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四步教学法模式探究
滦南三中 李秀娟 人们往往习惯于给写作教学下一个定论:费时费力,见效慢。其实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如果连我们自己都这样认为,那么写作教学的空间到底还能有多大呢?当然,不可否认,写作教学有时确实面临着窘境,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心里要有一个声音:语文教师是一定要带着学生走向文学的。 关于写作教学,我想先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写作教学操作性是很强的。它很具体,也并不模糊。这个特点决定了它是可以提高也能够提高的。我们也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这样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写作。 其次,在写作教学上,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也要明确一下,我们应该是一个可以准确评价学生作品的鉴赏者,要努力让学生认可你,信服你,听从你,对于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认为,我们既是一个上面层次的理论指导者,又是一个平行线上的亲密研讨者,这样学生才能安定下来认真写作。 最后,我认为我们还要始终陪伴他们,对他们满怀期待,用心灵和他们交流,关注他们,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必须要写作,而且一定要写好。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去操作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写作想地很复杂,总是觉得困难重重。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复杂的表象简化,把写作教学的种种困难归拢一下,去找一个最关键的突破口呢?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想过这个问题,教师的教——指导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也就是说好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我们再从作文自身需要的条件来分析一下:写作需要有丰富的词汇,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语感、良好的遣词造句的能力,需要有丰富的素材可供挑选,这样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而这三者全靠学生的积累,教师是不能越俎代庖的。 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写作和天分有关系,但是我们至少也不会否认多积累素材对写作是有好处的。所以如果觉得写作教学很棘手,不好抓,那就侧重只抓一点,抓最重要一点——素材的积累。 我们是不是可以首先单纯地强化这一点呢?我们所有的做法是不是可以都服从于这一点呢?我们所有的方法和措施是不是可以都倾向于这一点呢?如果这一点想通了,那么每一位教师的做法都是值得推广的,也是一定能够看到实效的。 写作是个慢工夫,不能心急,对学生也是,不能着急着只是让他们写,要一点一点地向他们要状态,要进步,要提高;不能急功近利地催生学生写作的能力,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把我们的做法强加于他们,要哄着来,慢慢来,积跬步,至千里。 我们也一定要记住,在写作教学当中,我们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写作教学中四步做法:第一步是定向,优化学生写作心理;第二步是放手让学生准备。包括素材准备和构思准备;第三步是写作;第四步是评价。 首先,我想强调写作之前的第一和第二步的重要性,也就是过程的重要性,过程把握好了,结果就是水到渠成了。相反,如果过程草率简化,结果就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再怎么总结,评价,指导,反馈,其效果也都是微乎其微的。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四步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步:定向,优化学生写作心理。 定向就是事先把写作题目和要求告诉学生。在这里,我还用了“优化写作心 理”这种说法。大家想想,如果语文教师一谈写作都愁眉不展,那学生又会怎样想呢?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对学生们写作是没有好处的。所以,写一篇文章前,做好学生心理的优化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这里的优化更多的是激发,是让学生的心灵靠拢文学,找到写作感觉,并且提升写作的自信,激发写作的潜能。 从客观教学角度讲,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写作行为并非都是他们自觉进行的,文章的主题也并非都是学生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总结,而往往是受命题规定或所给材料的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在两种心理制约下写作:一种是命题或材料的主题与学生的某种生活经验契合,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倾诉的愿望,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丰富,还会常闪现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反之,在被动状态下写作,文章常内容空泛,语言贫乏。 所以要做到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写作,教师就要创设各种写作情境,优化学生写作心理,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优化学生写作心理,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用自身的思想来触动学生的写作感悟。 