

第一,新思想品德课教材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乏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在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必须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得到有效保障,并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材的内容为前提的,因而我们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材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新思想品德课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教材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作为课程的主干内容;在保留传统教材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前社会的最新实践中吸取新的知识,增加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如社会信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基因技术对伦理法律的冲击、网络对中学道德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等。思想品德课教材还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
   
第三,新思想品德课教材要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中学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成长以及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观开始萌芽,逐步能用道德信念自觉调节行为;自我意识高涨,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巩固;伦理道德开始占优势,同时表现出动荡性。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逐步进入成熟期,价值观、人生观初步确立,自治需求强烈。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第四,新思想品德课教材要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

新教材应更多地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提供教学空间,教材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绝不能简单地当作教条来教。教材已不是知识的代名词了,网络系统中庞大的知识信息,为学生不断提供知识资源,思想政治与思想品德课教材只不过是诸多教学媒体的一个分子,在思想政治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
   
第五,新思想品德课教材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新教材要符合学生情感需要、学生情感特点和学生情感的发生发展规律。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学生情感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教材要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反映在课题和内容的设计上,从而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总体目标。

第六、新思想品德课教材建设应该面对现实条件大胆创新。

新的课程教材仍然存在传统教材的痕迹,需要面对现实的挑战,应该根据现实的主客观条件,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与及其呈现形式,从加强道德认知、传承优良传统、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价值引导、反映真实生活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教材使用和教学建议

第一,调整内容结构,形成有“知”之德

课程改革后,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确定了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些都是科学的、准确的。课程强调综合性、生成性,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三个部分构建课程体系,各个部分围绕相关生活主题,综合分析相关的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知识,使课程结构呈现出新的气象。

但是,由于受课程综合性要求的制约,“内容标准要求”中存在着不少教育点前后重复的问题,知识结构难以厘清,给人以混乱和不好把握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师生重视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评价和感受,但在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学生懂得了哪些基本道理,形成了什么基本理念,却难以判断,教育实效与预期的情况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我们在强调课程生动活泼的同时,忽视了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具备的必要的基本知识。因此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必要从“知”出发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形成一定道德认知和构建适当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需要从《课程标准》入手,重新认识认知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根据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规定必要的道德知识;重新分析课程内容结构,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对教学内容结构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初一上学期应以心理品质教育为主,主要是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学期以道德和法律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法律关系;初三年级以国情教育为主,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命运,立志报效祖国。(具体内容结构的建议参见刘文川老师《直面现实 应对挑战——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反思》一文)

