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药方-儿科(1)
儿科疾病一 治疗鹅口疮中医名药方
青液散
【来源】《婴童百问)卷四。
【组成】青黛3克 朴消3克 冰片0.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蜜调,以鹅翎蘸少许敷患处。
【主治】婴幼儿鹅口疮,口疮,重舌。
复方黄连散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黄连31克 青黛6克 马牙消1.5克 冰片1.5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掺患处。
【主治】鹅口疮。
保命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引《医方妙选》。
【异名】朱矾散(《片玉心书》卷五)。
【组成】白矾7.5克(烧灰) 马牙消15克(细研) 朱砂7.5克(水飞)
【用法】上药和匀研细。每用少许,取白鹅粪,以水搅取汁,调涂舌上、颊内。未用药时,先以消毒纱布,揩拭舌上污垢,然后用药敷之。
【主治】小儿鹅口疮。
清热泻脾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山栀(炒) 石膏(煅) 黄连(姜炒) 生地 黄芩 赤苓 【用法】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脾泄热。 【主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治疗口疮中医名药方
中白散
【来源】《吉林省中药成方集》。 【组成】人中白(煅)30克 儿茶15克 青黛9克 薄荷15克黄柏9克 冰片1.5克 【用法】先将人中白等五味研为细粉,再将冰片置乳钵内细研,陆续掺入人中白等细粉中,配研均匀,过罗,装瓶,每瓶重9克。每用少许,涂敷患处,引涎流出。 【主治】小儿牙疳,口舌生疮,口内溃烂,牙龈红肿等。
牛黄生肌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组成】牛黄 珍珠 琥珀 人中白 胡黄连 乳香 没药各3克 儿茶6克 硼砂1.5克 冰片0.9克 【用法】为末。搽患处。 【主治】牙疳,臭烂穿腮者。
泻黄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藿香叶21克 山栀子仁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用法】上锉,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清汁,不拘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 【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治疗吐乳中医名药方
乳吮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 【组成】枇杷叶7.5克(去毛,炙焦黄色) 母丁香7.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0.3~0.5克,涂乳上吮儿,便止。 【主治】婴儿吐乳不定。
参姜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9~15克(或加倍) 炙甘草1~1.5克 干姜(炮)1.5克(或3~6克,或用煨生姜3~5片) 【用法】上药以水300毫升,煎至210~240毫升,徐徐服之。 【主治】脾肺胃气虚寒,呕吐,咳嗽气短;小儿吐乳。
治疗泄泻中医名药方
温中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温白丸(《鸡峰普济方》卷二十四)。 【组成】人参(切,去顶,焙) 甘草(锉,焙) 白术(为末)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姜汁调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0~20丸,用米饮送下,不拘时服。 【主治】小儿胃寒泻白,腹痛肠鸣,时吐酸水,不思饮食;中气虚热,口舌生疮,不喜饮冷,肢体倦怠者。
温脾散1
【来源】《颅囟经》卷上。 【组成】附子 干姜 甘草(炮,锉)各15克 白术30克 【用法】上药为末,空腹时用米饮送下,每次1.5克。 【功用】温脾止泻。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水泻不止,食乳不消,吃奶频吐。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鲜鱼、毒物。 【方论】本方乃四逆汤加白术而成。方中重用白术健脾运湿;附子、干姜温阳逐寒;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阳健脾、祛湿止泻之功。
木香豆蔻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十一。 【组成】木香 草豆蔻仁 槟榔 陈皮 青皮(去 白)各30克 京三棱120克 肉豆蔻(去壳)5枚 【用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黄米大。每服50丸,枣汤下。 【主治】小儿泄泻,经久不止,食少腹胀,面黄神疲。
斗门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组成】附子1枚(重18克,炮,去皮、脐,尖) 硫黄(别研) 肉桂(去粗皮) 龙骨(别研) 诃子(煨,去核) 丁香 干姜(炮)各7.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30丸,乳食前用温米饮送下。 【功用】温阳止泻。 【主治】小儿肠胃虚弱,泄泻糟粕,或便白沫,昼夜无度。
术附汤2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九。 【组成】附子半个(炮) 白术0.3克 干姜6克(炮) 甘草3克(炙)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手足暖,止后服。 【主治】小儿脏腑虚寒,泄泻洞利,手足厥冷。
加减四君子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白扁豆(蒸熟,焙干) 藿香叶 甘草(炙) 黄耆(去苗)各30克 人参 茯苓(去皮,焙) 白术各12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克,入盐点服;或用水150毫升,煎至l00毫升,温服。 【主治】小儿吐泻不止,不进乳食。
泻黄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藿香叶21克 山栀子仁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用法】上锉,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清汁,不拘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 【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建中丹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 【组成】胡椒 蓬莪术(煨) 全蝎各3克 肉豆蔻(面裹煨)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10粒,乳、食前用米饮送下。 【主治】小儿泄泻,腹痛啼哭。
建胃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 【组成】厚朴(去粗皮,生姜制)30克 川黄连(去须)30克 白术 肉豆蔻(面裹煨)各30克 缩砂仁15克 干姜15克(炮) 木香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粟米各少许,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主治】小儿泄泻,身热烦渴。
参苏饮子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五。 【组成】人参(去芦) 白术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紫苏叶 干木瓜 香薷叶 厚朴(去皮,姜制) 半夏曲 白扁豆(炒) 陈橘红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茱连丸
【来源】《活幼口议》卷二十。 【组成】土黄连(去须) 吴茱萸各30克 陈皮15克(去白) 【用法】上药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米饮送下。 【主治】小儿夏月暴泻注下。
香肉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五。 【组成】木香 肉豆蔻等分(并裹面煨,令面焦为度) 【用法】上药研末,糊为丸,小豆大,白汤送下。若研末,水煎亦可;咳嗽者热服。 【主治】小儿吐泻不定,兼见咳嗽癔。
养脾丸2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组成】人参 白术(土炒) 当归 川芎各9克 青皮(醋炒) 木香(煨) 黄连(姜炙) 陈皮各6克 神曲(炒) 山楂 缩砂仁 麦芽(炒)各3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陈仓米饮送下。 【功用】养脾消积。 【主治】惊泻。因气弱受惊,夜卧不安,昼则惊惕,粪稠若胶,色青如苔。
掌胃膏
【来源】《百一选方》卷十九。 【组成】人参 白术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 肉豆蔻(面裹,煨,去面) 白豆蔻(去壳) 陈皮(去白) 沉香 枇杷叶(去毛) 青皮(去白) 丁香 草豆蔻(去皮) 木香 藿香叶 缩砂仁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1丸,空腹时用米汤化下,日进二服。 【功用】益气健脾,温中止泻。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呕吐泄泻。
治疗食积中医名药方
三棱丸2
【来源】《育婴秘诀》。 【组成】三棱(醋炒,煨) 莪术(醋炒) 青皮 陈皮 枳实(炒) 厚朴(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黄连(炒) 香附(醋炒) 川芎 使君子肉 夜明砂神曲(炒) 麦芽(炒) 干蟾(烧存性) 槟榔 木香 砂仁各10.5克 当归3克 【用法】上药为末,另取神曲煮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 20~50丸,米饮送下。大便出黄涎臭秽为度,此是积滞去也。 【主治】先脾虚,后伤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胀。
三棱煎丸
【来源】《活幼日议》卷十七。 【异名】消痞丸、化积丸(《活幼日议》卷十七)。 【组成】京三桂 蓬莪术(炮)各15克 芫花0.3克鳖甲(去裙襕,米醋炙令焦)15克 淡豆豉6克 巴豆21粒(去壳) 川当归15克 杏仁(去皮、尖,炒)0.3克 【用法】上药将前四味以米醋250毫升煮干,炒焙为东,次将当归、杏仁、巴豆、淡豆豉研末,与上药末和匀,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用生姜汤送下。 【主治】婴孩小儿多食生冷,脾胃积滞,久不克化,肚热脚冷,痞癖寒热;癥癖,中焦不和,脘腹膨胀,气壅不得宣通者。
下积丸
【来源】《直指小儿方》。 【组成】丁香 缩砂仁各12个 使君子5个(焙) 乌梅肉(焙)川巴豆肉各3个(不去油)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匀,烂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用橘皮煎汤送下。 【主治】乳食伤积,心腹胀满,气粗壮热,或泻或呕。
大茱连丸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七。 【组成】蓬莪术 京三棱各7.5克(醋煮) 干姜(炮)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木香 丁香各60克 巴豆21粒(去壳、心、膜,出油) 绿小细茱萸6克 【用法】上药研末,醋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7~10丸,大者加服,用生姜、枣子汤送下。 【主治】小儿饮食过度,腹部膨胀,胸膈痞闷,强食不化,口渴烦躁,坐卧不安,肢体倦怠。
小儿四症丸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组成】广木香6克 苏叶45克 陈皮 厚朴(姜制) 藿香 白术(麸炒) 茯苓(去皮) 炒麦芽 炒苍术各30克 花粉 泽泻 山揸 猪苓 制半夏各22.5克 白芷 桔梗 滑石 砂仁各15克 神曲(麸炒)22.5克 【用法】上药十九味,共为细粉,每细粉456克,对入琥珀面15克,共研细和匀,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500克丸药用朱砂面9克为衣,蜡皮或蜡纸筒封固。每次服1丸,周岁以内酌减,白开水化服。 【功用】健脾消食,利尿止泻。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小便不利,肚腹胀痛;中暑中寒,头痛身热,口渴舌干,烦躁不宁。
木香大安丸
【来源】《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二。 【组成】木香6克 连翘5克 黄连9克 陈皮9克 白术9克 枳实5克 山楂5克 炒神曲5克炒麦芽5克 砂仁5克 炒莱菔子5克 【用法】为末,神曲煮糊为丸。每服3克,陈仓米煎汤送下。 【功用】消食导滞。 【主治】小儿食滞,头温腹热,大便酸臭,嗳气恶食,烦不安眠,口干作渴。
化积散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山楂(炒) 麦芽(炒) 神曲(炒) 槟榔(炒) 鸡内金(炒) 二丑(炒)各50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克,加糖少许,温开水冲服,一日二次。 【功用】消食滞,化痞积。 【主治】小儿宿食不化,积滞痞块,面色萎黄,不思饮食,腹大膨胀。
加味平胃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组成】南苍术(炒) 厚朴(姜炒) 大腹皮(制) 甘草(生) 陈皮 莱菔子(焙) 山楂 麦芽(炒) 神曲(炒) 【用法】引用生姜,水煎服。 【功用】化积消滞。 【主治】小儿饮食过度,积滞内停,脘腹膨胀,大便不通。
启脾丸2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 【组成】人参(去芦) 白术(土炒) 白茯苓(去皮) 干山药 莲肉各30克 山楂(蒸,去核) 甘草(蜜炙) 陈皮 泽泻各15克 【用法】上各为细末,荷叶煮汤,以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9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和中。 【主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
香朴散1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组成】厚朴(去粗皮,生姜炙,锉)30克 木香 麦蘖(炒) 陈曲(炒) 青橘皮(去白,焙)各7.5克 【用法】上六味,捣罗为细散。每服1.5克,汤调下。 【主治】小儿脾胃气弱,乳食迟化,宿滞成积,久而不消,及腹胁刺痛,不思饮食。
养元粉2
【来源】《医方一盘珠》卷八。 【组成】糯米700克 山药90克 茯苓(去皮)60克 芡实90克莲子肉90克 川椒15克、苡仁90克 【用法】共为细末。可酌加白糖调服,每服2匙。 【功用】健脾养元。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 【加减】如酌加广皮、半夏、白术、人参、山楂肉尤妙。
消乳丸
【来源】《婴童百问》卷七。 【组成】香附(炒)30克 甘草(炙)15克 陈皮(去白)15克 缩砂仁30克 神曲(炒)30克 麦蘖(炒)30克 【用法】上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岁以上绿豆大。每次服30丸,食后姜汤下。 【功用】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 【主治】小儿伤食不化,呕吐,脉沉者。
消食丸1
