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2月22日,第五十一次拍记活动
参加人:杨柳青青、溪水潺潺、苏州尖兵等
关于卫道观前
卫道观前是一条小巷,这条小巷连接着平江路与东面的仓街,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巷名来自于其内的道观——卫道观,这与苏州的步行街——观前街的来历一致,是典型的以代表性建筑命名的实例。巷子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应该说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存在。如今小巷的南部并非房屋,而是一条窄窄的小河,巷子北侧是民宅,典型的傍水江南民居。巷子里650米的水道在清代被填末,于是在这两三百年的变迁中,随着巷子中石桥的废弃,随着巷子南侧陆续建起的宅院,卫道观前也就慢慢的演变成目前这幽深景象。
小巷并不起眼,步入其间却会发现,这条小巷竟然承载着元明清三朝的轶事和遗迹;翻开方志还会发现此地曾经有过的旺盛香烟。自然,随着岁月流逝,许多的痕迹我们已经无法探寻,但是留于今朝的,俨然成为小巷中文化沉淀的历史佐证。
作为平江文化街区的一个支巷,目前有省级保护单位:礼耕堂潘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卫道观;有民国花园别墅等一系列文化遗存。而曾经存在过的寿星庵(卫道观前20号,清同治年间建)、尼姑庵(卫道观前27号,清宣统二年建)、天福庵(建于民国9年)、清修庵(又名寿仙庵),连同尚存的卫道观,如果全部修复,那么小小的卫道观前完全称得上佛道一条街。
礼耕堂潘宅(2009年2月8日)
注:1.礼耕堂潘宅的正路前三进已被作为会所使用,本次拍记未能进入,如果今后有缘入内,拍记将另行增补。
2.潘宅正路后部、东部两路,拍记时间为2月初,南京友人老扁同往。
潘宅在卫道观前西头,如果以巷中部的水井为界,那么这个潘宅就占据了小巷北侧将近四分之一的长度,占地6700平方米。这样大的规模,在整个苏州私家宅院中也是数得着的。在苏州尚存的古建筑中,以潘宅命名或者和潘家有关联的非常多。苏州的贵、富两潘,其家族实力在苏州是显赫非常的。卫道观前潘宅就是苏州“富潘”家族的代表性宅院,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徽商潘麟兆所建。卫道观前潘宅名礼耕堂,共5落6进,列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主落3进现被改造成高档会所并不开放参观,但是其东西两翼的部分宅院还是能够参观的。
关于富潘(此段文字摘编自网络):
所谓“富潘’’历史上最兴盛时期,应该是潘氏第三代“传人”潘文起(字念熙,号青乔)那辈。潘文起事业兴旺证据有二:其一,乾隆四十八年至六十年,曾耗银30万两翻建卫道观前祖宅(扩至13亩);其二,购置义田(含祭田)约四千余亩,并于嘉庆八年建造混堂巷内“荥阳义庄”(义房达数百间之众)。富潘在鼎盛时期曾经拥有苏州观前街的大部分商号: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点、黄天源糕团、文昌眼镜店……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郑州,北京的老绸缎庄“瑞蚨祥”就是潘家的重要产业。
