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刘绍武的脉象观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05-14
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 脉象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 作者:刘绍武
三部六病学说的脉象观
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论治中,脉象的诊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 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的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脉来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同一脉象,多人平之,常是结论 不一,难以说到一起,而不能统一。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脉象应分三类,首先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作出准确诊断。现就三类脉象的具体内容,作 一分述。先认识基础脉象,再认识复合脉象,在此基础上再平奇形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脉象从必然到自然的认识过程。
一、基础脉
基础脉分七类十四种,根据脉象形成的机理和:临床脉象的变化,平诊时要注意七个方面:
1.长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九分。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如寸尺两端有余和缓者,为长脉,主寿。
2.宽度
正常寸口脉宽,以等身寸量之,约为1/10~2/10寸。平脉时,宽度以巨细分,超出正常宽度1/2叫巨脉;仅占正常脉之宽1/3时,称为细脉。巨脉主气盛,细脉主血虚。
3.深度
脉之深浅以浮、沉分,轻取明显,按之稍减,称为浮脉;轻取不显,重按而明显,称为沉脉。浮脉主病在表,常为外感症;沉脉主病在里,常为内脏病。
4.硬度
脉之硬度则以弦、软分。紧而弹性差者,谓之弦脉;柔而弹性好者,谓之软。硬度是血管弹性的反应。弦脉主病久,软脉主病近,或为正常。
5.频率
平脉时,频率以迟、数分。一息四至以下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临床要结合具体情况并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而确定脉率的意义。
6.充盈度
脉之充盈度,以虚、实分。主要凭脉管内血液量的充盈状态。脉管内血液充实有力谓之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实脉主病实,虚脉主血虚。
7.节律
脉的节律以常脉、涩咏分。主要观察脉跳动是否规律,脉跳动规整,无明显停者,称为常脉,或曰脉乎;若表现为“叁、伍不调”,即:肌跳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谓之涩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
上 述七类十四脉是单纯脉,各代表着一个方面。医生按脉时,心中必须安静,对每个病人就诊切脉时,都要仔细辨出这七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不能如仲景在《伤寒论》 序言所说: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敷衍态度,这样是学不好脉学的。在这七个方面,需要医者沉下心宋,认真体会。
二、复合脉
复 合脉是临床诊断中常遇到的脉象。病者的脉象多为复合脉,单一脉较少见。复合脉中,凡是七类基础脉巾,除自身对立的脉象不能相合外,七个基础脉的任何一类都 可以和其它利:脉象相复合,构成多种多样的脉象,现举出十余种复合脉,供大家参考,从中得出一般的规律,以通过脉象对病证有所了解。
1.洪脉
洪脉是浮脉、巨脉、实脉复合而成。浮为深度,巨为宽度,实为充盈度,脉来若‘洪波’之势,主热盛。急性高热患者常见之。
2.滑脉
滑脉由软脉、实脉复合而成。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主热。在妇女怀孕或生殖系统有炎症、肿瘤时也常为滑脉。
3.紧脉
紧脉由弦脉、实脉复合而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脉管有收紧之感。常主寒邪束表。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见之。
4.牢脉
牢脉由弦脉、沉脉、实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沉为深度,脉如拉紧之胶管,按之不绝,肾性高血压时可有此脉。
5.芤脉
芤脉由浮脉、虚脉复合而组成。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见之。
6. 革脉
革脉由弦脉、浮脉、虚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虚。
7.微脉
微脉由细脉、涩脉复合组成。细为宽度,涩为节律。在休克时常见。
8.结脉
结脉由迟脉、涩脉复合而成。迟为速度、涩为节律。在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
9.促脉
促脉由数脉、涩脉组成。数为速度,涩为节律。常见于心动过速。
10.濡脉
濡脉由浮脉、细脉、迟脉组成。浮为深度,细为宽度,迟为速率。常见体虚之人。
11.弱脉
弱脉由软脉、细脉、虚脉复合组成。软为硬度、细为宽度、虚为充盈度。主病久而气血虚。
12.大脉
大脉由长脉、巨脉复合组成。长为长度,巨为宽度。主气盛。
13.小脉
小脉由短脉、细脉复合组成。短为长度,细为宽度。常为病久气衰。
复合脉可以有几千种,此处仅举常见的几种。脉象对判断人体的正气与病邪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临证时,要细心体会,方不致误人。

