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皆有為法,此言法空也。五者皆因緣積聚之法,故稱五蘊,蘊者蘊聚也。是以羅什大師,譯五蘊為五眾,即取眾因緣和合義。
色者質礙為相,根塵識因緣和合而有質礙相。受者領納相,根塵識因緣和合而有領納相。想者取相相,根塵識因緣和合而有取相相。行者造作相,根塵識因緣和合而有造作相。識者了別相,根塵識因緣和合而有了別相。五者既然皆因緣和合而有相,故自性皆空,故曰五蘊皆空。
然則人空而內無能照之心,法空而外無所照之境,今云何言照見五蘊皆空?當知以無住心契無相法,是名為照也。心無住則內空人我,法無相則外空法我。既得人法二空,則不見有不見空。不見有則空,不見空則有。空則寂,有則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若必謂有無住,則此無住便是住。若必謂有無相,則此無相便是相。故無住心契無相法謂之照者,雖照而常寂,雖寂而常照。
例如人對鏡則現影,鏡中之影,不得言有,不得言空。若言其空,卻眼見鏡中現影,若言其有,雖現影卻不留痕。此即所謂「雁過長空,影落寒潭」是照義也。
「度一切苦厄。」
苦即是受,無受則無苦。若證人空,則無能受,若證法空,則無所受,無能受所受,故度一切苦厄。
眾生不知二空,則起惑造業,乃受苦報。苦報者,受後有五受陰身也。故照見五陰皆空,便度一切苦厄。
苦有三苦八苦,皆由五受陰生。三苦者,苦苦、壞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五受陰是敗壞法,性即逼迫,是為苦苦。五受陰是敗壞法,終須滅壞,是為壞苦。五受陰是敗壞法,念念遷流,是為行苦。
五受陰酬因而生,是為生苦。五受陰不調,是為病苦。五受陰即老死相,是為老苦死苦。五受陰怨結纏縛,是為怨憎會苦。五受陰必有生離死別,是為愛別離苦。五受陰欲無止境,是為求不得苦。五受陰即五盛陰苦。
厄者,即一切厄難。如車之軛,困軛一切有情。略說有四種,即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皆由五受陰生,故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即舍利弗,為佛弟子,智慧第一。舍利是鳥名,此翻鶖鷺鳥。有云其母聰慧,眼似鶖鷺鳥。有云其母聰慧,辨察迅疾,如鶖鷺鳥之眼。子從母名,故名舍利子。
自此以下,係觀自在菩薩所說諸法實義。諸法以無性為性,無性乃空。空無自性,乃能隨緣成事而現有。猶水無定形,方能隨器而方圓。故隨緣無性有徹空,無性隨緣空徹有。
空徹有則空而非空,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有徹空則有而非有,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是二諦融通,色表俗諦,空表真諦。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者,全俗即真。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者,全真即俗。譬如虛空無邊,本無分別,猶真諦也。隨眾生心,應方向緣,而現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猶俗諦也。虛空無邊,隨緣假現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假現,無實體性,還是一體虛空。故知真透俗表,俗達真源。一即無量,無量即一。
凡夫眾生,見有不知空,二乘小聖,達空不知有。皆落二邊,不契中道。唯大乘菩薩,離一切即一切,即一切離一切,不落二邊,深契中道。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實應言色受想行識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識。今謂色即空空即色者,略說耳。前文云照見五蘊皆空,即已啟其義矣。
五蘊是生滅法,故色受想行識表生死也。空則不生不滅,稱為涅槃。此即示生死即涅槃,實是一法,不二不別。涅槃隨緣假現生死,生死無性本來涅槃。如是方為一真法界義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法即前文所說五蘊也,前文言五蘊皆空,今解釋五蘊法之空相。空相即諸法實相也,實相無相,故曰諸法空相。
一切法緣生無性,無性即空,是謂諸法空相。空相則不變。般若即是一心,故曰般若心。一心出二門,一曰心真如門,二曰心生滅門。真如隨緣現生滅,生滅無性是真如。菩薩體之,是以行空不證,入世不染。行空不證,故能不變隨緣,入世不染,故能隨緣不變,此即般若心之妙用也。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令眾生體諸法空相也。
水起波而波全是水,眾生少智,見波而不見水。有智之人,知千波唯是一水。波有起伏,而水性不動。是以僧肇大師云,江河競注而不流。
以空相不動無有分別,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為生滅垢淨增減,皆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體即空相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五蘊空是總說,根塵識空,是分別說。因為根塵識,皆係五蘊所生。以根塵識,乃有十二入十八界。此蘊界入三科,皆世間法,上來言世間法皆空。
緣起法無有自性,故其性本空,五蘊及根塵識皆緣起法,故無自性,其性本空。經云非色滅空,色性空故。一切法皆是如此。
我們已經知道,人空法空。人空當然六根空,故曰無眼耳鼻舌身意。法空當然六塵空,故曰無色聲香味觸法。根緣塵生於識,既無六根六塵,當然亦無六識,六根六塵六識稱十八界,故曰無眼界,乃至無耳鼻舌身意識界。
六根六塵稱十二入,亦稱十二處,以六根六塵是生六識之處。既然人法二空,是故空中無五蘊,無十二入,無十八界。
是故空中無一切世間法者,換句話說,空相即是實相也。於實相中,無五蘊無十二入無十八界。因為實相無相,無相即是空相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前言世間法空,以下言出世間三乘法亦空。十二因緣是緣覺乘法,苦集滅道四諦是聲聞乘法,無智亦無得是菩薩乘法。
十二因緣亦稱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既是緣起法,故皆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是無十二因緣,故曰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空則無十二因緣,是以不可滅,故曰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
