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
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嘴管住,我们还是多吃一点素为好。素是我们的健康,素,它使我们的细胞运动才能够正常,我希望大家要懂得科学的理论,这样大家能够早日的恢复健康。 我们今天又开展一个轰轰烈烈的、看看见效不见效的工作,我们把艾灸灸在肚脐上,肠部的运动使肾脏、命门都在启动。重病为什么贫血,重病为什么无力,是细胞运动的失调,重病为什么都贫血,是外焦脊椎旁边的细胞失调,失去了正常的运动,所以这就是病因,治病不难,难的是人的思想太复杂,我们人人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要被思想缠住我们的身体,我们要解放思想,认清病理,我们才能好得快。 在灸的过程中,对方内部感觉到热就行了,不要太烫。因为持续发热,所以热度通过肚脐眼就进入腹腔了,所以对下肢病、五脏病,内部运动,效果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推广是增强疗效,提高疗效,从经济上来讲,这就非常便宜了,两个半小时五块钱就够了,所以适合于老百姓。 为什么重病患者都贫血,是背部的细胞运动失调,是肠部的细胞运动失调,传统医学讲“卫气出于下焦,营气出于中焦”,中焦、下焦都是肠部的运动,都是细胞辐射的问题。 不要把艾灸的灰清理掉,它没有多少,最后还有个热度,还有药味儿,所以也起作用,所以灰也是宝贝,倒掉了可惜。
一、空间医学艾灸的概念 艾灸疗法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平时所说的“针灸”实际上包含了“针刺”和“灸法”两种疗法,但现在一般人都把针刺叫做针炙,这是不正确的。灸法又名灸疗,它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走串及穿透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作用,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灵枢•官能》云:“药之不及,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灸法不但可以治病,还能强身保健、抗衰老而延年益寿。它除了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的功效外,在疾病的预防,人体体质的增强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空间医学艾灸疗法以艾绒为基本原料,并配伍数位特殊的中药,以重点灸“神阙”穴,配合足三里,关元,气海,至阴等穴,利用药物特殊的芳香走串性,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通人体的空间通道,疏通人体空间的能量运动,尤其是灸“神阙”穴,其热能可很快渗透直达命门区和肾区,增加人体的能量动力,促进人体公转的运动,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从而达到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二.艾灸的作用机理 1.局部温热刺激效应 施灸点皮肤通过温热刺激后,其温热与药物的特殊气味刺激皮肤浅层,也可涉及皮下组织及肌肉等深层组织。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 2.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机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即皮部、经络系统、大脑、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一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也会呈现全身机体功能失调的一切反映(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适),因此,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免疫功能双调作用 灸疗的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用呈双向调节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调节作用,而且能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三.空间医学主要穴位灸的机理及临床作用 (一)灸神阙 神阙又称脐中穴,是经脉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中医认为,脐与十二经脉相联,与脏腑相通。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脐中有丰富的静脉网和皮下动脉分支,与全身皮肤结构比较,其表皮角质层最簿,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壁直接相联,故渗透性强,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除此以外,药物分子可通过脐部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于血中,极少通过肝脏而免遭破坏,避免了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消化液等作用而削弱药力,同时减少药物给肝脏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口服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和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并能充分发挥药效,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所以灸神阙可以可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通过神经反射,对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网络起到调节作用,调节机体各项功能。在很短时间内启动小肠的运动,促进肠系膜的吸收功能,畅通人体的公转循环运动。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尤其具有抗衰老和抗肿瘤作用。具体功能及主治如下: 温通阳气,回阳救逆。治疗虚脱,休克,中风,昏迷等。 调理冲任,固经安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病,不孕,胎动不安等。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治疗水肿,腹水,黄疸,肝硬化等。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治疗胃病,呕吐,腹泻,便秘等。 收敛止汗,固精止带。治疗各种自汗,盗汗,遗精,阳痿,早泄等。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内脏瘀积,手足麻木,颈肩腰腿痛等。 强壮保健,祛病延年。治疗虚劳,神经衰弱,面部黄褐斑,痤疮等。 (二)灸足三里 足三里又名下陵,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在五行学说中,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尤善健脾和胃。凡胃肠道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调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所以,通过温热刺激足三里,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扶正培元,起到散寒驱邪、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的抗邪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免疫系统:配伍关元、肾俞穴,强壮身体,增加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消化系统: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呕吐、胃胀、打嗝、腹泻、痢疾、便秘等有较好的调治作用。 神经系统:可以缓解失眠,抑郁、精神紧张等。 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动过速及过缓、 脑血管意外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还可防止晕车晕船。 泌尿系统:用于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的防治。 呼吸系统:如感冒的防治、慢性气管炎、肺心病、肺结核等的调治。 气海穴属于临床常用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一寸半处(即下丹田)。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身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患,气海穴往往具有温养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验证于临床,对于先天禀赋虚弱、后天劳损太过、大病新瘥、产后体虚等证以及因体虚所导致的外邪侵袭等病均可取其作为治疗要穴,从而获得显著疗效。所以,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邪,既可以作为一种病因,也可以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常在疾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痰、饮作为湿邪的不同表现形式,停滞在人体空间,阻塞空间能量运行通道,气海穴作为人体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以灸气海穴为主,常常具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气海穴的主要作用如下: 广泛用于内科病: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等 用于男科及妇科: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等。 (四)灸关元 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此穴有精宫、丹田等别名,又是小肠的募穴,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而灸关元就能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所以,关元是一个能强壮人体的要穴, 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并且都认为刺激该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达到热量内透,自觉腹内暖洋洋,热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适状态。 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中风 脱证、虚劳羸瘦等等。 (六)灸大椎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灸此穴可以协助打通太阳之能量通道,减轻头部的能量压力,调动全身之能量运动,所以灸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灸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七)灸三阴交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四.艾灸的各种反应 由于每人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的艾灸后感觉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反应和副作用,而有的则反应明显,且不断有各种反应出现。 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当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那么邪气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2、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 3、艾灸的走窜现象,艾灸后温热效应随经络传导,经络之间的信息传递有着整体性的自调作用,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4、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如立即停止灸疗,会使得功亏一篑。 5、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 6、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适当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注意: 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