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楚怀王
楚怀王是楚国的君王,他的姓名叫熊槐。楚怀王在周显王四十年即位。这个时候,西北的秦惠王即位已经有了十年,而商鞅也差不多死了近十年,东北的齐宣王即位有了四年。四年以前,当齐威王还活着的时候,苏秦已经与诸侯各国合纵,合纵了的诸侯各国联合防范秦祸。不过,秦惠王又派公孙衍诱使齐、魏共同伐魏,六国的合纵联盟被击溃了。
以后的天下大势不是合纵就是连横。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横则秦强,纵则楚霸”。楚与秦之间成了势不两立并生的生死对头。而诸侯各国要想对付秦祸,也必须和楚联合起来。因为楚是相当强大的,有了楚国的支持,秦不足为患也。 楚国的强大首先表现在它疆域的辽阔,方圆五千里,除此之外,它还拥有庞大的军队,人数达百万之众,在诸侯各国中,它的军队无疑是最多的。而且,楚国的物产也最为丰富。所以楚国正好印证了那个句我们通常说的话——地大物博。 怀王即位以后,国家安定无事。 楚怀王六年,楚柱国昭阳带兵而攻魏,魏军大败,丧失了八座城邑。昭阳又带兵东征,准备进攻齐国。齐君很是恐慌。此时,秦国的使臣陈轸正好在齐。他对齐王说:“我有办法为您撤除楚兵。” 齐王不相信,说:“你能有什么办法?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陈轸说:“臣不用兵甲,只用口舌就可以击退百万雄师!” 齐王以为他口出狂言,不相信。但事实上,很多武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凭借书生的智慧却可以办到。 陈轸就是这种有智慧的书生。 他来到楚军中,对楚柱国说:“以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将给予什么样的封赏?” 昭阳回答说:“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 “您本来就是柱国,打败魏国以后回到楚国,楚王怎么封您?”陈轸问。 昭阳回答说:“令尹。” 说完还捋了捋胡须,表示很得意。 “还有比这更尊崇的吗?” 陈轸问。 “没有了,夫令尹,人臣之贵已极,”说着,仍然不停地捋胡须。 于是陈轸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小学的时候都听说过,可是昭阳几乎是第一次听到,因为,这个故事就是陈轸他老人家编的。 这个故事就叫做“画蛇添足”,我在这里也就不详细地叙述了。 陈轸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对楚柱国昭阳:“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 柱国昭阳带兵伐魏,已经功城略地,斩将杀敌,回去以后就可以做令尹。现在还要伐齐,如果胜利了,官爵不过还是个令尹,但是如果失败了,不但得不到令尹的职位,还有身死爵夺的危险。所以,对昭阳来说,伐齐之举好比是画蛇添足。如果引兵而退,还会有德于齐,这也是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昭阳听了陈轸的话,果真引兵退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很多信息。我们从这里可以了解陈轸的为人,明白他是多么的善于使用权谋,多么善于利用别人的利害处境来左右这个人行动。 同时,我们还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到楚国的令尹是个多么会做人的人。他听了陈轸的话,想了想自己的官爵俸禄,觉得不能拿这些来冒险。这和后世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相比,真是差得远了。 不过,人总是难免患得患失的。作为君主,应该认识到这是人客观存在的缺点,真正能如林则徐这样在道德上很完美的人实在是很少。