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集中心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方案 -----关于《小班教学规程》运用的研究 2011.4.10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 当前教育已步入“生本”时代,就教学而言要求学校通过对教学组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构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需求的“生命课堂”。这种理念在大班教育环境下实现起来往往具有一定难度,而由于小班化教学中多向互动频率增加,教师对学生关注程度增大,课堂情感关系增强,能让各类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因而能使教育的理想目标得以更好的达成。于是“小班化教育”就成为实现小学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就将小班化教育作为一项富有价值的改革措施而被广泛加以研究和实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国内,早在1996年上海就率先开展,随后北京、南京、天津等城市也开始进行此项研究,并且有一系列研究成果问世,有关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最近市局组织我市小班化教育实验试点校,参观学习了南京市凤游寺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成果,并召开了全市小班化实验研究推进会。我校作为小班化教育实验试点校之一,理应把它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契机,以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校施教区的生源数量正逐年减少,现有班级学生数一般在35人左右。随着政府教育投入加大,学校教育实施装备将进一步到位。我校现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多个扬州市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积累了一定科研经验。 另外,南京市凤游寺小学在多年的实验基础上编就了《小班化教学规程》,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教育科研成果。借助他山之石指导小班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益应该是小班化教育实验的一项极具实用性的最基础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面向每一个”为核心理念,以小班课堂教学为依托,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南京市凤游寺小学《小班教学规程》内核的、适应每个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形态,实现“运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的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我校小班化教育做好奠基工作。 三、课题研究内容要求 本实验具体研究如何运用规程指导小班课堂教学以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小班教学条件下预习导航的研究 1、新授课前,教师应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通过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学前自学情况。预习作业应包括三部分内容:复习旧知、尝试新知、质疑问难。 2、预习作业为学生个性化表达对新授内容的理解提供空间。鼓励学生尝试用文字、图示、图表、数据等多种方式表达。 3、教师在课前要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分析学情,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4、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在二次备课中基于学情需要进行课前调整,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学习活动,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机会和更好发展提供可能。 (二)小班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的研究 1、教师应熟知合作学习的微观技术,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和运作方式在备课本上要有反映。 2、每节课要尽可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呈现多种类型,避免单一,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恰当分成四人组、六人组。 3、有效的合作学习时间不短于3分钟,充分利用学生合作学习时间,掌握反馈信息,关注学生的讨论、分工、记录、汇报等行为的指导,促进每一个学生承担小组学习中的责任,重视学生共同行动、倾听与分享。 4、训练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帮助同伴共同学习。 (三)小班教学条件下课前提问的研究 1、针对学前前测结果,问题设计要有难有易,兼顾不同指向,避免一直问同一层次问题,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适合的提问,课堂发言率要达到85%以上。 2、在备课本上要标注所设计的深度思维问题,每一节课不少于1个深度思维问题。对于深度思维问题,教师至少要有10秒以上甚至数分钟的侯答时间。 3、学生的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优先考虑互动讨论而不急于引导、讲解或告诉,每一个问题点叫三个以上的学生回答,特别关注中低层次学生的达成度。 (四)小班教学条件下有效训练的研究 1、每一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课堂训练时间,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本节课应学知识。 2、课堂训练的内容需反映在备课本上,设计的题型要尽可能丰富且有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一定量的可供选择的作业。 3、建立学生错题集,追踪学生的错题情况,弥补学生的知识缺口。 (五)小班教学条件下个性化辅导的研究 1、课堂书面训练内容需当面批三分之一以上,对作业中的问题当天及时纠错。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当面解决。 2、分别对学习优秀和困难的学生有提升的方案。 3、下课后教师在教室停留必需3-5分钟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问。 (六)小班教学条件下学习评价的研究 1、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学生成长档案袋的收集、整理、反思的评价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进步,总结不足。 2、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个学生每周得到至少一次正式的表扬,得到正式表扬的学生发给表扬信并放入档案袋。 3、重视对学业评价的质量分析,对学困生具体分析到个人。把学业评价的分析结果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四、实验预期达成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班集体当中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增强自信心,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实践小班化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理念。 形成实验课题工作报告、结题报告、论文集、案例集、教师读书笔记、反思笔记、研究课录像、公开课录像、学生错题集、成长记录袋等实验成果。 五、实验原则、方法 1、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个性化原则(4)全面性原则 (5)互动性原则(6)活动性原则(7)平等性原则(8)综合性原则 具体内容见市局《小班化教育共同体实验方案》。 2、实验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的一日常规,学习质量,兴趣爱好。 个案研究法:掌握每位学生特点,寻求相应教育对策。 行动研究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与学生变化发展情况,重视反思。 观察法、总结法、实验法、综合评价法。 六、实验安排 (一)实验对象 本学年度实验班级为五(3)班,下学年度再增加实验班级。 (二)实验周期 2011年4月~2013年7月 (三)实验阶段性安排 我们将把小班教学规程的研究贯穿在整个实验周期内,同时又灵活地把规程中的各个子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度中。具体地说: 1、2011年4月~2011年7月 (1)分析现状,制订实验方案,讨论实施。 (2)推荐实验理论专著读物,重视理论学习,做好读书笔记,提升理念。 (3)设计校园文化,布置班组学习、活动与生活环境。 (4)开展小班教学条件下预习导航设计的研究。 2、2011年9月~2012年7月 (1)开展小班教学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提问和有效训练的研究。 (2)阶段性成果展示、研讨。 (3)实验中期反思、调节,后期实验内容和策略。 (4)实验内容阶段性分类小结。 3、2012年9月~2013年7月 (1)开展小班教学条件下个性化辅导和多元评价的研究。 (2)搜集各种实验资料,整理相关文字数据。 (3)形成实验报告,展示实验成果。 (4)反思实验效果,形成指导性意见,供后续参考。 七、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验专家组 赵云峰、曹佳芳、林爱国、赵倩 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王文泉 成员:陈修峰、李军 、吴军、杨林、梁邦林 课题研究组 组长:李军 成员:梁邦林、吴军、邱云霞、高立斌、朱玲、周燕、张铭、马东娣、吴有莺、吴春梅。(其中周燕、邱云霞、朱玲为实验班任课教师) 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验方案,提供实验必备条件,落实对外联络、专家辅导等培训工作,进行实验的督促考核、落实相关考核激励办法。 课题研究组主要负责制定并实施实验计划,引导教师开展具体实验工作,定期交流教师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收集实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了解教师遇到的共性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收集实验资料,建立实验档案。 (二)健全管理制度 1、工作例会制度。 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定为实验研讨日,组织课题组成员反馈教学得失,调整、协调实验内容、方法、步骤。 2、理论学习制度 学校将提供实验研究必需的理论专著、为课题组订阅相关杂志,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课题组成员要结合实际做好摘记、撰写学习体会。课题组每月组织教师开展小班化专题读书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含小班化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心得体会等在内的交流、评选活动,并将小班化实验的相关的文本集结成册。每学年邀请一次专家来校作小班化教育专题学术报告。 3、档案管理制度 注重过程性资料积累,并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工作。 4、督查激励制度 加强实验工作的督查,确保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实施课题实验工作考核办法,对实验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除一定的奖励外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以此促进实验工作正常、有序、有效开展。 (三)活化研究活动 为了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诸如沙龙座谈、录像研讨课、公开课等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的理念,提高小班化教学水平。 (四)重视成果辐射 1、及时将研究成果上传到市局专题网站。 2、校内组织示范课交流,以达到向其它班级辐射的目的。 3、积极参与研究共同体学校的交流互动。 4、及时向相关报刊、网站宣传我校的研究动向、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