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青花器釉有厚薄,为白色或青白色。常见闪青的白釉,在器底与足里折角处施釉较薄,尤有玻璃质感。彩器和仿成化青花的釉面,多为粉白细釉。康熙晚期那种如嫩竹一样的硬亮青釉,在雍正的彩器中也时有所见。白釉器釉面光细平润无皱纹,似永乐甜白釉面,但迎光透视胎体呈青白色。浆胎仿定釉粉白,凸釉不平,釉质疏松。 六、鉴定要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雋秀尔雅,小巧玲珑。典型器物很多,以盘、碗、杯、碗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新颖的造型颇多,特别是一些相类的器物,外形稍加变化,适度增减,即成一种风姿娉婷的新式样,以仿古名窑器为最。 3.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显厚重。 4.釉色品种繁多,历史文献所载有五十七种,与现有实物均能吻合。因此鉴定时,可将此类作品的时代定为雍正七年至十三年之间。 5.釉面有桔皮纹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青花器釉面亦有干净光润的一类,色调为青白或粉白。器口仿照康熙时加涂一层白釉的器物,有粉青釉、蓝釉、天蓝釉、仿哥釉的橄榄瓶、双耳瓶、太白樽、砚、洗、炉等。 6、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晕散的青花尤具仿宣德的效果,有意识地用笔重点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7、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琺瑯彩画面中所绘的人物景致,都明显缩小。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民窑中粉彩器粗细并存,大量制作,己取代清初以来五彩器的主导地位。 8.纹饰有工笔画的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支钉烧、裹足烧多种。底部有涂酱釉、蓝釉、黑釉、褐釉等多种装饰。仿古色釉器,其足际与釉面啣接露胎处有黑色的一环线。 10.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民窑器有的瓶、杯类,足部高深外撇,足里无釉,多有旋痕;马蹄折腰式盘、碗之类,不仅口面增大,器身较矮,而且足部也放宽大,端庄稳重,为一代之典型器物。仿宣德盘类的圈足多数为斜坡式,足脊外滚圆如“泥鳅背”状,修胎光滑洁净,偶有旋痕。瓶、盘类的砂底细腻光润。
黄釉青花釉里红——以黄釉或淡绿釉为地,绘青花或青花釉里红纹饰,形成新颖的品种。见有官、民窑的黄釉青花釉里红龙纹扁瓶、黄釉青花葫芦盘、折枝花卉肘子碗、高足碗等。 民国时有后加彩的伪作,所另黄釉中泛绿;后加淡绿釉者,绿釉施于碗边和底足边。所有后加彩器,釉面均可见黑色小星点杂斑,由此便可区分真伪。 豆青釉地或天蓝釉地青花釉里红——此类大多为民窑所制,器型多样,内容丰富,以大瓶为多见。有的以开光装饰。豆青釉地开光,多绘青花釉里红松鹿纹;蓝釉地开光也有绘青花釉里红松鹤等纹饰;蓝釉地人深有浅,浅者类似天蓝,其中釉面混浊的又有“砖蓝”之称。底足有的涂以黑褐色釉,有明显的切削痕;胎与釉相接的旋削处,釉边一线有细微的锯齿状痕。呈跳刀样。 署有乾隆五十七年款的豆青釉凸缠枝莲纹三乳足香炉,为乾隆时多见有器型,款识:“敬酬慈寶庵乾隆五十七年沐恩弟子七轩敬”,竖写于缠枝莲托的长牌框内。 青花胭脂紫(青花加紫)——为此时多见品种。