【来源】《婴童百问》卷一。 【组成】缩砂仁 陈皮 三棱 蓬术 神曲 麦蘖(炒) 丁香7.5克 香附子(米泔浸) 枳壳(炒) 槟榔 乌梅各15克 【用法】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20~20丸。 【功用】宽中快气,消乳化积。 【主治】小儿乳食不消。
调中丸2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十。 【组成】干姜(炮) 橘红 白术 茯苓(去皮) 木香 缩砂仁 官桂(去粗皮,不见火) 良姜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细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开水下。 【功用】温中健脾。 【主治】小儿久伤脾胃,腹胀食少。
治疗厌食中医名药方
建脾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七。 【组成】白茯苓(去皮) 人参各30克 厚朴90克(用姜汁炙) 苍术(米泔浸一宿)120克陈橘皮(去白)150克 甘草60克(半生半熟) 草果子(去皮)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湿滞中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
姜糖饮
【来源】《儿科证治简要》。 【组成】生姜3~5片 红糖3~6克 【用法】水煎或开水冲服。 【功用】温中散寒,暖血益胃。 【主治】不乳症。先天虚寒或后天为寒邪所伤,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出生后二三日内不吮乳,面色灰暗或微青,四肢发凉,哭声无力,指纹青暗,舌质淡,苔白润。
儿科疾病二
治疗疳证中医名药方 截疳散 【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组成】白及 白蔹 黄丹 密佗僧各30克 黄连15克轻粉3克 冰片 麝香各1.5克 【用法】上药各研极细粉,和匀。用时将药粉掺患处,或纳疮中,外以膏药贴敷。 【主治】疳瘘疮,日久不愈者。
橘连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陈橘皮30克 黄连45克(去须,米泔浸一日)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研入麝香1.5克,用猪胆7个,分药人在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0~30丸,米饮下,不计时候。 【主治】小儿疳瘦。
鳖血丸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二。 【组成】人参15克 川芎 芜荑 北柴胡各30克 使君子21个 胡黄连 川黄连各60克 【用法】上用鳖血150毫升,吴茱萸30克,拌和二连,淹一宿,次早炒干透,出茱萸并血,只用二连,同余药杵末,粟米粉糊丸,麻子大。每服20丸,食前熟水下。 【主治】疳劳。
九味芦荟丸2 【来源】《明医杂著》。 【组成】胡黄连 黄连 芦荟 木香 芜荑(炒) 青皮 白雷丸 鹤膝草各30克 麝香9克 【用法】上药为未,蒸饼糊丸,麻子大。每股3克,空腹温开水送下。 【主治】小儿肝脾疳积,体瘦,热渴,大便不调或瘰疠结核,耳内生疮等症。
三棱丸2 【来源】《育婴秘诀》。 【组成】三棱(醋炒,煨) 莪术(醋炒) 青皮 陈皮 枳实(炒) 厚朴(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黄连(炒) 香附(醋炒) 川芎 使君子肉 夜明砂神曲(炒) 麦芽(炒) 干蟾(烧存性) 槟榔 木香 砂仁各10.5克 当归3克 【用法】上药为末,另取神曲煮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 20~50丸,米饮送下。大便出黄涎臭秽为度,此是积滞去也。 【主治】先脾虚,后伤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胀。
干蟾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组成】干虾膜1枚(涂酥炙微黄) 漏芦3O克 菖蒲30克 雄黄O.9克(细研) 朱砂0.9克(细研)磨麝香0.3克(细研) 【用法】上药捣罗为本,研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以粥饮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小儿无辜疳痢,黄瘦腹痛,或腹内有虫。
干蟾丸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组成】干蟾1枚(涂酥,炙微焦) 木香3.7克 肉豆蔻2颗(去壳) 雄黄7.5克(细研) 丁香 3.7克 熊胆3.7克(细研) 胡黄连7.5克 朱砂7.3克(细研) 青黛7.5克(细研) 麝香7.5克(细研) 赤石脂7.5克 代赭7.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研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一岁儿每服2丸,以粥饮送下,日服二次。 【主治】小儿乳疳,腹大黄瘦。或时吐乳,壮热下痢。
大芦荟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三。 【组成】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 厚朴(姜炒) 青皮 枳实(炒) 槟榔 神曲(炒) 山楂(去子) 麦芽(炒) 三棱(煨) 莪术(煨) 砂仁 茯苓 黄连 胡黄连 芜荑仁 使君子 青黛 芦荟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用使君子壳煎汤浸蒸饼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清米汤化服。 【主治】小儿五疳,皮黄肌瘦,发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异物,或吐或泻。
小芦荟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三。 【组成】胡黄连30克 黄连30克 芦荟30克 木香30克 白雷丸30克青皮30克 鹤虱草30克 白芜荑(炒)30克 麝香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克,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主治】小儿疳积,瘰疬结核,耳内生疮;或疝气,囊痈,下疳溃烂;或茎出白津,股腹有疮;或体瘦热渴,大便不调,牙龈蚀落,颊腮腐烂。
无食子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组成】无食子3枚(大者,煨熟用,) 牛黄(研) 麝香(研) 丁香 雄黄(研,水飞) 青黛(研) 木香 丹砂(研,水飞)各7.5克 蟾酥3片(如柳叶大,焙过,研) 熊胆15克(研) 蜗牛壳(干者,去土)20枚 【用法】上十一味,捣研为末,更同研令匀细,水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一二岁儿临卧乳汁下1丸,三四岁2丸,五六岁3丸,七八岁5丸,米饮下亦得,日再服之。 【主治】小儿五疳。
万寿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二。 【组成】干蜗牛15克 干蚯蚓15克 蛇蜕皮0.3克 干虾头3个 黑丑1.5克(炮) 麝香0.3克 使君子5个(炮) 【用法】上药前四味入罐子内,封口,炭火烧通赤,取出捣罗为末,后三味为末,同研入如粉,用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一日两次,米饮送下。 【主治】小儿气疳羸瘦,腹大项小,头发稀疏,脏腑不调,大便或泻或秘。
天竺黄散2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组成】天竺黄15克 牛黄7.5克(细研) 雄黄7.5克(细研) 朱砂7.5克(细研) 芦荟7.5克(细研) 蟾头7.5(炙令焦黄) 龙 脑7.5克(细研) 麝香7,5克(细研) 胡黄连7.5克 犀角屑7.5克 木香7.5克 钩藤7.5克甘草7.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均研令匀。每服以温水调下1.5克,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主治】小儿干疳,心脏烦热,眼目赤涩,皮肤干燥,夜多盗汗,羸瘦不能乳食。
木香丸5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木香 肉豆蔻 砂仁(炒) 续随子(去油)各9克 麝香3克 干蟾(烧存性)3枚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5~15粒,薄荷煎汤送下。 【主治】小儿冷疳,泄泻少食。 【加减】体虚者,去续随子,加人参,白术、肉桂、干姜。
五色兑金丸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京方)。 【组成】白丑60克 干蟾皮9克 飞滑石30克 胡黄连 六神曲 陈胆星各15克 川黄连9克 黑丑 飞青黛 大黄(上三味另研为衣) 雄黄各60克 生石膏30克(上二味另研极细为衣)。 【用法】各研细末,沸水泛为小丸,每3克约300粒,以黑丑、青黛、大黄、雄黄、石膏五种药末分别为衣,分为五色。每服0.15克,最多不超过0.9克,量儿之大小,体之强弱,斟酌用之,不宜多服。 【主治】小儿疳积虫痛。
五疳保童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黄连(去须) 白鳝头(炙令焦黄,无即以炒白芜荑充代) 龙胆草(去芦) 雄黄(研、飞) 青橘皮(去瓤) 五倍子 夜明砂(微炒)各30克 蟾头1枚(炙令黄色) 苦楝根 天浆子(微炒) 胡黄连 麝香 青黛(研) 熊胆(研) 芦荟(研)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都研令匀,用糯米饭和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每服1丸,不计时候,温米饮下,日进三服尤妙。 【功用】清热除疳。 【主治】小儿疳积。
布袋丸 【来源】《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组成】夜明砂 芜荑 使君子各60克 白茯苓 白术 人参 甘草 芦荟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60克,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去袋,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 【功用】驱蛔消疳,补养脾气。 【主治】小儿疳疾,体热面黄,肢瘦腹大,发焦目暗。 【方论】方中使君子、芜荑、芦荟、夜明砂驱蛔消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精猪肉补中益脾,使杀虫之功寓于补养脾气之中,庶疳消而正不伤。
龙骨散2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砒霜 蟾酥各0.15克 粉霜1.5克 龙骨3克 铅粉4.5克 冰片0.075克 【用法】上药先研砒、粉极细,次入龙骨再研,又次入铅粉等同研。每用少许敷之。 【功用】拔毒去腐,生肌止痛。 【主治】口疳,走马牙疳。 【方论】方中砒霜、粉霜、铅粉去腐拔毒;龙骨敛疮生肌;蟾酥解毒消肿止痛;冰片清热止痛。
龙胆丸2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异名】龙胆草丸《直指小儿方》卷三。 【组成】龙胆草(去芦) 黄连(去须,微炒) 青皮(去白) 使君子(去皮,炒)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猪胆汁和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20粒,临卧时用热水送下。 【主治】疳病发热。
龙胆丸3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三。 【组成】龙胆草 川升麻 苦楝根皮(焙) 防风 赤茯神芦荟 油发灰各6克 青黛(干) 黄连(净)各9克 【用法】上药为末,猪胆汁浸膏糊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薄荷、紫苏泡汤下,食后仍以芦荟末入鼻。 【主治】脑疳,脑热如火,满头饼疮。
龙胆饮子 【来源】《兰室秘藏》卷上。 【异名】升麻龙胆草饮子(《原机启微》卷下)、消翳散(《医学纲目》卷十三)。 【组成】谷精草 川郁金 蛇退皮 炙甘草各1.5克 麻黄4.5克升麻6克 青蛤粉 草龙胆 黄芩(炒) 羌活各9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温茶清调服。 【主治】小儿疳眼,流脓生翳,属肝经湿热为病者。
生干地黄汤 【来源】《活幼口议》卷二十。 【组成】生干地黄 熟干地黄各30克(并洗) 麦门冬子(去心)15克川当归7.5克 枳壳(米泔浸一宿,麸炒)7.5克 杏仁(汤泡,去皮、尖,麸炒令赤) 防风 甘草(炙) 赤芍药各7.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3克,用水100毫升,以晨豆7粒,煎至黑豆熟,去滓,通口服。 【主治】小儿疳蚀眼,闭合不开,羞明怕日,及至开眼,有如内障,蒙蒙失所。
立正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一。 【组成】人中白 枯白矾 铜绿 轻粉各0.3克 麝香少许 【用法】上为细末。先洗净疳,然后上药,每日二三次,贴之大效。 【主治】走马牙疳。
立应散1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一。 【组成】红枣30枚 信少许 【用法】上将红枣去核,纳信末少许裹定,烧存性,放冷,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牙疳疮上。 【主治】小儿走马牙疳,诸药不效者。
兰香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兰香叶(烧灰)6克 铜青1.5克 轻粉0.3克 【用法】上为细末令匀。看疮大小,掺患处。 【主治】小儿疳气,鼻下赤烂。
圣功散1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二。 【组成】苦楝根皮(生子东引者,米泔浸一宿) 鹤虱各等分。 【用法】上药二味,研为细末,拌匀。每服1.5克,熟水调下,连进二服,不拘时, 【功用】杀虫。 【主治】小儿五疳。
芎朴丸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十。 【组成】芎藭 厚朴(姜汁炙)各30克 白术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1丸,三岁以下半丸,米汤送服。 【主治】小儿疳积,形体消瘦,泄泻白水,腹部膨胀。
回春散2 【来源】《喉症全科紫珍集》卷上。 【组成】白丑60克(生、熟各半) 白鲜皮120克(生、熟各半) 土茯苓(焙)120克 五加皮连翘(去心) 银花 薄荷 山豆根各60克 花粉 山栀 皂角子(炒) 桔梗甘草各30克 人参60克 【用法】上为末,和匀。每服12克,加灯心0.3克,煎汤服。 【主治】口鼻喉疳。
杀疳散 【来源】《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六。 【组成】防风 龙脑 牡蛎各60克 五味子 白芷 细辛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空腹时用米汤调下3克。 【主治】小儿疳眼外障,眼目生翳,红肿疼痛,泪出难开,白膜遮满,羞明怕日,合面而卧,不喜抬头。
芦荟丸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大皂角 干虾蟆(各等分,同烧存性,为末)30克青黛(研)7.5克 芦荟(研) 朱砂(研,飞) 麝香(研)各3克 【用法】上合研匀,用汤浸蒸饼和为丸,如麻子大。每三岁儿,服20丸,不计时候,温米饮送下。更量大小加减。 【主治】小儿疳气羸瘦,皮色萎黄,揉鼻咬甲,好吃泥土,目涩口臭,齿龈烂黑。
芦荟丸2 【来源】《外科理例·附方》。 【组成】胡黄连 黄连 芦荟 木香 白芜荑(炒) 白雷丸青皮 鹤虱草各30克 麝香9克 【用法】为末,蒸饼糊丸麻子大。每服3克,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功用】清热化湿,杀虫解毒。 【主治】下疳溃烂或作痛,及小儿肝积发热,口鼻生疮或牙龆蚀烂。现用于妇女滴虫性阴道炎。
