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剧产量世界第一,值得自豪吗 14-解放周末·关注-解放日报

 昵称3915706 2011-05-06

电视剧产量世界第一,值得自豪吗

2011年5月6日   14:14-解放周末·关注    

资料图


  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

    初听,这消息颇令人兴奋,但深思一下,不免忧上心头:如今,庞大的生产数量不仅导致很多电视剧作品不能够走向市场,展现于荧屏,也引发了国产电视剧题材雷同、跟风严重等广受观众诟病的“痼疾”。

    成为“电视剧第一生产国”,值得我们自豪吗?

观点碰撞

■当电视剧艺术沦为商品的附庸时,文化的内涵也就被稀释和消解掉了

    中国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国,似乎是一个让人欣喜的消息,毕竟数字在那里摆着,加上国人习惯用数字说明问题,恐怕很多人不自豪都不行。只是,“第一电视剧生产国”能遮蔽中国电视剧行业存在的问题吗?

    从2003年突破万集大关到现在,国产电视剧产量每年都是以千集的速度在增长。从市场承载量来看,据有关人士推算,能在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年不过8000集左右,而仅仅在2009年获得发行许可的国产剧就有12910集。明眼人一看就知——拍得越多,就有越多的电视剧卖不出去。

    必须看到,如今,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已驱使一些导演将电视剧这一艺术品降格为平面化的工业产品,编导则成了制作电视剧的“熟练工”。而当电视剧艺术沦为商品的附庸时,文化的内涵也就被稀释和消解掉了。所以,面对“第一电视剧生产国”的光鲜牌子,我们还是理性审视为妙。 (朱四倍)

■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有些过度商业化导致的低俗也许是难免的,但我们必须有所主张,有所推崇,有所追求

    我是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经常坐在电视机前,手拿遥控器换遍六十几个频道,却找不到一个可以一看的节目。这并非我的个人体验,身边不少人对电视的共同感受都是:“没东西可看”,一位朋友干脆不买电视机。

    朋友在电视台工作,电视剧的广告收入是电视台举足轻重的经济来源。但电视台现在头痛的就是虽然电视剧成堆,却没有几部好的,烂片倒是一箩筐。电视台无米下炊,只好放旧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视台都把 《激情燃烧的岁月》、《射雕英雄传》等旧片子播放了许多遍。诚然,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有些过度商业化导致的低俗也许是难免的,但我们必须有所主张,有所推崇,有所追求。否则,中国电视剧产量世界第一的头衔,不提也罢。 (乐毅)

■对于一部电视剧,最基本的要求是至少要拍得 “入戏”,也就是要具备专业精神和素养

    就我的观感而言,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剧作内容和制作质量仍有待提高。就拿前段时间热播的《宫》来说,别看又是古装剧又是穿越剧,揭开“画皮”便可以发现精神虚脱是这部电视剧的软肋,不讲专业则是其致命的地方。这部电视剧无非借了个清朝宫廷斗争的外壳,存在诸多历史常识之错误也不苛求了,可当看到一个小太监不仅爱上了皇妃,还可以在这位妃子的葬礼上捧着她的塑像公然痛哭流涕,我真想穿越过去扇他一巴掌——当然,这肯定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

    虽然并不是所有国产剧都存在上述问题,但不敢正视时代、不讲专业主义,确实是许多国产电视剧的共同弊病。对于一部电视剧,最基本的要求是至少要拍得 “入戏”,也就是要具备专业精神和素养。剧情安排、场景布置、拍摄手法、表演技巧、台词设计,最起码看着要像那么一回事,否则岂不是太不尊重观众了。 (魏英杰)

■国产电视剧的一个突出弊病是“啃老”。一味地“啃老”,客观上将抑制优秀原创剧本的出现,也容易形成浮躁的风气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一个突出弊病是“啃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翻拍经典;二是翻拍热门电影、小说;三是拍续集;四是题材同质化,比如前几年拍“辫子戏”,近几年则集中玩起了“谍战剧”。

    不过,以这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方式“啃”出来的电视作品,获得观众认可的从来都寥寥无几。因为“啃老”基本上不是观众的需求,而只是商业需求,一味的“啃老”客观上将抑制优秀原创剧本的出现,也容易形成浮躁的风气,不利于国产电视剧的长期健康发展。所以,拜托导演、编剧们:拍电视剧时,你们能不能别再翻来覆去地续拍、跟风拍?能不能认认真真多琢磨出几个叫好又叫座的“新菜式”?