通常是在青花器有花卉图案中,留出空白的花朵,用釉上胭脂紫彩描绘,组成完美的图案,也有的以单一紫彩描绘纹饰。见有官窑的大小瓶、樽、罐、鼎炉及花托、八宝等;民窑多为盖碗和盘。过去常把青花釉里红称为青花加紫,实则将青花胭脂紫冠以青花加紫之名,更为确切。 五彩——雍正时,五彩大部分由粉彩取代,从此五彩器数量减少,至乾隆时,仅见官窑的龙、凤碗和十二月令花卉杯。龙凤碗有色调较雍正时的浓艳,但胎体略见加重;花卉杯仅见绘梅花的一种,且不能成套。《清档》载,乾隆四年谕“五彩时令酒圆……。”所以此咱花卉杯传世品极少。 粉彩——乾隆时广泛制作,并有新的发展。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同学有加绘釉下青花的;或是琢器的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绘出粉彩纹饰,写有乾隆御题诗句。彩绘的人物、花卉、翎毛等,均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西方绘画技巧,勾染擦、浓淡分水,清新明艳,立体感强。 常见白地粉彩器,有百鹿樽、九桃天球瓶,九桃盘及三叶、婴戏碗等,其胎体较薄厚均匀,轻重适度;器型规整,比例协调;釉面匀净,釉色清白;色彩鲜亮,层次分明。百鹿樽的绘画尤为精细,纹饰构图严谨,山石层次清晰,动静各态生动传神。道光官窑及清末光绪有仿品,但后仿者只能摹其大概,绘画粗率,偷笔减意。 鉴别乾隆粉彩山水图案,可用百鹿樽真品上所绘的山石笔法和色彩作为依据,即便对方寸的绘画的小品也是如此。九桃天球瓶腹部较圆,纹饰的彩色能表现出深浅不一的多色阶,绘工细腻。此类真品较少,多见有是光绪时的仿品,其胎体厚薄不规,底部往往加厚,纹饰不清,款字写得过大。民国时还有后挂彩的九桃盘、碗与石榴花碗类。 色地粉彩开光器物,见有红、黄、紫、绿、蓝、金、粉等釉地,其色有深浅之分。有的器物在色地上用金彩勾画纹饰轮廓,绘工精细,其艺术效果并不亚于铜质琺瑯器。此类器常绘开光山水或对称的两写两画,琢器加饰有对称凤耳、如意耳等,器足及器里施豆辨绿釉,官窑多数为红彩款,也有的书青花或金彩款的。 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剔划出较浅的蔓草纹规矩图案的,称为“粉彩轧道工艺”,文献称之为“锦上添花”,其工艺复杂,难度较大,亦有精粗之分。乾隆及以后各朝,此类工艺极为流行。 粉彩器的制作有细腻与粗糙之分;过粉之器,一般称“糙粉彩”。民窑中有大量有糙粉彩瓶、罐、盘、碗、杯、碟等文具类。大件器物亦很多。制作细腻的,所绘人物神态飘逸潇洒。以各式盘、碗等餐具为主的轧道或色地开光粉彩器,俗称为“什锦”。 乾隆时有粉彩琢、圆器,有加施淡绿釉里及足底施绿釉的特点;其绿色浅淡,绿中闪黄,表面形成折光不强的小皱纹(并非桔皮纹),纹路协调,波浪匀净,极少剥落。器型规格大小悬殊。绿里粉彩中,以金线勾绘轮廓或口足涂金者,为精细之作,金水成色足、亮。以后嘉庆乃至清末各朝的绿里粉彩器,绿色深重,有的粗品几乎成了墨绿色,施釉较厚,釉面不匀,常有脱落,加绘金彩的,成色不足。 本世纪初,常见有将清代粉彩绿里器磨去绿底或官窑款识的特殊现象。对比,一说是“挖款充旧”;另一说则称此类器物乃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抢时流失民间者,因光绪时宫廷命端方、庆筱山查寻收另,有人怕隐匿不报而被治罪,故挖去官款。此种“闹官窑”的传说,尚未细究。其实,不仅是粉彩器,也不仅在乾隆一朝,其他品种(如青花,仿汝、官、哥釉等)及在其它朝代,同样也有“闹官窑”的事。当然,也不排除有意作伪,从此冒充古器的。 此外,乾隆时的天蓝、霁红、粉青、松石釉等一色釉器上,也常加绘粉彩纹饰,官、民窑皆有,器物亦有精粗之分。 