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气穴、理血穴

 三杯茶 2011-03-31
  凡具有宣肺理气、宽胸行气、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通调腑气等作用,可用治因肺气不宣、气积胸中、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胃气不和、腑气不通所致病症的一类腧穴,称为理气穴。
  理气穴主要分布于胸部、腹部及背部,其次为四肢和颈部。理气穴所涉及的经脉较为广泛。
  
  如手太阴肺经的侠白穴、经渠穴,
  足阳明胃经的缺盆穴、人迎穴、乳根穴、外陵穴、天枢穴、上巨虚穴,
  足太阴脾经的大包穴、胸乡穴、府舍穴,
  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穴、青灵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厥阴俞穴、肝俞穴、胆俞穴、魂门穴、隔关、肾俞穴,
  足少阴肾经的步廊穴、阴都穴、腹通谷穴、肓俞穴,
  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池穴、天泉穴,
  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日月穴、辄筋穴、外丘穴,
  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期门穴、中都穴、急脉穴,
  督脉的至阳穴、中枢穴,
  任脉的脑中、鸠尾穴、巨阙穴、中庭穴,
  还包括一些经外奇穴,如中泉穴、血压点穴、后腋穴、羊矢穴、胃管下俞穴、痞根穴、中魁穴、肘椎穴等。

  位于胸部的腧穴,应注意针刺角度和方向,不可向下直刺或斜刺以免刺伤肺脏,造成气胸。位于背部的腧穴,进针时要向内斜刺,直刺、深刺或向外斜刺均易刺穿胸壁而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剧痛、干咳等症,应及时施行排气减压。

  选用理气穴时可根据不同病证而配伍止咳平喘化痰、清热、理血、消食导滞等腧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天容穴人迎穴缺盆穴极泉穴天泉穴侠白穴青灵穴经渠穴中泉穴中魁穴膻中穴中庭穴步廊穴胸乡穴辄筋穴天池穴乳根穴期门穴日月穴大包穴鸠尾穴巨阙穴腹通谷穴阴都穴肓俞穴天枢穴外陵穴章门穴府舍穴气冲穴羊矢穴急脉穴至阳穴中枢穴血压点穴厥阴俞穴督俞穴胃管下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肘椎穴膈关穴魂门穴痞根穴后腋穴上巨虚穴阳陵泉穴外丘穴中都穴

  理气穴除具有调畅气机的作用外,其中的缺盆穴、人迎穴、天容穴位于颈部,有利咽消肿、化痰散结作用,可治疗咽喉肿痛、瘿瘤、瘰疬;乳根穴位于乳下部,具有通经下乳的作用,可治疗乳汁分泌不足、乳痈;鸠尾穴、巨阙穴、天泉穴、腹通谷穴、肝俞穴有清热息风、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癫痫、惊狂、心悸怔仲等病症。

  理气穴所涉及的特定穴较多。
  如八会穴中的膻中穴、章门穴、阳陵泉穴,气会膻中穴,宽胸理气首选;脏会章门穴,为治疗内脏气郁诸证常用腧穴;筋会阳穴陵泉,兼具舒筋利节之效,可与疏经活络的腧穴配合,共同治疗某些筋骨麻痹之症。期门穴、日月穴、章门穴、天枢穴分别为肝、胆、脾及大肠的募穴中都穴、外丘穴、府舍穴分别为肝、胆、脾的郄穴,因此,在应用理气穴以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通调腑气时,应首选募穴与郄穴。

  至阳穴是治疗黄疸要穴,其位居左右隔俞之间,下方邻近肝胆,取之可宣发督脉经气,具有较好的清热退黄、健脾利湿作用。其他如肝俞穴、胆俞穴、章门穴、阳陵泉穴、日月穴、天枢穴、中枢穴也均具退黄作用,在治疗黄疸时可酌情选用。

  上巨虚穴为治疗痢疾的常用穴;天枢穴为治疗肠府病变要穴。天枢穴与上巨虚穴两穴,临床上常配合使用。天枢穴为大肠募穴,上巨虚穴是大肠下合穴,两者配合为合募配穴法,补之则涩肠固本,泻之则通畅腑气、消积散滞。

  期门穴和肝俞穴两穴均具舒肝解郁的作用,期门穴侧重于治疗肝气郁结、肝胆失和及气滞血痛所致的肝胆、胁肋、乳房等实证;肝俞穴则可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和肝血不足所致的肝胃、胁肋、眼目等疾患。

  除本章所介绍的以外,舒筋活络穴、清热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亦有许多腧穴具有理气作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如舒筋活络穴中的悬钟穴、天宗穴、肩井穴、夹脊穴,清热穴中的曲泽穴、筑宾穴、足三里穴、孔最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紫宫穴、玉堂穴、灵墟穴、璇玑穴等腧穴,临床可酌情选用。
 
 
 
  凡具有益血活血、清肠摄血作用,可用治吐血衄血、肠风脏毒、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等病症的腧穴,称为理血穴。
  理血穴主要分布在上肢、腰部、腹部和下肢等部位。
  其中在上肢的腧穴,有手太阳小肠经的养老穴、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
  在腰部的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的隔俞和经外奇穴竹杖穴、阳刚穴及闾上穴;
  在腹部的腧穴,有任脉的阴交穴;
  在下肢部的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的合阳穴和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血海穴等。

  在理血穴中,孕妇应禁针三阴交穴;竹杖穴、闾上穴一般不针;针刺膈俞穴时应注意进针方向。

  选取理血穴时,若与理气穴配伍可增强疗效。治疗妇科病症时可酌配调经止带穴;治疗眼目疾患时可配伍利目窍及清肝明目、疏风清热作用的腧穴;治疗肢体酸重麻痹、瘛疭拘急等症可酌配舒筋活络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太渊穴养老穴阴交穴膈俞穴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血海穴三阴交穴合阳穴