云何無明?於理於事不如實知名無明。云何行?過去世業因,致有今世福非福不動等報名行。云何識?即八識。云何名色?即五蘊身心,色蘊即色,餘受想行識四蘊即名。眾生受胎後,眼耳鼻舌四根尚未具足,僅有身心二根曰名色。云何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名為六入。云何觸?根塵識三事和合名觸。云何受?領納苦樂捨三受名受。云何愛?貪染於境名愛。云何取?於境取著追求名取。云何有?由愛取故,乃受三界後有。云何生?一期果報初起。云何老死?即一期果報五蘊身心衰滅。
因無明而生行,行即是業,故曰發業無明。由無明行,而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果報。愛即無明,由愛染而取,由愛取而受後有生,故愛名潤生無明。
若無愛潤後有生,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一期果報後,應無相續。例如二乘無學,斷愛則不受後有生,菩薩為度眾生故,留愛潤生,再入生死。
二乘無學,以斷愛故,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以自知不受後有了分段生死故,名入有餘涅槃。以一期果報未盡,故名有餘。一旦一期果報終盡,灰身滅智,名入無餘涅槃。
「無苦集滅道。」
先說緣覺法空,此說聲聞法空。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集為世間因,苦為世間果。滅道二諦,出世間因果,道是出世間因,滅是出世間果。修道須了達四諦,若不了達四諦,則輪迴六道生死,無有出期。
四諦者,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苦是逼惱相,五蘊身心是。集是招感相,即煩惱業。滅是寂滅相,五受蘊苦滅。道是出到相,令眾生出生死至涅槃。
五受蘊苦是病,煩惱業是病因,修道是服藥,證滅是病愈。所以了達四諦,則解脫六道生死。
然苦集滅道,皆因緣生法,無性皆空,故於大乘中知無苦集滅道。何以故?以苦集滅道四者,中心在一苦字,而苦者五蘊身心。我們已經知道五蘊皆空,故無苦。既然無苦,故無有集。既然無苦,自無苦滅。無苦無苦滅,當然無苦滅道。若有苦者,應不由集生,若由集生,當是集不生時,根本無苦。集由煩惱業而成,若無煩惱業,當然無集。煩惱業乃因緣生法,無性本空,空焉能成集?無苦無集,當然無滅無道,其理甚明。故曰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上來明聲聞緣覺法空,今明菩薩乘法空,至此總明出世間三乘法空。
能證曰智,所證曰得。能證智者,般若心也。所證得者,波羅蜜也。般若心者無住心,波羅蜜者無相法。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以無住心契無相法,無得於能證之智,何以故?心無住故。無得於所證之境,何以故?法無相故。
一切無所得,既不得於能所,亦不得於非能非所。是以非能非所,而所而能,方為無智無得也。
一切法無自性畢竟空,故一切法不可得。生不可得,滅不可得,有不可得,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曰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是先明因地,下文三世諸佛是明果位,皆以般若波羅蜜多得益也。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則無所住生其心,於是空二我。空二我者,無人我執與法我執。既空二我,心便清淨,心清淨故無罣礙。
心之罣礙有二種,即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障障究竟涅槃,所知障障無上菩提。空人我執則破煩惱障,空法我執則破所知障。故曰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者,生死也。生死有二種,即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無煩惱障則破分段生死,無所知障則破變易生死。故曰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有七種,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於無常執常倒,五、於苦執樂倒,六、不淨執淨倒,七、無我執我倒。
於後四種倒妄想分別,名想倒。於後四種倒,欲樂、建立、執著,名見倒。於後四種倒,心生煩惱名心倒。
夢想者,於前七種顛倒,妄想取著追求,落入生死輪迴名夢想。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均已遠離。
究竟涅槃。於是菩薩究竟契證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未來現在曰三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曰佛。不但過去現在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成佛,未來諸佛,亦必依般若波羅蜜多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成佛也。
阿翻無,耨多羅翻上,三翻正,藐翻等,菩提翻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翻無上正等正覺。
依般若波羅蜜多,則空二我,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除二障了二死便究竟佛果,故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得無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此下至真實不虛,乃總歎般若勝用。妙用無方,神力莫測,能令菩薩及佛得聖果,故曰大神咒。能破一切眾生無明癡暗,故曰大明咒。
永明大師曾言,豎無高蓋曰無上,橫無儔似曰無等等。豎無高蓋者,豎窮三際也。橫無儔似者,橫遍十方也。故豎窮三際曰無上咒,橫遍十方曰無等等咒。此極歎般若妙用無方神力莫測,能破無明無暗不照,橫遍豎窮,諸佛菩薩依之得果。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能除一切苦,還應前文度一切苦厄。一切苦者,分段生死苦與變易生死苦。真實不虛,勸信起修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此是密說般若,故曰般若波羅蜜多咒。
僧莎訶,亦作莎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