学生永远都把老师当做范例,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们进行思想的交流。这样他们就会感念老师的真诚,也会回报给老师更加细腻的思想,从而引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热爱。 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可以用语言交流,还可以用文字交流。我曾用文字给学生制定过这样的写作规范,我选择其中的内容读一下: 请你张扬文字里的朝气和睿智,而非浅薄地无病呻吟;请你流露出你思想里的阳光,而非阴霾和郁闷;请你显示你的仁慈和恩威,而非刻薄和怨忿;请你袒露出你的博大和胸襟,而非偏执和狭碍;请你用凛然的正气去压制邪恶,用平和的心境唤醒美好,更请你将文字幻化成搀扶的双手,去鼓励无数危难跌倒的人……请你一定要记住:写作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忍耐或享受人生。 所以,你也一定不要去任性地写作。要酝酿,掂量,斟酌,思索,请你负起组合这些文字的责任。你可以用独具匠心的巧妙形式来烘托你的内容,可以用技巧性的刻意安排来宣泄出心底思想的流水。要在借鉴和参照中提高自己的标准品味,更要在勇敢地放弃中不断地进取创新。这时你会发现,你的思想流水如此潺潺清澈,正是因为永远把握住了生活的源头活水…… 为什么我会讲这些和学生文字上的交流?我始终觉得我们平时多了一些泛泛而谈,少了许多心灵的试探。我们靠什么去触摸他们的思想?靠什么去引导他们的细腻?靠什么来激发他们的才情?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一切高深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一切用心良苦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如直接走进学生心灵去唤醒他们沉睡的文学意识,在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里,都有一个沉睡的写作巨人,对于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否认的。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不要吝啬用自己的思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敲打他们,触动他们的文学心。 2、分散难点,树立信心。 每一次作文目标,如果追求大而全,既要训练字、词、句、步、篇等基本能力,又要训练观察、选材、审题、构思等专门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从表面看似乎也有教学目标,但实际上造成师生茫然,操作时找不准位置,摸不清方向,只得苦于重复劳动之中,什么都练,等于什么都没练。 所以写作要求要循序渐进,每次可侧重一点进行针对性指导。以点带面,感染学生。强化某一点去要求,训练的目标明确,可以立竿见影,且容易掌握。每练一“格”就有一“格”的收获,“成就”感油然而生。 比如这次写作强调“标题要新颖”。可让学生说说你见过的最好的标题,分析一下为什么好,多举一些例子。这时候学生就有了一种印象:标题是要动脑去想的,不能随便写一个去应付。 比如下次又强调结构精巧。结构精巧,让文章布局合理,段落匀称,摇曳生姿。就可以把同一个同学的三段式文章(因为有很多同学在初始阶步爱把作文直接就写成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段。)把他这个三段文章,改一下,精彩的部分突出出来,显出行文的层次来,根据情况变成六至十段左右,有时候一下子就能使文章更富有视觉冲击力,有一种结构之美。 比如再下次又强调字体。可以找一个变化最明显的同学的文章在两个班分别展示分析一下,夸奖这个同学的变化,并告诉大家写字端正是个意识问题,意识到了,横平竖直,都能写规范。这样大家就又有了一个印象,不再马马虎虎了。 每次我强调这一点的时候,都是进行渲染,务求使学生有所触动。 这些点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写作创新的要求,这一点要常抓不懈。我告诉学生,写作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面对标题,想到了,就马上写下来。这种不怎么动脑筋的写作其结果是文章平平。是不符合创新的要求的。 第二重境界是面对题目要求,进行酝酿,然后成文。这种作文是大众化作文,也是多数同学都能写出的文章,也不符合创新的要求。 第三重境界是自我意识的最大伸展,积极开动脑筋,调动思维,寻找灵感,写出来无可替代的文章。用黄宗羲的话说就是“每一刻,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剥去一层”,确立新角度,新观点,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常中出新。这样经过思考的文章,哪怕稚嫩,但是符合创新的要求,也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我曾用下面的这个例子来直观解释写作的这第三重境界: 我先给学生朗读一段文字: 又走到一个大厦的拐角处,道路宽阔了许多,挤满了驻足观看的人。同伴说:就在这里看看吧!这时,伴着几声脆响,只见几条火龙腾空而上,短暂停顿之后,突然向四面八方裂变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如牡丹,如菊花……,我兴奋地说:我们走近些,可以看得更清楚些!同伴微笑地摇了摇头说:“才不是呢!太近了,看到的只是烟雾,而不是烟花,只有在稍远的地方,你才能看到它的艳丽色彩和美丽的造型”。 读到这里,我会告诉他们:这里是记叙了烟花的场景,因为有描写,所以很细腻,能够感染人。我们在描写场景时也要力求做到细致入微,使人身临其境。但是从思想深度上看,它只达到了写作的第一重天。因为到此为止,它的立意还是含糊的。 接着我再继续读下去: 顿了一下,她又慢慢地说道,“要知道,我们经过这么多迂回曲折,并不是为了走到烟花的身边,而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一个让烟花美丽起来的角度。” 读到这里,我接着告诉他们:在描写记叙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一些含有哲理意味的感悟来提升文章的深度,这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深化,又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意蕴,发人深思。