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太阴脾经

 网农田 2011-04-22



四、足太阴脾经

 

脾主运化,五行属土,开窍于口。脾与胃相表里,脾经与肺经是同名经。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成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能量。当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供应到全身各处,疾病便无藏身之地。治愈疾病的过程,就是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的过程。脾正具备了生成和运送气血这两大功效。此外,脾还可以调控人体水液的代谢,如果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体内就会有湿浊生成,而湿浊正是许多疾病滋生的土壤,所以说,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让脾强壮起来。(小腿部经络都在小腿内侧胫骨边缘,常按揉可治疗痛风)。
脾经循行图:始于足大趾隐白穴,结束于腋下侧肋大包穴,在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左右各21个穴位。
1.隐白(井木穴):足大趾甲根内侧(即远离第二趾的一侧),通常用艾炙的方法,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此穴最善止血,像鼻出血、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痛经、崩漏等都可选用此穴。
2.大都(荥火穴):足大趾第一个关节后外侧凹陷中
火生土,此穴是本经母穴,善治脾虚,如大便无力、缺钙引起的腰痛和腿抽筋;荥主身热,对心中有火、食欲不振也有疗效。
3.太白(俞土穴):大都往上,贴着足大趾第二个关节(最凸处大骨头)后的骨缝里。阴经是以俞代原,所以太白也是脾经的原穴(原即源头)。一、土经土穴,因此为健脾要穴,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二、可止腹泻,可通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三、调控血糖,高可降,低可升。四、土生金,此穴可通过脾来补肺,健脾功效等同于山药薏米粥。
4.公孙(络穴):用大拇指沿太白轻轻往上滑,感觉有一个壳头,壳住你的大拇指了,即是。
一、公孙穴运通十二脉,将脏腑气血灌注四肢末端,此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公孙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孕、崩漏。二、此穴是脾经络穴,脾胃相表里,所以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消化不良、胃痛、胃胀、胃下垂,都可按摩公孙取效(可促进肠蠕动),就连胃经的头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三、此穴还能治高血、心脏憋闷喘不上气(进食过多引起的)、手麻、腰痛,真是无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经内关穴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5.商丘(经金穴):在内踝尖前缘偏下一点。商丘最善消炎,是人体自带的药库,尤善消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又是土经金穴,土生金,可以通过补脾而健肺。
6.三阴交:脚内踝尖上四指,胫骨内侧边缘。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汇之处,是人体重要穴位之一,以一穴而善治三经之病:一、是泌尿、生殖病专穴,善治多种妇科男科疾病,尤善消炎。二、双向调节人体胖瘦,可减肥或增肥,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良效。三、治疗冷症(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和更年期综合症。
7.地机(郄穴):三阴交与阴陵泉连线上,阳陵泉下3寸。是治疗糖尿病的必选穴。
8.阴陵泉(合水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膝盖内侧腿骨较凹处往上,骨内侧边缘)。此穴专祛人体湿毒。
