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农在线--新闻]

 走街穿巷 2011-03-23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超级稻制种专家、神农大丰种业董事长黄培劲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超级稻是我国具有世界领先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以此为依托,国家应大力扶持、培育超级稻选育、加工、推广应用的龙头企业,使之尽快成长为能走出国门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的种子公司。
  黄培劲说,21世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良种竞争。尽管我国种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比较发达国家同业水平,其落后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以超级稻的推广应用为例,2000年至2005年,超级稻种植面积仅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1/10。黄培劲认为,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效率不高,暴露了我国良种推广应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了我国种子企业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有些地方种子推广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目前粮食作物品种的推广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当地增产而推广,忽视了品种的开发成本、知识产权保护、受益者的利益再分配等问题。这种状况不改变,将很难产生世界级的种子公司。
  同时,种子生产重计划、轻市场,种子流通重行政网络、轻市场网络。一方面,种子生产按各地种植面积计划分地区进行,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短期计划经济模式的粗略平衡,使得许多优秀成果不能在市场利益机制下得到迅速普及。另一方面,有些省、市农业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几十年来“一贯制”,一些地方的种子公司出现“圈地盘”现象。这种在地方行政干预和保护的双重“保险”中组建的种子公司,由于长期安于现状,缺乏市场竞争,不可能茁壮成长。目前,全国2700多家县级以上国有种子公司和2000多个县级以上良种场,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权力中心,使他们难以在资本和商业利益的前提下跨地区跨部门地联合起来,而不过是被各个省、市行政管理机构利益驱动的农业管理工具,相对于国外种业较高的一体化程度,这对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非常不利。
  黄培劲呼吁,要将现有的超级稻育种研究优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其中的关键在于国家要有计划地培育一批龙头种子企业,并鼓励他们以市场手段将这些资源进行最佳配置,使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黄培劲建议,应加大对种子现代化生产和工艺技术开发的投入。1995年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国家加大了种业投资力度,截至2004年,国家“种子工程”计划投入资金4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29亿元,但实际到位资金还不及美国先锋种业一家公司的投入。同时,种业是选育、生产、推广、销售多环节有机结合的整体,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将我国种业以其育种方面的局部优势化为行业的整体优势,进入国际大循环的竞争,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种业的发展水平。
  培养中国世界级种子企业,必须把优质品牌整合到适度的营销服务网络中去。我国种业不缺乏好的品牌,但缺乏优秀品牌应有的覆盖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品牌的创造者多是专业的研究队伍,没有大公司规模经营意识,没有抢占市场的观念。因此,对那些原来不受重视的落后环节适当加以关注,投资回报率将会比其他经营者有较为显著的提高。培养世界级种子企业,要扎实抓好信息技术在种业的实际应用。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的种业整合,应发挥信息技术在良种推广应用中的积极作用,使农民通过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水平、挖掘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这将是有利于种业公司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今后,按订单生产和交货将是未来农作物、特别是种子生产的通常形式,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实时双向交流对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宋逊风实习生钱世鑫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