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核危机敲警钟 “十二五”核电项目将削减...

 j逍遥王子 2011-03-19

日核危机敲警钟 “十二五”核电项目将削减

   面对日本的核危机,作为世界核电项目增量主要集中地的中国的核电政策和目标是否需要重新估量的争论现在可以告一段落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已经透露说,“十二五”期间,中国核电项目的总体规模将会削减,审批也会更加严格。

   不过这位官员未再具体谈到削减的程度和如何更严格地审批项目。此前,已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后我国核电站建设的进程估计会减缓,核电发展的步伐也会相应放慢。

  发展“过热”?

   “日本福岛核事故是由海啸引发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在他看来,除了自然原因外,另一个造成日本核危机的原因是设备的老化。“当初的设计并没有设想到会发生千年一遇的地震和海啸。”他说。

   曾数次造访福岛核电站并在日本工作过很长时间的英国核能专家肖恩·博尼说:“日本核反应堆是历史古迹。福岛核电站的1号与2号反应堆建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那时的安全标准远远低于今天——那时,英国制造的‘甲壳虫’汽车根本看不到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

   东京电力公司和福岛第一原子力发电所今年2月刚刚完成的一份对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也证实了博尼的观点。该报告指出,这一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专栏)说,我国核电项目采用的全部是压水堆,比福岛核电站晚建三四十年,技术上已大大改进,抗灾能力要优于福岛核电站。

   然而,让业界人士担忧的还不止这些。中国能源问题专家、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就提出了核电发展“过热”的问题。他认为,我国在建的核电项目密密麻麻有30多个,占世界增量的大多数,一下子上的太多,能不能监管到位是个问题,另外,人才、技术、经验和人的素质能不能跟上去也是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核准34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3692万千瓦,其中已开工在建的机组达25台2773万千瓦,是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自从2007年国家正式颁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来,原定“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的目标已经接连几次被修改,先是7000万千瓦,再到2010年的8600万千瓦,甚至到当前业内力挺的1亿千瓦。

   “用井喷来形容我国核电的爆发式增长并不为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韩晓平更是直言:“中国发展核电这么快,肯定会有隐患。”

   甚至政府有关部门早些时候也发出过警示。例如,在去年9月举办的核电发展高层论坛上,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就曾公开表示,要坚决防止核电发展的“过热”趋势,当前中国许多地区和企业发展核电的积极性很高,跑马圈场址、抢购核电设备、过早过快地开展前期工作等问题比较突出,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将极大地干扰国家关于核电发展的总体部署,并给核电事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重新估量产业政策

   “现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了,我国的核电产业政策也需要进行重新估量和调整。”林伯强说。

   3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立即组织对国内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并将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而在17日的一个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锦尘说:“日本核电事故给中国核电发展敲响了警钟,要安全,安全,再安全。”

   根据《“十二五”规划草案》,我国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快沿海省份核电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核电建设,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

   不过,多位专家和官员均表示,我国发展核电的整体战略不会因此发生大的改变,暂停审批核电项目的时间也不会太久。3月1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说,调整的余地非常小,其它能源没法替代核电。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包括煤炭等化石能源约占70%,而煤炭面临短缺状况,我国也要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四成左右的目标。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到2020年,清洁能源在能源总量中的占比应达15%,比现在要增加近一倍。

   核电是我国致力于减少煤炭和其它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的核心策略。对于“十二五”核电战略,发改委人士表示,中国的煤炭资源面临短缺,仍需积极发展包括核电在内的清洁能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