增加的这些文字是需要动动脑筋才能达到的。这个层次是写作的第二重天。 下面还有一小段文字: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切快乐、幸福、美好的感觉,完全取决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合适的角度。 到这里,我们会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在作者的引领下逐渐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文章一开始只是写烟花,立意是含糊的。但到这里随着恰当议论,文章的思想和高度就出来了,这就是因事悟理、由情至理,最终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这种高度,需要用心思考才能达到。所以文章构思到这里,就达到了写作的第三重天。 我用这个例子解释写作的第三重天。学生就会直观地意识到写文章时要往深里挖掘一点,再往深里挖掘一点。然后我再从理论上告诉学生:由此及彼,抓住共性、相似点的联想,是一种创新,再往深处去,更是创新。 创新不仅仅包括立意创新、文体形式创新,还体现在思维对象(人、事、现象等)思维角度、思维深度上;创新并不是肤浅地标新立异,更应该是内容的别有洞天。做完这样的分析,学生们就会受到启发,既感觉到自己的差距,又觉得写作原来并不神秘,只要精心动脑是可以达到一个高度的。 3、相信学生,提高写作标准。 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总是和我们打游击,他们的惰性思想不时地流露,要求松一点,他们的状态就一溃千里。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提高标准,从即使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打些折扣,也不至于太过懈怠。 起始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高”在何处,写得不多,难有成就感,久而为难,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 所以提高写作标准,不是简单地只是一味强调让学生写好。这样的说法太模糊,太笼统,学生想做好都难。写作的要求一定要具体,在具体的基础上再提高标准,这样学生就有章可循了。 我用一次话题作文的三种不同要求和不同效果对比来说明这一点: 话题作文:英雄。 第二次:做普通要求: 1、内容充实。 2、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3、字迹清楚工整。 学生们的作文与第一次相比,要认真一些,也有一些佳作。但态度仍不认真。 第三次:做最高标准的要求,并让学生抄写这个要求以表重视: 1、先声夺人,让你文章的标题新颖恰当、引人入胜。 2、富有创新,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脱颖而出。 3、富有深度,给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让思想自由的飞翔。 4、富有文才,让你具有创造性思维,文字象淙淙流水清新自如。 5、结构精巧,让文章布局合理,步落匀称,摇曳生姿。 6、横平竖直,让你的字迹清爽整洁,愉悦我们的视线。 为了使这几个标准更具体,我给学生展示了以前学生写的精彩文章《在有风沙的日子里》《心里的锁·虚掩的门》《与毛竹的对话》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角度各异,风格各异,具有代表性。 学生们学习了以后很受鼓舞,既清楚明确了好作文的标准,又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与第二次相比,要更加认真,他们寻找灵感,绞尽脑汁。许多同学关注作文的结果。 很多时候,学生习作的质量和他们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 用心写作,应付写作,可是,大家想过吗,这和我们的引导和要求也是大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写作的要求上多动动脑筋,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们希望同学们达到一种什么结果,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去感召和鼓励,努力鞭策学生达到写作的预期目的。提高标准的同时,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信任,学生无形中也会受到鼓舞,他们也愿意在这种感召下向高标准的要求靠拢。 总之,在写作过程中,要重视正面的引导点拨,让写作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让学生每次尝试一点进步,让他跳一跳能达到,这样他就能重视写作,并有尝试成功的跃跃欲试感,从而对写作产生兴趣。 但是,学生的写作态度再端正,教师的要求再高,如果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还是看不到佳作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借鉴学习逐渐提高的过程。 第二步:写作准备,这里包括素材准备和构思准备。 学生们从客观上需要补充素材,因为他们头脑中素材资源的贫乏确实令我们担忧。而且在我们优化学生写作心理的同时,也能捕捉到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尽管他们表面上显现不出来,但是他们的内心也一定渴望进步和提高,也一定有想要一展身手的激情在涌动。这时候教师提积累素材的要求就把握了主动,这时学生准备素材就会更加用心。 在这里,搜集素材并不等于鼓励学生抄袭。我们恰恰要强调不能照搬照抄。我们只是想借学生摘抄精彩段落,感悟文字精华,吸取文学营养,培养语感。 所以,每次我都预先确定每周作文题目,让学生提前积累素材,并摘抄到素材本上,留下痕迹,便于以后浏览学习。 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其实作文也一样,意在笔先,这是定则。素材积累是重要一关,素材积累好了,能增强学生语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写作思维,节省写作时间,优化写作效果。 