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来评课(1)期待中的阅读教学

 阿兵古 2011-04-26
我来评课(1)期待中的阅读教学
 发表于2010-11-05 09:30:44  

评朱水平(通州实验小学)老师的《渔歌子》和蒋菊香(三余小学)老师的《莫高窟》(1)

 

今天,一共看了朱水平主任和蒋菊香老师的两节课。虽然都是女教师,但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两节风格迥异的阅读课。风格迥异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教学文本是不一样的,一篇是传统文学经典宋词《渔歌子》,一篇是过多地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莫高窟》;二是两位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各具已见。

因为两节课存在着过多的不同点,所以我先想表明一下我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因为时间的问题,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我期待中的阅读教学,即“如品香茗”“如沐春风”“如临大海”。

如品香茗。首先指的是我们必须以一种虔诚的态度看待我们手上的教学文本,要将教学文本看成“香茗”。在现在,有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发现,现行的苏教版教材的选文,经典的文章少了,“泊来文”“篡改文”“政治文”多了,于是,我们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总喜欢对文本的“价值”产生怀疑,并将这种怀疑的态度带进教学。这是千万使不得的。我认为,相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典”,都值得他们去“读”或者是“读一读”。即便是在我们成人尤其是我们做教师的看来不是经典的,也应该带着我们的学生“仰视”文本。毕竟,相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也只在这样的学习中,才会识到很多早已约定俗成的字词、文章。因此,可以说,所有的文本在学生眼中都是“香茗”。正因为是“香茗”,所以要我们要让学生在品的过程中,能够闻到语言文字的“香”味儿,受到“文”“香”的熏陶,并能够将这样的香味儿带出课堂,走进生活,使得学生沐浴在语言文字的香味中,品尝到民族文化的精华,涵咏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实现自身的根性成长。

如沐春风。这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的氛围。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创设一种与文本教学相匹配的“语境”,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愉悦。这样的语境,应该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根据文本提供的特定的“境”或“域”,由教师掌控,通过多种维度的对话渠道,师生共同建构的一种符合语言文字、语言文化、课堂生态的生成性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共同享受着文本带给自身“语文生命”成长的惬意。这也就是说,理想的阅读教学,应该如同春风拂面一样,是有温度的,是能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更是有感情的。特别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不能在偏离教学文本固有的“情感基调”之外创设一种嬉笑无度、哗众取宠甚至脱离语言教学目标的“风”来。当然,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阅读教学一直处在沉闷、乏味、无聊乃至无趣的过程中,不仅仅没有能够让师生感受到学习母语带来的趣味,反而将原初对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好奇变成了一种负担。于是,许多的阅读课堂吹给我们的不是“人见人爱”的春风,而是“人见人怕”的西北风。因此,我们更希望看到师生徜徉其中、陶醉其中、悠然自得、诗意成长的阅读教学。

如临大海。我们常说,知识的海洋。其实,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带给学生的只是学科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将无限的知识穷尽给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还是必须将教材当作“例子”“引子”或者是“诱饵”,给学生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堂,不仅仅恒久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还是要不断地利用教师给予他们的外部刺激,结合学生学习的自我需求,一次又一次地将这种兴趣再次点燃。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我们所面对的文本,其内涵往往在作者阐述的历史意义之后,会随着时代的更迭与发展,生发出对“当下”更有价值的意义。这一种当下的意义,我们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穷其所有的,还必须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过去时”“现代时”,走向“将来时”。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面对文本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味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我们的引领下,胸襟变得更为豁达和开阔,心灵变得更加清灵和敞亮,目光变得更为清澈和深遂,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

“如品香茗、如沐春风、如临大海”,这可能是我对阅读教学的一种憧憬,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憧憬,所以,我更多的是站在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上来观课。因此,下面对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的点评,或许更多地会带上我个人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