所以要举大事,不能太多地指望那些差不多已经功成名就了人,而应该提拔名声与地位都相对卑微的小人物。他们的才能不见得就小,而发展的前景会更大。经济与地位上的弱势地位使他们更加富有进取精神。 楚师与齐和解了。昭阳取得了小小的战果就班师回朝了。 楚国如果总是用这样的人来担当将领,统一全国就根本没有可能。 在用人制度上,秦与楚大不相同。 秦国自孝公以来,他的丞相级别的人物大多都是出身卑微外来客。商鞅在魏国时,是魏相的秘书——中庶子,他来到秦国之后地位相当于客卿,要想在秦国获得尊崇的地位,只有建立卓越的功勋,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张仪来到秦国之前,曾经被楚相和苏秦侮辱过,地位之卑微更不用说了。但是他来到秦国受到惠王的宠信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楚相写信说:“善守尔土,吾将盗尔城。”口气很大,野心也很大,而后来他也确实大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实力,为秦国向楚开辟了很多的土地。至于范雎,来秦之前更是可怜,差点被魏相打死,而且被放在厕所里遭人尿溺,所受的侮辱世间少有。而范雎的一生也差不多是报仇的一生,他在秦国为相,给魏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至于李斯,我们知道秦始皇曾经下过逐客之诏,而他也在被驱逐之列。他要想在一片排斥之声中站稳脚跟,只有更加竭忠尽智。他如果不在统一事业中功勋卓著,也不可能成为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的开国丞相了。 秦国所重用的、出身卑贱的人,往往受过侮辱,见识过人心的丑恶,所以他们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几乎是不择手段,使尽卑鄙伎俩。强烈的进取心和不择手段的手段结合起来,使秦成了虎狼之国。 而诸侯各国就很少像秦这样有强烈的进取之心了。他们提拔的是本来就有尊崇地位的公子贵人,这些人当了卿相以后,也就默默无闻、毫无建树,其中比较有作为的比如战国四公子,其作用也就是替国家解除危难,做个守成之才。而要他们勇革弊政,强兵富国,或者率军出征,攻城略地,他们则敬谢不敏了。 山东诸侯如果不讲出身提拔人才,国家就立刻富强。燕国虽然小,将国政委托给乐毅,结果报了仇雪了耻、几乎一役而亡齐。赵国以赵奢治军,兵强将勇,纪律整饬,屡次予秦以重创。齐国人推举田单,坚守即墨达五年之久,最后一举而收复失地,恢复宗庙,再造齐国。诸侯一旦用了这些出身卑微的之人,就能向外扩张,一旦重用了王亲贵族,就难以自保。可惜,当时的诸侯国很少能够像秦这样唯才是举。 楚怀王十六年,张仪来了。 张仪是从秦国来的。他在秦国贵为丞相,但是他来到楚国之时,他已经被秦惠王炒了鱿鱼。秦惠王很欣赏张仪,怎么会炒他的鱿鱼呢?这是一个阴谋。张仪来的目的是为了分裂楚与齐之间的关系。 张仪一生的所作所为都都是为了分纵连横,即让山东六国由凝聚转向分散,然后让他们一一臣服于秦,而秦再将他们一一歼灭,个个击破。 山东六国虽然相对弱小,但是只要有两方愿意联合起来,就可以对付秦国,如果全都联合起来,那种力量就更强大了。在秦惠王时,实力最强盛的是楚与齐,而这两个国家现在又是联盟国家,秦王想要讨伐齐,就对楚很有顾虑。 秦王之所以看齐不顺眼,就是因为从齐宣王开始,这个国家开是表现得极不谦虚。 楚怀王十一年的时候,六国以楚为纵约长,联合讨伐秦,攻打函谷关,结果,秦开关迎敌,五国皆走,只有齐坚持了一会,最后才走。秦君觉得齐太跟自己过不去了。非要讨伐它一下不可。而此时,齐宣王初丧,缗王初即位,这个时候是大好的时机。 张仪免相来到楚国,就是带着分裂齐、楚的目的。 他对楚怀王说:“敝邑之王所甚悦者无先大王,虽仪之所甚原为门坎之厮者亦无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先齐王,虽仪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仪亦不得为门坎之厮也。