对于写前的素材积累,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 1.成长实践中的生活积累。 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让写作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 教师要指导学生珍视成长实践中的这些思想的闪光,让他们把这些思想的闪光捕捉下来,写到作文本上。学生因情宣泄,尽情舒散、吐露心中的情感郁积。这些随机记下的文字就是思想的沉淀,会越来越厚重,学生的内心只有澎湃着激越的情感河流,才会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2.提出定向要求的语言积累。 我们在第一步引导学生确定了写作内容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序列,沿着一定的方向去阅读,从中筛选信息,收集资料,储以备用。 起初可引导学生分类积累素材。比如以“英雄”话题为例,我告诉学生可以整理古代英雄(如曹操、苏武、越王勾践、屈原、司马迁、王昭君、岳飞等)的素材;现代英雄(如李剑英、刘翔、袁隆平、孟祥彬、霍金、梵高、贝多芬、诺贝尔等)的素材;或关于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关于奥运冠军的素材等等。 对于这样重要的素材内容可以进行专题积累。要求可体现由低到高的阶梯性,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这种专题积累因其整体的广度、深度、和序列,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人的记忆具有“块”状结构,这种整块形式便于学生记忆和调用。 在定向要求中,可分的类别有许多,教师无须统一要求,引导学生养成分类积累、定期梳理的习惯是关键。 可鼓励学生去搜集作文书或报纸杂志上的精彩的素材,另外电视、网络甚至是交流中的口口相传,都可以是获得材料的途径。作为教师可不定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选出有新意、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展示,这样将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积累的热情。 我们还要提醒学生不要忽视身边唾手可得的材料。其实不管是我们的课本,还是平时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可以让学生从中积累素材,多思多记,收获思悟,积聚灵气。而且这也是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时间久了,不用你提醒,他自然会多角度地看待教材。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个细节,就是要引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素材积累本。我让学生买最喜欢的本子摘抄积累素材,然后经常让他们打开素材本我走动着检查一下,我会赞叹几句:“有的同学字体特别清楚,工整,很有进步”;“有的同学的字自始至终都那么规范整齐,看着真是赏心悦目”;“有的男同学看起来挺粗心的,摘抄还挺细致的”……走一圈看看,鼓励几句,就能够给学生动力和鼓舞,信心和力量。 如果积累下来的材料很快又被忘记,那积累的意义就所剩无几,而抵抗遗忘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写作中要运用上自己积累的材料,这样才能将材料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而积累也才会有价值。所以我们说的这些材料马上用之于写作就是巩固住学生积累的成果。 但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素材积累,尤其是在尝试积累素材的初始阶步,马上运用素材作文是不可取的。否则就会呈现写作的功利倾向,遮蔽学生原生态的思想,导致学生陷入堆砌素材的困境,甚至还会让学生失去自我,变地刻板、不知变通,文章表面上看内容丰富,语言奢华绮丽,但就是少了思想,少了个性化的思考,因而这种“速成”也最容易“速朽”。 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学生用心积累的素材,绝不是写作当中死的材料,而应该是服务于写作的活的资源。 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就在于“活”。它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自由、欢畅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素材积累如果离开构思整合的过程,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构思指导并最终引导学生实现写前的独自构思。 所以,我要讲的写前准备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写前构思准备。 比语言更重要的是思想,是独立的审慎的思考,不能让学生的动手写淹没了动脑想。所以写前的构思应该是学生积累的素材和自身思考相结合地、具有独特个体特征的、灵动的构思。 简单地说构思就是要围绕主题,力求使结构完整统一。但是复杂点想,构思更是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那么这个“艺术”既需要学生的“悟”又需要教师的“导”。这两点应该是相结合而行的。教师的“导”科学到位,自然引发学生积极有效地“悟”。 在教师的“导”上,我谈几点具体做法: 1.指导学生内化素材,灵活运用素材。 内化素材就是要引导学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内化素材包括内化生活素材和文字素材。 对于头脑中固有的生活素材,因为学生生活经历的不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的程度不同,所以对生活素材深浅厚薄的理解认识就有不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断积累、深化生活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养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和思维习惯,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终会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 对于积累下来的文字素材,更要做好内化引导。 