芦荟肥儿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组成】五谷虫(炒)60克 芦荟(生) 胡黄连(炒) 川黄连(姜炒)各30克 银柴胡(炒)36克扁豆(炒) 山药(炒)各60克 南山楂75克 虾蟆(煅)4个 肉豆蔻(煨)21克 槟榔15克 使君子(炒)75克 神曲(炒)60克麦芽(炒)48克 鹤虱(炒)24克 芜荑(炒)30克朱砂(飞)6克 麝香6克 【用法】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3克,米饮送下。 【功用】清肝健脾,消积杀虫。 【主治】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泪,隐涩难睁,摇头揉目,合面睡卧,耳疮流脓,腹大青筋,身体羸瘦,燥渴烦急,粪青如苔。
吹口丹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黄连 青黛 孩儿茶 冰片 【用法】上药为末,吹患处。 【主治】小儿口疳。
吴婆散 【来源】《苏沈良方》卷十。 【组成】黄柏(蜜炙) 黄连(微炒) 桃根白皮各0.3克木香 厚朴(姜汁炙) 丁香 槟榔各3克 芜荑(去皮)0.3克没食子4.5克 楝根白皮0.15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0.75克,三岁以上1.5克,五六岁3克,乳食前,用紫苏、木瓜、米饮调下,一日三服。 【主治】小儿疳泻不止,日夜无度,渐渐羸瘦,久治不愈者。
旱螺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组成】白田螺壳(煅)9克 轻粉3克 冰片 麝香各0.9克 【用法】共研细末。香油调敷。 【主治】疳疮,损破腐烂者。
沉香槟榔丸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沉香 槟榔 檀香 木香 丁皮 三棱(炮,锉) 莪术(炮,锉) 神曲(炒) 谷芽(洗,焙) 厚朴(洗,焙) 苍术(洗,焙) 使君子肉(锉,以瓦焙干)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缩砂仁 益智仁 净香附 枳壳 良姜各15克 粉草(炙)45克 【用法】上药除沉香、槟榔、檀香、丁香、丁皮不过火,余十五味锉焙,仍同沉香等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麻仁大。每服30~50丸,温米清汤送下,不拘时候。若小儿不能吞咽,炼蜜丸如芡实大,每以1~2丸,温汤化服。 【主治】过食生冷,停寒在里,面黄肌瘦,乳癖,腹胀作痛,诸疳虫积。
启脾丸2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 【组成】人参(去芦) 白术(土炒) 白茯苓(去皮) 干山药 莲肉各30克 山楂(蒸,去核) 甘草(蜜炙) 陈皮 泽泻各15克 【用法】上各为细末,荷叶煮汤,以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9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和中。 【主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
启脾散 【来源】《成方便读》卷四。 【组成】潞党参(元米炒黄,去米) 制冬术 建莲肉各90克 楂炭 五谷虫炭各60克 陈皮 砂仁各30克 【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开水送下。 【主治】小儿因病致虚,食少形赢,将成疳积者。
君朴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引《全婴方》。 【组成】使君子(炮) 厚朴(制) 黄连各30克 木香9克(同炒) 【用法】上药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岁小儿每服30丸,用米汤送下,五服效。 【主治】小儿诸疳。小便白浊,久则黄瘦,不长肌肉。
青金膏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八。 【组成】青黛 朱砂 芦荟 蟾酥各3克 麝香1.5克蜣娘1枚 蛇皮(项后)12厘米 【用法】上药为末,水化蟾酥,丸如粟米大。每服2丸,倒流水送下。又水化1丸,注于鼻中, 【主治】疳积。
青黛丸2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组成】青黛7.5克(细研) 胡黄连7.5克 鹤虱7.5克芦荟7.5克(细研) 朱砂7.5克(细研)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 都研令匀,以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次3丸,空腹用热水送下。当有虫出。 【主治】小儿蛔疳。
青黛丸3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庄氏家传》。 【组成】青黛30克 胡黄连 天竺黄 宣连各15克朱砂(飞)0.3克 麝香3克肉豆蔻2个 牛黄1.5克 蟾1个(端午酥炙,酒浸,去肠肚) 【用法】上药研末,绿豆粉煮糊为丸,如芥子大。每次3丸,空腹时用温汤送下。 【主治】小儿疳热。
肥儿糕 【来源】《青囊秘传》。 【异名】茶糕(《青囊秘传))。 【组成】苏叶30克 苏梗30克 霜桑叶60克 茅术(炒)90克 广湘黄(炒)150克 楂炭150克麦芽(炒)150克 红茶叶60克砂糖250~500克 【用法】上药研末,后入砂糖,制如印糕法。每次服适量。 【主治】小儿体弱,乳食少进。
肥儿丸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异名】七味肥儿丸(《景岳全书》卷六十二)。 【组成】神曲(炒) 黄连(去须)各30克 肉豆蔻(面裹煨,去面) 使君子(去皮,细锉) 麦蘖(炒)150克 槟榔2个(不见火)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或猪胆汁为丸,如粟米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熟水送下。 【功用】健脾益胃,消积杀虫。 【主治】小儿疳病,日渐羸瘦,腹大发竖,不能步行,面黄口臭,二便不调,肌体发热。
肥儿丸2 【来源】《万病回春》卷七。 【异名】参术肥儿丸(《幼科证治大全》)。 【组成】人参12克 白术(去芦) 茯苓各9克 黄连(姜炒)12克 胡黄连15克 使君子(去壳)12克 神曲(炒) 麦芽(炒) 山植肉各12克 甘草(炙)6克 芦荟12克(碗盛,泥封固,置坑中,煨透用) 【用法】上药为末,黄米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20~30丸,米汤化下。 【功用】益气健脾,消疳化积。 【主治】小儿疳积。
胡黄连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川黄连15克 胡黄连15克 朱砂3克(另研) 【用法】上药前二味为细末,入朱砂末,共填入猪胆内,用淡浆水煮,以杖于挑子上,用线钓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0.3克,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5~7丸,食后米饮下。 【主治】小儿肥热疳。
虾蟆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虾蟆 使君子(炒) 皂角(烧)各60克 青黛(研)75克 龙胆草(去苗)120克 雄黄(研,水飞)60克 【用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合匀,水糊为丸,如粟米大,一岁每次7粒,二岁10粒,三岁20粒,随乳下,饭饮亦得,不计时候。 【主治】小儿腹胀面黄,肌肤瘦痒,时作寒热,不思乳食,爱吃泥土,揉鼻咬甲,头发作穗,不长肌肉,多生疮癣,大便无时,小便如泔,呕吐乳食,痢色无定,日渐黄瘦,变成疳疾。
胆矾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胆矾3克(为粗末) 绿矾60克 大枣14个(去核) 好醋600毫升(以上同煎,熬令枣烂) 使君子60克(去壳) 枳实(去瓤,炒)90克 黄连 诃黎勒(去核)各30克(并为粗末) 巴豆2~7枚(去皮破之,上五味同炒黑,约三分干) 夜明砂30克 虾蟆灰(存性)30克 苦楝根皮(末)15克(上三味同炒,待干,再与前五物共捣为末) 【用法】上药和匀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30丸,米汤或温开水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杀虫消疳。 【主治】小儿疳积。
祛疳消食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组成】黄连(去须)60克(微炒) 青橘皮(去白) 木香各15克 大麦蘖(微炒) 川楝子肉(炒黄) 神曲(炒黄) 芜荑(研)各30克 【用法】上药将前六味研为细末,次入芜荑仁,同研匀,蒸饼和猪胆汁为丸,如黄米大,每服20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清热消疳,健胃化食。 【主治】小儿疳症。
神圣丸2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八。 【组成】胡黄连(去皮) 宣连(去毛) 白芜荑(去皮) 木香 芦荟各3克 使君子20枚 【用法】上药除芦荟一味外,余五味入银器内用猪胆汁熬成膏,后入芦荟细末和丸,如绿豆大。每服5~7粒,早上、日午、临卧时米汤下。 【主治】小儿疳疾。
神光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四。 【组成】川大黄0.3克 【用法】研为粗末。用水75毫升,浸一宿,一岁分作两服。余滓涂顶上,干则易之。 【主治】小儿疳热,闭目不开,并脑疼。
退毒散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三。 【组成】黄连 银花 连翘 甘草 赤芍 当归 牛膝 桔梗 黑山栀 薄荷 木通各等分 【用法】用新汲水煎,滓再煎,空腹时服。乳母亦当服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猴子疳。小儿从肛门或阴囊边红晕烂起,渐至皮肤,不结靥,或眼梢口旁亦红。 【禁忌】切忌洗浴。
珠黄散3 【来源】《中医眼科学》。 【组成】珍珠粉2.1克 犀黄3克 朱砂2.1克 麝香2.1克 【用法】共研细末,瓷瓶收贮。应用时点于内眦。 【主治】火疳,白膜侵睛。
挨积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京三棱(炮)90克 丁香皮(不见火)90克 丁香(不见火) 青皮(去白)各30克 干姜(炮) 巴豆(去皮、膜、油,研)各7.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入巴豆拌匀,面、醋和为丸,如粟米大。每服50~60丸,二岁儿可服7~10丸,生姜汤吞下,熟水亦得,不拘时候。 【功用】温中消积。 【主治】小儿脾胃不和,宿滞不化,腹胀肠鸣,呕逆恶心,便利不调,乳食减少;或疳泻积泻,大便酸臭;亦治丈夫妇人胸膈不快,酒积食积,呕逆恶心,吐泻脾疼。
柴胡饮2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组成】赤芍药 柴胡 黄连 半夏(姜制) 桔梗 夏枯草龙胆草 浙贝母 黄芩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功用】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主治】小儿无辜疳。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者。
柴胡四物汤2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六。 【组成】柴胡 人参 黄芩 当归身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地骨皮 知母 麦门冬 淡竹叶 【用法】上锉细末。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主治】小儿疹子牧后,发枯毛竖,形体羸瘦者。
柴胡清肝散2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组成】银柴胡 栀子(微炒) 连翘(去心) 生地黄 胡黄连 赤芍 龙胆草 青皮(炒)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竹叶,水煎服。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小儿肝疳。证见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泪,隐涩难睁,摇头揉目,合面睡卧,耳疮流脓,腹大青筋,身体羸瘦,燥渴烦急,粪青如苔。
秘方万应丸 【来源】《赤水玄珠》卷四。 【组成】三棱 莪术(各醋炒) 陈皮(麸炒) 橘红 使君子肉 麦蘖曲(炒) 神曲(炒) 雷丸 干漆(炒烟尽)各15克 槟榔30克 芜荑7.5克 鹤虱(略炒) 胡黄连(炒) 甘草(炙)各9克 木香 良姜(陈壁土炒) 砂仁各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醋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功用】消积杀虫, 【主治】腹内有虫及积气块痛,小儿疳病。
健骨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二。 【组成】白僵蚕。 【用法】上药为末。三岁儿用1.5克,薄荷酒调下。后用生筋散贴。 【主治】小儿久患疳疾,体虚不食,及诸病后天柱骨倒,医者不识,谓之五软。
疳积散1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八。 【组成】厚朴(厚而紫色有油者佳,去粗皮,切片,生姜自然汁炒熟,为末)30克 广陈皮(去白,为末)24克粉甘草(去皮,为净末) 真芦荟(净末)各21克 芜荑(真孔林大而多白衣者佳,去白衣亮,净末)15克 青黛(研净末)9克 百草霜(净末)6克 旋复花(净末)4.5克 【用法】上药匀和成剂用。每一岁用药0.3克,早上空腹时用灯心汤调服。 【功用】理气行滞,化积杀虫。 【主治】饮食过饱伤脾,致成疳积。面黄腹大,小便色如米泔,大便泄泻色黄酸臭,头皮干枯,毛发焦穗,甚至目涩羞明,睛生云翳,形体骨立,夜热昼凉者。
疳积散3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组成】石燕(煅)100克 石决明(煅)100克 使君子仁100克鸡内金(炒)50克 谷精草50克威灵仙50克 茯苓100克 【用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每次9克,用热米汤加糖少许调服,一日二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功用】消积治疳。 【主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部臌胀,消化不良,目翳夜盲。
消疳散 【来源】《审视瑶函》卷四。 【组成】使君子(用白者,去油) 雷丸(去皮,用白者,红者杀人,勿用,以米泔水浸苍术少许,将雷丸同苍术用火煴之,用雷丸,去苍术,炒干)各等分 【用法】研为细末.每一岁用0.3克,男用雌鸡肝,女用雄鸡肝,勿犯铁器,净去筋膜血水,炖半热,蘸药食,重不过三四服见效。 【功用】杀虫消府。 【主治】疳积,眼生翳膜遮睛。 【加减】若翳厚,加木贼(烧灰)、雄黄、珍珠各3克,另研极细,入前药服。
消疳退云饮 【来源】《审视瑶函》卷四。 【组成】陈皮 厚朴(姜汁炒) 苍术(米泔制) 莱菔子(炒,研碎)少许 柴胡 甘草(炙)少许枳壳(麸炒) 草决明(炒,研碎) 桔梗 青皮 黄连(酒炒) 密蒙花栀子(炒黑) 黄芩(酒炒) 神曲(炒) 家菊花各等分 【用法】共锉一剂。姜皮、灯心为引,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温服。滓再煎。 【功用】健脾清肝,明目退翳。 【主治】小儿L饮食失节,肝木乘脾,致成疳眼,腹大面黄,口渴腹泻,目涩羞明。
益黄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补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陈皮(去白)30克 丁香6克(一方用木香) 诃子(炮,去核) 青皮(去白) 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三岁儿服4.5克,用水80毫升,煎至24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神倦面黄,疳积腹大身瘦。
家传养脾消积丸 【来源】《幼科发挥》卷一。 【组成】白术30克 陈皮30克 苍术 厚朴(姜汁炒) 枳壳(麸炒) 半夏曲 青皮 神曲 麦芽 山楂各15克 炙甘草9克 【用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功用】消食化积。 【主治】小儿食肉太早,日渐羸瘦,不思乳食.
