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武隆县实验中学 黄大进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学生违反了纪律,当班主任批评教育他的时候,他接受批评意见很虚心,对老师的教育帮助也十分感激,改正错误的态度也较诚恳、坚决。可是,事隔没几天,其旧病又复发了。当老师再次批评教育他的时候,他会满腹悔恨,甚至还掉着眼泪说:"老师,我习惯了,管不住自己……"这种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 首先,坚定信心,反复教育。班主任要树立持之以恒的教育疏导思想,坚定信心,要充分认识到在后进生的转变过程中多次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品德发展具有很强的动荡性和不稳定性。因此,班主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正确对待学生进步过程的反复现象,并在出现反复之后,要深入调查了解,弄清产生反复的原因,抓住结症之所在,坚持不懈地,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班主任做到对学生其重犯的错误不急躁,对其问题严重不嫌弃,对其屡教不改不灰心,对其问题不解决不撒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引,使其在班主任经常不断的教育管理中转变思想,逐渐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重而使学生在其自身思想的强制下形成一种主观能动性。 其次,活动培养,潜移默化。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老师在活动中因势利导,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集体 观念,纪律观念,培养他们的自制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比严厉的批评教育或空洞的说教奏效得多。 第三,自我教育,内在强化。班主任放手让学生管学生、自己管自己,并辅以必要的监督保障措施,班主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这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第四,评价导引,外因促成。班主任老师经常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它们的活动,在活动中与他们交知心朋友,释之于疑,助之于急,导之于行,经常给学生的行为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也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让其在活动中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久而久之,在正确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下便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自觉性。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必须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外因促成,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