学生在对积累到的这些文字素材,在认识和运用上,往往陷入误区,绝对化 地认为一则素材只为一个主题而存在,分别帖上了“励志”“勤奋”“爱国”等标签,使写作无法跳出思维的框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原始素材进行全面的熟悉、解读和感悟,捕捉素材表层语句所代表的意义,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素材进行分析,认识素材本身蕴涵着的“丰富的资源”。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一个霍金的事例,可以体现顽强和毅力,可以体现理想和信念,可以体现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可以体现战胜挫折超越自我,还可以体现坚持和成功,磨难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引导学生想地多了,思路就能打开。 其次,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素材中的丰富的内涵,从而灵活运用素材内容为各种主题服务。这是教学指导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内化素材的关键。 要引导学生找准素材与主题的契合点,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的有用部分或关键词、关键语句,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还要引导学生可直接采用原始素材中的相关内容,并加进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巧妙地化用素材,从而让素材巧妙地和所写文章融为一体。这样素材使用起来才能游刃有余,文章写起来才能进入“佳境”。 学生只有将自己搜集的死的素材和自己活的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文章打动别人的意境“支点”。支点一定,文随灵动;支点一失,境界全无。此支点即为“文心”、“文眼”,即写作的主题。 这个支点也要随自己的写作风格去悟,要任意而为,把自己的写作之兴泼洒出来。这个时候,素材就为学生所用了,就变成了有灵性的内容,吸收来的精彩也就派上了用场。 学生一旦突破化用素材的障碍,在写作中就会自如许多,从而少了一些死气,多了一些活气和灵气。由此可见,写前构思就是激发,就是点拨,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流水曲折跌宕,动人感人。 2.重自我梳理,贵在点到为止。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宜过多渗透给学生技巧指导。纯技巧性的写作诀窍、技法必须以学生厚实的写作基本功为前提。审题法、构思法、谋篇布局法、行文法,是在学生有一定写作基础之后才谈得上,就像习武一样,学生连一般的武功基础都没有,你再教些绝招给他也是徒劳。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这样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法,不能空讲知识。” 所以,我们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更应根据当次作文实际,结合具体实例,去点拨,贵在点到为止,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悟。 比如有一则例子《我的嫂子》,小作者想写自己的嫂子,随机积累的素材如下:嫂子的丈夫(我的表哥)因过失伤人入狱,嫂子一人要探望丈夫,要照料公婆,要抚养孩子,还要侍弄农田。可她不怨天尤人,而是用孱弱的身躯挑起了家庭重担。这些材料比较典型、感情真挚,可是思来想去,总是缺少点韵味。 后来他在构思过程中作了这样的铺展:几次写嫂子门前的那几棵槐花树,几次描写了那洁白的花朵,那幽幽的花香,并将文题改为《幽幽槐花香》。这样一改,人花相映,情景交融,文章便有了诗情画意的美感。 我随机引导学生结合这个例子体会情景式铺展的技巧。运用这种方法将叙事、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从而取得了虚实相生、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 然后我又借机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写友情,叙述了几件难忘的往事,可贵的是她用栀子花来铺展文章内容。她把标题拟为《栀子花开》,开头和中间都写到了栀子花香,最后又深情结尾:“淡淡的栀子花呀,你每年都在盛开,我不知道今年的这些花是否还是去年的那些花,但是你缭绕着清香,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里。”这样,通过简单的具体实例,学生就会更清晰具体地理解什么是情景式铺展。 在构思探讨中,我会和学生们归纳出一些小技巧:抓好事件的情节、细节,推出几个细腻的特写镜头而使文章脱颖而出;人物的典型特征需要去渲染刻画;学古诗《蒹荚》怎样借景起兴从而给抒情加上了美好的后衬背景,景物描写又怎样巧妙和情感融汇;探讨变换怎样的开头结尾妙不可言;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让自己的思维瞬间明朗;时空地点转换的小标题怎样使自己的写作思路摆脱困境柳暗花明又一村;变换方式阐释话题成了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或者用“写两段,不雷同”法,把素材写完后,去总结一下,扣主题,这样都能谨防文章走题或写散。 在构思指导时,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悟。对于学生悟出的方法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总结。在写作当中,文有法而无定法,哪怕没有理论支撑,我们也一定要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实践。 3.重例文引路,多角度激活写作思维。 