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

 平平网 2011-03-22

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

【作者】 周福盛; 【导师】 李秉德王嘉毅

【作者基本信息】 西北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6, 博士

【摘要】 本研究运用理论分析、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的方法,以800余名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样本,对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应用和获得进行了探讨。教师个体知识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即教师群体的知识,也不同于与教学情景相联的、属于实践知识的教师个人知识,它是指作为从事专业工作的教师个体所拥有和对其教学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的全部知识,包括了教师个体所具有的公共显性知识、公共隐性知识、个人显性知识和个人隐性知识。本研究探讨了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等不同教学情景下教师个体知识的应用情况,所得出的结论是:在任何教学情景下,教师都会用到各类知识,但是相比较而言,在教学设计和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应用较多的是显性知识,而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中应用较多的是隐性知识。在不同特质教师的比较上,中学和小学教师在不同情景下对各类知识的应用不存在差异。就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的比较而言,在教学设计中骨干教师较非骨干教师更倾向于应用公共显性知识;在课堂教学情景下,非骨干教师更多地应用公共显性知识,而骨干教师更多应用个人隐性知识;非骨干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对各类知识的有意识应用都要高于骨干教师;在教学评价中骨干、非骨干教师应用各类知识的情况不存在差异。在不同教龄教师的比较上,在教学设计中新入职教师对公共隐性知识应用的平均得分较高;年龄在3—5年以上的教师对个人隐性知识应用的平均得分要高于新入职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中教龄越长的教师对隐性知识应用的得分越高。在教师个体知识的获得途径方面,不同途径对教师的知识获得都有贡献。但是,相比较而言,对教师个体知识的获得贡献较为重要的途径依次为:“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向老教师学习”、“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同事的日常交流”等。同时,不同特质的教师在个体知识的获得途径方面也有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骨干教师更能够从“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获得公共隐性知识。骨干教师更能够从“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比赛”和“向老教师学习如听课、请教”中获得个人显性知识。此外,在个人隐性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上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均存在有差异。鉴于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应用和获得的发现所得到的启示是:个体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复杂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是多种类别知识在实践中的统一。不同类别的知识对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作用不尽相同,要正确看待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各自的不同意义。教师个体知识获得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是反思、经验总结、共同的教学研究活动等。学校要能够成为教师知识生成的场地,要成为教师知识的组织者、制造者。最后,本研究还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教师教育机构、学校和教师本人。要对教师教育的模式、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学校也要为教师知识的获得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教师个人也要树立相应的教育知识应用观和学习观。 还原

【关键词】 教师个体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教师知识的应用教师知识的获得

  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

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一、问题的提出 12-29
    (一) 研究背景 12-26
    (二) 研究问题和目的 26-29
二、文献综述 29-62
    (一) 教师知识的含义及构成 29-39
    (二) 对教师隐性知识的探讨 39-51
    (三) 教师知识的另类视角——专家教师知识的研究 51-53
    (四) 教师知识的来源、获取和发展研究 53-54
    (五) 对文献综述的总结及评价 54-62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教师个体知识的理论构建 62-115
    (一) 教师个体知识概念的提出 62-65
    (二) 教师个体知识的理论基础 65-93
    (三) 教师个体知识的理论构建 93-115
四、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115-124
    (一) 样本抽取 115-117
    (二) 研究设计 117-118
    (三) 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118-124
五、研究发现(一):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和应用 124-159
    (一) 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 124-130
    (二) 教师个体知识的应用 130-159
六、研究发现(二):教师个体知识的获得途径 159-185
    (一) 公共显性知识的获取 160-163
    (二) 公共隐性知识的获取 163-165
    (三) 个人显性知识的获取 165-168
    (四) 个人隐性知识的获取 168-171
    (五) 一般综合性教学知识的获取 171-175
    (六) 教师个体知识获得途径的发现及讨论 175-185
七、研究结论及建议 185-203
    一、结论及启示 185-188
    二、建议及思考 188-203
附录 203-220
参考文献 220-226
后记 226-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