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无为河洛 2011-04-05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黎族人民的“三月三”


“三月三”是世居中国南部海南岛的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为期一天。

       关于它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峒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

       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粽粑为祭品。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以所获猎物和粽粑为祭品,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这天,当地黎族人民举行预祝“山兰”(山地的旱谷)和打猎丰收的活动。同时,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清早,姑娘们便穿上艳丽的筒裙和无花边的黑色上衣,提着五香竹筒,向五指山汇集。

       节日前,小伙子背枪荷箭,互相邀约,前往深山密林围猎。节日时返回村寨,向姑娘讲述围猎的经过,描绘自己的勇敢机智,以蠃得姑娘们的青睐。 节日里,还开展“跳竹竿”活动。参加者多是青年男女。他们四人一组,分站两旁,将八根长竹竿平行放成四行,在音乐锣鼓的伴奏下,持竿者随着乐器的节拍不断使竹竿一分一合。跳竹竿的男女随着竹竿的分合,动作灵巧,优美地跳跃其间。

       晚间,男女青年在广场上围着篝火,在鼻箫、洞箫、口弓等乐器的伴奏下,跳起反映黎家砍柴、舂米、打猎等活动的“砍柴舞”、“舂米舞”和“打猎舞”。

       很多人都是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获得了爱情,得到了幸福。因此,黎族青年都把三月三作为定情的日子,象征着他们的爱情似明媚的春天一样美好。

中国的情人节有两个:一个是农历的三月三;一个是农历的七月七。


        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农历七月七的情人节:这是一个人神相爱的故事,据传王母娘娘的女儿织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并生下一对儿女。农历七月七这一天,王母来到人间要拆散牛郎和织女这对情人,她将织女带到了天上。牛郎在好心的老牛的帮助下(神牛临死时将皮赠给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也追到了天上。眼看一对有情人就要聚首,王母拔出一个金簪,在天上划出一道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了两边,并许下诺言,每年的七月初七才准牛郎和织女相会一次。从此后每年七月初七这一天,喜鹊便当起了传递信息牵线搭桥的重任——它们首位衔接在天上搭起了天桥。我国xingjiang 等地的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每到这一天,成双结对来到葡萄架下,据说还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了为牛郎织女办好事的喜鹊,就因为搭天桥每年的七月初七它们就从人间神秘的失去了踪影。等你再次见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头上的毛已经全没了。有人说是天火烧得,有人说是相互衔掉的,总之毛是没了,不信你瞧去!

      中国的情人节,虽无任何人去为它立法,但天上人间,真可让你一生爱个够!天上有两颗爱星,地上有一对情人。中国有两个情人节,外国有一个情人节,究竟是那个情人节好,还是由情人们去挑选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