调元散1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干山药(去黑皮)15克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根) 白术白芍药 熟干地黄(酒洗) 当归(酒洗) 黄耆(蜜水涂炙)各7.5克 川芎 甘草(炙)各9克 石菖蒲6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6克,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大枣1枚,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温服,如婴孩幼嫩,与乳母同服。 【功用】调补元气。 【主治】小儿禀受元气不足,颅囟伺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肿,语迟、行迟、齿迟,手足如痫,神色昏慢。
调元散3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二。 【组成】人参 白术 陈皮 厚朴(制) 香附各6克 炙甘草 藿香各1.5克 【用法】上药每服3~6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健脾理气。 【主治】小儿变蒸,脾弱不乳,吐乳多啼。
黄龙丸2 【来源】《丹溪心法》卷五。 【组成】三棱90克 莪术90克 青皮45克 山楂肉 干姜各23克 【用法】上药研末,用曲为丸,如麻子大,日晒干。食后姜汤下,量儿大小加减。与乌犀丸间服。食前服乌犀丸,食后服本丸。 【主治】小儿疳积。
蚵蚾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附方》。 【组成】蚵蚾(酒浸,去骨,焙) 白芜荑(去皮) 黄连(去须) 胡黄连各45克 青黛15克(为衣)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猪胆汁、面粉和为丸,如粟米大。每服30丸,用饭饮吞下,食后、临卧,日进三服。 【主治】小儿乳食不节,寒温不适,致生疳积,或成痢疾,毛发焦黄,皮肤枯悴,脚细肚大,颅解胸陷,渐觉尫羸,时发寒热,盗汗咳嗽,脑后核起,腹内块生,小便泔浊,脓痢淀青,捋眉咬指,嗜食甘酸泥土,吐食不化,烦渴多饮,心神昏瞀,鼻赤唇燥,腹有虫积,疳眼雀目。
猪肝散 【来源】《幼科直宫》卷二。 【组成】谷精珠9克 大黑豆15克 蛤蜊壳30克(擂碎) 【用法】用雄猪肝1片,重30克,以竹刀划破,同药入砂罐内,井水煮熟。令儿食肝,或饮汤少许。药滓勿用,以愈为度。 【主治】疳积,眼合不开,痘疹后翳膜遮睛。
清热甘露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组成】生地黄 麦冬(去心) 石斛 知母(生) 枇杷叶(蜜炙) 石膏(煅) 甘草(生) 茵陈蒿 黄芩 【用法】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小儿疳渴。形体干瘦,面黄发枯,不时大渴引饮,心神烦热。
淡豆豉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七九。 【组成】淡豆豉10粒 巴豆1粒(略去油) 【用法】上药研匀如泥,丸如粟米大。每服1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服。 【主治】小儿一二岁,面色萎黄,不进饮食,腹胀如鼓,或青筋显露,日渐羸瘦。 按:原书云:药后“下鱼冻汁,病根除矣,急与补脾。”
煮肝散2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组成】青蛤粉 夜明砂 谷精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次15~21克,猪肝内煮热,细嚼,用茶清送下。 【主治】小儿疳积,眼生翳膜;大人雀目。
集圣丸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三。 【组成】芦荟 北五灵脂 夜明砂(焙) 缩砂 橘皮青皮(去白) 蓬莪术(煨) 木香 使君子(略煨,取肉)各6克 鹰爪黄连(净) 虾蟆(晒干,炙焦)各9克 【用法】上药为末,加雄猪胆2枚,取汁和药,入糕调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15丸,用米饮送下。 【主治】小儿疳症。 【加减】因疳而形体瘦弱者,加当归4.5克,川芎9克。
御苑匀气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八。 【组成】桑白皮60克 净陈皮45克 桔梗(炒) 甘草(炙) 赤茯苓各30克 藿香15克木通120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小儿疳疾,脾肺气逆,喘咳面浮,胸膈痞闷,小便不利。
儿科疾病三 治疗惊风中医名药方
猴枣散 【来源】《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 【组成】羚羊角3克 麝香1.2克 猴枣12克 月石(煅)3克 伽楠香3克 川贝母(去心)6克 青礞石(煅成绛色,水飞)3克 天竺黄(飞)9克 【用法】上药各取净粉,除麝香、伽楠香外,先将其余药粉充分和匀,研至极细,随后加入麝香、伽楠香二味细粉和匀,瓶装固封。每次服0.3~0.6克,每日一至二次,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化痰镇惊,清热开窍。 【主治】小儿惊风,四肢抽搐,痰多气急,喘声如锯,烦躁不宁者。
温白丸3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天麻(生)15克 白僵蚕(炮) 白附子(生) 干蝎(去毒) 天南星(锉,汤浸七次,焙)各7.5克 【用法】上药同研为末,汤浸寒食面和丸,如绿豆大。再于寒食面内养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时煎生姜米饮送下。 【主治】小儿脾虚,泄泻瘦弱,及因吐泻或久病后而成慢惊,身冷瘈疭者。
温中补脾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 黄耆(蜜炙) 白术(土炒) 干姜 陈皮 半夏(姜制) 附子(制) 茯苓 砂仁肉桂(去粗皮,研) 白芍(炒焦) 甘草(炙) 丁香 【用法】上药用煨姜为引,水煎服。 【主治】小儿慢脾风,闭目摇头,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声哑,频呕清水者。
犀角散3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组成】犀角屑15克 人参15克(去芦头) 茯神15克 龙齿3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焙) 黄芩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次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再入生地黄汁少许,不计时候调服。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功用】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惊热,睡卧不安,筋脉抽掣。
缓肝理脾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广桂枝 人参 白茯苓 白芍药(炒) 白术(土炒) 陈皮 山药(炒) 扁豆(炒,研) 甘草(炙) 【用法】上药加煨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功用】健脾缓肝。 【主治】慢惊风,发时缓缓搐搦,时作时上,面色淡黄,或青白相兼,身必温和,昏睡眼合,或睡卧露睛,脉来迟缓,大便青色,属脾虚肝旺者。
聚宝丹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二。 【组成】人参 茯神 琥珀 天麻 直僵蚕(炒) 防风南星(泡) 白附子(生) 全蝎(炙) 乌蛇肉(酒浸,焙)各3克 朱砂1.5克 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菖蒲汤调下。 【主治】小儿慢惊风。
蝉蝎散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二。 【异名】蝉退散(《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卷二)、全蝎散(《婴童百问》卷三)。 【组成】全蝎7个(去尾尖) 蝉壳21个 甘草7.5克(炙) 大南星1个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1.5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脏腑积热,加薄荷煎服。 【主治】慢惊风。
蜜犀丸 【来源】《扁鹊心书》。 【组成】槐角(炒)120克 当归 川乌 玄参(炒)各60克 麻黄 茯苓(乳拌) 防风 薄荷 甘草各30克猪牙皂角(去皮、弦、子,炒)15克 冰片1.5克(另研) 【用法】先以前十味为末,后入冰片和匀,炼蜜为丸,樱桃大。每服1丸,小儿半丸,细嚼,茶清下。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及小儿惊风发搐。
镇惊丸1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十。 【组成】天麻 天南星(炮) 蝉壳 防风(去芦) 朱砂(别研) 僵蚕(直者,微炒去丝)各7.5克 全蝎14个(去毒) 雄黄(别研) 白附子(炮) 麝香(别研)各7.5克 金箔 银箔各20片 【用法】上为细末,乳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丸,薄荷汤下。 【主治】小儿惊风。
镇惊丸2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二。 【组成】紫石英(烧,醋淬,研) 铁粉 远志肉(姜制,焙) 茯神 人参 琥珀 滑石 南星(炮) 蛇黄(煅,醉淬) 龙齿各7.5克 熊胆4克轻粉0.3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丸,朱砂为衣,如梧桐子大。每次1丸,金、银汤或猪乳调,拭入口中。 【主治】小儿惊痫。
镇惊丸4 【来源】《中药成方配本》。 【组成】琥珀15克 飞朱砂30克 煅青礞石15克 珠粉4.5克 天竺黄30克胆星30克 白附子9克 天麻15克全蝎9克 僵蚕30克 天花粉30克水飞寒水石30克 西牛黄1.5克 飞腰黄15克 麝香3克 生甘草90克 【用法】上药各取净末和匀,将甘草煎汁去滓,同白蜜60克炼熟,化水泛丸,约成丸950粒,金箔450张为衣。每服3粒至5粒,分二次,开水化服。 【功用】,祛风痰,镇惊搐。 【主治】小儿惊风痰喘搐搦。
醒脾散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四。 【组成】木香(炮)3克 全蝎(炒)1.5克 天麻(炒)3克 人参0.3克 白茯苓3克白术(炒)3克 甘草(炙)3克 白僵蚕(炒)3克 白附子(炮)3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1.5克,大者加服,水少许,枣,同煎至五七沸,通口不定时服。 【主治】婴孩、小儿吐泻不止,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嚏惊散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一。 【异名】嚏关散(《婴童百问》卷二)。 【组成】半夏(生)3克 皂角1.5克 【用法】上药为末,用少许,吹入鼻,立醒。 【主治】小儿怠慢惊风,昏迷不省,牙关紧急。
螵蛸膏 【来源】《幼幼新书》卷九。 【组成】真桑螵蛸7个(炒微黄) 天麻15克 蝎梢 白僵蚕(宜,微炒) 麻黄(去根、节)各7.5克捣罗待用 朱砂(飞)15克乳香7.5克 硼砂 麝香各3克 龙脑1.5克 【用法】上药研末,蜜和丸如鸡头子大,金、银箔为衣。荆芥、薄荷汤化下1粒。 【主治】慢惊久不愈。
七味羌活膏 【来源】《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组成】羌活 独活 乌蛇肉(酒浸一宿,焙)各30克 天麻 全蝎 人参 白僵蚕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30克作50丸。每服1丸,煎荆芥汤送下。 【主治】急慢惊风,壮热发搐。
干蝎天麻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O。 【组成】干蝎(全者,炒)10枚 曼陀罗7朵 天麻乳香(研)天南星(炮) 丹砂(研)各0.3克 【用法】上药六味,捣研为细散。每服0.5克,用薄荷煎汤调下,不拘时候。 【主治】小儿慢惊风。
大青膏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天麻(未)3克 白附子(末,生)4.5克青黛(研)3克 蝎尾(去毒,生,末) 乌梢蛇肉(酒浸,焙干,取末)各3克朱砂(研)0.3克 天竺黄(研)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1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薄荷水溶化混匀服;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主治】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口中气热者。
千金散1 【来源】《万病回春》卷七。 【组成】全蝎(炙) 僵蚕各0.9克 朱砂12克 牛黄0.18克冰片 黄连 天麻各1.2克 胆星 甘草各0.6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0.15~0.21克,用薄荷、灯心、金、银煎汤,不拘时调下。 【主治】小儿一切痰喘,急慢惊风。
已风丹 【来源】《普济方》卷三七四引《医方妙选》。 【组成】天竺黄30克(研) 防风30克 钩藤30克白僵蚕15克 干全蝎15克 白附子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1~2丸,点麝香、荆芥汤化下。 【主治】小儿惊风,拘挛抽搐。
小儿回春丹1 【来源】《中药成方配本》。 【组成】西牛黄0.6克 天竺黄6克 煅青礞石6克 制半夏 黄连 胆星 川贝 胡连 飞朱砂各6克 九节菖蒲9克 珠粉,1.5克 麝香0,6克 【用法】上药各取净末和匀,用钩藤6克、薄荷6克煎汤去滓,加蜜13.5克,炼熟烊化泛丸,分作400粒,每粒约重0.18克,每蜡丸装五粒。周岁以下服2~3粒,周岁以上服5粒,或用2粒研匀贴脐。 【功用】清热化痰,开窍安神。 【主治】小儿急惊,痰热蒙蔽,神昏气喘,烦躁发热等证。
小儿回春丹2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 【组成】牛黄3克 天麻9克 麝香4,5克 蛇含石24克 冰片4,5克 防风 腰黄各9克胆星60克 朱砂9克 天竺黄30克全蝎(酒洗,漂淡) 僵蚕(炒) 羌活各9克 川贝母30克白附子(制)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和匀。再用甘草30克、钩藤60克,煎汤泛丸,每粒潮重0.3克,每盒5粒,蜡壳固封。每服2~3粒,温开水化服。 【主治】小儿急惊风,痰涎壅盛者。
小儿回春丹3 【来源】《方剂学》(1985年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引《敬修堂药说》)。 【组成】川贝母 陈皮 木香 白豆蔻 枳壳 法半夏 沉香 天竺黄 僵蚕 全蝎 檀香各37.5克牛黄麝香各12克 胆南星60克 钩藤24克 大黄60克 天麻37.5克甘草26克 朱砂适量 【用法】上药为小丸,每丸重0.09克。周岁以下,每次1丸;一至二岁,每次2丸,每日二三次。 【功用】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主治】小儿急惊,痰热蒙蔽,发热烦躁,神昏惊厥,或反胃呕吐,夜啼吐乳,痰嗽哮喘,腹痛泄泻,
飞龙夺命丹2 【来源】《青囊秘传》。 【组成】犀黄6克 辰砂(飞)60克 麻黄(去节)12克人中黄24克 麝香9克 腰黄30克月石9克 青黛(飞)15克珍珠9克 蟾酥4.5克 明矾1.5克银消4.5克 冰片12克 牙皂9克 灯草炭30克 真金箔300张 【用法】上药十六味,共研极细末,和匀,装入瓷瓶中,封固无令泄气,每瓶0.3克。每用少许吹鼻取嚏,重者可用凉开水调服0.3克,小儿减半。 【主治】痧胀腹痛,霍乱转筋,厥冷脉伏,神昏;温暑瘴疫,头晕痞胀,瞀乱昏狂,或卒倒舌强,遗溺不语,身热痪疚,宛如中风;或时症逆传,神迷狂谵;小儿惊痫,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 【禁忌】孕妇忌服。
开关散2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三引《王氏家传》。 【异名】嚏惊开关散(《玉机微义》卷五十引《经验方》)。 【组成】蜈蚣1条 白僵蚕 天南星(炒)各3克 麝香(当门子)2个 猪牙皂角2锭(烧灰) 【用法】上药研末。姜汁蘸药擦牙关及舌根,涎出自开。 【主治】牙关紧闭,不语不乳。
天麻散3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九。 【组成】半夏21克 老生姜 白茯苓(去皮) 白术各9克 甘草(炙)9克 天麻7.5克 【用法】上药锉为末,用水150毫升,瓷器内同煮水干,焙为末。每服4.5宽,生姜、大枣汤调下,不拘时候;大人服9克。 【功用】熄风化痰。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大人中风涎盛,半身不遂,官语艰难,不省人事。
天竺黄散3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九引《张氏家传》。 【组成】天竺黄 蝉蜕 白僵蚕 山桅子 甘草 郁金各等分。 【用法】捣罗为末。每服3克,白汤调下。三岁儿每服1.5克。 【主治】小儿风热惊风。
天麻煎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十一。 【组成】天麻(去芦头) 防风(去芦头) 人参(去芦头)各30克 白僵蚕(炒) 干蝎(炒) 朱砂(研,水飞) 雄黄(研) 甘草(炙)各15克 麝香 牛黄(研)各7.5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40丸。每服1~2丸,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 【主治】小儿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搐搦,精神昏愤,痰涎不利。