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模仿是启发式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具体运用,对作文训练尤其是起始阶步有着重要作用。“高者模仿其气”中的这个“气”可以理解为包括文体样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体感。这种文体感大到文章的结构模式,小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构思线索、描述表达……。 当然,要习得文体感,离不开模仿“现成的样子”。可以用一文引路或多文引路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模仿。这种“模仿”更应该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自己个性的收获。 一文引路,就是让学生品析一篇精彩的文章从而收获写作灵感。文章来源很广泛,可以用学生的文章,可以选用报刊杂志文章。我还曾用一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抽打心中的樱桃花》,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思考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让他们从标题、语言、构思和立意等角度去悟,得出自己的认识,然后布置学生写文。学生们写出了许多从生活细节悟出哲理的精彩的文章。 关于多文引路,我曾用过这样一则材料的写作来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 毛竹这种植物在它一生中的最初五年里,你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即使生存环境十分理想也是同样如此。但是只要五年一过,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两英尺的速度急速生长,并在六个星期之内长到九十英尺的高度。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魔法的,毛竹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是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其实,早先看上去默默无闻的它一直都在悄悄地壮大自己的根系,它用五年的时间武装了自己,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我给学生展示了《神话自无闻中出》《根深方可上青天》《沉默与成功》《厚积薄发 创造神话》《以默默无闻之花孕育成功的果实》《美在途中》《悄悄的黎明,起飞的梦》《永恒·坚持》《无声处,有惊雷》《打造奇迹的力量》《流星划过的刹那》《汗水浇灌成功》《流过泪后的天堂》《用默默无闻捍卫美丽神话》《神话是这样产生的》等多篇文章,用具体的精彩文章来启迪学生多角度思维,来指导学生的开放性写作。 当然,构思引导应多样化,可以变“满堂灌”为“满堂学”,“一言堂”为“群言堂”,用集体智慧来启迪个体思维,可以采用“自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如多媒体,比如我在引导学生搜集了感动中国人物孟祥彬的素材后,用歌曲和视频中的画面和语言,从听觉或视觉去激发学生写作的思维,从而打开写作思路。 构思完成后,还可以指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罗列自己的思路,使瞬间灵动的思维固定下来,让学生养成列简单写作小提纲的习惯,让感性的思维更理性,更富逻辑性。 动笔习作,一般是紧随构思环节之后。从作文心理来说,学生刚刚经过有效的指导和自身的思考,情绪正处于亢奋状态,思维极为活跃,头脑中万象纷呈,文思泉涌。此时,他们具备了最佳的习作心境。当堂写作正是抓住了这一最佳时机,趁热打铁,往往会有超常效应。 所以紧随构思而来的第三步即为:写作。 我们重要抓了前两个写前的预备环节,这个环节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教师便可以完全放手,只做一些服务性的简单工作。 每次他们写作,我都在教室里巡视。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个别困难,及时帮助;字写乱了,就给他换一张作文纸(我们每次写作都发作文纸);标题写地不好,就让他改改;字写地少,就让他再巧妙加一些,对于观察到的普遍问题,下一步重点解决。所以在写作时很少有应付的同学,不管能力如何,写作态度绝对是好的。都能做到认认真真、规规矩矩。 第四步:评价。 评价可淡化精批细改,从“笼统”和“具体”来把握,把学生写完的作文分类对待。我将学生作文分成三类:精彩文章,进步文章,需要修改的文章。 第一类是精彩文章。这类文章务必要做到精挑细选,不受印象左右,做到客观公正。然后进行精彩文章的赏析,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在每次写作之后,学生感受的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一直处于压抑失落状态,作文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 对于难得的佳作,由学生本人饱含着感情朗读,然后师生讨论文章好在哪里,赏析其妙处,揭示其不足。这样的时候,是学生最受鼓舞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因为受到感召而加倍努力。 我指导学生把精彩作文原作贴在墙上,或打印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我还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作文档案”,留下积累的痕迹,并不定期交流传阅……无论何种方式的赏识,我都不吝啬尝试。每次看到学生暗自得意的表情和越来越努力的表现,我就觉得,这种交流展示的正面引导要远远胜过强加给他们任务的被动写作,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就是给予他们的继续前进的最大动力呀。 第二类是进步文章。我放宽要求,从各个角度找优点,尽量让许多同学享受进步的喜悦。 