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于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则齐弱矣。是北弱齐,西德于秦,私商于以为富,此一计而三利俱至也。” 张仪的话说得确实是很漂亮。 它包含这样几个技巧: 一、夸奖:他拍了楚怀王的马屁,说秦王最喜欢的是楚怀王,而我张仪最仰慕的也是您楚怀王。为了表示肯定,他用了“无先”两个字,意思就是“最”。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喜欢并且钦佩自己,更何况还不是一般的喜欢与钦佩而是“最”呢?现在秦国堂堂的丞相都说钦佩我了,我楚怀王能不开心吗?张仪的这一句话,就奠定了秦与楚的感情基础。 二、警告:有了这个感情的纽带之后,再提出意见。如果毫无感情基础,别人干什么要听你的话?齐与楚是联盟关系,俗话说“疏不间亲”,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怎么可以离间别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呢? 此时,张仪指出齐国影响了秦对楚国的感情。 三、利诱:提出了警告之后,楚王就要考虑在齐与秦之间做出选择了。在没有利诱的情况下,他还是会选择齐,因为齐和他签定过联盟的协约,而秦对自己也不过就是说了几句甜言蜜语。 但是有了利诱以后,楚怀王心中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了。 张仪提出,如果楚断绝了与齐的联盟,秦国愿意献上六百里商于之地给楚。 六百里商于之地本来就是楚国的领土,不幸被秦国给侵占,现在楚怀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收回失地,这多么好啊?将来到了地下见到了祖宗也有了夸耀的资本:看看,你们生前丢下的领土,我把它要回来了! 而且和齐的联盟,并没有让楚国感受到有什么益处。 而与秦联盟,却可以收复大片肥沃的土地。两相比较,我为什么还要选择齐而不选择秦呢? 人真是很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楚怀王明显没有感觉到齐对自己的重要性。 他的大臣也都和他一样的头脑,听说国君要收回商于之地六百里了,群臣都表示庆贺,朝廷里面没有听到异样的声音。 看来,与齐断绝而与秦交好的重大决策就这样一致通过了。 这种一致性更是容易让冲昏人的头脑。 君王会想:“看看,我的决定大家都说好。这说明我的决策是英明的、伟大的、必胜的,所以我必须将它执行下去。既然我是英明的、伟大的、必胜的,那么我所决定的就没有错误的,以后干脆都我说了算,别人的意见就不要听了。” 有的臣子会这样想:“国家反正不是我的是你的,你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只要每个月的薪水照发,每个月的奖金照领就得了!” 有的臣子会想:“这个决定并不好,可是大家都说好,我何必做出头鸟挨枪子儿呢?” 群臣皆贺容易导致君王的盲目自信和独断专行,贻害无穷。 此时,只有客卿陈轸在唉声叹气。 陈轸是秦国人,被秦王派到各国当使者,战国时期,出使到某个国家的使者是可以和先前服务的国家断绝君臣关系,而到这出使的国家当朝为官的,比如乐毅本来就是魏国派往燕国的使臣,后来在燕被委以重任。 楚王看见陈轸在唉声叹气,就问他怎么回事。 陈轸回答说:“秦之所以尊楚,不因为别的,因为楚与齐是友邦。现在,商于六百里地没有得到,您听张仪的话和齐断绝了关系,那么楚就孤立了。秦国又怎么可能会尊重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如果张仪先给了您土地,您再与齐绝交未完,如果土地没有得到,您就先断绝了齐,恐怕要上张仪的当。