天南星煎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组成】天南星30克(细锉,以水300毫升,微火煎至75毫升,去滓,重煎如膏,入诸药末) 白附子15克(炮裂) 天麻3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以天南星煎和丸,如绿豆大。三五岁儿每服2丸,五六岁儿每服3丸,以薄荷汤下。日再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主治】小儿慢惊风。
天麻防风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白僵蚕(去丝、嘴,炒) 干蝎(炒)各15克 天麻(去苗) 防风(去苗) 人参各30克 朱砂(研飞) 雄黄(研) 麝香(研) 甘草(炙)各7.5克 牛黄3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2丸,薄荷煎汤化下,不拘时服。 【主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馈,痰涎不利。
天麻钩藤汤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五。 【组成】钩藤0.9克 天麻 蝉蜕(去土) 防风(去芦并叉枝,切) 人参(去芦) 麻黄(去根、节) 僵蚕(去丝、嘴,炒黄) 蝎尾(去毒,炒)各15克 甘草(炙) 芎藭各0.3克 麝香3克(研) 【用法】上药同为细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不拘时服。 【主治】小儿因吐利脾胃虚而生风,变成慢惊。 【加减】如面青唇白,四肢冷,加附子1.5克。
五仙丹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组成】天麻(酒浸)12克 全蝎(洗,去头、足,新瓦焙干)12克 白附子 辰砂 珍珠 青礞石(煨)各9克 巴霜2粒 金银箔各10片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0.3~0.6克,用生姜3片,蜜1匙,煎汤调服, 【主治】小儿身热面赤,口噤气短,抽搐时作时止。
太乙金丹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组成】全蝎49个 防风 白附子(炮) 僵蚕(炒) 天麻 朱砂牛胆南星 天竺黄各30克 蝉蜕15克 麝香6克 牛黄4.5克 天浆子(炒)21个 干蟾1枚(去足) 赤脚蜈蚣1条(当脊上开一路,入麝香于内令满,用纸裹,阴干用)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用金箔为衣。每服半丸,用金、银、薄荷煎汤,不拘时化服。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胎惊,天吊。
太乙保生丹 【来源】《诚书》卷八。 【组成】人参,防风 天麻(煨) 蝎梢(去毒) 龙脑(煅) 茯神 甘草(炙) 枣仁(去皮,炒) 朱砂(飞)各3克 麝香0.1~0.3克 【用法】上为末,饭为丸。麦门冬汤或钩藤汤下。 【主治】小儿惊风,内有痰热者。
比金丸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滑石 腻粉(研)各450克 青黛(研)75克天南星(炮)375克 巴豆700个(去皮取霜) 【用法】上为细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1丸,薄荷温水下。如急惊风,头热足冷,口噤面青,筋脉抽掣,上膈顽涎,加服1~2丸。 【主治】小儿惊风,身热,喘粗涎嗽,心悸颊赤,大小便不利,夜卧不稳。
比金丸3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七。 【组成】天南星(炮) 全蝎(去毒,微炒) 白花蛇(酒浸一宿,去皮、骨,取肉,焙干) 草乌头(烧灰存性) 麝香(研)各15克 蜈蚣1条(蘸酒炙热) 乳香(别研) 朱砂(别研)各7.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酒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微捏扁。每服1丸,薄荷汤浸,少时化下;阴痫,生姜汤化下。周晬儿,服2丸。不拘时候。 【主治】小儿惊风,手足瘈疭,目睛上视,头颈强直,牙关紧急,口吐涎沫,及吐泻昏困,遂成脾风。
牛黄丸3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组成】牛黄3克(细研) 朱砂1.5克(细研,水飞过) 犀角屑 天竺黄(细研) 白附子(炮裂) 茯神 黄连(去须,微炒) 羚羊角屑 防风(去芦、头) 玄参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甘菊花人参(去芦、头) 黄耆(锉)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各7.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淡叶汤研下5丸,一日三四次。 【主治】小儿惊悸壮热,黄瘦发坚。
牛黄膏2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雄黄小枣大(用独茎萝卜根水并醋共350毫升煮尽) 甘草末 甜消各9克 朱砂1.5克龙脑3克 寒水石(研细)15克 【用法】上药同研匀,蜜和为剂。每次半皂子大,食后用薄荷汤温化下。 【功用】清热镇惊, 【主治】小儿惊热。
牛黄清心丸2 【来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异名】万氏牛黄清心丸(《景岳全书》卷六十二)。 【组成】黄连(生)15克 黄芩 山栀仁各9克 郁金6克 辰砂4.5克牛黄0.75克 【用法】共研细末,腊雪调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7~8丸,灯心汤下。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主治】温邪内陷,热入心包,身热烦躁,神昏诂语;中风痰热内闭,神昏语謇,及小儿惊风,发热抽搐。 【方论】方用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为君;黄连,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为臣;郁金芳香开闭,朱砂寒凉重镇,用以开窍安神,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之功。
牛黄镇惊丸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组成】牛黄8克 全蝎30克 僵蚕(炒)10克 珍珠10克 麝香4克 朱砂10克 雄黄10克天麻20克 钩藤10克 防风20克琥珀6克 胆南星10克 白附子(制)10克 半夏(制)10克 天竺黄10克 冰片4克薄荷10克 甘草40克 【用法】蜜丸,每丸重15克。每次1丸,每日一至三次。周岁以内酌减。 【功用】镇惊安神,祛风豁痰。 【主治】小儿高热,惊风抽搐,神志不清,牙关紧闭,痰涎壅盛,指纹青紫。
化风丹 【来源】《婴童百问》卷上。 【组成】胆南星 羌活 独活 防风 天麻 人参(去芦) 川芎荆芥 粉草 全蝎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薄荷汤下。 【功用】祛风化痰,退热定搐。 【主治】小儿惊痫。
生附四君子汤1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二。 【组成】四君子汤三份 生附子末一份(厥逆者对加)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加生姜5片,慢火熟煎,以匙送下。 【功用】助胃回阳。 【主治】小儿慢惊。
白僵蚕丸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二。 【组成】牛胆制南星6克 白僵蚕(炒) 地龙干 五灵脂 全蝎(焙)各3克 【用法】上为末,水煮生半夏糊丸,麻子大。每服5丸,姜汤下。 【功用】熄风化痰。 【主治】慢脾风,痰盛不化,阳气未甚脱者。
半夏丸4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半夏(生用)60克 赤茯苓(去皮) 枳壳各30克 风化朴消4.5克 【用法】上药前三味,锉碎,焙,为末,入乳钵内,同朴消杵匀,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粉为糊,丸绿豆大。每服30~50丸,仍以淡姜汤食后、临睡送下。儿小者,丸如粟米大。 【功用】化痰破气,泻火通便。 【主治】小儿惊搐后风涎潮作。 按:本方组成与《百一选方》卷五治痰饮臂痛的"治痰茯苓丸"组成相同,但枳壳用量不同。可参阅。
加味理中地黄汤 【来源】《福幼编》。 【组成】熟地15克 当归6克 萸肉3克 枸杞6克 白术9克 炮姜3克 党参6克 炙甘草3克枣仁6克(炒,研) 肉桂3克 故纸6克 炙耆6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核桃肉2个 【用法】用灶心土60克,煮水煎药,取浓汁200毫升,另加附子1.5克,煎水搀入。谅儿大小,分数次灌人。 【功用】助气补血,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慢惊,气血极虚,神衰体弱至极者。 【加减】如咳嗽不止者,加粟壳3克、金樱子3克;如大热不退,加白芍3克;泄泻不止者,加丁香1.5克。
朱砂丸2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组成】朱砂15克(细研,水飞过) 牛黄7.5克(细研) 麝香15克(细研) 天麻15克 天南星15克(炮裂) 干蝎15克(微炒) 白附子15克(炮裂) 干姜15克(炮裂,锉) 巴豆15克(去心、皮,研,压去油)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1丸,以奶汁或荆芥汤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主治】小儿慢惊风,四肢拘急,心胸痰滞,身体壮热。
水银扁丸子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黄明胶(炒令黄燥)4克 腻粉 干蝎(全者) 百草霜(研) 牛黄(研) 铅霜(研) 青黛(研)各7.5克 巴豆(去皮、膜、脂,煮黄) 黑铅(同水银结砂子) 水银各30克 香墨(烧、淬)9克 【用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以陈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捏扁。每一岁儿服1丸,四岁儿以上服4丸,乳食后用干柿汤或薄荷汤送下。以利下青粘滑涎为度。此药不得化破。 【功用】清热定惊,化痰利气。 【主治】小儿惊风壮热,涎盛喘粗,或发抽搐,目睛上视。及因乳哺不节,胸满呕逆,精神迷闷,发病瘈疭。
龙胆丸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组成】龙胆22克(去芦、头) 牛黄7.5克(细研) 龙齿22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研入麝香6克,炼蜜和丸,如黄米大。每次5丸,荆芥汤送下,不计时候。 【主治】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
龙胆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组成】龙胆 钩藤 柴胡 黄芩 桔梗 芍药 茯苓(一方作茯神) 甘草各7.5克 蜣螂2枚 大黄3克 【用法】上十味,哎咀。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量儿大小酌量服,得下即止。 【主治】婴儿出生后,血脉盛实,四肢惊搐,发热呕吐;亦治惊痫。
龙脑散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组成】龙脑1.5克(细研) 麝香1.5克(细研) 甘草7.5克(炙微赤,锉) 牛蒡子7.5克(微炒) 栀子仁7.5克 牛黄4克(细研) 马牙消7,5克(细研) 郁金7.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薄荷汤调下1.5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主治】小儿惊热,心烦不得睡卧。
可保立苏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黄耆45克(生) 党参9克 白术6克 甘草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枣仁9克(炒) 山萸3克 枸杞子6克 故纸3克核桃1个(连皮打碎) 【用法】水煎服。 【功用】大补元气,温养脾肾。 【主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致患慢惊,四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 【方论】方中重用黄耆大补元气,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山萸肉、枸杞子、破故纸、核桃仁益肾;炒枣仁安神定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温补脾肾之功。
朱衣滚痰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礞石(煅)30克 沉香15克 黄芩21克 大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朱砂为衣。用量据年龄大小而定,白滚水化服。 【功用】豁痰清热。 【主治】小儿痰痫。平素痰盛,偶因惊热,遂致成痫。发时痰涎壅塞喉间,气促昏倒,口吐痰沫。
全蝎散1 【来源】《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全蝎(去毒,炒) 僵蚕(直者。炒) 甘草 赤芍药 桂枝(不见火) 麻黄(去节) 川芎 黄芩(去心)各9克 天麻18克 大天南星(汤浸七次,去皮、脐,切,焙)9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160毫升,量儿大小与之,温服,每日三至四服。 【主治】小儿惊风、中风,口眼喁斜,言语不正,手足偏废不举。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羊肉。
安宫牛黄丸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牛黄30克 郁金30克 犀角30克 黄连30克 朱砂30克梅片7.5克 麝香7.5克 真珠15克 山栀30克 雄黄30克黄芩30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3克,金箔为衣,蜡护。每服1丸,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成人病重体实者,每日二至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或下利脉实,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属痰热内闭心窍者。现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肝炎、肝昏迷等属痰热昏厥者。 【方论】方中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犀角清心,凉血解毒,麝香开窍醒神,三味共为君药;黄连、黄芩、栀子清三焦火热,雄黄豁痰,共为臣药;郁金、冰片芳香去秽,通窍开闭,以内透包络,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蜂蜜和胃调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功。 【实验研究】1.抗惊厥作用 《中医药信息》报1989(106):2,本方能对抗苯巴胺对小鼠的兴奋作用,明显延缓小鼠戊四氮性阵挛发作,降低惊厥和死亡率。说明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对生命中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尚有抗士的宁惊厥作用。2.解热作用《中医药信息报》1989(106):2,本方对细菌毒索引起的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给药后一小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安神镇惊丸1 【来源】《保婴撮要》卷三。 【组成】天竺黄(另研) 人参 茯神 南星(姜制)各15克 酸枣仁(炒) 麦门冬 当归(酒炒) 生地黄(酒洗) 赤芍药(炒)各9克 薄荷 木通 黄连(姜汁炒) 山栀(炒) 辰砂(另研) 牛黄(另研) 龙骨(煅)各6克 青黛3克(另研) 【用法】上药为末,蜜为丸,绿豆大。每服3~5丸,淡姜汤送下。 【主治】小儿急惊风惊退后调理,以预防再惊。
辰砂茯神膏 【来源】《普济方》卷三七五引《永类龄方》。 【组成】酸枣仁(净,去壳) 代赭石(烧醋淬,研) 乳香(别研)各30克(炙) 茯神(去木)45克 朱砂(研,飞)15克 麝香(研)3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1丸,用金银薄荷汤研下。更量岁数加减与服。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涎潮搐搦,手足抽掣,心膈烦躁,惊啼,睡不安帖,腹中疴痛。
抑肝散 【来源】《保婴撮要》卷一。 【组成】软柴胡 甘草各1.5克 川芎2.5克 当归白术(炒) 茯苓 钩藤钩各3克 【用法】上药水煎,子母同服。 【功用】抑肝健脾,清热解痉。 【主治】肝经虚热发搐,或痰热咬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饮,腹胀少食,睡卧不安。 按:本方以蜜和丸,名抑青丸,主治同上。
