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会计报告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的目的,会计报告质量不高甚至失真制约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健康发展。本文就财务报告质量的不高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财务报告质量;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5)10
【收稿日期】2005-06-10 【作者简介】宋宝双(1979— ),女,山东临沂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全部会计工作最终下线输出的“产成品”,是企业对外揭示并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了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失去信心。那么,在现有的环境下,如何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达到更大的社会繁荣和规范公共财务报告的公共政策目标呢? 一、造成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业绩压力 经理人员的绩效及薪酬与经营或财务目标相连接,所以许多经理人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操纵“报告”的结果,而并不是反映真实的情况,认为他们能够误导甚至欺骗资本市场,强调正面信息,遗漏负面信息,或是负面信息模糊化。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在新股中获得较高的发行价格,或者上市公司达到配股资格,会通过各种手段操纵利润,提供低质量的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 (二)会计准则及制度存在缺陷 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是一个多方博弈的结果,理想的准则应能够兼顾各方利益,但在制定过程中,还不能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审计师和经理的利益仍然占优势地位,重点还是放在财务报告的供给方,而非需求方。经理人员之所以能够操纵也是由于财务报告准则的高度灵活性和主观性造成的。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 1.目前的相关法律制度在相关强制审计和法律责任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而且在执法的力度方面也不够,使造假人员的造假收益仍大于其成本,无法对违规者起到有效的威慑。 2.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存在局限性,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总体看,企业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是为经营者服务的,所以会受制于经营者的安排。 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对策 (一)培育经理人员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使经理人员把眼光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上,而不是搞一些短期行为或用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股东。培育自由流动的经理人员队伍和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员市场,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形成压力和动力,改变经理人员的错误观念,防止他们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常犯的如下错误,如模糊的表达,假设和虚构,利润平滑,最少限度的报告和审计等,使他们深信,欺骗资本市场是不能长久的,必须从广大报表需求者的角度出发,提供需求者需要的信息(必要时超过最低要求,尽量提供详尽,完全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资金,才会长远发展,社会的资源才会得到有效配置。 (二)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压缩财务报告的粉饰空间 会计报告准则的制定要从供给推动型转向需求拉动型,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因为会计报告也是一种“产品”,所以必须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要正确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会计处理的选择余地,另外还要尽量减少真空地带,既要审视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及制度,寻求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又要考虑当前的实际,发现新变化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率,如提高强制性定期披露频率,提高临时公告的内容,增加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等。 (三)完善上市公司内外部监控机制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资产收支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或者引入审计委员会机构,负责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加强监控者对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上市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完善信息质量管理机制。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完善立法,制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大对上市公司监督审查的内容和范围。政府要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管理,规范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但是内因是主要的根本的,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必须使管理者从财务报告者的角度出发,使企业能够与资本市场建立一种合作的互惠互利关系,其桥梁则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正如企业同顾客市场建立的全面质量管理(TQM), 同供应商建立的适时制(JIT),同劳动者建立的人力资源管
理(HRM)。因为资本市场获得的公共信息若为完全信息,则会导致较少的不确定性,较低风险和较低资本成本,高股价。反之则相反。只有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企业才会获得长远发展,相关利益方才会实现多赢的局面,才会避免“安然”“世通”等类似的事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