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中医重视内脏的生理功能,并重视内脏病理变化的反映,还重视内脏之间和内脏与形体各组织的联系。根据内脏的性质和作用分为五个脏、六个腑,又把另外一部分称为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五脏中还有心包络,为心的外卫,也有把它独立出来,与五脏并列,称为六脏,惟心包络的功能和病变总是与心脏相一致的。脏和腑俱为内脏,其区别是: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凡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功能的脏器,归属于腑;不直接传化水谷而具有贮藏精气功能的脏器,归属于脏。 1. 心 心生血,主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脏本身不健全,或受情志的刺激,或因病邪的侵犯,就会出现心悸、惊惕、失眠,或善忘、喜笑失常,或谵语、神志昏迷等症状。心脏有了病变,不仅本身无以自主,并能影响其他脏腑的活动,使之发生紊乱。 2. 肝 肝藏血,主谋虑。肝性刚强,故又有将军的称号,当受到精神刺激时,往往影响其正常功能而发生恼怒、头胀等症状,甚至火气上逆而发生吐血。肝又为女子的“先天”(即有生殖机能在内的意思),故调经、种子必须重视对肝脏的治疗。 3.脾 脾统血,主运化。维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营养,脾能消化水谷,把食物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被称为“后天”之本。倘脾的运化能力不足,则食后作胀,因而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脾又主运化水湿,水湿停滞的症状,如胸闷呕恶,大便泄泻,肌肤浮肿,大多由于脾弱所致,因此利湿常用健脾方法。 4.肺 肺主气,司清肃。肺气不降,最易引起咳嗽、气喘,在虚证的情况下,又常见少气、言语低怯无力。肺对于心脏所主的血液循行,有调节作用,古人为了形容两者间的密切关系,把心脏称作君主,肺脏称作相傅。 5.肾 肾藏精,主骨,主生殖。骨骼生长及生殖功能为肾所主。肾脏对于人的精力充沛起有积极作用,肾虚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腰痛、胫酸,懈怠思卧等症均起。 6.胆 胆为清净之腑,主决断。 7.胃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胃与脾为表里,前人虽分胃司受纳,脾司消化,但胃的基本功能既能受纳,亦能消化,故脾胃往往相提并论。并认为不能受纳,也就谈不到消化,因而又说“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把胃的功能看得非常重要。 8.小肠 小肠为受盛之腑,主化物。小肠承受胃中腐熟的水谷,进一步分别清浊,使精华归于五脏贮藏,糟粕归于六腑排泄,并将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这些都是小肠化物的工作。 9.大肠 大肠为传导之腑,主排泄。大肠接受小肠糟粕,负责输送排泄,为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由于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职司大便,故凡大便秘结,或泄泻,以及痢疾和便血,都从大肠着手,而有通导、润泽、固涩等不同的疗法。 10.膀胱 膀胱贮尿排尿,司气化。膀胱为水液聚汇之处,气化不利,则小便癃闭;气化不约,则遗溺、小便不禁。但膀胱的气化与肾有关系,肾气足则能化,肾气虚则不能化,故治小便不利或不禁,有时应用温肾之法。 11.三焦 三焦为通道,运行元气和水液,主行水。三焦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它的主要作用为行气,疏通水道,例如治停水胀满,常以利气来帮助行水,所谓利气,多用疏畅三焦的药物。 每一个脏或每一个腑都有它的主要功能,并在相互协作中进行。故脏与脏之间有“相主”关系,如肾为心之主,心为肺之主,肺为肝之主,肝为脾之主。主是主持的意思,即相互制约,以维平衡的作用。脏与腑之间有“相合”关系,如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合是配合的意思,说明以脏为体,以腑为用,配合起来以完成二者的综合功能。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因而这种配合也叫“表里”。 脏腑虽然处于体内,但与外在形体的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系,所以观察形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表现,可以测知脏腑的情况,这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内脏与形体各组织、器官的关系,在临证上比较常用的,如肝开窍于目,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心开窍于舌,其充在脉,其华在面;脾开窍于口,其充在肉,其华在唇;肺开窍于鼻,其充在皮,其华在毛;肾开窍于耳,其充在骨,其华在发。 脏腑之外尚有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义是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形虽似腑而作用似脏;是异乎寻常的一种内脏。它们在人体中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些奇恒之府并不是孤立的,和脏腑都有联系,比如脑和心、肝有关系,又因脑和髓有关,髓又和骨有关,骨属于肾,脑又和肾有关;女子胞即子宫属肝,由于行经,养胎等与血有关,故又和心、脾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