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寻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的最佳方法。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刺络组、西药组各40例。刺络组采用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西药组采用口服利尿药,分别治疗1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刺络组总有效率为85.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0.0%,刺络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 [主题词]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水肿/针灸疗法,偏瘫/针灸疗法;刺血疗法;熏洗;穴,并(五输) 继发于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是中风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患肢水肿,尤以末梢部为甚。偏瘫水肿影响康复训练,延长病程,因而在临床上要加以特别注意。我科自2000年以来采用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与纳入、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第7版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确定中风中经络诊断及气虚血瘀证型。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脑卒中诊断,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水肿,年龄为40~75岁的门诊或住院患者。 排除标准:①凡不符合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者;②处于急性期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③凡属重度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重度休克、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40岁以下、7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对熏洗药过敏者。 l.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00年6月-200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即刺络组与西药组各4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组间各项参数均衡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详见表1。 2 治疗方法 2.1 刺络组 ①三棱针刺:将患手部井穴分为2组:第1组为少商、少冲、中冲;第2组为商阳、少泽、关冲。点刺前先轻揉患指0.5~1分钟,使之充血,常规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迅速点刺息侧穴,每指挤压出血3~5滴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每天1次,每次取1组穴位,交替进行。②补阳还五汤加味熏洗:黄芪30g、地龙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干姜10g、桑枝10g、独活10g、路路通10g、艾叶30g,上药加水3000 mL,煮开后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带药渣,先熏后洗,可用蘸药水的毛巾热敷患肢,每日2次。以上治疗10天。 2.2 西药组 口服双氢克尿塞20 mg、氨苯喋啶50 mg,每日2次。治疗10天。治疗期间2组一律停止使用其他对水肿有治疗或加重作用的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①水肿症状评分:按水肿部位单肢局部、单肢、上下肢分别计为1分、2分、3分;水肿按压之凹陷、皮肤湿冷、对肢体功能的影响、肢体胀痛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水肿症状评分情况。②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半定量计分法,肢体瘫软、偏身麻木、气短乏力、手足肿胀、舌质暗淡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情况。③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水肿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制定疗效标准。痊愈:水肿完全消退,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水肿明显消退,积分减少60%~90%;有效:水肿消退不明显,积分减少30%~60%;无效:治疗前后水肿无变化,积分减少不足30%。 3.2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 s表示.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3.3 治疗结果 (1)2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水肿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结果说明: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积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在治疗后所有积分值都有改变,且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2)2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表3结果说明: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在治疗后所有积分值都有改变,且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3)2组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4经秩和检验,Z=0.9284,P=0.0485 4 讨论 中风病属中医“偏枯”“偏风”等范畴,“中风”之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在情志过激、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的诱发下,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生、心火亢盛、肝阳暴亢、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成本病,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密切相关。 笔者根据多年治疗本病的经验,认为中风后偏瘫的主要病机应为气虚血瘀,与病后肢体水肿密切相关。《医林改错》记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可见气虚可以致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亦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吐血》也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说明血瘀可以导致水肿。由此可见,气虚一血瘀一水肿是中风后肢体水肿产生的主要病理环节。现代医学也认为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神经营养障碍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其瘫痪或麻木的患肢可发生轻度至中度的水肿;还有人认为中风后肢体水肿是由于瘫痪肢体活动不利,影响静脉或淋巴的循环,使组织血液的回流受阻所致,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本研究采用手十二井刺血加中药熏洗治疗偏瘫后肢体水肿,正是从气虚血瘀立论,益气活血为法,切中病机要害,故而能取得良好疗效。 水肿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内经》所言治水3法,即“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也就是现在常用之“发汗、利尿、活血祛瘀”3法。刺血疗法源于《内经》“菀陈则除之”的针刺治疗原则,功可祛瘀生新、疏经通络,而十二井穴为五输之首、十二经脉之气始发之处,喻作水之源头,因此,手部井穴刺络放血能够调整肢体局部的经络气血,使恶血得除、新血得生,经络之气得以调和,气血运行得以疏通,故腠理气血旺盛,水肿自消。有研究证实,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以改善组织微循环和神经营养功能,降低局部毛细血管渗透性,影响脑组织离子浓度变化,改善脑功能。因此,刺络放血可以促进瘫痪肢体活动的恢复,使静脉或淋巴的回流得以改善,减轻肢体水肿。中药熏洗借助热力作用,使患肢毛孔、毛细血管扩张,使形成水肿的组织间液直接流出皮肤,达到“开鬼门”之效;同时,补阳还五汤所选药物均能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与针刺疗法激发体内的调节作用相得益彰,不失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水肿的有效方法之一。相比而言,西药利尿剂双氢克尿塞和氨苯喋啶虽然可以通过利尿而消除肢体水肿,但长时间使用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和肢体软弱无力,还可出现血糖、尿酸、血尿素氮等升高的副作用,对中风病的康复造成不利后果。因此,针刺加中药熏洗的方法具有西药不可比拟的优势,是治疗中风偏瘫患肢水肿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 谭朝坚 李金香 刘 智 娄必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