您上了张仪的当就必定要怨恨秦国,您怨恨秦国就必定要招来秦祸。秦祸一起,您又孤立无援,韩魏两国必定要乘机侵犯。” 陈轸告诉楚王,不如表面上和齐断绝了关系,暗地里还是和齐交好,如果秦真的把地给了楚国,再和齐断交不晚。 陈轸的想法确实更家稳妥一点。 可是楚怀王似乎不愿意做这种不光明正大的事。他自小生长在深宫,想要什么就明着拿,他说的话也没有人不听,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欺诈,谁敢欺诈他?他又有必要去欺诈谁?在宫廷之中,任何人对他的承诺都不敢不兑现,任何人对他都是言而有信的。他错误地以为,即使在宫廷以外也是如此。 怀王给了张仪许多的赏赐,与齐断绝了来往,派了一位将军跟随张仪到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到了秦国之后,假装从车上摔了下来。抱着腿哎哟叫个不住。 这样,他在家里休息了三个月,不肯上朝。秦楚交接土地的事情就这样被搁浅了。 楚怀王听到消息以后,心想:“张仪这么久不给我土地,是不是嫌我跟齐断得还不够彻底啊?好,我就彻底一点!” 他派遣了勇士到宋国向北痛骂齐王。齐王大怒,说:“你楚国真是欺人太甚了!以后咱们恩断义绝!” 齐国与楚断交而与秦国建交。 齐秦建交以后,张仪的脚伤忽然好了。他兴致勃勃地跑到朝廷上班,指着地图对等了三个月的楚将说:“你怎么还不去接受土地啊?从这里到那里,广袤六里。” 楚将说:“臣听说是六百里,没听说只有六里。” 他怒气冲冲地回到了楚国,向楚王汇报情况。 楚王一听大怒。决齐是小,他受不了被别人愚弄。 他拍了一下桌子,打算派兵西征,替自己讨个公道。 楚怀王的这一反应有点类似于一个受了欺骗的孩子。他气恼地要找欺骗他的人拼命,而不考虑双方力量的差距以及战略部署等事情。 这时陈轸来了。他对楚王说:“我可以说几句话吗?” 楚王点点头,望着他,他此时感觉到陈轸是个多么厉害的人,如果早听了他的话,不和齐断交就不会上张仪的当了。 陈轸说:“攻打秦国不如割地贿赂它,联合秦一起攻打齐。我贿赂了秦一座城,却可以从齐那里得到补偿。如今楚国已经失去了齐,而您还要贸然进攻秦,齐与秦关系会更加紧密,而天下诸侯都要趁乱侵略楚地,国家必受大创伤啊!” 楚怀王很不耐烦地听完了陈轸的话,摇了摇头,他平生最讨厌就是这种欺诈的行为。楚乃泱泱大国,根本就不屑于做这种不光明,不正大的卑鄙之事。齐有何罪,我骂它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而已,怎么能无缘无故地讨伐它呢? 楚怀王十七年,楚于秦战于丹阳。秦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俘虏楚高级将领七十多人,夺取了汉中郡。楚王的自尊心再次受到重创,不能不继续大怒,乃倾尽全国的军队再次与秦战于蓝田,楚军再一次大败。北方邻国韩、魏得知楚军被困,国内空虚,觉得不南下攻城略地将来恐怕要受老天的惩罚。于是都派了军队袭击楚国,兵锋直侵入到邓。楚军闻知,不敢恋战,赶快突出重围,撤回楚国。 楚王再不敢与秦交战,割了两座城献给秦以求和。 楚王这一次可真是掉得大了。 如果他能听从陈轸的话也不至于如此。 作为一个君主,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实在应该多听臣子的意见,要不然,养了那么多臣子有什么用呢? 而陈轸在楚国不得意,后来还是回到秦国,秦王听了他的话,倒是获益匪浅。 楚怀王十八年,秦惠王派人来告诉楚怀王,愿意以秦武关外的领地交换楚国黔中之地。 楚王说:“不愿意易地,愿意拿黔中之地换张仪。” 秦王得到楚王的答复之后,笑了笑,想,要是张仪去了楚国恐怕有死无生,就没有答应。 倒是张仪笑嘻嘻地跑来,对秦王说:“您为何不派我去楚?” 秦王说:“我怎么忍心呢?” 张仪诚惶诚恐,说:“秦强楚弱,有大王撑腰,楚王不敢臣怎样。而且臣与楚王的嬖臣靳尚关系不错,靳尚又是侍奉楚王的宠姬郑袖的,郑袖说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臣到了楚国,没有什么危险,请您放心让我去吧。” 