利惊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青黛 轻粉各3克 牵牛末1.5克 天竺黄6克 【用法】上药研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服20丸,用薄荷汤送下。一法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用1粒,化服。 【主治】小儿急惊风,身热面赤,喘胀腹满,大小便秘者。
附硫丸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五。 【组成】黑附子尖2个(去皮,生用) 蝎梢7个 熟硫黄末30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生姜自然汁和丸,如绿豆大,每1岁服20丸,米饮送下。 【主治】小儿慢脾风,四肢厥冷者。
青金丸1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组成】南硼砂(黄色者)15克 川甜消(并别研) 真郁金各7.5克片脑(别研) 麝香(别研)各少许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含化,以人参汤漱下。 【主治】痰涎潮盛咳嗽及小儿急惊风。
青黛丸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组成】青黛15克(细研) 干蝎5枚(微炒) 白附子(炮裂) 天竺黄(细研) 胡黄连 芦荟(细研) 牛黄(细研) 地龙(微炒) 麝香(细研)各7.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用夜明砂15克,糯米中炒,米熟为度,去米入汤,细研夜明砂为糊,入诸药末,同研令匀,丸如绿豆大。三岁以下,以淡生姜汤下3丸,三岁以上,加5丸,不得多服。 【主治】小儿热过惊疳。
青州白丸子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组成】半夏(白好者,水浸洗过,生用)210克 川乌头(去皮、脐,生用)15克 南星(生)90克 白附子(生)60克 【用法】上药捣碎,罗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花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放瓷盆中,日中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花水搅,又晒,至来日早晨,更换新水搅;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初服5丸,加至15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如瘫缓风,以温酒下20丸,日三服,至三日后,浴当有汗,便能舒展。服经三五日,呵欠是应。常服10粒已来,永无风痰隔壅之患。小儿惊风,薄荷汤下2~3丸。 【功用】祛风痰,通经络。 【主治】风痰入络,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以及小儿惊风,大人头风,妇人血风。 【禁忌】痰热内闭者禁用。
抱龙丸4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组成】琥珀 人参 天竺黄 檀香 白茯苓各21克 甘草(炙)30克 枳实(麸炒)15克辰砂(水飞)75克 白山药250克(炒) 牛胆南星(炒)15克 金箔50片 【用法】上各味为细末,和匀,取新汲水为丸,如芡实大,阴干。用葱白煎汤或薄荷汤送下,痰壅嗽甚,姜汤调化服。 【功用】祛风化痰,镇心解热。 【主治】婴孩诸惊,四时温疫邪热,以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疮疹欲出发搐。
儿科疾病四 钓藤饮1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组成】钓藤 人参 犀角各15克 甘草1.5克(炙) 全蝎天麻各7.5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4.5克,用水200毫升,煎至80毫升,不拘时服。 【主治】小儿天钓,潮热,四肢抽掣。
钓藤散2 【来源】《婴童百问》卷二。 【组成】钓藤勾9克 蝉蜕 天麻 防风 蝎尾 人参各15克麻黄(去节) 僵蚕(炒) 甘草(炙) 川芎各3克 麝香不拘多少 【用法】上药为末。水煎服。 【主治】慢惊未发,神倦要睡,吐舌摇头,面青,毛发竖直,吐乳作腥,额上有汗,由吐后胃虚生风所致者。 【加减】寒多,加附子末1.5克。
钓藤饮子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组成】钓藤(炒)1.5克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1克 天麻 川芎 防风 人参各2.1克全蝎(炒去毒)5个 僵蚕(炒)7个 【用法】上作一服。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服。 【主治】小儿惊风天吊,卒然惊悸,眼目翻腾。
金箔镇心丸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紫河车(用黑豆煮软,切片,焙干)750克山药4.5千克 牙消(枯)45克甘草(烂)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各1.5千克 朱砂(研,飞)3千克龙脑(研)300克 麝香(研)150克 金箔1200箔(为衣)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45克作50丸,以金箔为衣。每服1丸,薄荷汤化下,含化亦得,食后及临卧时服。 【功用】安心镇神,退热止惊。 【主治】小儿风壅痰热,心神不宁,惊悸烦渴,唇焦颊赤,夜卧不安,惊啼搐搦,谵语狂妄。
油珠膏 【来源】《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卷三。 【组成】石亭脂(硫黄中拣取如蜡色者) 滑石各15克 半夏(酒浸一宿,汤洗七次,焙) 黑附子(炮,去皮、脐)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3克,用冷清齑80毫升,滴麻油一点如钱大,抄药在油珠上,须臾坠下,却去其齑,与儿服,随后更用温清齑三五口压下,肚饥时服讫。候一时久吃乳食。 【主治】气逆呕哕,及风痰作搐。
定魄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六。 【组成】人参 琥珀 茯苓 远志 朱砂 菖蒲 天门冬 酸枣仁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蜜丸,如皂子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灯心、薄荷煎汤化下。 【主治】小儿惊风已退,神魂胆志未定者。
珍珠天麻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七○。 【组成】天南星(炮) 天麻 白附子(炮)各3克 腻粉1.5克 巴霜0.3克 芜荑(炮炒) 全蝎 滑石各4.5克 【用法】上药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岁5丸,二岁10丸,薄荷汤送下。 【功用】截风定搐,清化痰热。 【主治】小儿急惊风,痰热壅盛。
钩藤饮1 【来源】《医学正传》卷八。 【组成】钩藤1.5克 蝉蜕 防风(去芦) 人参 麻黄(去节) 白僵蚕(炒) 天麻 蝎尾(去毒,炒)各0.9克 甘草(炙) 川芎各0.5克 【用法】上药细切,作一服。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小儿脾胃气弱,呕吐泄泻,致成慢惊。 【加减】虚寒者,加附子末0.15克。
钩藤饮2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组成】人参 全蝎(去毒) 羚羊角 天麻 甘草(炙) 钓藤钩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天钓证。痰热壅盛,惊悸壮热,眼目上翻,手足瘈疭,爪甲青色,证似惊风,但目多仰视者。
保命丹1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四。 【组成】白茯苓 朱砂(令研) 白附子(炮) 牛黄 天南星(炮)各30克 全蝎(炒)15克 天麻(炒)45克甘草(炙)30克 硼砂30克龙脑 麝香各少许 【用法】上为末,和匀,薄糊为丸,如芡实大。每服1丸,金银薄荷煎汤化下。 【主治】婴孩小儿急惊风候传入慢惊者。
宣风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槟榔2个 陈皮 甘草各15克 牵牛120克(半生半熟) 【用法】上为细末。二至三岁儿,蜜汤调下15克,三岁以上3克,食前服。 【功用】破气消积,化痰逐水。 【主治】小儿食积气滞,肠胃失运,成为慢惊,腹胀便秘,胸闷气喘,亦治水肿,水湿内停,大便不通,小便甚少者。 【禁忌】慢惊属子虚证者忌用。 【方论】方中重用牵牛,苦辛善走,通利二便,攻积逐水;辅以槟榔,破气消导;佐以陈皮,调理气机,化痰和胃;使用甘草,调和诸药。综合为方,力专攻积。故对小儿慢惊属痰积食滞者可以应用。由于方中牵牛、槟榔可以泻痰逐水,故对水肿亦可运用。
神圣丸1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二。 【组成】乌蛇肉(米醋浸,炙) 白僵蚕(炒) 防风 天麻 天南星(牛胆制)各15克 五灵脂 代赭石(煅,醋婶)各7.5克 全蝎(焙) 朱砂各3克 【用法】上为末,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急惊荆芥汤调下,慢惊用姜汤送下。 【主治】小儿惊风,痰盛搐搦,口眼牵引。
珠黄粉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珍珠粉30克 牛黄30克 琥珀45克 石决明(煅)45克龙齿(煅)45克 朱砂24克滑石45克 【用法】共研为细粉,过罗,瓶装。成人每服1.2克,小儿每服0.3~0.6克,温开水冲服。 【功用】清热镇惊。 【主治】惊痫里热,痰盛神昏,谵语狂言,小儿急热惊风。
珠黄散2 【来源】《医级》卷八。 【组成】珍珠0.9克 牛黄0,3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或吹或掺。小儿痰疻,用0.6~0.9克,以灯心煎汤调服。 【主治】风痰火毒,上攻咽喉,致成喉痹,小儿痰搐惊风。
桂苓甘露散1 【来源】《宜明论方》卷六。 【异名】桂苓白术散(《宜明论方》卷六)。 【组成】茯苓30克(去皮) 甘草60克(炙) 白术15克 泽泻30克官桂15克(去皮) 石膏60克 寒水石60克 滑石120克猪苓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9克,温汤调下,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3克。 【功用】清暑泄热,化气利水。 【主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小儿吐泻惊风等。
逐寒荡惊汤 【来源】《福幼编》。 【组成】胡椒3克(打) 炮姜3克 肉桂3克 【用法】上药三味,用灶心土90克煮水,澄极清,煎前药取200毫升,频频灌之,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 【主治】小儿体弱久病,或痘疹后误服寒凉转为慢惊者。
秘传抱龙丸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 【组成】赤芍3克 川贝母5克 防风15克 桔梗9克 明天麻5克钩藤10克 枳壳9克 薄荷叶9克胆星21克 陈皮9克 天竺黄9克茯神6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丸,芡实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滚汤下;有外邪,姜汤下。 【功用】祛风化痰,安神镇惊。 【主治】小儿因受惊吓,唇膏,四肢摇动,起卧不安者。
凉惊丸1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草龙胆 防风 青黛各9克 钩藤6克 黄连15克 牛黄 麝香各0.6克 龙脑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3~5丸,金银花煎汤送下。 【功用】清肝泻火,开窍凉心。 【主治】惊疳热搐,目赤潮热,痰涎壅盛,牙关紧急者。
凉惊丸2 【来源】《保婴集》。 【组成】大黄(煨)15克 黄连15克 龙胆 防风 川芎 薄荷叶各7.5克 【用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青黛为衣。每服3~5丸,加至20丸,温水下。 【功用】泻实火,散风热。 【主治】小儿惊热,疳瘦乳癣。
消风散2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组成】川芎 羌活(去芦)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僵蚕 蝉壳各30克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制)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茶清调下。 【功用】祛风化痰。 【主治】风痰风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留饮飧泄,痰实呕逆,旋晕,口歪搐搦,僵仆目眩,小儿惊悸狂妄,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偏正头痛。
通关散2 【来源】《婴童百问》卷四。 【组成】南星(炮)3克 麝香0.3克 猪牙皂角(略烧存性)6克赤蜈蚣(炙)1条 直僵蚕(炒,去丝嘴)3克 【用法】上药为末。以手指蘸姜汁,蘸药少许,擦牙;或用物引滴入药二三点,涎出自开。 【功用】化痰开窍。 【主治】小儿惊风,痰塞中脘,手足搐搦,关窍不通。
蛇衔散 【来源】《刘涓子鬼遗方》卷二。 【组成】蛇衔 甘草(炙) 芎藭 白芷 当归各30克 续断 黄芩 泽兰 干姜 桂心各23克 乌头37克(炮) 【用法】上十一味,合捣筛,令均匀。酒服4.5克,日服三次,夜服一次。 【主治】金疮内伤
惊搐散 【来源】《揣摩有得集》。 【组成】潞党参4.5克 白术3克(土炒) 茯神3克 蔻米1.5克(研) 法夏3克 枣仁3克(炒) 归身3克 川芎1.5克(炒) 冬虫草1.5克 橘红0.9克 制草1.5克 大枣1枚(烧黑)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气血双亏,急惊、慢惊,口眼歪斜,手足发搐,天吊痰喘。
清宁散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一。 【组成】桑白皮(炒) 葶苈<炒) 赤茯苓 车前子栀子仁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 【用法】上为末。每服1.5克,用生姜、大枣煎服。 【主治】小儿心肺蕴热发惊,甚则搐掣,咳嗽。
清惊散 【来源】《重庆堂随笔》卷上。 【组成】陈胆星2.7克 朱砂0.3克 【用法】上药研细,以竹沥15毫升,生姜汁5毫升和匀,再用麦冬3克,橘红2.4克,薄荷尖0.3克,煎汤调服。 【主治】小儿痰火闭结,肝风内动之痉厥、瘈疭,目直气喘,昏闷不醒,筋急搐搦,甚则角弓反张。
清凉饮子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 甘草(炙) 大黄(蒸、焙) 赤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食后及临卧时温服。 【主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卧不宁,四肢惊掣;哺乳不按时,寒温失度,肠胃不调,呕吐,大便秘结;头面生疮疖,目赤咽痛,疮疹余毒。
清心涤痰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竹茹 橘红 半夏(姜制) 茯苓 枳实(麸炒) 甘草(生) 麦冬(去心) 枣仁(炒) 人参 菖蒲 南星 川黄连 【用法】用生姜为引,水煎服。 【主治】小儿急惊风后,脾虚多痰者。
琥珀丸3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五。 【组成】干全蝎2枚 琥珀(另研) 铁粉(炒)各6克 轻粉 南星(炮) 白附子(炮)各3克 龙脑1.5克(研)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酒糊和丸,如黍米大。用薄荷温汤送下1~2丸,不拘时。和保生散隔日服之。 【主治】新生儿胎惊,心神不宁,睡卧不醒,壮热躁烦,啼哭无时,面色青赤,腰直身冷,搐缩口撮。
琥珀丸3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五。 【组成】干全蝎2枚 琥珀(另研) 铁粉(炒)各6克 轻粉 南星(炮) 白附子(炮)各3克 龙脑1.5克(研)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酒糊和丸,如黍米大。用薄荷温汤送下1~2丸,不拘时。和保生散隔日服之。 【主治】新生儿胎惊,心神不宁,睡卧不醒,壮热躁烦,啼哭无时,面色青赤,腰直身冷,搐缩口撮。
琥珀丸4 【来源】《永乐大典》卷九七八引《全婴方》。 【组成】辰砂4.5克 琥珀 牛黄 僵蚕(炒,去丝、嘴) 南星(水浸,夏三日,春、秋五日,冬七日,牛胆中制尤佳) 全蝎(去毒) 白附子 代赭石天麻 乳香 蝉蜕各3克 麝香1.5克 脑子少许 【用法】上药为末。用薄荷汤调下少许。常服永除病根。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涎多昏眊,目瞪搐搦,惊吊腹疼,惊哭,眠卧不安,惊痫时复发作等, 【加减】慢惊,加附子。
琥珀抱龙丸1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异名】抱龙丸(《婴童百问》卷六)。 【组成】真琥珀 天竺黄 檀香(细锉)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各45克 粉草90克(去节) 枳壳 枳实各30克水飞朱砂150克 山药(去黑皮)500克 南星30克(锉碎,用腊月黄牛胆酿,经一夏用) 金箔100片 【用法】上药(除朱砂,金箔)或晒或焙(除檀香不过火),为末和匀,同朱砂、金箔(每30克,取新汲井水50毫升和)入乳钵内略杵匀,丸如梧桐子大。服时用葱汤或薄荷汤化服;痰壅嗽甚,用淡姜汤送下;痘疮见形有惊者,用温净汤送下;心悸不安者,用灯心汤送下;暑天迷闷者,用麦门冬煎水送下。百日内婴孩,每丸分三次投;二岁以上者,每次1~2丸。 【功用】祛风化痰,镇心清热。 【主治】小儿四时感冒,痰嗽气急,急慢惊风,烦躁不宁,及疮疹欲出发搐者。