9.血海:手指朝向身体,左掌心扶在右膝盖上,大拇指的位置(在膝盖内侧,髌骨内上缘2寸)。男子以气为根,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穴是妇科最常用的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还是贫血,血不下行,都可选用此穴。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取艾条灸此穴2分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手少阴心经
心与小肠相表里,五行属火,开窍于舌,心经与肾经是同名经。中医讲“心主神明,魂魄意志,皆为其统”,当我们在自己的“手少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条经对调节我们的情志有巨大的作用。养生必须养心,如果心神混乱,却想身体健康,根本是不可能的。《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按摩心经,就是最好的药、最纯的酒,可以调节心理,安定神志,解决心理、思虑、神志、睡眠等方面的问题。
心经循行图:由腋窝走手,起始于腋窝中的极泉穴,结束于小手指的少冲穴。左右各9个穴位。
1.极泉:腋窝中点部位,腋动脉搏动处。
可以调节心律,探知心血管方面的问题,预防心血管早期疾病,还可以治疗两肋疼、劳损性肩周炎。用大拇指点按该穴,再采用拨的方法。
2. 少海(合水穴):曲肘,横纹内侧端边缘处。
合主逆气而泄,合穴治脏腑,此穴可调节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律,降低血压。拨动此穴还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
3.灵道(经金穴):掌面腕横纹靠小拇指侧(尺侧)上1.5寸。
经主喘咳寒热,此穴防治心脏早搏、慢性心脏病,减缓心律,平静心神。
4.阴郄(郄穴):掌面腕横纹尺侧上0.5寸。治五心烦热,小便频数。
5.神门(俞土穴):掌面腕横纹上,尺侧凹陷处,此穴也是心经的原穴。
俞主体重节痛,一、泻心火,安定心神,增强睡眠。二、增强胃动力,促进消化。三、预防老年痴呆。四、防晕车。五、增强通便能力。
6.少府(荥火穴):掌中感情线与无名指相交处,握拳小指尖处。
一、荥主身热,此穴调节一切湿热症、火症: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治疗女性阴道瘙痒、男性阴囊湿疹。二、直接调节心脏,主治先天性心脏病。三、防治暴喑,中风说不出话。
7.少冲(井木穴):小指甲根内侧(靠近无名指侧)。防治急症,如发烧、癫狂、昏厥,可开窍醒神,通常用三棱针刺后挤一滴血。
六、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与心相表里,五行属火,小肠经与膀胱经是同名经。《内经》上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就是指小肠能够将胃输送来的食物,进行加工,分清泌浊,清者化生成气血津液,给全身供应营养,中医叫“运化精微”;浊者通过大肠、膀胱以二便的形式排出,中医叫“排泄糟粕”。小肠的这种功能决定了小肠经的治疗范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经、乳汁、白带、精液、胃液以及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凡与“液”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先从小肠经来寻找办法。比如产后乳汁不下或量少清稀,通常是小肠经的经络堵塞不通,我们在培补气血的同时(如吃猪蹄和鲫鱼汤),刺激小肠经的相关穴位即可促进乳汁的分泌。天天守在电脑旁的朋友们通常都会肩膀酸痛。有的人站起身活动一下,很快就恢复如常;而另一些人则会日渐加重,先是后背痛,然后脖子也不能转侧,手还发麻。出现这些症状的部位正是小肠经的走向:从脖子到肩膀,再从胳膊到小手指。这种情况其实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虚弱。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这种表里关系是通过经络的通道(络穴)联系起来的。如果心脏有问题,在最初的时候,小肠经就先有征兆了:肩膀开始只是酸,酸是因为气血不足了;然后是酸痛,酸痛是因为血液流动缓慢而瘀滞,不通则痛;再后来会变得僵硬而疼痛,因为长期固定姿势又缺少运动,会加重血液的瘀滞,如果心脏持续地供血不足,肌肉、筋膜就会变得僵硬,缺乏气血供养的肩膀就像缺水少粮的边关军队,抵御不住外界风寒的侵袭。如果此时睡觉偶遇风寒,就会落枕。其实这落枕早已酝酿多时了,风只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小肠经循行图:由手走头,起始于小手指的少泽,结束于耳旁的听宫。左右各19个穴位。
1.少泽(井金穴):小指甲根外侧(远离无名指侧)。
治热症,如咽喉痛、发烧、牙肿。井穴用刺血的方法疗效较好。