张仪就这样去了楚国。楚王将他关进了牢房,将要杀死他。张仪在牢房里整天乐呵呵的。他虽然被关在牢房里,心里知道有很多人正在救自己呢。 首先,秦王不会对为国家立了那么多功的人见死不救。而张仪在楚国的朋友宦官靳尚也在努力搭救。 靳尚对郑袖说:“秦王最宠信张仪了,现在听说为了搭救张仪,将要拿上庸六县和好些个秦国美女来赎回张仪呢。要是那样,秦国的美女就要和您争宠了。秦国那么大的势力,王肯定喜欢秦女而疏远您了!” 郑袖听了靳尚的话,果然寝食难安,日夜对楚怀王痛哭流涕,搅得楚怀王也不得安宁。 不过,郑袖虽然很受楚王的宠爱,但是,她要劝楚王,也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话说得得体,分寸把握得到位,不但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以赢得别人的敬重。 不过郑袖是很会说话的,她说:“臣各为其主耳。现在杀了张仪,秦必定大怒。我看我们母子们还是都迁往江南避难的好,免得被秦军鱼肉!” 其实郑袖最担心的是秦女,但她绝没有提到秦女,而是恰倒好处地提醒了楚国面对的危险。而这种危险也正是楚王最害怕的。如果她说:“我知道你囚禁张仪就是想得到秦国的女人,你这个朝三暮四的色狼,你们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呜呜——”那就完了,楚王再没品位也不会喜欢这样的蠢女人。 楚怀王听了郑袖一席话,如梦初醒一般,心想,幸好老婆提醒,要不然又要惹来秦兵了。他想,秦国把张仪送来是要和我换地的,我要把张仪杀了,黔中那么大的地方就要乖乖地交出去了,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好生款待张仪,把他送回秦国,我有恩于他,将来他自然会报答我。 于是楚王赠送给张仪很多礼物,又好言好语安抚了他一回。 张仪又趁机对楚王说:“去年秦楚在蓝田一场好战啊,楚军大败,韩魏两国也乘机攻占楚国大片土地。现在秦国已经拥有了巴蜀两地,如果高兴,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一天行五百里,不到十天就攻占了黔中、巫郡,要不然,秦军走武关,从北地攻楚,不到三个月,楚国危矣。秦楚一旦交锋,韩魏必定南下,去年之事又要重演,可叹可叹!大王如果能听我的话,我可以令秦楚和亲,长为兄弟之国,永不相攻伐!” 楚王正有此意,就与张仪定盟,并用隆重的礼节将他送走。 张仪走后,当时在齐国的屈原派人回来对楚王说:“何不杀张仪?” 楚王后悔了,派兵去追张仪,可是已经晚了。 张仪又到了别的国家,开始推销他的合纵政策,他说:“楚都称臣了,你们还不称臣吗?”诸侯各国受不了他的恐吓,一一向秦称臣。 楚王当初之所以放掉张仪,实在是因为害怕秦国,他善待张仪,希望通过他结好秦国,以后秦楚真的能成为兄弟国家。而屈原想要杀死张仪,是断绝楚国与秦的连横关系,再与齐修好。只要齐楚合纵,还是可以对抗秦国的。 楚王也感觉连横并不好,所以他听了屈原的话以后,忽然醒悟,又想要断绝秦楚关系了。 楚王的感觉是有道理的。秦楚连横就等于是强强联合,那样形成的力量对诸侯各国都是很可怕的。其它诸侯国,特别是与秦楚交界的韩魏害怕他们连手进攻,只好加入到他们的阵营中来。而诸侯各国一旦与秦定交,那么楚国受到秦的攻击时就没有了援手,只能坐以待毙了。所以说,楚与秦合,是取败之道。 齐缗王不愿意看到楚国与秦的合纵,因为楚秦结合以后,韩魏赵燕也必定向秦称臣了,那样,齐国的西边就没有了屏障。没有屏障的齐国很容易受秦军的进攻。他给写信给楚国,分析了天下大势和楚国的处境。信上说:“一旦楚与秦合,韩魏燕赵必与秦合,如此,则楚国孤立无援,国家危矣。如果齐楚能合纵,天下必然尊楚,楚率诸侯尊周,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无敢不听。王率诸侯共伐秦,破秦必矣。到那时候,楚国的疆界,西起武关、蜀汉,东到吴越、东海,北有上党、函谷,楚国可以无敌于天下!