琥珀抱龙丸2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组成】牛黄琥珀各7.5克 雄黄1.5克 赤苓15克 胆南星(酒蒸)30克全蝎4.5克 朱砂4.5克 天竺黄10.5克 麝香0.6克 僵蚕(麸炒)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丸,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清热化痰,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急惊风,痰喘气粗,四肢抽搐,神昏不醒者。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儿科疾病五 治疗麻疹中医名药方
犀羚二仙汤 【来源】《疫痧草》。 【组成】犀角 羚羊角 鲜沙参 鲜生地 连翘 栀子 马勃 甘中黄 人中白 大贝母 金银花 陈金汁 元参 生石膏 川黄连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滋阴养血。 【主治】痧点已透,火灼液亏,喉烂舌绛,脉数弦大者。
鼠粘子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二十一。 【异名】鼠粘汤(《普济方》卷四十)、鼠粘子散(《医略六书》卷二十)。 【组成】鼠粘子120克(炒香) 甘草30克(炙) 防风15克 荆芥穗6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6克,沸汤调服,饭后、临卧时服,日服三次。 【功用】辛散风寒,透疹利咽。 【主治】疹痘欲出未透,热气上攻咽喉,眼赤心烦;麻疹既出,为风寒所遏,毒气内攻而又没者。春、夏间常服,可免生疮疖。
一丸春 【来源】《丹台玉案》卷六。 【组成】天麻 僵蚕 天花粉各10克 全蝎 甘草各6克象皮 光乌各9克 礞石 朱砂 狗宝各3克 牛黄1.5克 麝香1克 【用法】上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 【主治】痘疹顶陷不贯者。
十神解毒汤 【来源】《证治谁绳.幼科》卷四。 【组成】当归尾 生地黄 红花 牡丹皮 赤芍药 桔梗 木通 大腹皮 连翘 川芎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痘疹,身发壮热,腮红脸赤,毛焦色枯,及不论己出未出,燥渴欲饮,睡卧不宁,小便赤涩。
十三味羌活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组成】羌活 独活 防风 桔梗 播荆芥 柴胡 前胡 地骨皮 炙甘草 蝉蜕 川芎 天花粉 天麻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9克,用水150毫升,入薄荷叶3片,煎至60毫升,温服。 【功用】解热散毒。 【主治】风邪壅滞肌肤,欲发痘疹者。
七物升麻丸 【来源】《政和本草》卷六引《本草图经》。 【组成】升麻 犀角 黄芩 朴消 栀子 大黄各60克 豉2升(微熬) 【用法】上药同捣散,蜜丸,如黍米大。四肢大热,大便难,即服30丸,取微利为止;若四肢小热,于食后服20丸。 【主治】小儿痘疹,表里有热,四肢大热,大便难者。
门冬甘露饮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麦门冬6克(去心) 黑参 黄芩 栝楼根 连翘各3克 生甘草1.5克 灯心20茎 竹叶20片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麻疹热甚口渴。
门冬清肺汤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六。 【组成】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知母 贝母 桔梗 款冬花 甘草 牛蒡子 杏仁(去皮、尖,研) 马兜铃 桑白皮 地骨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细。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主治】麻疹退后,热毒乘肺,咳甚气喘,连声不住,甚至饮食汤水俱呛出者。
开豁腠理汤 【来源】《幼科折衷》卷上。 【组成】防风 荆芥 紫苏 桔梗 前胡 干葛 升麻 羌活 天花粉 陈皮 甘草 枳壳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
牛黄八宝丹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西黄 琥珀 辰砂 梅冰 雄精各3克 羚角片 明乳香各9克犀角片4.5克 【用法】各为细末,先用蜜、银花、紫花地丁各60克,川贝、川连各9克,煎胶打糊为丸,每丸重0.6克。每幼者1丸,长者2丸,用鲜石菖蒲叶3克,灯心3小帚,鲜竹叶36支,煎汤调下。 【功用】开窍透毒。 【主治】痧症窍闭。
牛黄八宝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组成】雄黄15克 玄参15克 炒羌活9克 黄连(土炒)9克 羚羊角9克 犀角9克 炒贝母9克乳香9克 没药9克 青黛6克珍珠1.2克 朱砂15克 牛黄6克 冰片6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另用金银花、紫花地丁、菊花各60克,甘草15克,长流水1.25升,煎取汁熬膏,入炼蜜150毫升再熬,与前药末和丸,每丸重1克。小儿1丸,大人2丸,蜜汤化服。 【主治】痧证发斑发狂,浑身赤紫,及痧后恶毒疮疡。
化毒汤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紫草 升麻 甘草 蝉蜕 地骨皮 黄芩(酒炒) 木通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凉血。 【主治】痘疹已出,热毒未解,痘疹红紫,甚或黑陷。
化毒清表汤 【来源】《麻科活人全书》卷二。 【组成】前胡 干葛 知母 连翘 桔梗 炒牛蒡子各2.1克 木通1.8克玄参3克 黄连(酒炒) 防风栀仁(炒黑)各0.9克薄荷 黄芩(酒炒)各1.5克天花粉 地骨皮各2.4克 淡竹叶3克 生甘草(去皮)0.9克 灯心50寸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毒透疹。 【主治】麻疹发疹期,红肿太甚者。
发疹紫草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六四引亢拱辰方。 【异名】紫草散(《明医杂著》卷六)。 【组成】紫草 甘草 糯米 黄耆 【用法】上药为末。水煎服。 【主治】麻疹;痘疹黑陷。
加减清肌汤 【来源】《麻科活人全书》卷四。 【组成】柴胡 黄芩 生地黄 当归 地骨皮 茯苓 知母 【用法】加淡竹7片为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热。 【主治】麻疹收后,阴亏血虚,只发热而无他症者。
加减清胃汤 【来源】《麻科活人全书》卷四。 【组成】元参 连翘 生地黄 黄柏 麦冬 木通 白茯苓 天花粉 陈皮 桔梗 甘草 【用法】加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胃泻火。 【主治】麻后口疮。
竹叶石膏汤4 【来源】《痧疹辑要》卷二。 【组成】竹叶3片 红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陈皮1.5克 甘草1.5克 黄连1.5克(微炒) 僵蚕5条 连翘1.8克 玄参3克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宣肺,解肌透疹。 【主治】痧疹见形二三日,色红,烦躁,出不透快。
竹叶柳蒡汤 【来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三。 【组成】西河柳15克 荆芥穗 蝉蜕 薄荷 甘草 知母(蜜炙)各3克 炒牛蒡子 葛根各4.5克玄参6克 麦门冬9克 竹叶30片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毒,清宣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方论】方中西河柳、牛蒡子、竹叶为君,辛凉宣透,清热开泄,解肌发表;蝉蜕、薄荷、葛根、荆芥为臣,辛透泄热,解表祛风;知母、玄参、麦冬为佐,清热解毒,滋阴凉营;甘草为使,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同用,能解肌透疹,故治痧疹透发不出者。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中医方剂学》补。
竹茹石膏汤1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九。 【组成】半夏(姜制) 赤苓 陈皮 竹茹 生甘草 石膏(煅)。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服。 【主治】小儿麻疹呕吐。
苏葛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组成】紫苏 葛根 甘草 赤芍 胨皮 砂仁 前胡 枳壳 生姜 葱白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憎寒壮热,鼻流清涕,身体疼痛,咳嗽气急,腮红眼赤,目泪嚏喷,伴呕吐泄泻,或干呕恶心者。
复元散2 【来源】《麻科活人全书》卷一。 【组成】贝母 百合 阿胶(炒) 枇杷叶(蜜炙,去毛) 桔梗 罂粟壳(炒)各3克 【用法】为末。用桑白皮煎汤下3克。 【主治】麻疹喘急,鼻孔干黑如煤。
独圣散3 【来源】《丹溪心法》卷五。 【异名】牛蒡僵蚕散((普济方》卷四○三)、牛蚕散(《医学入门》卷八)、独胜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牛蒡子(炒)15克 白僵蚕7.5克 【用法】上为末,入紫草3茎煎。连进三服,其痘便出。 【主治】小儿痘疮陷入者。
宣毒发表汤 【来源】《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组成】升麻 葛根各2.5克 前胡2.5克 桔梗0.6克 枳壳(麸炒)2.5克荆芥 防风各1.5克 薄荷 甘草各0.6克 木通 连翘 牛蒡子杏仁 竹叶各2.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赤者。 【方论】方中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荆芥、防风、牛蒡、薄荷解肌散邪,助升麻、葛根透疹;枳壳、桔梗、前胡、杏仁宣肺祛痰止咳;连翘清泄上焦之热;木通导热下行;竹叶清热除烦;甘草解毒和中,并和诸药。综合成方,具有宣毒发表之功。故对麻疹初起,欲出未出者,用之有效。 【加减】大寒,加蜜炙麻黄;天气大热,加黄芩。
退红解毒汤 【来源】《痘疹会通》卷四。 【组成】紫草 丹皮 甘草 连翘 川连 防风 木通 北柴胡 地骨皮 赤芍 桔梗 荆芥 红花 蝉蜕 栀子 羌活 炒芩 糯米 竹叶 石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主治】痘疹初期,发热三四日不退,疹点大小不等,或红斑紫斑,黑赤焦枯,或腰疼。
除热清肺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石膏9克 黑参 生地黄 赤芍 贝母 栝楼根各3克麦门冬(去心)4.5克 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麻疹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秘结者。
柴归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当归6~9克 芍药(或生或炒)4.5克 柴胡3~4.5克 荆芥穗3克 炙甘草2.1~3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服。 【功用】养营透疹。 【主治】痘疮及麻疹初起,发热未退者。 【加减】血热者,加生地,防虚者,加熟地;气虚脉弱者,加人参;虚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黄芩;热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呕恶者,加炮姜、陈皮。若治麻疹,或以荆芥易干葛;阴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黄、桂枝。
柴胡麦冬散 【来源】《幼幼集成》卷六。 【组成】人参 软柴胡 北沙参 大拣冬 润玄参 草龙胆 炙甘草 【用法】灯心1团为引。水煎,热服。 【主治】麻疹收后,大热不退,毒未出尽者。
射干消毒饮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射干 黑参 连翘 荆芥 鼠粘子等分 甘草减半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宣肺透疹,清热利咽。 【主治】麻疹咳嗽声喑,咽喉肿痛。
凉营清气汤 【来源】《喉够症治概要》。 【组成】犀角尖(磨冲)1.5克 鲜石斛18克 黑山栀6克 牡丹皮6克鲜生地18克 薄荷叶2.4克 川雅连1.5克 京赤芍6克 京元参9克生石膏24克 生甘草2.4克 连翘壳9克 鲜竹叶30张 茅芦根各30克金汁30毫升(冲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营清气。 【主治】痧麻虽布,壮热烦躁,渴欲冷饮,甚则谵语妄言,咽喉肿痛腐烂,脉洪数,舌红绛,或黑爆无津之重症。 【加减】痰多,加竹沥30毫升冲服。
黄连杏仁汤 【来源】《婴童百问》卷上。 【组成】黄连30克 陈皮 杏仁(去皮、尖,炒) 麻黄(去节) 枳壳(去瓤,麸炒) 葛根各15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6克,水煎服。 【主治】孩童感受邪热,致患麻痘,其疮渐出,咳嗽烦闷,呕吐泄泻,眼赤,咽喉、口舌生疮。
麻黄散2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组成】麻黄(蜜酒炒) 蝉蜕(焙) 升麻(酒炒) 牛蒡子(炒) 【用法】上为末。水煎服。 【主治】疹出不速。
清肺饮3 【来源】《种痘新书》卷四。 【组成】麻黄0.6克 玄参1.5克 麦冬0.9克 桔梗2.7克 知母1.5克荆芥2.4克 诃子2.4克 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入竹沥、姜汁服。 【主治】小儿痘疹,初发热时咽干声哑。
清心凉膈散 【来源】《温热经纬》卷五。 【异名】桔梗汤(《温热经纬》卷五)。 【组成】连翘120克 甘草60克 黄芩(酒炒) 薄荷 栀子各30克桔梗60克 石膏15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15克,加竹叶1片,用水375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入生白蜜20毫升,微煎,温服。 【功用】清心凉膈,宣肺透疹。 【主治】疫疹初起。
羚角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异名】羚羊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组成】羚羊角 甘草 防风 麦冬 玄参 知母 黄芩 牛蒡子 【用法】上药为末,水煎服。 【主治】麻疹初起,风寒外客,毒邪内陷,以至疹子出一日即没者。
绵茧散 【来源】《小儿痘疹方论》。 【组成】出蛾绵茧不拘多少 【用法】用生白矾捶碎,纳入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掺子疳疮内。 【主治】小儿痘疮余毒,肢体节骱有疳蚀疮,脓水不绝。
绿袍散 【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组成】薄荷15克 青黛7.5克 硼砂7.5克 儿茶9克 甘草9克黄柏3克 铜青 冰片各3克 元明粉 百药煎各7.5克 荆芥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用0.4~0.8克,点舌上,令其自化,或并花水调点。 【主治】痘疹误服辛热之药,以致热毒蕴结,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赤眼肿痛。
葛根解肌汤3 【来源】《麻科活人全书》卷二。 【组成】葛根 前胡 荆芥穗 牛蒡子 连翘(去子) 蝉蜕各2.4克 木通2.1克 赤芍 甘草 灯心引 桑白皮(蜜蒸) 贝母(去心,姜汁蒸)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已现麻路者。
棱术汤 【来源】《痧胀玉衡》卷下。 【组成】三棱 萝卜子 蓬术 青皮 乌药 槟榔 枳实各3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稍冷服。 【功用】消积化食。 【主治】痧因食积者。
儿科疾病六 治疗痘疮中医名药方
犀角消毒饮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犀角2.1克 连翘 鼠粘子各3克 荆芥1.8克 甘草 防风各1.5克 忍冬4.5克 【用法】水煎服,不计时候。 【功用】清热解毒,解肌透疹。 【主治】痘疮发疔,胃热咽肿便秘。
蝉花散5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蝉蜕 地骨皮各30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次2~3克,白酒送服,每日二至三次。 【主治】痘疮发热发痒,搔抓溃破。
一丸春 【来源】《丹台玉案》卷六。 【组成】天麻 僵蚕 天花粉各10克 全蝎 甘草各6克象皮 光乌各9克 礞石 朱砂 狗宝各3克 牛黄1.5克 麝香1克 【用法】上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 【主治】痘疹顶陷不贯者。
二参汤1 【来源】《医学人门》卷八。 【组成】柴胡 麦门冬 人参 玄参 甘草各等分 草龙胆用量减半 【用法】水煎服。热退即止。 【主治】痘疮壮热,经日不除。
二神散2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六。 【异名】二仙散(《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组成】丁香9粒 干姜3克(炒)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1.5克,温开水送下。服后盖被片时,令脾胃温暖,阴返阳回,则痘疮起发便顺。用量随儿大小轻重用之。 【主治】痘疮初起,脾胃伤冷,体寒不温,甚或肢冷,腹痛吐泻,口气亦冷,痘疮难发难牡者。
