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教育辞典(6):“回归生活”

 一笑看天下 2011-04-12
我的教育辞典(6):“回归生活”

作者:郭元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08    更新时间:2006-8-11

 

 

    1996年,我在长沙市开福区进行主体性教育的实验研究,开始关注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当时我发现,八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指出的中国教育远离生活、脱离生活的弊端不仅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在20世纪里的一百年中,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着三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一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二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三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因而,我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作为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在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极力支持并推进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我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决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我觉得,“生活世界”一方面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生的过程、人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能动的主体,人的生成与发展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

    我觉得,“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学生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生成过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就在于彰显教学的生成性,突显教学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但“回归”的本质不是机械地、简单地回到生活细节、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甚至整个日常生活,更不是抛弃科学知识。勿容置疑,把“生活世界”等同于日常生活、经验世界,把“回归”等同于“回到”,并以此认为生活世界具有不可教性,是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主张的歪曲。

    “回归生活世界”不是一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即生成性思维方式。这种理念的实施策略则是多元的,如在方法论上强调教学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在具体方法上强调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等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情景”和“情境”的作用,注重过程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以及“传统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消极影响往往表现在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知识加工的机器,以及“去过程”、“去情景”等种种局限上。

    “回归生活世界”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更不是一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回归”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生成,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价值。“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要求知识教学与生活的整合,同时要时刻指向学生作为现实主体的发展。“回归”不意味着抛弃、背离“科学世界”和科学知识教学而仅仅去教“经验”和教“生活事件”,回归生活世界不是对科学知识、科学世界的反动。回归生活世界所反对的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知识加工的机器,以及“去过程”、“去情景”等种种局限,关注知识的教学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统整。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人本身,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尽管在现实的教育中“人的回归”道路是曲折的,但这是现代教育的主流,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价值,注重过程兼顾结果,注重生成和创造而反对忠实执行和平庸,注重学生主体性,注重个性和差异性反对刻板的统一和中心论。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要求教学局限在日常生活之中,更不是去教学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进行教学。日常生活情景、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是教学过程中的背景和例证,但绝不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不会像“传统教学论”和“应试教育”倾向那样无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反注重教学联系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所谓日常生活是指自在的、自发的生活样式,主要包括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意识活动。而非日常生活是指自为的、自觉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实践的、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形式。因此,即使把回归生活世界理解为回归生活(日常的和非日常的),也不是指教日常生活的细节、事件或经验,而应该是指“活动”。由此可见,曲解“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原因之一是把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完全对立起来,即回归生活世界就是教经验和生活事件,反之就是教科学知识。如此逻辑,何以可能把握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意?

    “生活世界”引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它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存与人生价值。离开了对人的生成和发展的关注,就没有生活世界,因为生活世界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明确地说,是人的生成方式与世界的关系反映,“生活世界”与“世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存在、人的生成、人的实践、人的地位的突显。教育理论引入“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实质意味着对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如果仅仅把“生活世界”作为一种反映背景而与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生成无关的概念,仅仅把生活世界看作是人的活动的“原材料基地”,就毫无意义了。

    第二,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生活世界”是个关系世界,人在其中,是动态生成的。教育理论引入这一概念,意味着被称为“教育”的活动对人的生命历程的整个动态地把握,即关照人的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只有把一切知识的、观念的东西纳入到人的生成过程之中,才真正对人的生成有终极意义。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关照人,所谓的人文关怀也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因此,人的教育需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永恒问题。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他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