2.后溪(俞木穴):在掌横纹(事业线)小指外侧最末端凹陷处。俞主体重节痛,此穴可治疗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后溪是八脉交会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所以又治后头痛、颈椎病并调节神志、记忆力。此穴还有个特殊功效,就是治疗麦粒肿,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麦粒大的艾柱,用凡士林粘在后溪穴点燃,通常连灸三柱就会有效,病在左取右后溪,病在右取左后溪。灸后一天,麦粒肿通常可自行消退。
3.养老穴:掌心向下平放,另一手食指按住手背上的高骨头(尺骨茎突),然后再将掌心面向自己胸口,发现食指已经按在骨缝中了,即是此穴。
此穴对许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治疗眼睛昏花、眼睑下垂、耳聋耳鸣、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步沉重,此外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是一个长寿大穴。
4.支正(络穴):在养老穴直上4寸处。有“支持正气”之意。支正是小肠经和心经之间的络穴,它可以从心脏吸取血液和能量,来冲击小肠经,化解体内由痰湿所形成的赘生物。所以此穴专门治疗人体赘生物,如瘊子、扁平疣、脂肪瘤。《景岳全书》上说:“正虚则血气不行,大则为疣,小则为痂疥之类,用灸法常效验。”用艾柱每日灸5柱,可连灸一周。这个穴提醒我们思考,小肠的功能是否会影响疣赘之物的生成。
5.小海(合土穴):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踝之间,用手一拨动,手指就会发麻。此穴是金经土穴,土生金,可加强心脏的力量,调节小肠功能,增强消化能力。它又是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可去除人体燥火,如上火引起的牙痛、脸肿、耳鸣等。
6.天宗:后背肩胛骨中央的凹陷处。防治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7.天窗:耳垂后往下,约与喉结处相平。
俗话说:“打开天窗说亮话。”“天”指头部,“窗”指孔窍。此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肩膀顿时会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经常守在电脑桌旁的朋友,若能经常按按此穴,自会获益良多。
8.听宫:耳洞前,张口凹陷处。治耳部疾病、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七、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与肾相表里,五行属水,膀胱经与小肠经是同名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欲驱体内之毒,膀胱经必须畅通无阻。膀胱经从头到脚,贯穿整个后背,是人体中投入兵力最多的经络。膀胱经的穴位因为多在背部,自己不好寻找和操作,所以不用记得太多,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后侧(承扶到委中),就是最好的膀胱经锻炼法:此段有两条膀胱经通过,聚毒最多,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淤积肿物;若此处常通,则癌症不生,恶疾难成。有的人臀部及腿后侧极为僵硬,更需要经常敲打,敲到肌肉松软有弹性,这样最有利于排出体内湿毒。膀胱经有许多俞穴,如肺俞、肝俞、肾俞等。俞即通道,俞穴可以直接与相关的脏腑相通,通常我们的脏腑有了问题的时候,相应的俞穴就会经常疼痛或感觉沉重,这是身体提前给我们发出的信号,这时我们就要多加关注了:如咳嗽,可以点按肺俞和旁边的魄户;同样,胃痛要点按胃俞和胃仓;心血管的问题,要关注厥阴俞和膏肓穴。总之,早期轻浅的问题可以采用拔罐、刮痧、按摩,虚寒体质的用艾灸更佳,如果情况没有改善,还是要及早去医院检查才是明智之举。
膀胱经循行图:由头走脚,起始于眼内眦的睛明,结束于足小趾处的至阴,在脊椎左右各两条,一条旁开1.5寸,一条旁开3寸,左右各67个穴位。
1.睛明:两眼头,鼻根部。预防近视和眼部疲劳。
2.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3.肾俞:站立,胳膊自然下垂,脊柱旁开1.5寸与肘尖齐平处。是治疗腰痛的要穴。
4.委中(合土穴):膝盖后窝正中。“腰背委中求”,此穴既是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的要穴,也是人体排毒的重要出口,还可用刺血疗法释放毒素。
5.承山:小腿肚绷紧时,腿肚正中央凹陷处。专治腰腿痛和痔疾。
6.飞扬:承山穴向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两横指。主治慢性腰痛。
