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关键时期的现实需要

 3gzylon 2011-04-03

    批评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判断,面对良莠不齐、取向各异的文艺作品,当几乎所有判断都沦为表扬的时候,批评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更遑论批评的力量。

  对当前的文艺批评而言,任何推脱、逃避、埋怨都没有意义,当务之急是通过自身踏踏实实的努力,让文艺批评重获尊严,展示出应有的力量。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关键时期的现实需要

  在文化建设中,文艺批评担负着引导文艺创作、培养受众鉴赏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光荣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文艺批评勇担重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惟其如此,文艺批评自身也才能够走出困境,摆脱目前绵软乏力的困顿状态,重获生机与尊严。

  文学艺术的发展能否保持健康良性的态势,文艺创作和生产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文艺批评攸关系之。正确而有力量的文艺批评,往往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是非明确,它犹如迷雾中的一盏明灯,给作家艺术家和读者以正确的指引,甚至决定着一个时期文艺发展的走向。勃兰兑斯的批评就是如此。

  19世纪上半叶,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占据着北欧文学创作的主潮,文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针对当时的文坛现状,1871年,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发表激烈的演说,尖锐地指出包括丹麦在内北欧各国文学远远落后于西欧文学发展的现实,并倡导文学变革,要求终结对社会进步有害的“非常抽象的理想主义”,倡导当时的作家发挥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文学上造成一个“近代的突破”,为北欧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勃兰兑斯的影响下,雅科布森、易卜生、比昂逊、加尔伯利、基兰德等作家纷纷响应,在创作中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对中小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暴露和批判,从而使北欧文学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跃进。

  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生成,不仅需要广大作家的努力,更离不开广大批评家的积极参与和坚守。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在批评的召唤和指引下,当代文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蔚为壮观的文学现象,并对其后文学创作表现领域的转移以及审美空间的拓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之相比,今天的文艺批评则显得过于绵软乏力,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文艺批评的作用力、影响力日渐萎缩,甚至沦落到自说自话、少人问津的地步,与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是这个时代不需要文艺批评了吗?不是。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文艺批评。

  今天的文艺创作与生产所呈现出来的活跃状态及其纷繁复杂程度是空前的,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更是全新的,这些都亟须文艺批评给予理论上的阐释和清理,予以规范和引导。同时,面对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文艺产品,人民群众如何甄别、选择?如何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如何给自己补充健康的精神食粮?这也需要文艺批评因势利导、指点迷津。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事关文化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如何加强思想引导,推动文艺作品推陈出新、不断进步,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推动文艺界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好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由此可见,时代已经赋予了文艺批评更加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文艺批评如何不辱使命,摆脱当前的无力状态,真正成为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力量,切实推动文化产业振兴,展示出它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社会功能,这是摆在所有文艺批评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