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材料分析】 1.形式:叙事╇议论(由点及面) ①理解材料的核心内涵;②联系现实引发思考。 叙事特点: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一事一言,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同的文化积淀、不同的文化心理,异中有同。 2.材料中的“同” 丹麦人钓鱼的智慧与孟子的两句话内涵完全一致:为了将来能钓到大鱼,必须要暂时放弃到手的小鱼;渔网太密了,把鱼鳖抓光了,将来就没有东西可捕捉了。这提醒我们:对自然的开发和索取,应把握一个“度”,应做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凡事要有远大目标,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急功近利、贪小失大…… 【构思立意】 材料内涵的把握难度不大,问题是写什么才能使文章具体实在,有针对性,有思考分析,而不致于表现出太多的“正确的废话”、“平庸的真理”、“社论语体”、“陈旧素材”…… 要注意重要的提示语:“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命题人希望能将“捕鱼”这一材料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所联系,并能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实质、影响等等内容。 事物是在联系中彰显价值和意义的。 ●感受乡村/体验农村(09年浙江) ●角色转换之间(10年浙江) ●与你为邻(10年广东) ●站在 孤立地认识某一个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在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性到感性的联想之中,思考具体的生活事实来加深对这种道理的理解。 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你对这些行为有怎样的思考和评价?比如: 在教育领域里有没有这种不尊重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短视行为? 在文化生活与艺术领域里有没有这种缺乏长远眼光、太计较眼前名利的功利现象? 在经济生活领域里有没有这种为GDP的增长、为利润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自戕行为? ……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行为?为什么在这样的取舍、得失中我们总是要纠缠那些蝇头微利,而缺乏长远的考虑、终极的关怀、高远的眼光和深远的境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的各个阶层或多或少所犯的浮躁、功利、短视的毛病。 ●请耐心等待我的成长 ●教育,何时与奥数说再见? ●我不仅仅希望获得知识 ●大师为什么离我们如此遥远? ●应该对学术造假说不 ●文学:在宁静中守望 ●诚信是立商之本 ●经济与教育:不能厚此薄彼 ●给子孙留一点 【附录】 1.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几个年轻的营养师曾在城里工作多年,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两年前他们回到家乡,承包鱼池、树林和农田,还开了网上店铺,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展示劳作的情景,销售产品。最近,他们又想邀请顾客来参观自家的鱼塘、树林。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1年上海春季高考) 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