7.昆仑(经火穴):足外踝尖后侧凹陷处,这个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降低血压,促进大肠蠕动,治疗便秘,对头痛、腰痛、足跟痛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拔罐降压效果最佳(可在做“金鸡独立”的同时拔罐。“金鸡独立”即闭目,用一只脚站立)。点按昆仑穴有催产之功,所以孕妇禁用。
8.申脉:足外踝骨下方,骨边缘凹陷处。对治疗胯骨两边的腰痛效果明显。

9.金门(郄穴):约在申脉下2指再往前3指。郄穴治急症,此穴是治疗急性腰扭伤、急性头痛的要穴。该穴很深,要用指节点按。

 



八、足少阴肾经
肾与膀胱相表里,五行属水,开窍与耳,肾经与心经是同名经。肾是先天之本,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本钱。若想提高生活质量,让身体从温饱进入小康,那就必须把肾经锻炼强壮。如果没有先天的厚赠,就更需要后天的培补,否则,人过中年便注定要每况愈下,衰老之态势不可挡。身体需要运动,经络也需要锻炼,经络是修复身体器官损伤的无形助手和忠实保镖。人体器官就像天天运转的机器,是很容易磨损的,但是只要我们经常保养它,我们的身体就能够日久弥新,甚至脱胎换骨,因为我们改变了遗传留给我们身体发展的惯性轨道,激发了每个人身心固有的巨大潜能,大自然赐予了我们每个人强大的自愈能力,就看你有没有去挖掘和把握了。
肾经循行图:由脚走头,起始与涌泉,结束于俞府,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左右各27个穴位。
1.涌泉(井木穴):前脚掌下凹陷处。自古就有临睡前搓脚心百次可延年益寿的说法,但按摩此穴有个前提,就是稍用力此穴即痛感明显者适宜,若使很大力而痛感不显,或此穴处皮肤无弹性,一按便深陷不起的,不可用按摩法,会使肾气更为虚弱,可用敷药法(有专家建议此穴不宜艾灸,可作为参考)。涌泉穴的功效是引气血下行,治疗高血压、鼻出血、头目胀痛、哮喘等气血上逆的症状。此穴敷药效果最好,比如高血压患者可取中药吴茱萸25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敷于涌泉穴,用纱布包裹,通常20小时左右血压开始下降,且有持续效果,重症者可多用几次(平时配合金鸡独立法效果更佳);鼻出血则敷大蒜泥,左侧流血敷左脚心,右侧流血敷右脚心,两鼻孔俱出血俱贴之,有立即止血之效,此法还可醒神通窍,以治疗慢性鼻炎。
2.太溪(俞土穴):脚内踝后侧凹陷中。
阴经以俞代原,太溪也是肾经的原穴,是一个大补穴,凡是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耳聋耳鸣、牙齿松动、肾虚脱发、遗精遗尿、哮喘、高血压、假性近视、足跟痛、妇女习惯性流产等等诸症,都可通过刺激这个穴看到明显的效果。此穴着重于培补,且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合任何体质。
3.大钟(络穴):太溪靠后一点。治疗慢性疾病,本脏以外循经走向联络到其他经上的问题都可治疗。
4.照海:足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此穴是治疗眼疾的要穴,也是治疗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鼻咽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此穴还有很好的安神镇定之功,配合膀胱经的申脉穴,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效果极佳。还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足内翻。另外,此穴还可利尿消肿,可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5.复溜(经金穴):太溪直上约两指。一、复溜就是让血液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此穴治疗瘀血和炎症效果最好,能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去腐生肌,可治疗气血瘀阻引起的慢性腰痛、膝痛、生殖及泌尿系统炎症、月经不下、溃疡伤口不愈等。二、复溜是金穴,肾经属水,此穴是本经母穴,既能生肾水(金生水),又能平抑肝火(金克木),所以此穴滋肾阴的效果极好,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的患者又多了件宝贝,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6.阴谷(合水穴):紧挨着膀胱经的委中穴,在最边上的内窝中。阴谷是肾经最重要的一个穴,可利尿去湿,增强肾功能。合穴治脏腑,此穴又可治疗肾脏及肾经的主要疾病(着重于消除症状)。
