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名碑

 苏迷 2011-03-15

苏州名碑苏州名碑苏州名碑

苏州名碑

苏州市第五中学  张长霖

 

苏州是有着2500多年辉煌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前人留下了的足迹往往就保存在一通通石碑上,苏州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种类之繁、书画之美、镌刻之精著堪称天下一绝,而且有许多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碑,甚至为全国之最。

在众多苏州名碑中颇多为人称道者,如在姑苏城外灵岩山西麓有一块名碑,那是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立的。碑原先高8.35米、宽2.12米,上刻有表彰韩世忠抗金功绩的碑文长达13900余字,故称“万字碑”。其碑石之雄伟、碑文字数之多,为世所罕见,故称为“第一名碑”。1939年5月,大风将墓碑吹倒,摔为10余块。1946年,由灵岩寺妙真法师集资整修;使碑成为两段并立状。现存的负碑石龟几乎有一人高,极其精美。

玄妙观老子像碑刻于南宋年间,像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四言六句是唐玄宗李隆基御赞,字为颜真卿所书,是中国石刻艺术精品,被称为“奇形异状”亦名“三绝碑”,是玄妙观镇观之宝。

无字碑真名为“清理道教碑”, 在三清殿外东侧。高6.5米、宽2.7米,方孝孺撰并书,明洪武中年(1371)立,后明成祖朱棣篡国,方氏不屈被诛十族,碑文被刮去,故俗称无字碑。

白公堤石幢俗称方碑,作方柱体,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通高3.16米。幢身正面镌《重修白公堤记》,明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16l2年1月)著名文人王稚登撰文。碑文有"记"和"铭"两部分,叙述万历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重修白公堤的经过,赞颂木铃和尚发愿募化修堤的精神和长洲县知县韩原善带头捐俸助修的善举。白公堤石幢造型独特,雕刻精致,内容丰富,是记载白公堤(山塘街)历史的重要史料。

真正令苏州人骄傲的是珍藏在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四块宋碑——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

天文图碑是现存的世界最古老的东方星象实测图。令人惊叹的是图上得出的天文数值与今实测值相差无几,这引起了国内外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天文图是南宋淳佑七年(即公元1247年)所刻的,原图是黄裳(也就是金庸先生傅会为撰写《九阴真经》的那位奇人)所献。由王致远负责书文和刻碑的工作。所依据的素材主要是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至公元1085年)的观测结果。 碑石高216公分、宽108公分,碑额题“天文图”三字,故俗称“天文碑”。碑石上部是一幅圆形全天星图,星图外圈直径约91.5公分,星图本身直径约85公分。画法是按古法,以天球北极为圆心,用三个同心圆加宿度线来表示的。整个天文图 共刻恒星1434颗,星图下方有两千多字的说明,概括地叙述当时所知的一些天文知识。它保存了我国在十一世纪恒星观测的部份资料,提供了古代星宿位置的重要讯息,具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地理图碑是反映宋代全国地理形势最全面的石刻地图,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理图碑。 原图是作者黄裳向嘉王赵扩进呈的八幅图之一,约绘制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原图后被浙江永嘉县人王致远在四川获得。南宋淳佑七年(1247)王致远在苏州将图刻于石上,以利永传。其碑石宽104厘米,长220厘米,无碑额。地理图比例尺约为1:2500,000,绘图范围:北到黑龙江、长白山,西至玉门关,南到海南岛,东达中国近海。图上表示了南宋的路、宋、军、州等行政建置,计430处,所有府、州名称刻成阴字,均加方框,路名刻成阳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不加框。山岭注记均以方框括之,约有180座。河流名则以椭圆形符号括出,注有78条。湖泊27处,山隘24处,山岭、森林和长城用形象符号表示,在居庸关长城之北绘有一片林木,并加注“平地松林广数千里”。黄河中游的大湾和山东半岛绘画得比较正确,接近今天测绘地图的水平。对长江上游岷江以上的上游,向南再向西画出了很长一段流程,说明对长江真正源头的了解已超过其它宋代地图。在图的边缘处还加注了一些政治地理方面的注词。是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
  帝王绍运图碑,是目前我国古代惟一的帝王世系石刻图。碑长1.77米,宽1米,厚25厘米。该碑布局为上图下文。帝王绍运图碑是一幅以帝王世系为核心的历史朝代沿革表。上部以图表形式分左、中、右三路列出帝王世系。中路自黄帝、颛顼、尧、舜等五帝,经夏、商、周、秦、汉,至隋、唐,直至南宋理宗为止,共十三个朝代、247个帝号,这是视作"正统"的王朝,用纵横线示意,经纬分明,是全图的中轴主体。左路为"秦六国" ,右路为"春秋十二国"、"东晋夷狄杂处中夏"(五胡十六国),左右对称,以补中路"正史"之不足。古代3500多年的国名帝号,在图中排列得十分详尽清楚,简明而系统地记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继替。下部释文共550字,有对古代"世道之理乱,王统之离合"的简要评述,有对宋太祖统一国家、创业维艰的追思,有对"自古及今,治不能十一,而乱常八九"的感慨,而以"为君者亦可以知所戒矣"为结语。
  平江图碑镌刻的是宋平江府的城市平面图。它将城墙、建筑物、古迹等的外形轮廓,简练而生动地绘于准确的方位上,这在世界所有地图中别具风格、独放异彩。 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元末(1367年)250余年间,苏州城先后成为平江府和平江路的治所,因而又有平江城之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兀术率兵北撤途中攻入平江,"纵火延烧,烟焰见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旦夕之间"死者甚众,一城殆空",几成废墟。在此后一个世纪中,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治,才逐渐恢复昔日风貌。据考证,平江图碑就是重建后平江府城新貌的实录,约制作于知府李寿朋主持坊市重建竣工的绍定二年(1229年)。平江图运用中国古代传统地图画法,比较科学、形象、详尽。准确地绘刻了城垣、衙署、坊市、河流、桥梁、佛塔、寺观、坛庙、亭馆、仓廪、兵营、楼台、园池等。城外于的山水胜迹也以缩地法简略示意。用题榜形式标出名称者凡610余处,其中许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详细的石刻城市地理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苏州历史的珍贵文物。(2007年10月29日《苏州日报》教育专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