  本类腧穴具有益血活血、清肠摄血的作用,能够治疗吐血、衄血、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脏毒肠风、下血不止等病证,但其所主治的疾病又各有偏重。

  阴交穴、血海穴、合阳穴、三阴交穴都可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绝等病证。阴交穴兼具温肾益精作用,可治疗奔豚、寒疝绕脐冷痛、腰膝拘挛等;血海穴兼具清热利湿作用,可治疗阴痒、湿疮、湿疹、小便淋涩、脚气等;合阳穴兼具舒筋通络、强壮腰膝作用,可治疗下肢酸重麻痹、膝胫酸重肿痛、瘛疭拘急(抽风)等;三阴交穴兼有益气健脾、培补肝肾作用,可治疗不思饮食、肠鸣泄泻、心腹胀满、阴挺等。

  太渊穴、养老穴同位于上肢,太渊穴为脉之所会,活血通脉作用较强,可治疗咳血、呕血、无脉症等,又有清泄胃热作用,可治疗齿痛、胃痛、腹胀等;养老穴还有清肝明目、舒筋通络的作用,可治疗目视不明、痹证、腕部和前臂疼痛等。

  膈俞穴、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同位于背部,膈俞穴侧重于养血和营、理气止痛,可治疗胃院胀痛、腹中痞块、咯血、吐血、胸满胁痛等。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同具清肠摄血的作用,竹杖穴又具理气健脾作用,可治疗食欲不振、脱肛等;阳刚穴还有固精止遗作用,可治疗遗尿、遗精等;闾上穴可凉血止血,主治痔疮等。

  具有理血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清热穴中的阴郄穴、神门穴、孔最穴;解表穴中的百虫窝穴;舒筋活络穴中的夹脊穴、浮郄穴;理气穴中的天泉穴、膈关穴、天枢穴;调经止带穴中的营池穴;安神穴中的郄门穴;开窍苏厥穴中的隐白穴等,可根据临床辨证,酌情配伍应用。
 
太渊穴
  〖穴位取穴法〗 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人体穴位配伍〗 配尺泽穴鱼际穴肺俞穴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穴治无脉症。
  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穴。
  太渊穴  俞穴,原穴,属土,脉会。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穴位取穴法: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伸臂仰掌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手腕部位,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对于腕部疾病有疗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养老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主治疾病〗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冲穴足三里穴治目视不明。
  养老穴  手太阳郄穴。
  〖功能作用〗充养阳气。
 
阴交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主治疾病〗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
  〖人体穴位配伍〗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阴交穴  任脉冲脉之会。
  该穴名意指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胀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故名。
  〖功能作用〗收引浊气。

膈俞穴  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足三里穴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穴血海穴膏肓穴治贫血。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的时候一般采用俯卧的姿势,膈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功能作用〗散热化血。
竹杖穴  背部奇穴。
  〖位置〗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与脐相对之背骨上。补:在第三腰椎棘突上方,命门穴下方(《新编针灸大辞典》)。
  〖取穴方法〗俯卧或立正,在后正中线,与脐相对处(约当第二腰推棘突上)取穴。
  〖作用〗清肠摄血,补气固脱。
  〖主治疾病〗脏毒肠风、下血不止、痔疾、脱肛、慢性肠炎、肠结核、吐血、衄血、小儿脐肿、恶寒、发热、阴挺、腰痛、脑膜炎、脊髓疾患。
  〖配伍应用〗
   腰痛:配下极之俞穴、痞根穴(《奇穴治疗诀》)。
   慢性肠炎:配下腰穴(《奇穴治疗诀》)。
   痔疮:配阳刚穴、二白穴(《奇穴治疗诀》)。
 
阳刚穴  背部奇穴。
  〖位置〗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寸处。
  〖取穴方法〗俯卧,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取穴。
  〖作用〗调理气血,固精止遗。
  〖主治疾病〗肠风下血、痔疾、胃出血、肠出血、黄疸遗尿遗精、小儿饮水不歇、腰痛。
  〖配伍应用〗
   痔疮:配二白穴竹杖穴(《奇穴治疗诀》)
   痔出血:配会阳穴、长强穴、承山穴(《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附录〗别名:肠风穴、痔俞穴。
 
闾上穴  背部奇穴。
  〖位置〗位于骶部,尾骨尖直上1中指处,及其左右旁开1/2中指长度处各1穴,共3穴。
  〖取穴方法〗俯卧,先取患者中指指端至本节横纹长度,再从尾闾骨端自上量至尽处1穴,再取此长度之半,左右横量,各1穴,共3穴。
  〖作用〗理肠化痔,止血凉血。
  〖主治疾病〗痔疮肠风下血
 
血海穴
  〖取穴方法〗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疾病〗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曲池穴治瘾疹。
  〖别名〗百虫窝穴,血郄穴。
  〖穴义〗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取穴方法:取该穴时候患者应采用仰卧或正坐、屈膝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生理不顺、膝盖疼痛、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生理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治疗更年期障碍
  〖功能作用〗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三阴交穴
  〖取穴方法〗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疾病〗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配子宫穴治疗阴挺;配大敦穴治疝气;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三阴交穴  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
  〖穴义〗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取穴方法:取穴时,患者迎正坐或仰卧。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主治症状:此穴的主治症状为: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多种疾病。此外,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效。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疗法有:治疗不孕症治疗月经痛治疗妊娠恶阻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运行规律〗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合阳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下2寸。
  〖主治疾病〗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人体穴位配伍〗 配腰阳关穴腰痛
  〖穴义〗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合,会合、会集也。阳,阳热之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水湿少。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上传于委中穴。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