斗彩——彩绘及制作工艺均精细,官、民窑琢、圆器为数不少,器型较大者有大天球瓶、鱼缸、大盘及多见有团菊花纹罐等,纹饰更趋图案化,往往对称或多方开光装饰,色彩淡雅,亦有浓艳有。画风严谨、规整。新创的加施粉彩与加金写满文或梵文的新工艺,将此时的斗彩器装饰得更加富丽堂皇。 仿明代成化的鸡缸杯等,色彩不及雍正的鲜嫩、透亮。画面除鸡雛外还有婴戏并附诗句,底部署“大清乾隆仿古”款,此类民国多有仿品。 斗彩加粉彩——仅此时新的装饰法。斗彩与粉彩合绘于一器,常用于人物的衣着和花卉,使艺术效果更加完美。见有婴戏小樽和玉壶春瓶,制作颇为精细。其后道光官窑也有此种装饰法,但多为文具类。 金、银彩——乾隆时官、民窑器中广泛应用,或涂饰金银釉;或以金彩描绘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或书写整篇词赋文章;或勾描轮廓线及施于口足;或用于款识等等。常见品种有粉彩、琺瑯彩、斗彩、古铜彩及粉青、冬青、紫釉、红釉、蓝釉、酱釉、抹红釉等。官窑窑变釉以金、银彩绘纹饰或题诗句的,皆为创新的精细之作。所兔崽子加金彩的器物不胜列举。如佛像、法轮、观音樽、锥把瓶、小瓶、小盒、碗、镂雕、雕塑等等。金色黄澄醒目,金碧辉煌,成色远胜过清代后期的,乾隆瓷这种不惜资财,体现了崇尚华贵艳丽的典型时代风尚。 琺瑯彩——乾隆琺瑯彩承袭雍正制作精美的基础,前期作品保与雍正器媲美,晚期则渐趋粗率,乃至停烧。常见器有胆瓶、玉壶春、葫芦瓶、盘口瓶、灯笼瓶、盘、碗、杯、盒及小品等。和粉彩器一样,此时以色地带开光的装饰大为流行,开光图案多绘花鸟、山水人物与西洋妇女等并多配有御题诗句。考诸文献,制作琺瑯彩瓷在北京有三处;一为故宫内“启祥宫”的“如意馆”;另为颐和园;再厲怡亲王府。其作品彩料透亮,纹饰清晰,尤其是人物面庞的点染具有西方油画“线法画”的立体效果。此类作品细腻典雅。俗称“古月轩”瓷,但《清档》及宫廷内并无此轩名称的记载;又传,因制瓷人姓胡而得名,查《清档》确载有制琺瑯彩料的著名工匠、吹釉人为胡大有者;近又见有文考证,称扬州有胡姓作烟壶人,也与此名有关。其为轩名,抑是姓名,至今无从释疑。不过,“古月轩”款多见于料质烟壶是,瓷器上少有。凡署此类款的,均为嘉庆、道光及以后民国时期所作。 清末民初竞相仿作琺瑯彩瓷,有的仿品甚至比真器还要精细,如所见绘有杏林春燕、春牛图、香妃戎装、乾隆射猎等内容的琺瑯彩瓶,往往不易辨认真假。 墨彩——继承了雍正时有清淡的色调,施彩浅淡,风格高雅,渲染描绘似水墨画,偶有如施珊瑚红彩的。精工细作的笔筒、瓶、盘、确定、套杯等,多绘博古花纹和山水人物图案。有的仿木釉、石釉涂于器物口边及近足处,或形成开光。当时西方订货不乏其数。民国时的仿作,胎质疏松,胎体轻薄,釉面光亮,彩色极浅。此类亦有后加彩的盘类。 绿彩——近似明代成化、弘治时绿彩器的色调,唯不显黄。其纹饰先以青花绘出,再填以绿彩,色泽明艳,清新悦目。此种装饰的盖罐,康熙时己有,但器型较小;乾隆时制作较多,并延续至道光时期。民国时后仿的绿彩龙纹罐,器型笨拙,胎体厚重。此品种的盘、碗类,自康熙始至清末各朝、型制均同。 黄釉的绿彩——为清代传统品种,乾隆时格守旧制,造型、图案都与康熙、雍正时相同。多见于瓶、罐、盘、碗类,其中又以绿彩云龙、团龙纹饰的盘和菊辨花口盘为最多;据《清档》载,此类盘仅乾隆二年命烧。 红彩——乾隆时广泛使用,分为礬红、油红等。色有深浅;深者施彩稍厚,光亮不足;浅者施彩极薄,光耀而柔和。红彩除单独使用外还普遍用于彩器中,如五彩、粉彩、斗彩、青花加红等。常见器有饰单色红彩花卉的甘露瓶、高足碗、龙纹小杯及青花加红彩九龙大盘等。其中,甘露瓶始烧于雍正朝、乾隆朝多见。民国仿品器型较大,釉面泛白而松软,红彩色重,呈黑红色。 洋彩——此类器物较为多见,纹饰题材广泛,其构图、施彩及绘画技巧皆源于西方图案。色泽艳丽,质感凝腻新颖醒目。见有以琺瑯彩和粉彩绘洋莲、宝相花、锦地纹的瓶、觚、罐、盒、盘、碗等。 