往者,王与秦战于蓝田,兵败将亡,丧地辱国,诸侯各国无不为楚国愤怒,而现在楚国居然和秦交好!希望您慎重考虑!” 楚怀王看过信,血脉贲张,想想自己这样折节事秦,不知道天下人怎么看待。 于是,楚怀王与秦断交,而继续与齐修好,与韩魏合纵。 楚怀王二十四年,张仪在魏国去世已经有两年了。秦武王崩,秦昭王即位。说起来,秦昭王和楚怀王还是亲戚,因为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人。 昭王即位以后,极力拉好楚王,给楚王送去了美女和丰厚的财宝,楚怀王一高兴,就把那些美女都收了。 楚怀王二十五年,怀王到了秦国与昭王订交,秦将以前侵夺的上庸之地归还给楚,要求楚王断绝与韩、魏、齐的合纵联盟。 楚怀王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两国真的成了兄弟之国。 楚怀王的反复无常激怒了齐、韩、魏,三国联合起兵伐楚,楚军大败,派太子做人质,求救于秦。秦谴军救楚,三国引退。秦与楚的关系经过这场考验以后,更加牢固了。不过楚太子在秦国过得并不好。 楚怀王二十七年,楚太子杀死秦国大夫后逃亡到楚国。 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三国联合起兵共伐楚。楚军大败,丧失了重丘,楚将唐昧被杀。 二十九年,秦再度伐楚,攻克襄城,直指郢都,楚军死两万,将军景缺被杀。怀王震恐,派太子到齐国为人质,向齐求平。 三十年,秦再次伐楚,攻取八城。 从二十八年到三十年,这三年是楚怀王即位以来最狼狈的三年。尽管他狼狈的命运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三年看似太子杀死秦大夫引起的,事实上,是秦楚矛盾的必然激化,是楚国内外危机的总爆发。 太子虽然在秦国为什么会杀死秦国的大夫?杀死以后为什么能够逃回来?历史书上没有讲,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楚太子在秦国,关系到两个国家的友好邦交。假如秦国非常倚重楚国的话,一定会对太子非常的尊重,招待太子的人连巴结楚太子都来不及,怎么会得罪他呢? 而事实上秦国没必要倚重楚国,倒是楚国有求于秦,所以楚太子在秦国根本就不受尊重。弱国的使臣到强国去求救,怎么会受到尊重呢? 所以,楚太子必定是在秦国受了屈辱,一怒之下而杀了人。当他逃跑的时候,秦国肯定有能力将他抓获,但是结果,太子还是逃会了楚国。 其实,秦王即使能够抓住太子,也不会令人真的抓住他,因为放归楚太子,对秦国的益处会更大。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师出需要有名,名就是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必须要冠冕堂皇。日本在发动七七事变之前,声言中国军队俘获了日军士兵,于是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这就是为侵略寻找借口。 假如太子在秦被逮捕了,秦王要追究杀人罪名,最多就是将楚太子处死而已,这对秦国没有什么益处。但是让他逃回到楚国,却可以大兴问罪之师,侵略楚地,让楚国吃了一场哑巴亏。 所以,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楚太子杀死秦国的士大夫,并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场变故的责任人不是楚太子,而是楚太子的爸爸——楚怀王。 看来,评价一个爸爸是好是坏,不是看他对儿子女儿有多好,有多温柔,也不是看他有多大的权势和多重的口袋,而是要看他是否有头脑,是否足够英明。楚怀王实在不够英明。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再英明的人,处在他的位置上,也很容易胡涂。 当楚怀王第一次愿意和秦连横时,他为了表明诚意,派人向北痛骂齐君。