7.俞府:胸中线旁开两寸(三指),锁骨正下方,可调动肾经的气血往上,治疗呃逆、梅核气。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五行属火,与肝经是同名经。要想深入地学习经络,就要先学会观察经络的走向。经络的走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标有穴位的主经,还有一个是在经络图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如《灵枢》上说心包经的走向“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隔,历络三焦(指整个腹腔)。”我们仅从图上看,心包经是不经过膈肌、上腹、中腹、下腹部的,所以“下隔,历络三焦”就是心包经的暗行之路,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心包经主治“手心发热,心跳不安,胸闷心烦,嬉笑不休,臂肘屈伸不利”,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与心脏、心血管有关的疾患。
心包经循行图:由胸走手,起始于天池,结束于中指的中冲。左右各9个穴位,手部经络都在手臂内侧中央。心包经刺激左侧经络最迅捷(心脏在左侧)。
1.天泉:臂内侧腋横纹下两寸。治疗胸闷、心悸、突然害怕等。
2.曲泽(合水穴):在肘横纹中央,稍偏小拇指侧。曲代表肝的意思,泽是滋润的意思,所以这个穴有滋养肝脏的功效。曲泽是合穴,属水,水生木,水克火,所以此穴可缓解木旺强直,肝火过盛之症。善治痉挛肌肉收缩、手足抽搐以及心胸烦热憋闷、头晕脑胀等“肝风内动”之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高血压等。
3.郄门(郄穴):腕横纹上5寸。此穴是郄穴,每条经都有一个郄穴,用来治疗急症。郄门治疗突发性的心绞痛,可用于急救:右手大拇指按住该穴,同时左手作顺时针旋转,能即时缓解心绞痛。此穴最好平日就多揉,不要非等到急性发作时再去找,那时恐怕想揉也没有力气了。
4.内关: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是个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双向调节心律,治疗因心理压力大而引起的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晕车;与脾经络穴公孙合用还可治疗慢性肠炎。
5.大陵(俞土穴):腕横纹中央向上一点。一、此穴属土,心包属火,火生土,可见,大陵为健脾要穴。大陵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最能泻火祛湿,火生土则火自少,脾土多则湿自消,自身能量转化,最是自然之道。二、俞主体重节痛,此穴可治疗压力引起的头痛。
6.劳宫(荥火穴):手心正中,握拳中指尖处。可直接补养心脏,且补养的速度极快。
7.中冲(井木穴):中指末节尖端中央。泻心火的要穴,可治口疮。
天泉穴下四指的位置,虽然不是穴位,但心脏不好的人应经常按摩。
推“天河水”:“天河水”是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一段,由劳宫穴推到曲泽穴,每次约推300下。可解内热,小孩因内热发烧不出汗、或夜里睡眠不好出汗多;**烦躁推“天河水”均有缓解作用。
弹弓手(中指),可以选用两个穴位——郄门和内关,哪个穴敏感就多按哪个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体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归于下焦。“上焦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分清泌浊,其治在脐下。三焦经与心包经相表里,五行属火,与胆经是同名经。所以肝胆郁结的“火气”也常常会由三焦经而出,于是三焦经便成了身体的“出气筒”。《难经》云:“三焦者,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灵枢》上说三焦经:“主气所生病者”,这种“气”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内分泌功能。三焦经直通头面,它的终点叫丝竹空,正好在我们长鱼尾纹的地方,而且很多女性这个地方最易长斑,所以刺激三焦经可以减少鱼尾纹、防止长斑,并能缓解头痛脸肿、咽肿喉痛、眼睛红赤等头部和面部的症状;此经围绕着耳朵转了大半圈,所以耳聋、耳鸣、耳痛都可以通过刺激本经穴位得到缓解;此经从脖子侧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肠经的前面,所以和小肠经合治肩膀痛、颈部淋巴结炎、甲状腺肿等发生在颈部的疾病;此经顺肩膀而下行到臂后侧,因而又治疗肩周炎,再下行通过肘、臂、腕,那么网球肘、腱鞘炎也都是三焦经的适应症。此外,打通三焦经,可疏泄人体“火气”,缓解焦虑不安等与情志有关的症状,调节内分泌,预防更年期综合症,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特效(三焦经按揉右侧效果更好)。