古铜彩——为此时创新品种,从器型、釉面到细部装饰,都刻意摹仿古铜器。有的在与古铜色调相近的茶叶末釉地上凸印花纹和种耳饰,加红、蓝,甚至底足亦红、蓝、绿间杂的鏽斑花纹。精美之器还仿饰错金银工艺的也有的器型似汉代扁方壶、圆壶、觚、鼎炉、羊首三足洗等,釉面仿出土物的黑旧色。器型规整,比例协调,制作精细。足部处理细腻,多为黑色或酱黄我。底部刻篆六字款。或刻字饰金彩。 清末及民国时仿品,大都粗糙;釉面较厚,且有不平的波浪纹;仿古铜的底足较深,用粉、紫、蓝色涂于釉上代替鏽斑;足部处理粗率。仿品中,瓶、樽、炉、洗和十八罗汉塑像制作较精。 仿铜洒金——器型同于明、清时的铜质凤眼、虎眼、戟耳、乳足形香炉。以酱釉作地,或用金彩描绘纹饰,或以金箔撒满器身(明代宣德铜炉多用洒金片为饰),还有仿“造办处”黑铜开光錾花鏖金鼎盛和一类,器型圆润规整,十分逼真。官窑器底刻篆书款识。 天蓝釉——自康熙始,经雍正、乾隆各朝,色泽变化不一;康熙时色浅淡;雍正时略深;乾隆时因釉质肥润,积釉处微泛极淡的黄绿色。常见器有天球瓶、蒜头瓶、葫芦瓶、贯耳小穿带瓶、鹿头樽、花觚、鱼缸、缽缸、葵花洗、菱花洗、圆洗等。 民国时仿品较多,釉厚而质松,色泽非深即淡,款识虽然形似,但书法卻欠功力。 粉青、冬青、豆青釉——青花较浅者为粉青,较深者为冬青,更深者为豆青,三者造型大体相同,传世品较为多见。釉面肥腴、光洁平净,一般胎体细密,制作规整。多见葫芦瓶、灯笼瓶、橄榄瓶、双耳鼓式罐、月牙耳罐、炉、盘、碗等。官窑多有款识。器为光素或印、刻花纹;亦有的在青釉中以白粉堆凸花纹,或用青花加粉的图案纹饰;还有的于釉下涂饰黑斑,来摹擬石釉,此类中有署“石林”款的。 民国时,有的仿品如凸花犧耳樽、络子樽之类,各种深浅不同的青釉色调均匀,颇能乱真,但有的制作过于规整。对此时民窑无款青釉器和断代,常出现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细砂底者皆为雍正器,足内施釉者多为乾隆物。其实,乾隆时也有砂底无釉器,只是砂底不及雍正时光滑细腻。此类情况,不只限于粉青、豆青青花、豆青青花釉里红及哥釉等素色釉器。 对于乾隆和以后嘉庆的民窑无款青釉器,在区分时,应注意下列几个特征:乾隆琢器胎体较厚,修胎规整,画意自然流畅,足部多涂泛蓝的黑釉,并且与官窑器一样在胎釉相接处有小锯齿纹的特点。嘉庆器胎体较薄、疏松,釉面不及乾隆时兴润。另外,大量传世的民窑器中,常见有写“成化年制”款的器物,如釉面为冬青釉凸花。豆青釉青花或天蓝釉青花,绘有山水、人物、柳马图、松鹿、五蝠捧寿等纹饰的瓶、罐、盘等;在鉴别时,也应参考以上各特点,加以判断。 茶叶末釉——为乾隆时著名的色釉品种,釉面色调有深浅不分:深者,略显黑褐;浅者,因黄色小黑点较多而显黄色。釉面平净或有棕眼和丝纹,不及前朝滋润。大小器物皆有。一般器足为黑褐色,足部釉与露胎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小踞齿样边缘线,仔细观察便可看出,此点为前后两朝所末有的特殊现象,在鉴定时可作参考,亦适用于乾隆其它釉色的鉴别。清末、民国时仿品,除出自景德镇外,山东省博山窑亦有仿制,其釉色姜黄,胎质较松,叩之声音沙哑。 窑变釉——早期釉面尚能保持雍正时“火焰青”的特点,随后渐次为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片和条纹,不及雍正时釉面流动多变。晚期釉中月白与蓝色较少,成为缺少变化的红色釉。窑变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釉面光润晶亮,玻璃质感强,易于开片,细察片纹棱角上翘,常有伤釉剥落现象。底部刻篆书款,覆以酱色混灰白亮釉,有意摹仿钧窑。民窑胎体厚重,底部多涂黄褐釉,施釉不够均匀,一般足部有磨痕。