我经常有这样一种想法:既然我们已经做足了写前预备的环节,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应该是学生用心写的文章,我们就一定要慎重对待这些文章,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对于这类文章,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而应该用多重标准去评价;在评价时要少一些“一锤定音”和纯客观评价不去随便给出一个分数,要尽量保持作文的“本来面目”不去随便修改。 即使是文章中有一些小错误,也不要刻意去放大和强调。因为如果学生是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可取的。而这一点也正是最可贵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学生这种探求的积极性,也要相信学生,他以后就一定会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些进步文章必定有它的光彩之处,只要找出关键性的一点,进行表扬,学生就会有成功的喜悦感觉,他们的眼神就会绽放出骄傲的神采,内心写作的热情就会被激发,他们就找到了持续努力的动力之源。 第三类是需要修改的文章。 这部分文章,绝大多数是学生很努力去写了,但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要求,还存在着不足。对于这类文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可以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让他们懂得怎样进行自我修改。对于多种多样的个别问题,我主要采取面批形式进行指导。 为什么要采取面批的形式进行个别指导呢? 我是这样想的:教学必然面对全体学生(面),而写作却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活动(点)。因此,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面”,从理论教学到作文指导、评改都是泛泛而谈、浮光掠影,缺少对学生的个别“关照”,那么一些学生,特别是性格较为内向、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写作就会产生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况且这些学生主观态度是认真的,如果直接告诉他作文不合格,会让他有强烈的受挫感,打消他写作的积极性。 采用面批的形式能最大限度保护这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在面批时,我总是用委婉的语气去讲,少些理论性模糊性的评价,多些鼓励性期待性的建议,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修改或重写,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直到他的文章焕发出个性的魅力。教师粗评,学生精改,贵在“自我”修改,强调理性写作,重在能力培养。 为了充实学生的写作体验,我还指导学生互相修改。流程为“确定评批要 求——自主评批作文——生生修改提高”。我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创造出愉悦的评改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讨论、探究、欣赏中,达到评改的目的。 总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是和他们一起感受的,参与他们,陪伴他们,关注他们,我想这也是让他们不厌倦写作的一个秘诀吧。 四步是可以割裂的,某个重点环节可单独进行,务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习惯,写作态度,技巧意识。后期可简化为学生自行积累准备,最终达到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一气呵成。通过严格训练,学生养成了习惯,形成了整个选材构思的能力,写作速度和写作质量都会有较大提高。 在四步中,前两步是预备环节,也都是重要环节。其中积累素材是关键环节,积累素材前的要求和激发很重要。总之,预备阶步愈充分,学生就愈重视,学生写起来也就越轻松,教学效果也就愈佳。写作是重点,直接导致训练的效果显现。最后的环节是保证,保证每个学生对写作训练保持持久的热情。 这四步不离学生的主体,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其引导过程可归纳为四个导”:导情,引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变把作文当作任务而为写作成习惯。导累,即引导学生积累语汇、素材,培养语感;导思,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思考生活,并构思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导行,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与作文实践,敢于去写作。总之,写作教学不应该是纯粹地教授写作理论和技巧的课程,它要取得教学的高效益高质量,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高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面对不太乐观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不能把写作当成是机械的训练,被所谓呆板的作文模式左右。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太急功近利,更要有责任给作文教学注入一点活气,变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这样,学生的写作素质就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作文就会变得有生机。当然,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都走在一条探索的路上。但是只要心里有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走,我们的路就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
|
来自: xiao梅子2010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