第二,坚持价值引导,把握教育方向

新课程强调通过课堂内外的活动,增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这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得到了提高。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探究性的活动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而作为社会经历不多的孩子,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上社会心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倡导的价值观相背离。如果学生认为从乌鸦口中骗到肉的狐狸是“聪明机智”,司马光砸缸是“破坏公物”,我们还加以肯定和表扬,那么我们的教育结果将会是怎样的?学生将被我们引到什么地方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现实选择性和动态生成性,我们只有在现实条件下,变浪漫的、无目标德育为现实的、理性的德育,动态地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积极的态度加以诱导,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在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主导意识来统率全局,就将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行为的失范,生活的无序。作为中学生,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根本指针,整体建构与培育“四有”新人目标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教育体系,正确处理好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关系,处理好思想观念一元导向与多元存在矛盾。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实际,引导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价值引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立场正确、是非分明、善恶明辨、自信自强、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第三,贴近学生实际,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在国外,这样的观点很流行:“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能否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交流,体现了我们是否尊重孩子,能否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能否进入学生的心灵。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与成年人是平等的,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和自主的人格,能帮助孩子正视和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氛围,不至于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孩子,特别是了解孩子们的喜恶,并加以谆谆善诱。根据网上资料分析,当今初中孩子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第一类是玩,包括体育运动、看课外书、旅游、唱歌、玩电脑、逛街、游泳、听音乐、聊天、郊游、看卡通、过生日和探险等;第二类是关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包括优异成绩、得奖、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表扬;第三类关于朋友的,如交了新朋友、同学理解或信任、与朋友聚会、交谈等等;第四类是是关于家庭的,希望家庭生活快乐,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等等。而孩子在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主要是学习压力重;来自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压力;亲子关系紧张、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朋友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朋友、同学之间闹矛盾等等。这四大烦恼集中为学习、交友两方面。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学生中认为学习压力重的占到57%以上。从孩子的“最高兴”和“最烦恼”来看,他们的生活被大大局限在学校学习活动的范围内。他们希望独立于父母、教师,对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权,在任何时候受到尊严地对待;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朋友交往;他们希望要一种没有学习压力、批评压力的生活。当他们的希望不能满足时,他们就与成人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展。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需要将教育对象看为真实的孩子,而不是理想中的孩子,并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抓住孩子们最关注的问题,以此为抓手改进教育教学。由于孩子与成人的视角不同,他们常常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而看不到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提出的问题,从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理解父母和友情。其次应该努力减轻学习负担,不要用分数来限制和压迫学生,使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成为快乐的事,使考试评价成为孩子展现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第三,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在与孩子沟通时,注重引导灌输的同时,要尊重孩子的思想观点,主动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的问题和要求优先考虑,并且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不要以大人的心理标准去要求孩子,过早地把孩子的心理社会化,而是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使思想品德课程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第四,回归真实生活,增强教育实效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已经将生活化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加以贯彻,将生活主题作为课程的主题,并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广泛引用了生活事件,突出道德实践,并取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其教育实效性仍然存在差距,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与真实生活世界的剥离。我们遗忘了生活本身是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属性,展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是我们愿意展现的那部分,我们习惯于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部分,而掩盖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一部分,让学生看到的是生活美好的一面,感受到到处是莺歌燕舞,却不能较好地让学生认识社会阴暗的一面,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怎样生存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首先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途径亦有多宽广。要摆脱过去那种纯粹的政治道德、阶级道德教育的倾向,从人的自身发展、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心理道德”、“交往道德”、“学习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科学道德”和“生态道德”等,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其次,要敢于直面那些残酷的生活现实。道德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积极探究未来社会所需之人的道德特征并将之实现出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件。实际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境遇中,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真正开掘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良好个性确立的源头活水。第三,要为生活教育留出足够的空间。由于课程计划不可能为生活教育让出多少专门的时间,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下,学校往往忽视了时事和其他专题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出现了空缺和断层。作为德育主要渠道的思想品德课程,应该通过各种小栏目,为时事政策教育、其他专题教育留出足够的空间,在课程和教材适当的地方,引导教师和学生去关注现实问题,探究生活真相。第四,要强化道德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要求他们掌握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但我们却遗忘了培养学生用已掌握的道德规范理解、体验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出现了知行分离,课内外言行不一的思想道德状况。回归生活的真意,就是要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把握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五,重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靠学生学习的结果来检验。所以,思想品德新课程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般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思想政治课学习特点的有机结合,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要既重过程,也要结果。这个结果不是是否有研究结果,是否有研究论文,而是指认同和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在生活中践行。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课程中推广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其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专题或项目范围应以课程标准(或教材)为依据,也要采用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完全脱离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因为使评价性知识增强其可信度的支撑点恰恰是认知性知识,如果这一过程的描述是科学的,那么必然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但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老师讲授的内容除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介绍外,还要对学习研究的内容(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学生学习研究的情况进行指导、交流、总结和提高。其三,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必须坚持自主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认同和接受,尽管这种认同与接受是初步的,但也必须在坚持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亲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养,激励学生不断在实践中超越自我,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研究,通过信息化促进教学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要加强评价改革,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主体评价,做到课堂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统一、笔试与口试相统一、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统一,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六、研究后的思考

1.由于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施行不久,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我省还没有实施,加上各地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新教材的理解不深,实施起来的效果还不太理想。有必要以校本培训为主,进一步深化教师培训,加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提高执行新课程思想理念的力度,增强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受考试评价制度瓶颈的制约,新课程教材“生活化、活动化、实践性”的特点的贯彻还不是很理想,如何推进考试改革,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引导和推动思想政治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3.受传统的教师地位角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书匠”的定位还没有根本改变,教师对教材的关注往往在于如何贯彻和传授,在教学研究中,教材的分析研究还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师的自我定位,引导教师立足于教育研究者、课程建设者的要求,加强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发展服务。

4.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与新课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后还有必要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教师的教书匠地位,使教师成为研究性、专家型的新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教师在观念上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而在实践中缺乏新课程思想理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明显,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存在不少教学误区,有必要加强引导,使新的理念更真切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