常见器物有梅瓶、天球瓶、锥把瓶、云耳瓶、石榴樽、香炉及小文玩类。 乾隆、嘉庆、道光这几朝先后制作的窑变釉器,有一些釉面变化甚少,在区分时,为避免其时代相混,应着重于观察器型特点:乾隆时的仍显秀美,嘉庆、道光时有卻显笨拙,修胎不够细致,民窑器更为典型。晚清及民国时有一类窑变釉小文具,易于被当作乾隆瓷,虽然釉面窑变效果很好,但过于光亮,底部涂有浑然一色的黑紫酱釉,不如乾隆时所涂的黄褐酱釉深浅自然。 炉钧釉——初期制品的釉面仍有雍正时的“高梁红”特点,而后釉面逐渐呈蓝、绿、月白各色条制和垂流状小片斑。釉质凝厚,底足漆黑。官窑器规整,底部刻篆书款。民窑器造型极多,中小件尤甚。大小器皿及文具均有,大器有天球瓶、蒜头口樽、缸缽等,一般小器为大器的缩样。胎体除瓷胎外,还有宜与紫砂胎,多仅茶壶,底部刻有圆形或长椭圆形“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因覆釉较厚,款不太清晰。 钧红釉——为乾隆时新创的仿钧釉品种。其色正红,并不浓艳,有别于乾隆时的郎窑红和豇豆红,也不同于康、雍、乾三朝的霁红和年窑红等釉。其釉晶亮,玻璃质感较强。器里与底部所施白釉,釉质较松,开有小片纹,阴刻篆书官窑款识。如对比类红釉的特点掌握不准,往往会误认年代。现今台湾省与景德镇烧制的钧红釉器,同乾隆时的比较,釉面色调显得过于浓深明亮。 仿宋代五大名窑——乾隆早、中期所仿宋代汝、字、哥、定、钧等名窑甚为成功;其中的钧釉又可归入窑变釉,其他皆与雍正时的器型、胎釉、附加堆饰等基本相同,但亦有新颖的型制。官窑器多署青花款识,但也有乾隆皇帝传旨特意不署款识的。乾隆晚期的此类仿品则制作欠佳。除官窑外,民窑也有大量制作,器型繁多。 民窑哥釉器造型浑厚圆润,釉质肥厚,釉面呈粉青、米黄或灰白等色,多为乾隆时所制;但一些口部涂有白釉(类似康熙时的白釉口),或器身有鐵锈花装饰的器物,其制作年代有的应早于乾隆时期。乾隆时有哥釉器,有犧耳瓶、洗口瓶、太白樽、荷叶洗、砚、盘、碗和小文玩等。雍正、乾隆时盘类底部多饰酱黄釉点,以示支烧痕。 仿汝釉的器物,造型同于同时期的仿官、仿哥器。 仿龙泉釉——此时景德镇除仿五大名窑外,也仿烧龙泉窑。其釉色有别于明亮的冬青和豆青品种,釉面混澜,刻印有缠枝莲、云蝠、蕉叶等纹饰。青绿釉色纯正,制作规整。器底满釉,似略欠火候;足际微显淡黄色,底部刻有官窑篆书六字款识。见有橄榄瓶、双耳樽等各式瓶、樽和洗类。 此外,无款之器胎体厚重,釉质青绿,多为光素,刻花者少。底部白釉往往有凝厚不匀的刷痕,或涂以酱黄釉。此类器中撇口盘较为多见,有别于那种“乍浦龙泉”(传统所谓的“乍浦龙泉”,实为浙江省龙泉县孙坑窑的产品),而通称为“清泉瓷”。 仿木釉——雍正时己有,此时制作更为广泛。釉面比雍正时变化更多,也常与粉彩或其他色釉品种合用。尤以仿西藏扎古雅木釉浅碗最为逼真,纹理清晰,瓷木难辨。 仿石釉——用相似于得色石质的彩釉,勾绘石头的纹理,摹仿逼真。见有大理石釉、虎皮石釉、卵石釉、松石釉的瓶、笔筒、香炉、水盛、碗和搬指、印章等器。也有瓷制的观赏假山石,规整凝重,多刻填以乾隆金款。 孔雀绿釉——为宋、元以来的传统工艺,明、清各朝的色调及釉质有所差异。乾隆时,此品种的各种造型不同于前朝,施釉较薄,绿色明艳的釉面开有细小片纹,釉至足边稍有垂流。器底施釉较薄,涂米白釉的呈黄色斑片,胎体亦不及康熙、雍正时的细密沉重。 自清末至今所烧制者,均以摹古为宗,但其釉色多数过于明艳,胎质亦轻。鉴定时,除须注意本品种的釉色特征外,还应参照同时期其他釉色品种的器型、胎体等特征,来分析判断。 黑地绿花——最早见于雍正时期,乾隆时大体类同,官、民窑均有传世品。仅先用墨彩在淡绿釉器是描出纹饰,然后在轮廓周围填染黑色彩釉,于黑地上留有绿彩图案,形成淡绿彩与黑地(近似墨绿色—套叠的装饰:二者色彩基调相近,对比平和,尤显苍古浑厚。纹饰有天竺、牡丹、缠枝莲等花卉及夔龙等。器型有罐、洗、盘。