(庄志金)

■“电视剧产量世界第一”与儿童电视剧集匮乏的反差,值得忧虑和重视

    曾几何时,暑假看《西游记》是孩子们难以抵御的诱惑,但是二十多年来,唐僧师徒总是如约而至地出现在暑期荧屏,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观众早已耳熟能详的取经故事,以致招来一片质疑:这条取经路,为何总也走不完?

    其实,《西游记》的尴尬并不在于作品本身,而是由于国产儿童电视剧整体性的“不景气”造成的。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如今,我国电视剧的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儿童电视剧发展至今,总量却只有区区数百部,年产量不足300集。在此情形下,《西游记》等少数优秀儿童剧自然成了不少电视台支撑暑期荧屏的“不二法宝”。

    “电视剧产量世界第一”与儿童电视剧集匮乏的反差,值得忧虑和重视。要知道,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电视剧,意义不仅在于给孩子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同时也是一种基于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拯救与呵护。

(张以瑾)

网言网语

    不说也罢:对观众而言,电视剧不在于量而在于精。只有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剧越来越多,才能说明中国是电视剧生产大国,而如果是垃圾片、肥皂剧泛滥成灾,这样的影视剧生产大国、电视剧世界第一,不要也罢。

    荆棘鸟:我们理想的荧屏世界应该是轻松和严谨的剧集都活跃,然而眼下的行情并非这样,几乎全是烂剧当道,一年到头也出不来几个《士兵突击》、《潜伏》或者《大秦帝国》,悲啊。

    童言无忌:别的不说,发现现在电视剧已经成了老百姓“了解历史”的极少数可选择的渠道,可是电视剧里却有很多都是伪历史——老人看了电视剧都觉得古代的皇上和国家“原来是这么回事”;年轻人看了电视剧都以为那个时代“这么美好”。

    良民:要么胡扯,要么翻拍,要么大量广告植入……哎,只好这样想:物价、房价、车价都在涨,导演们也要吃饭呀。

    兴冲冲:据我调查,眼下国产电视剧题材中,第三者插足、爱得死去活来的占90%;将金庸、古龙等名家的名著滥改的占60%;剧情里跟清朝有关的占70%。总之,单线条、低俗、浅薄,几乎就是国产电视剧的代名词。

    怡然笑:备受好评的国产电视剧《士兵突出》和《亮剑》,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演员阵容,都比当时的很多电视剧逊色,但这并不影响其在观众中的口碑。显然问题不是出在投资与演员阵容上,而是出在编导的专业精神上。是忙着利用电视剧圈钱、搞潜规则还是真正把心思用在拍摄上,为观众奉献精品,结果当然会完全不同。

国产电视剧:值得铭记的6个“第一”

    穿梭于浩如烟海的时空记忆,搜寻国产电视剧发展历程中那些曾经的“第一”,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第一部国产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的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讲述一位母亲将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留给女儿,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故事。当时的演播室里因陋就简地搭起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布景,两部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画面,正是这部20分钟的“直播电视小戏”,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

■第一部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

    和今天电视剧的大制作相比,《敌营十八年》拍摄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主角江波的国民党军装,没有时间特别赶制,只能去借;借不到裤子,只好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帽子太小,就拿在手里,作戴帽状;8个匪兵,只借到两条裤子,于是,让有裤子穿的匪兵在前景,用他们的身体挡住后景没有军裤的另外6个兵的下半身。

■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

    1979年春节,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内陆的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养容酒”广告;当年3月9日,上海电视台转播一场国际女子篮球赛,中场休息时,插播了男运动员喝饮料的广告,众多观众纷纷向电视台和其他机构反映,认为“电视台播错了!”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转变,电视广告由敏感变成必然。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首次将广告随电视剧捆绑播出。

■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

    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南斯拉夫影视剧的率先闯入,让国人和影视工作者对其情有独钟,从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电影《黑名单上的人》,都曾在中国内陆轰动一时。

■第一部室内剧:《渴望》

    1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剧54集《渴望》诞生,万人空巷的壮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为当年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中国电视剧传播史上不可不提的著名事件。

■第一部在海外拍摄剧:《北京人在纽约》

    1993年,中国第一部“移民题材”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引起轰动效应。这也是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国产电视剧。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文化史和电视剧传播史,《北京人在纽约》与其说是一部电视剧作品,不如说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热潮”的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