十三味羌活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组成】羌活 独活 防风 桔梗 播荆芥 柴胡 前胡 地骨皮 炙甘草 蝉蜕 川芎 天花粉 天麻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9克,用水150毫升,入薄荷叶3片,煎至60毫升,温服。 【功用】解热散毒。 【主治】风邪壅滞肌肤,欲发痘疹者。
七正散 【来源】《医方考》卷六。 【组成】车前子 赤茯苓 山栀仁 生甘草梢 木通 萹蓄 龙胆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痘疮,小便秘涩者。
七物升麻丸 【来源】《政和本草》卷六引《本草图经》。 【组成】升麻 犀角 黄芩 朴消 栀子 大黄各60克 豉2升(微熬) 【用法】上药同捣散,蜜丸,如黍米大。四肢大热,大便难,即服30丸,取微利为止;若四肢小热,于食后服20丸。 【主治】小儿痘疹,表里有热,四肢大热,大便难者。
人参固肌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六。 【组成】黄耆(蜜、酒炙) 人参 甘草(炙) 当归白术 茯苓 枣仁 忍冬 连翘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痘疮表虚,斑烂不能收靥。
三豆饮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组成】赤小豆 黑豆 绿豆各一升 甘草15克 【用法】上药淘净,用水煮熟,每日空腹时任意服。已染则轻解;未染者,服七日即不发。 【动用】活血解毒。 【主治】天行疹痘;亦可用作预防。
三豆饮子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四。 【组成】赤小豆 黑豆 绿豆各270克 甘草30克 【用法】上件淘净,以水1.6升煮熟。分7份,逐日空腹时,任性食豆饮汁。永不发。 【主治】天行疮症。
开豁腠理汤 【来源】《幼科折衷》卷上。 【组成】防风 荆芥 紫苏 桔梗 前胡 干葛 升麻 羌活 天花粉 陈皮 甘草 枳壳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
内托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组成】人参 黄耆 甘草 川芎 当归 防风 白芷 桔梗 白芍 厚朴 木香 肉桂 【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浆不满者,水、酒各半煎服。 【主治】小儿痘疮顶陷不起,根窠不红或灰白色,寒战咬牙者。
化毒汤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紫草 升麻 甘草 蝉蜕 地骨皮 黄芩(酒炒) 木通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凉血。 【主治】痘疹已出,热毒未解,痘疹红紫,甚或黑陷。
化毒生肌散 【来源】《石室秘录》卷二。 【组成】黄柏9克(炒,为末) 轻粉1.5克 儿茶9克冰片1.5克 麝香0.9克 白薇9克(炒,为末) 蚯蚓粪9克 炒铅粉9克 炒乳香6克(出油) 潮脑9克 【用法】各为末,和匀。以药末掺患处。 【主治】产门外生疮,久久不愈;兼治诸疮。
六一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四。 【组成】滑石(白腻者,研细,水飞,晒干再研)90克冰片0.9克(后和研匀) 甘草(取头末,研极细)9克 【用法】上将滑石、甘草末研匀,然后加冰片研匀。用败毒散调下;春、秋各用灯草煎汤候冷调服;夏月新汲泉水调服。三至五岁服3克,十岁服6克。 【主治】痘疹热毒太盛,红紫黑陷,狂言引饮者。
四圣散 【来源】《阎氏小儿方论》。 【异名】四圣汤(《鸡峰普济方》卷二十四)。 【组成】紫草茸 木通(锉) 甘草(锉,炒) 枳壳(麸炒,去瓤) 黄耆(切,焙)各等分 【用法】上同为粗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不拘时。 【主治】疮疹出而不快及倒靥。
代天宣化丸 【来源】《片玉痘疹》卷五。 【组成】人中黄(属土,甲己年为君) 黄芩(属金,乙庚年为君) 黄柏(属水,丙辛年为君) 栀子仁(属木,丁壬年为君) 黄连(属火,戊癸年为君) 苦参(为佐) 荆芥穗(为佐) 防风(去芦,为佐) 连翘(酒洗,去心,为佐) 山豆根(为佐) 牛蒡子(酒淘,炒,为佐)紫苏叶(为佐) 【用法】数药先视年之所属者以为君,其余主岁者以为臣。为君者倍之,为臣者半之,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冬至之日修合为末,取雪水煮升麻,加竹沥,调神曲为丸,用辰砂、雄黄为衣。每服用竹叶煎汤下。 【功用】清热解毒,透疹。 【主治】小儿未出痘疹之前,用于预防。亦治麻疹透发不畅,热毒内攻,气喘壮热,神昏烦躁,唇裂口干;瘟毒内蕴,咽喉糜烂,气臭音哑,滴水难咽。
加减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八。 【组成】升麻 牛蒡子(炒,研) 山豆根 紫草 连翘(去心) 生地黄 赤芍 川黄连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主治】痘初出以致起胀时,热邪在里,蒸热有汗者。
托里快斑汤 【来源】《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二。 【组成】紫草 黄耆 鼠粘子 连翘各3克 木通1.8克当归2.1克 甘草 桂枝 川芎 防风各1.5克 木香0.9克 蝉蜕7枚 【用法】上药锉散。加淡竹叶10片,水煎服。 【主治】痘疹发迟,热不止;或痂后发热。
助阳止痒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黄耆30克 桃仁6克(研) 红花6克 皂刺3克 赤芍3克 山甲3克(炒)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散瘀,通络止痒。 【主治】痘出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
利咽散 【来源】《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组成】山豆根3克 桔梗2.1克 甘草0.3克 元参0.45克 绿豆10粒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痘疹。咽喉疼痛,难进饮食。
栀子仁散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异名】栀子汤(《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栀子仁(熬黑)30克 白鲜皮 赤芍药 升麻各15克 寒水石 甘草(炙)各9克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3~6克,水煎,调紫草茸末1.5克服之。 【主治】痘疹毒盛,色黑便秘。
胡荽酒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组成】胡荽90克 【用法】上细切,以酒60O毫升,煎令沸,入胡荽,便以物盖住,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项以下喷背膂及两脚胸腹全遍,勿喷于面。 【主治】小儿痘疹,初起未出者。
复元大补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二十。 【组成】人参 黄耆(蜜炙)各4.5克 当归4克 炙草2.5克肉桂 白术 川芎各2.5克 南木香1克 【用法】水煎,频服。 【主治】痘疮二三日细小,四五日渐大,六七日脚阔顶陷,色白如豆壳者,名日倒陷。
保元汤1 【来源】《博爱心鉴》。 【组成】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 【主治】痘疮气虚顶陷者。 按: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
独圣散3 【来源】《丹溪心法》卷五。 【异名】牛蒡僵蚕散((普济方》卷四○三)、牛蚕散(《医学入门》卷八)、独胜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牛蒡子(炒)15克 白僵蚕7.5克 【用法】上为末,入紫草3茎煎。连进三服,其痘便出。 【主治】小儿痘疮陷入者。
退红解毒汤 【来源】《痘疹会通》卷四。 【组成】紫草 丹皮 甘草 连翘 川连 防风 木通 北柴胡 地骨皮 赤芍 桔梗 荆芥 红花 蝉蜕 栀子 羌活 炒芩 糯米 竹叶 石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主治】痘疹初期,发热三四日不退,疹点大小不等,或红斑紫斑,黑赤焦枯,或腰疼。
真珠散5 【来源】《董氏小儿方论》。 【组成】栝楼根30克 蛇退皮(全,炙)3克 【用法】上药为末,用羊子肝1枚,批开去筋膜,掺入药6克,用麻缕缠定,放米泔内煮熟。任意与吃。如少小未能吃羊肝,以熟羊肝研和为丸,如黄米大,以生米泔下10丸,乳头上与亦可,日三服。儿小未能食肝,与乳母食亦佳。 【主治】斑疱疮疹,入眼疼痛,翳膜,眼赤羞明。
柴归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当归6~9克 芍药(或生或炒)4.5克 柴胡3~4.5克 荆芥穗3克 炙甘草2.1~3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服。 【功用】养营透疹。 【主治】痘疮及麻疹初起,发热未退者。 【加减】血热者,加生地,防虚者,加熟地;气虚脉弱者,加人参;虚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黄芩;热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呕恶者,加炮姜、陈皮。若治麻疹,或以荆芥易干葛;阴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黄、桂枝。
柴葛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柴胡 干葛 芍药 黄芩 甘草 连翘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服。 【功用】透疹解毒,养阴清热。 【主治】痘疹及瘟疫表里俱热者。
柴胡栀子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六。 【组成】柴胡 山栀 牡丹皮各3克 川芎 芍药 茯苓各2.1克白术(炒) 甘草各1.5克当归 牛蒡子(炒)各2.1克 【用法】上用水煎,母子同服。 【主治】小儿肝胆经有热,疮毒不愈,或发热不止。
透肌散 【来源】《医学正传》卷八, 【组成】紫草茸 绿升麻 粉甘草各3克 【用法】上药细切。水煎服。 【主治】痘疹,由于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痘出不快者。
射干鼠粘子汤 【来源】《小儿痘疹方论》。 【组成】鼠粘子120克(炒,杵) 甘草(炙) 升麻 射干各30克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功用】宣肺利晒,泻火解毒。 【主治】疮疹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消毒散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异名】消毒饮(《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牛蒡子(爁)180克 荆芥穗30克 甘草(炙)6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去滓温服,食后。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功用】疏风透疹,解毒利咽。 【主治】小儿疮疹已出,未能匀透,及毒气壅遏,虽出不快,壮热狂躁,咽膈壅塞,睡卧不安,大便秘涩,及治大人、小儿上膈壅热,咽喉肿痛,胸膈不利。 【禁忌】疮疹大便利者,不宜服。
浮萍散1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八。 【组成】浮萍草(阴干) 【用法】为末。每服3~6克,用羊子肝半片,入盆子内,以竹杖子刺碎烂,投水半合,绞取肝汁,调药服之,食后。不甚者,一服便愈;若目已伤,十服愈。 【主治】疮疹入眼,痛楚不可忍。
调元生脉散2 【来源】《幼幼集成》卷六。 【组成】人参 炙黄耆 炒白术 全当归 大麦冬北五味 青化桂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主治】痘后手足冷,脉沉细,虚极之证。 【加减】虚冷甚者,加热附片。
清肺饮3 【来源】《种痘新书》卷四。 【组成】麻黄0.6克 玄参1.5克 麦冬0.9克 桔梗2.7克 知母1.5克荆芥2.4克 诃子2.4克 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入竹沥、姜汁服。 【主治】小儿痘疹,初发热时咽干声哑。
清心凉膈散 【来源】《温热经纬》卷五。 【异名】桔梗汤(《温热经纬》卷五)。 【组成】连翘120克 甘草60克 黄芩(酒炒) 薄荷 栀子各30克桔梗60克 石膏15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15克,加竹叶1片,用水375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入生白蜜20毫升,微煎,温服。 【功用】清心凉膈,宣肺透疹。 【主治】疫疹初起。
羚角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异名】羚羊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组成】羚羊角 甘草 防风 麦冬 玄参 知母 黄芩 牛蒡子 【用法】上药为末,水煎服。 【主治】麻疹初起,风寒外客,毒邪内陷,以至疹子出一日即没者。
绵茧散 【来源】《小儿痘疹方论》。 【组成】出蛾绵茧不拘多少 【用法】用生白矾捶碎,纳入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掺子疳疮内。 【主治】小儿痘疮余毒,肢体节骱有疳蚀疮,脓水不绝。
绿袍散 【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组成】薄荷15克 青黛7.5克 硼砂7.5克 儿茶9克 甘草9克黄柏3克 铜青 冰片各3克 元明粉 百药煎各7.5克 荆芥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用0.4~0.8克,点舌上,令其自化,或并花水调点。 【主治】痘疹误服辛热之药,以致热毒蕴结,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赤眼肿痛。
雄黄解毒丸 【来源】《幼科发挥》卷二。 【组成】鸡冠雄黄(飞) 真郁金 壮大黄各6克 巴豆霜3克 【用法】上药共研匀,水糊丸,如小豆大。每服1~2丸,用茶清送下。 【主治】小儿疮毒入腹,腹胀,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
紫草饮1 【来源】《政和本草》卷八引《经验后方》。 【组成】紫草60克 【用法】上药用滚开水200毫升浸泡,以物盖定,勿令泄气,俟温,量儿大小服之。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主治】痘疹欲出未出,或疹一起出齐者。 【禁忌】便利者忌服。 【加减】出痘,加陈皮、葱白尤妙,如发斑疹,加钩藤,用酒调服。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入门》卷八补。
紫草饮2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组成】紫草 北芍药(去芦) 麻黄(去节) 当归 甘草 【用法】上药哎咀,水煎服,不拘时。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痘疮欲发未发,或来透者。
紫草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钓藤钩子 紫草茸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3克,用温酒调下,不拘时服, 【主治】疮疹初生,才作赤点,毒气未得透出皮肤者。
紫草饮子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组成】紫草 人参 枳壳 山楂 木通 穿山甲(土拌炒) 蝉蜕各等分 【用法】上药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作三四次温服。 【功用】益气活血,解肌透疹。 【主治】痘疮倒陷,腹胀,大小便秘,
紫草快斑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紫草 芍药各3克 甘草1.5克 木通1.8克 蝉蜕7枚 【用法】水煎,热服,一日二次。 【功用】凉血透斑。 【主治】痘色不红活,不能起发者。
紫草承气汤 【来源】(《治准绳·幼科》卷六。 【组成】厚朴60克 大黄120克 枳实30克 紫草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100毫升,煎至20~30毫升,温服。以利为度。 【功用】泄热解毒。 【主治】身热,脉数大,便秘而腹胀,属热毒壅遏者;及疮未出而喘息腹胀,大便不通,烦躁作渴,谵语不安者。 【加减】如水利者,加芒消少许,
紫草透肌汤 【来源】《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组成】紫草6克 防风 荆芥 薄荷 山楂肉 桅子 甘草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痘疹初起。
紫草消毒饮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紫草 连翘 鼠粘子各3克 荆芥2.1克 甘草山豆根各1.5克 【用法】水煎,时时温服。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痘疹,血热咽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