三焦经循行图:由手走头,起始与无名指的关冲,结束于眼部的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位。
1.关冲(井金穴):无名指指甲根靠小指侧,这个穴位要用指节来硌,有防晕车的效果。
2.液门(荥水穴):无名指、小指交界处,靠无名指侧骨缝中。荥主身热,此穴最善治津液亏少之症,如口干舌燥、眼涩无泪、夜间口渴;还能解头面烘热、头痛目赤、咽痛、齿龈肿痛、暴怒引发的耳聋诸症;此穴还善治手臂红肿、烦躁不眠、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疲劳诸症。
3.中渚(俞木穴):无名指与小指指缝向下约1寸凹陷处。俞主体重节痛,木气通于肝,肝主筋,所以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经痛,都是中渚穴的适应症。此穴还可治偏头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体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脚抽筋、脸抽眼跳等肝风内动之症,都可掐按中渚来调治。
4.阳池:手背腕关节处,前对中指、无名指缝。刺激阳池能激发人体阳气,对身体虚寒怕冷有缓解作用。
5.外关(络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与正面内关穴(心包经)相对。一、外关即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胸中郁结之气可由此排出,外感风寒或风热可由此消散。此穴络心包经,因此外关可以引心包经血液以通经活络,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结膜炎。二、此穴更善调情志病,与胆经阳陵泉同用,有逍遥丸之效。与胆经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汤之功。三、此穴还能疏肝利胆,散郁解忧,可治月经不调、心烦头痛、厌食口苦、胸肋胀满、五心烦热、失眠急躁之症。四、若脚踝扭伤,用力点按外关穴,可即时缓解症状。五、平时多揉外关穴,还可以防治太阳穴附近长黄褐斑和鱼尾纹,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视。总之,外关功效众多,又是防衰老的要穴,不可小视。
6.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治疗“肋间神经痛”,俗称“岔气”最为特效。当岔气时,用拇指重力点按支沟穴,即时见效。同时还善治急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抽动症、便秘。
7.翳风:耳后根贴近耳垂部分。治耳聋、耳鸣,尤其对急性耳聋、耳鸣有很好的效果。肝火旺盛揉翳风效果好。
8.丝竹空:眉毛尾凹陷处,防治黄褐斑、鱼尾纹的产生。


十一、足少阳胆经
    胆与肝相表里,五行属木,胆经与三焦经是同名经。如何改善肝胆的功能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敲胆经健身法(敲胆经先从右边开始敲,因为肝胆在人体右侧)。由于肝胆是表里相通的脏腑,肝经的浊气毒素会排泄到胆经以缓解自身的压力,而胆经与外界并无直接的通道,所以其浊气需借肠道而出。有人敲胆经后排气多了,大便也色深味重了,便是肝胆之毒素从肠道排出了。也有些人敲完胆经以后头昏脑胀、失眠多梦,这多是因胆经之浊气没能从肠道及时排出,而循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上于头面所致。这时只要拨动胆经的阳陵泉,让电麻的感觉传导到脚趾,同时点揉右侧三焦经的支沟穴,不适症状会明显改善。敲胆经能增加胆经的气血流量,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消化排毒,更主要的是能及时缓解肝脏的郁结,调节心理平衡,解决诸多身心病造成的亚健康问题,让你更加自信、更加果敢。
胆经循行图:由头走脚,起始于外眼角旁的瞳子髎,结束于脚四趾趾甲外侧的足窍阴。左右各44个穴位。
1.瞳子:眼尾与眉尾延长线交界处。主治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有治疗作用。
2.率谷: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略微凹陷。治疗偏头痛。
3.风池:此穴在后颈部,枕骨之下靠近发际边缘,约与耳垂齐平。一、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就无处藏身了。风邪,含义很广:感冒是“受了风寒”;头痛头晕称为“头风”;突然起了疹子,俗称“风疙瘩”;脑血栓被称为“中风”等。再者,如出汗怕风,迎风流泪,凡是和风沾边的病症,都与这个穴位有关,所以常揉风池穴,便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二、头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鸣、牙痛、面部神经麻痹都可以通过刺激风池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视眼,此穴为特效穴。三、此穴还是奇经八脉的阳跷脉的终止穴,阳跷脉起于足跟,主管下肢运动,所以风池还是治疗足跟痛的要穴。按揉此穴要用拇指或食、中、无名三指向鼻根方向用力点按,闭眼效果更佳。通常按此穴一分钟,马上会感到眼睛明亮,神清气爽。