陈轸当时就建议说:“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于之地六百里?” 如果楚怀王记住这句话,一辈子都不会吃亏上当。可惜,楚怀王就是没有这个记性。 他第一次丧失诸侯国的援助是在痛骂齐君以后。齐楚断绝,齐秦建交,然后秦国原形毕露。 他第二次丧失诸侯国的援助是在与秦建交以后,三国伐楚,楚军大败,然后秦国又一次大举来犯。 可见,只要楚国真的与秦建交,就真的会丧失诸侯国的援助,然后必定会受秦的欺辱,这不正印证了陈轸的话: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于之地六百里? 天真的楚怀王如果在与秦建交时想一想陈轸的话,想一想“人家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或者“人家对我这么好有什么目的”,他这一辈子该是多么幸福啊! 楚怀王的悲惨境地远远还没有结束。 怀王三十年,秦国攻取楚国八座城以后,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给怀王。 信上说:“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来秦,两国至欢。不幸太子辱杀寡人重臣,不告而逃。寡人不胜恼怒,故举兵侵讨君王边境。现在寡人听说君王将太子送到齐国为质,以求与秦相平。寡人与楚婚姻之亲,又是近邻之国。今秦楚不欢,难以号令诸侯。君王如与寡人再会于武关,当面相约,结盟而去,则寡人之愿也。” 楚王看了这封信,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想去,怕上当,想不去,又怕秦国挥师南下,国家不保。 有人权怀王不要去,比如昭睢就持这种看法,他说:“大王您不能去,不如发兵守边。秦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之心,不可轻信。” 昭睢说得很对,你去了是冒险,可能有去无回,你不去,大不了秦兵再来,可是,我们有百万之师,大不了和他拼了。 可是,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希望怀王去。说:“奈何绝秦之欢心!” 这句话和后来慈禧太后的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兰的话说明,他是一个亲秦派的人物。如果他当政的话,他还要与秦连横,走父亲的老路。同时,他似乎是一个有野心的家伙。反正哥哥在齐国当人质,现在父亲要跑到秦国去了,我就没人管了,山中无老虎,楚国我为王。 楚怀王决定铤而走险,到武关去会一会秦王。 他已经吃了很多亏了,到此时他还没有醒悟。 他去的目的就是取得秦王的欢心。可是,一个人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并不是要听他的话就可以了,而是要自己有资本让人敬畏。你什么都没有,即使对别人俯首帖耳,别人也不敬重你,你有了资本,别人自然会来敬重你了! 楚国本来是有资本的,可惜都被楚怀王都给撇没了。他的资本是北方的韩赵魏齐,是与诸侯国的铁杆联盟。他有了这样的资本,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奈何绝秦之欢”。现在,没有了这样的资本,不把整个国家献出去,秦国怎么会开心? 秦王伏兵武关,等怀王一来,便关闭了城门,挟持怀王来到咸阳城。到了咸阳之后,怀王才看到秦昭王。 秦王接待楚王的礼仪不是兄弟国家之间的平等的礼节,而是上对下、君王对藩臣的礼仪。 楚王十分恼怒,可是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秦王要挟他割让黔中、巫郡,楚王不肯。 楚王要和秦结盟,秦王说:“凭什么?” 秦王要楚国先割地,再订盟。 楚王说:“秦诈我,又要挟我要地,不行!” “不行就不许回去!”秦王回答说。 楚王被困,久不得归。 秦国终于困住了一个万乘之国的君王。