关于礼耕堂资料点滴:
1. 礼耕堂西部两路建筑,在光绪年间以二万二千两银子割售许姓人家,包括宅内假山与两座砖雕门楼等,今都荡然无存。
2. 花园内一组形似“牛、蛇、龟、神”的太湖石,以及8座形似“唐僧西天取经人物”的假山,于1978年被拆,用于修建美国大都会中的“明轩”。
3. 东备弄以东与正路大厅并行处的两层花厅“半砚斋”及与其组成走马楼的“对照楼”,于1945年除夕被焚毁,现仅存遗迹。
卫道观前礼耕堂潘宅拍记:
西落(尖兵采自2009-2-22):因已于早年从潘家剥离,此路建筑现带有门厅。从改建年月来说,这路建筑最大一次修缮极可能就是在光绪年间。现门厅较为完整。门厅后似无门楼痕迹,天井内石板多为原物,保存较好。轿厅与现门厅感觉并不处于一条中轴线上,轿厅全封闭,以作为住宅用。厅西为备弄,所有侧面通路均大门紧闭,无人应门,故此无法进一步拍记。
中落:礼耕堂主体建筑,其中三进作为会所,并不开放。能参观的仅为第四进,往后五六进已被隔断,无法进入。
四进为堂楼,小院内存砖雕门楼一座,题额“旭丽风和”四字。只有见了这样的门楼,才能切实感受到富贵人家那种奢华,才能感受到大户人家那种处处讲究,乃至把功夫落在细微处,把吉利口彩和更美好的祝愿融进生活中,把这一切浓缩到极致的一种表达方式。
世人常说,砖雕门楼在苏州随处可见,也有人说苏州最精致的门楼在网师园。而参看协会中“东海浪”老师付出辛劳,为苏州门楼留存的那些图片资料,以及平时自己的积累,我想说,在乾隆这个年份段中,论构思精巧、论手艺细致、还是论工艺复杂,也许这座“旭丽风和”门楼,当可为内中翘楚!
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镂雕的花卉,可细细参看,此门楼着实极有看头!门楼整体做成了硬山式样,这是苏州宅院砖雕门楼的常见形式。但是门楼山面竟然有博风,且从上至下雕有:柿子灵芝(事事如意)、灵芝(如意)、荷花(和美连理),下坊部分的竹桃花饰或许是君子长寿的意思,其上挂着两只开口的石榴,自然就是多子多孙了。
看正面,顶部左右脊饰似为蝙蝠仙桃流云的灰塑,完整未损坏,估计是福寿如意的意思。檐下为六朵双跳带枫拱的牌科,牌科每个部件均饰回纹,可惜的是六个牌科中仅东起二三两个牌科尚存枫拱,枫拱饰花,分别为仙桃及灵芝。牌科间的纹饰无法辨别。上坊、下坊、兜肚等处的均采用立体镂雕工艺,主要纹饰多为中国工笔画技法下的花卉形象,形神兼备。上坊中部为百花之魁的牡丹,有花开富贵的含义。用在“富潘”的宅院之内,真是在形象贴切不过了。两边辅衬的兰菊、萱草佛手、竹菊丹桂等小品花饰,同样精细舒展。左右兜肚以回纹饰作框,分别饰菊花小品,清新秀丽。字牌上的“旭丽风和”四字仅仅依稀可辩,而落款等同样相当重要的文字已经没有痕迹,相当可惜。其上间杂小花的回纹挂落也残缺不全了。门楼下束腰带有纹饰,下坊则同样饰满花卉。中部牡丹,左为菊花桃花,右为玉兰桂花(金玉满堂),美轮美奂!另有一处比较容易忽略的就是左右垂花(右垂花已毁),垂花上部各有一只相当逼真的砖雕蟾蜍,垂花本体则演化成一支下垂的梅花,非常细腻。(南京友人“老扁”,在见此精美门楼后,连呼漂亮,甚至还带出了南京附近的口头禅“一比刁早”,自然知道这是一个把物体事件升华到出乎想象、无法形容的形容词。呵呵,题外话!)