4.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右手搭在左肩上,右手大拇指贴着脖子,手弯成弓形,中指的位置即是)。“井”字,从字型可以看出其“四通八达”之象,其意正是如此。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对偏头痛、眼痛、胃脘痛、乳房疼痛等上半身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另外,肩井善治牙疼,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还有,拿捏肩井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上病下治”,若能同时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5.京门:身体侧面偏后一点的肋骨边缘,在肋骨与肉交界之处。此穴是肾经的发源地,刺激京门能起到调节肾气的功效,对肾虚、腰痛有缓解作用。
6.带脉(穴):手贴在脸上,肘尖下三寸与肚脐眼齐平处。
人体除了有十二经脉,还有奇经八脉,带脉(经脉)就是奇经八脉之一,有“总束诸脉”的作用。人体其他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唯有带脉在腰腹处横向环绕一圈,好像把纵向的经脉用一根绳子系住一样,带脉上的三个穴位“带脉”(此穴与经同名也叫带脉)、“五枢”、“维道”又全压在胆经上,所以敲打带脉(穴)附近的整个区域,包含京门穴与章门穴(章门穴约与京门穴齐平,并靠前四寸),有同于敲胆经之妙,可以解决诸经在腰腹处出现的问题,如郁结气滞、瘀血堵塞、便秘、肥胖。敲带脉还能治疗妇科病,有调经止带及疏肝行滞的作用,同时也是治疗各种疝气疾患的必选经脉。
7.风市:站立,手臂自然下垂,中指尖处。风市是风邪的市场,此穴对各种风症、拘挛有缓解作用;而且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一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风市对三叉神经痛也有辅助疗效。在此穴刮痧,还有祛风止痒之功效,可治疗一切斑疹、疔疮、皮肤瘙痒等皮肤症。
8.中渎:在风市下2寸。中,指中焦(包括脾胃肝胆);渎,本来是污水沟的意思。中渎,即中焦的排污通道。中焦只有一个地方常堵塞瘀滞,那就是胆囊及胆管。所以中渎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及胆绞痛的要穴。其实敲大腿上的胆经部分,主要就是敲击风市与中渎,此处肌肉较厚,穴位较深,建议用四指关节尖来敲,效果更佳。
9.阳陵泉(合土穴):膝盖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此穴采用拨动的方法,可产生电麻感,传到脚外侧。一、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善治胆囊之病,对嘴苦之症有特效;尤善疏肝解郁,与肝经“太冲”合用,功效更为明显。二、该穴为筋之会穴,凡与人体的筋有关的病症,皆可通过刺激此穴来改善,如小儿抽动症、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等。三、此穴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调和肝脾。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经属木,气通于肝,合穴属土,血贯于脾,此穴正为调节肝脾功能之枢纽。对于妇女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甚至更年期综合症,拨动刺激阳陵泉,总能解纷扰于乱世,化干戈为玉帛。
10.光明:外踝尖上5寸。治眼疾,如老花眼,可使眼睛明亮。
11.悬钟:外踝尖上3寸。善治落枕、颈椎病。
12.丘墟:本经原穴,在足外踝尖前下方凹陷处。可治疗和预防腿脚抽筋、经常崴脚的症状。对治疗肢体及脏腑的各种炎症亦有很好的效果。