就在此前不久,赵武灵王大着胆子跑到秦国察看地形,顺便了解秦昭王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诈称自己是赵国的使臣,和秦王讲了好些话。等他一走,秦王很奇怪:“这个使臣怎么长得这么伟岸?”他连忙派兵去追,结果没有追上。派人一打听,原来是赵国的君主。秦举国震动。秦王后悔不已:若早发现了那上赵武灵王,要什么不有什么? 从那时候开始,秦王就立志要捉住一个万乘之国的君王来弥补这个遗憾。 今天,秦国总算是如愿以偿。 楚国大臣急了。国不可无主,而太子在齐为质。 有大臣打算立怀王在国内的儿子为王,遭到反对,因为违背旨意,擅立君主是不合法的,将来太子回来了,肯定要引起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内乱。 还是昭睢,他跑到了齐国,要求齐王送回楚太子。 齐王召来大臣们一起商量此事。 有人说:“不如把太子留下,要挟楚国割让淮北。” 齐相说:“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与天下也。” 意思是说,如果扣下太子,郢中还是会立王。那样,太子就被废了,一个被废了的太子就没有要挟的价值,但是我们这样做,会遭到天下人的非议。 也有人更毒,说:“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 他的意思是,如果郢都自立新王,就与新王谈条件,如果把楚国的东部割让给齐国,我就为你杀掉太子,如果不给我东国,我就与韩赵魏三国共同拥立之,让你这不合法的新王给废了。 齐国人的这场争论让一便听着的昭睢心惊肉颤。 其实,就齐国的利益而言,第三种做法无疑是最绝最有利的,这样做,无疑会导致楚国的大乱,而齐也趁机可以吞并其大片土地。 不知道为什么,齐国人没有这么做。齐王采用了丞相的办法,将楚太子送回了国,立为君王,这就是楚倾襄王。 倾襄王即位以后,拜弟弟子兰为令尹。 兄弟俩掌握住了楚国的命脉。而他们的父亲楚怀王已经被架空了。秦国扣留他,等于扣留住一个普通的落魄的贵族。如果把楚怀王比作支票的话,那么,就在楚倾襄王即位的那一刻,这张支票一夜之间被转了帐。 秦王愤怒了,楚国居然耍我! 倾襄王元年,秦派兵攻打楚国,攻克十六城,斩首五万,这才泄了被耍之愤。 被软禁的楚怀王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国,在祖国生活多么好啊,在外面受尽凌辱,不就是因为没有祖国的保护吗? 怀王终于摆脱了秦国的监视。可是不久,他逃脱的事情被发现了。秦王下令,堵住楚道。怀王欲归不得,只好逃往赵国,想从赵国借路逃到楚国去。当时赵武灵王在代,早已把国政交给了小儿子,而自己称主父。赵人怕得罪秦,不敢接受楚怀王,楚怀王只好又往南逃到魏,魏是秦的与国,又屡次与楚有隙,怀王想借道那里逃回楚国,希望极为渺茫,无异于自取其辱。可是落叶必归根,人老必还乡,狐死必首丘,即使借道魏国没有希望,他也要试试。 这是一位尊贵的君王,却也是一位仓皇的逃亡者。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大错,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不知道人心的险恶而容易轻信别人;他不知道政治的残酷却处在政治的旋涡之中。 楚怀王已经做好了有求于人、强颜欢笑的心理准备,可是,他这些心理准备还没有施展开来,他就被秦军抓获了,他又被带到了咸阳。 从初到秦国到此时被抓获,他已经消瘦了好多,他的头发灰白而又零散,神情沮丧而有憔悴,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君王。三年了,在秦国已经有了三年,一千个日夜的忏悔,一千个日夜的思念,故国啊,来生再见! 倾襄王三年,楚王槐薨,谥号“怀”,取客死他乡,怀念故国之意。 灵柩归来,举国为之震怒,为之感奋,为之泣涕,如悲亲戚。 以后,楚国日益衰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