四进庭院内植有芭蕉、爬山虎等植物,天井内石板比较完整。庭院主体建筑是座面阔五间带两厢的堂楼。明间次间均宫式长窗,但裙板无饰,东西两间为半窗,已毁。堂楼带有雀宿檐,且有楼下双轩,南侧一支香轩,扁做船篷轩紧贴,板壁屏门完整。但是堂楼下部为各家公共厨房,梁架烟熏火燎,油腻不堪,花饰已难辨清,厢房内均有长窗为门。
正路之东有两路,以备弄为界。
东部两落:
实际上,由于解放前的火灾、70年代的拆建、后期的搭建,东部两落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有的屋门紧闭无法入内,所以,东部也仅仅看到了两个天井庭院。
紧邻正路的那一路基本未曾拍记到东西,仅仅拍到了部分火灾遗迹。据资料记载,“与东备弄一弄相隔,和大厅并行处,原来建有一座两层的花厅,名叫"半砚斋",它面阔10.77米,进深12.8米,内横纱槅,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较大,用作会客和小型演出。后部较小,专供小憩或读书之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评弹名家周玉泉、徐云志、严雪亭,苏滩艺人沈金根以及 古彩戏法等都曾在厅内演出。花厅上层为库房。厅南有"对照楼",两者以厢楼相连为走马楼。厅后有小天井,卵石花街铺地。可惜,半砚斋和对照楼在1945年除夕因失火被毁,至今只能看到残留的山墙和地基了。”
东首第一路拍记到两进。
东首第一路第三进和第四进,承蒙潘氏后裔带领才有幸一度风采。第三进进门就是一座双面门楼,门楼的雕刻同样精致,但是比起正路第四进的门楼雕刻,那么这个门楼不论南北双面,各方面都不能与之相较。略想也就释然了,毕竟这里并非整座建筑的主要部分。听潘家老太太言,此地两进偏东,原先就是女眷的驻地,建筑的规格上要略低一些。
三进门楼面南端,上下坊和兜肚均采用花纹装饰,上坊及字牌的挂落大多损毁。字牌仅后两字“流霞”能辨识。门楼面北端主要装饰也是以花纹为主,左右兜肚分别是石榴和寿桃为花饰。个人感觉有特色的是门楼的六朵牌科,是用花纹装饰成型而非砖砌。门楼下坊中部略有风化。字牌“金昭玉粹”四字,意为金玉明美。擅自揣摩,也许建造宅子之时,已是决定此地居女眷,故此“金昭玉粹”也就正好引申为这里将是花样风景,或也可引申为,主人盼望此地诞生的都会是麒麟儿。字牌为行楷墨色,惜年份落款已不能辨识。
三进堂楼为三间面阔,二层次间半窗已均被改建成塑钢。一二层之间屋檐的砖饰尚完整。
四进也有一座门楼,字牌名为“敷藻如江”,按照字面,可能是希望后人能作锦绣文章,文思泉涌,不论平时还是科考,都能做到华彩文字的铺叙如同江水连绵不绝。落款者名蒋宗城,查了下资料,手头能够找到的,只有嘉庆年间著《葬经》的蒋国,此人字宗城,为堪舆大师。如果按照这个资料,一是年份可能对不上,门楼字牌题于乾隆已卯(1759年),比《葬经》编著早好几十年。还有,一般来说,题写字牌,以官吏、书画名家、名人为佳,所以到底这个蒋宗城是谁,现在查不到。门楼上坊素面,挂落已毁。个人感觉门楼最漂亮的是下坊左右的两束菊花,自然秀丽。对比乾隆已卯的年份,再联想正路中乾隆丁未的年号,猜想可能这宅子原先就有,是潘家买下后未改动,或是潘家的旧宅,正路才是扩建而成。这些猜想,只能有待向精熟潘家历史的潘氏后裔或者学者去证实了。
院内堂楼五间面阔,除了整体梁架结构外,上下两层的长窗等构件变动较大,下层东西两间已被封闭,上层西次间被封闭。而改造的下水管通向二层时,毁坏了两层间装饰的雕有花饰的束腰。
遗憾:
1. 正路前三进未能目睹风采
2. 西路残存的庭院未能进入
3. 东路花园遗迹没能找到
4. 东路“稼秣堂”及“艺苑□芳”门楼未能拍记
5. 北部楠木鸳鸯厅未找到
希望能有机会全方位对潘宅进行详细拍记。
待续
随拍:
博客评论列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