13.足临泣(俞木穴):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善治头痛、晕眩。此穴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亦善治各种妇科病,如乳腺炎、月经不调等。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与胆相表里,五行属木,肝开窍于目,肝经与心包经是同名经。在中医里面,肝被比作是刚直不阿的将军,“肝为刚脏,不受怫郁”,是说这个脏器阳气是很足的,火气是很大的,是不能够被压抑的。肝主疏泄,可抒发宣泄情;主藏血,能储藏不用的血液。“肝主筋,易生内风”,那些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通常都是手脚拘挛,俗话说,就是筋抽在一起了,这就证明肝已受伤了。“肝开窍于目”,是说眼睛的问题主要是由肝来决定的:肝血不足眼睛就酸涩,视物不清了;肝火太旺,眼睛就胀痛发红。
肝经循行图:由足走胸,整条经循着大腿内侧直接上胸,起始于足大趾外侧的大敦,结束于乳下1.5寸的期门,左右各14个穴位。
1.大敦(井木穴):足大趾趾甲角外侧(靠小脚趾侧)。
古代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此穴为木经木穴,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同时还是治疗男性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病在脏者取之井”,若为慢性肝病,此穴更是必不可少的治疗与保健要穴。

2.
行间(荥火穴)
在足大趾、次趾趾缝端。

行间属火,为肝经子穴,荥主身热,此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掐此穴对眼睛胀痛尤其有效。“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此穴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此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配合太冲穴向行间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心脏(因为木生火)。
3.太冲(俞土穴)在行间上2寸,足大趾、次趾趾根骨头结合处的骨缝内。此穴是肝经的原穴,尤为重要:当我们感到头晕脑胀(如高血压),太冲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感到有气无力时,太冲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令我们神志安定;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会让我们心平气和。“肝藏魂”,有的人整天精神涣散,思想难以集中,就像丢了魂一样,这就是肝气虚弱造成的,还有人夜里总做噩梦,两三点钟便会相醒来,再难入睡,这都是肝脏郁结的浊气在作怪,太冲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发烧上火,太冲能发汗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太冲能改善,还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必选之穴。
4.中封(经金穴)在足内踝前1寸。
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封指“封藏”。封藏人体精血,使之不致轻易耗伤。肝藏血,肾藏精,中封就是保养人体精血之要穴,此穴是木经金穴,金克木,此穴本身就能抑制肝火过旺。金有肃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窍开则精窍闭”,正是治遗精病之妙法。若配合艾灸足三里,更善治脚软无力,步履艰难之症。
5.蠡沟: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此穴善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阴道瘙痒、月经不调、白带异常、月经湿疹、睾丸炎、膀胱炎等。
6.曲泉(合水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处。
一、此穴是木经水穴,水能生木,肝之虚症如:易倦乏力、心恐善惊、头胀眩晕、眼花目涩、阳痿早泄、血亏不孕都可用曲泉补之。二、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此穴最善治膝关节疼痛。三、治疗各种湿症: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四、曲泉也是降血压的要穴。
7.章门:屈臂,手贴在脸上,肘尖尽处。“章”古意指贵重的材料。此穴是连接五脏的门户,也是脾经的募穴,脾经的气血聚集于此。此穴是人体八大要穴之一,可调节五脏之间的平衡,疏肝健脾,防止妇科病,如乳腺增生等,并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减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