器底署有青花篆书款。 黄釉——黄釉器为清代宫廷主要用品,历朝相袭直至清末。其色深浅不一,尤以浅淡含有粉质的蛋黄色釉最为著名。见有折腰盘、碗、杯、碟等器。此釉色始自雍正,延至道光。旧器后挂黄釉者,其色泛绿,釉面呈现乌色,或过于明亮。 五、胎釉特征 胎体: 乾隆时注重制瓷质量,瓷质精细。如果没有淘炼至细的洁白胎质,就不可能完成复杂新奇的造型和特殊精细的工艺。乾隆瓷之所以器型规整,厚薄适度,都与胎土的高纯度密切相关。即使这样,乾隆六年(1741年)四月太监高玉传旨:“唐英烧造上色之瓷器甚糙,釉水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着怡观王寄字唐英”。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唐英又接到和硕怡亲王果毅公讷,观内大臣海望来文:“因乾隆二年所烧造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以前,又破损过多,责令赔補二千一百六十四两五钱三厘”。其实,若从传世品看,早期的乾隆瓷,还是能保持雍正时的细润特色的;晚期的虽略见逊色,但仍比晚清时的卓越。 仿古名窑的黑色胎或黄色浆胎,同于雍正时期。 釉面:< p> 青花瓷的釉面伯为青白色,民窑亦如此。其青白度深浅不一,釉面肥腴而坚緻,并光润匀净,偶有细微度的波浪釉;也有呈色较为粉白的釉色,民窑器多见。 精致的琺瑯彩和粉彩器,釉面坚緻,细润如似玉,光洁无疵:一般彩器的釉面,有的莹润,有的不够平净,同雍正时相比稍有差异。早期至美,晚期渐糙。 有的粉彩器,釉面为淡青色;平净者中,偶有极细小皱纹。 六、鉴定要点 1.乾隆瓷器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庆、道光时的隽秀,小件器尤其精致。前朝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胎体细润;后期则显呆滞,渐趋粗糙。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旧样外,馀皆依次退减,每况愈下。 2.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初期有晕散、黑褐、青灰、浅蓝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3.彩瓷釉面常有均匀有似涟漪状小皱纹,以瓷板类最为明显。据此再佐以纹饰、彩色,便可断定其年代。有的天蓝色釉器,釉面积釉处闪黄。粉彩中似青金蓝的蓝彩与琺瑯彩中的鲜亮鹅黄色,独具特色。粉彩器有器襄和足底,多施浅淡闪黄而匀净的豆辨绿釉。金彩厚实光亮。 4.乾隆官窑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如险峻奇巧的纯观赏品,仿铜、玉、石、木、漆和生物的各种精致的工艺品以及小文玩类,充分表现出了华贵侈靡的时代风尚。民窑的制作,大多也很精致。 5.图案纹饰的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多含福禄寿和太平盛世的寓意。附饰双耳的装饰,彩器中的色地轧道和万花地锦上添花、开光图案等,此时广为流行。 6、官、民窑各色釉器的足际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有一圈小锯齿痕。 7.砂底虽仍光润,但不及雍正时的细腻光滑。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一般仿哥釉器,底部留有酱色釉的七个支钉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