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一期
(总第1期) 作者:信息中心 文章来源:成都市社科联(院) 点击数: 472 更新时间:2009-12-15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建设动态 第一期(总第1期)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 2009年8月8日 ——————————————————————————— 改革试验 成都九个方面先行先试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都市上报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将在以下九个方面先行先试:一是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二是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三是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四是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五是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六是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七是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八是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九是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目前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国家部委已和成都签订了部、省、市三级联动合作的协议,正共同推进成都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四川省对成都试验区的各项改革创新予以大力支持,省市将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的改革事项在成都试验区先行先试,形成和完善部、省、市三级联动机制。 成都市将以创新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配套推进财税金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改革创新。根据《方案》制定相应的专项改革方案,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试验实行项目化管理,涉及土地、金融等重要改革事项将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实践情况 成都先行先试的“土地革命” 综合整治 土地真正生出“金” 在旧有的经济模式下,成都市耕地存在中低产田(土)占比重较大,田块过小过多,田块不规整,田埂和田间道路占地较多等问题,显然不适应农业规模经营要求。如果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把人均占有集体建设用地降至70平方米左右,除农民集中居住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外,全市就可节约出6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 为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推进,成都市对各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统一安排使用,采取“1+N”模式,以国土资源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其他相关部门涉农资金为辅,将各项用于耕地的投入资金一并专设资金账户,按照新增耕地每亩2.5万元的标准投入。这些资金集中用于反哺土地、反哺农业,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截至目前,全市市级投资项目已实施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00个,投入资金38亿元,整理面积达12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余亩,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聚居点251个,集中农民7.9万人,建成56个面积在5000—10000亩的高产稳产、有产业特色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也就是说,通过土地整理,加强了耕地保护,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引导了农民集中居住,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城乡挂钩 土地资源“活”起来 成都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统筹土地等城乡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集中居住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市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利用市场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的机制。 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成都市作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市。2006年4月,国土资源部批复成都市第一批挂钩试点项目10个,挂钩周转指标7324亩。2008年6月,国土资源部批复成都市第二批挂钩试点入库项目60个,其中29个项目已由省国土资源厅批复立项,挂钩指标16114亩。 阶段任务 年内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登记 市委工作会议上获悉,下半年,成都市将按照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争取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年内将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市场。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将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办法,争取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将改善政务信息公开方式,主动加强与媒体协调联动,及时公开重要工作、突发公共事件、群众关心热点等政务信息,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 深入探索 三个突破推进城乡一体市场体制建设 突破体制限制——支持土地流转 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先行先试,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投入农业生产企业。成都市工商局以促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落实土地流转政策,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公司化经营,出台了允许农民以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支持性政策;允许村民委员会作为投资人设立公司;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出资的合法性或参与企业权益分配的资格等一系列政策,切实降低了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门槛,实现了土地的优化配置和农业资本资产化,解决了城乡统筹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投入农业生产企业后形成了农村新型生产关系、农业人口转移新动力和农民收入新渠道,农民凭借土地投入成为公司股东,一部分农民进入企业成为了农业产业工人,另一部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同时,农民的收入渠道从单一的种植业收入和普通副业收入,增加到参与土地整理流转后的保底收入、从事农业生产的工资性收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投入后参与公司分红的财产性收入,对市场准入限制的突破,在有力促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进程的同时,更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了农民增收渠道的合法性,确保了农民增收。 突破产业瓶颈——引进先进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农户和涉农企业的交易活动中“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到户,合同订单备案建档到户,合同双方诚信公示到户,合同争议调解到户”的“四个到户”服务监管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连续4年举办全免费的培训班,使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市场营销技巧得到了有效提高,组建了一支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按照“品牌带产业、品牌保市场、品牌促增收”的思路,从商标入手,加大对农产品商标的培育、注册和保护力度,指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知名度,走品牌发展之路,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品牌创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突破传统做法——从维护到引导,繁荣农村市场体系 为繁荣农村市场体系,成都市工商部门着力将消费维权、市场培育等工商职能向农村延伸和发展,在全市建立了1800个12315维权联络站,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化解农村消费纠纷,实现农村消费和谐;从最初单一地开展以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主要工作的“红盾护农”行动,到积极参与构筑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坚持推行农资主渠道经营制度,积极建立现代农资经营模式,大力提倡和支持农资经营企业建立农资连锁经营总公司和“农资放心店”,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日用消费品连锁等经营服务网络的建设;坚持工商部门监管、种子留样备查的工作机制,建立农资商品准入制度,始终坚持对农资产品的进销全过程实施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督查制度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经销制度,在商品销售环节落实进(销)台账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今年以来,组织115个批次农资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测;严厉查处冒充家电下乡和销售假冒伪劣家电商品等违法行为,为“家电下乡”护航,完成了从事后查处到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的职能发展。 配套协调 《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下发,明年我市将拿出2亿元以上促进服务业发展 非禁即入 服务业全面向外资和社会资本开放 明年起,成都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将从今年的6800万增加到2亿以上;重点集聚区和“198”区域的基础及配套设施纳入两年度建设计划;新迁入的总部法定代表等高管人员将获安家补贴及个人所得税奖励……在昨日举行的全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上,正式下发了《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产业:六大现代服务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金融——2012年金融机构达到200家 物流——2012年实现增加值500亿 软件和服务外包——大力引进世界500强 电子商务——实体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四品牌两资源(四品牌: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非遗文化;两资源:三国文化、诗歌文化) 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 三大传统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商贸流通——打造国际美食之都 旅游会展——打造中国会展名城 民生服务业——建设各类便民服务网点 成都平原将整体发展 《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通过专家评审。 由市规划设计院历时4年编制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已通过专家评审,成都平原城市群剑指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西部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极核。 根据规划,城乡统筹的区域将突破成都,扩延至整个成都平原,对此,《规划》将从人口的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对接等方面做足文章,最终实现“将成都平原城市群打造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的目标。 责任编辑 葛 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