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学与老子文化

 信言 2011-05-06

徐钧  包海山

 

只有尊重生态学原理的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学者了解地球的维持过程,懂得光合作用、可持续产量、水文循环、气候敏感性以及动植物王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知道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比它所提供的产品更有价值。大自然有赖于平衡,如土壤侵蚀与新土壤形成之间的平衡,碳排放与碳固定之间的平衡,树木死亡和树木再生之间的平衡等等。生态学者欣赏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维持地球生命的生化能,提高地球的生产率。生态经济“少用水,多用光”;少用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多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说到底,生态学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而老子文化是遵循自然法则的文化,主要包括深层含义:一是万物本原,如“万物之宗”、“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二是自然规律,如“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等;三是自然能量,如“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等。鄂尔多斯文化之所以能够把老子文化等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智慧最高结晶融为一体,就是因为万物本原、自然规律和自然能量,对鄂尔多斯来说也是同样客观存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遵循自然法则。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设想,之所以率先在鄂尔多斯变为现实,就是鄂尔多斯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又特别重视生态建设。钱老的遗愿是:“沙产业、草产业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都要用上”;“沙产业是未来农业,高科技农业,服务于未来世界的农业”。沙产业草产业的基本出发点仍是生态建设,其基础仍是“天人合一”。优化环境是世界最新生活方式,恢复植被是最根本的生态哲学。人与自然和谐是个伟大理想!虽然现代文明了,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却仍然离不开老子的哲学《道德经》,仍然忘不了,“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向大自然索取,必须先还大自然植被,必须将生态文明放在首位。

生态是大事,鄂尔多斯的库布其与毛乌素两大沙漠如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提升经济增长点,可以发展生存空间,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利用沙漠则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了。从民间顺口溜可见一斑:“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鄂尔多斯生态已由“严重恶化”逐步走向“整体遏制”,由“生态尚可”,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局部好转”的历史性、战略性大转移了。以十五期间生态建设为例,投资21.1亿元,人工造林808.41万亩,飞播造林785.05万亩。2009年东胜启动“三园二川”生态工程,总投资概算65亿元。从产业发展来看,铜川世界级沙棘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现已初具规模,万吨级沙棘酱油醋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天骄沙棘与北京王致和联手由梦想变为现实。王致和是中华老字号,一度被德国抢注商标,2009年被追回。现为国标名牌了。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德国学者马克认为:“它既是中国的经典,又是世界的极品、珍品!”在生态建设中,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生态学能够提供科技支撑,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是文化根本。

2011年3月17日刊登于《鄂尔多斯商务时报·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