三、奇形脉
奇 形之脉之所以谓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础脉象干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状。奇形脉有病理性奇形脉和生理性奇形脉之分,生理性奇形脉一般在临床无特殊诊断 意义;病理性奇形脉对于局部病的诊断和疑难病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病理性奇形脉有时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治疗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生理性奇形脉:
1.双管脉
凭脉时,寸口脉初按始觉宽大,仔细体验,方能感觉到有两条动脉血管并行经过桡侧,一般无诊断意义。
2.神门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而在神门穴处有动脉通过,叫神门脉,属生理变异,无临床诊断意义。
3. 反关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脉管从尺部绕至手背侧,其脉搏显而可见,属生理性改变。
4.六阴脉
凭寸口脉时,脉搏特别细小,难以摸到,其人表现如常,其人迎、趺阳脉搏动如常人者,称“六阴脉”。此类脉多与反关脉并见,属生理性。一般无临床意义。
(二)病理性奇形脉
1. 上鱼际脉
凭脉时,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故称“上鱼际脉”。多由肝阳上亢(交感神经亢奋)而致。此脉又命名为“溢脉”。
2.聚关脉
凭脉时,寸口部,关脉独大,甚者犹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其脉搏显于关部,故称“聚关脉”。多由肝气郁结(迷走神经偏盛)所致。
3.长弦脉
尺脉脉管弦而长,超出尺部向肘后方向延续数寸。脉弦紧有力,多为腹满寒疝所致,根据其长弦程度,常可判断腹满寒疝病变的程度,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 晃脉
凭脉时,脉的搏动与正常人有别,指下之脉有纵行跳动之感,关前一下,关后一下,其脉呈晃动不安之状。我们称为“晃脉”。多年经验提示这类病者曾受到大的惊吓,有惕惕不安之感。“晃脉”也可称为“动脉”。
临床根据病理性脉象,可帮助医生找到致病的原因。常能把患者隐藏很深的致病因素探出。见其脉可以用其方,均能收到良效,这也是临证时舍证从脉的依据。
病案举例
一军区某司令,感到心烦不宁,脉见涩脉,脉形聚关,在几个医院均诊断不出其病变,我们则根据其脉象诊断为心脏病变,令其作进一步检查,后经二阶梯试验,诊断为“隐性冠心病”,处以调心汤合调胃汤,服二十付,症状大减,嘱其回部队认真用药,直至病愈。
另一患者来门诊就医时,疑心自己是心肌炎、肝硬化,思想负担沉重。凭脉时,见聚关脉与上鱼际脉并见,提示情绪不佳,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处以调神汤合调胃汤,令其服用八十付,脉恢复正常而愈。
通过对脉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脉象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同时,也应明白,脉象学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脉 辨                        佚名
脉浮紧,恶寒,谓之伤寒;脉数,寒少热多,谓之温病;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医者不可不辨。
凡温病,脉不浮不沉,中按洪长滑数,右手反盛于左手,总由怫热郁滞,脉结于中故也。若左手脉盛,或浮而紧,自是感冒风寒,非温病也。凡温病脉,怫热在中,多见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热郁少阴,则脉沉伏欲绝,非阴脉也,阳邪闭也。
凡伤寒自外之内,从气分入,始病恶寒发热,一二日不作烦渴,脉多浮紧,不传三阴,脉不见沉;温病由内达外,从血分出,始病不恶寒而发热,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脉多洪滑,甚则沉伏,此发表清里之所以异也。
凡浮诊[1]中诊,浮大而力,浮长有力,伤寒得此脉,自当发汗,麻黄桂枝证也。温病始发,虽有此脉,切不可发汗,乃白虎泻心证也。生死关头,全于此分。
凡温病内外有热,其脉沉伏,不洪不数,但指下沉涩而小,急断不可误为虚寒。若以辛温药治之,是益其热也。所以伤寒多从脉,温病多从症。盖伤寒,风寒外入,循经传也;温病,怫热内炽,郁于经也。
凡伤寒始本太阳, 发热,头痛而脉反沉者,虽曰太阳,实见少阴之脉,故用四逆汤温之。若温病始发,未尝不发热头痛,而见脉沉涩而小急,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发出阳分,所 以身大热而四肢不热者,此名厥。正杂气怫郁,火邪闭脉而伏也,急以咸寒大苦之味,大清大泻之,断不可误为伤寒太阳始病反见少阴脉沉,而用四逆汤温之,温之 则坏事矣;又不可误为伤寒阳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则病甚矣。盖热邪亢闭,阳气不能交接于四肢,故脉沉而涩,甚至六脉俱绝,此脉厥也;手足逆 冷,甚至通身冰凉,此体厥也,即仲景所谓阳厥,厥浅热浅、厥深热深是也。下之断不可迟,非见真守定通变达权者,不足语此。
璜按:王士雄说, 谓沉细之脉,亦有因热邪闭塞使然。形症实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阴脉见,而断其必死。凡热邪壅遏,脉多细实迟涩,按证清解, 自形滑数,不比内伤病,服凉药而脉加数为虚也。又马元仪谓: 三阳证亦有脉微弱不起者, 以邪热抑遏,不得外达,待清其热,则脉自起,勿谓阳衰脉微也。二公论脉,与栗山前说均合,乃经验日久,确切不易之理解, 为医者当切记之。
凡温病,脉洪长滑数者轻,重则脉沉,甚则闭绝。此辨温病与伤寒脉浮脉沉异治之要诀也。
凡温病,脉洪长滑数兼缓者,易治;兼弦者,难治。
凡温病,脉沉涩小急,四肢厥冷,通身如冰者,危。
凡温病,脉两手闭绝,或一手闭绝者,危。
凡温病,脉沉涩而绝,状若屋漏者,死。
凡温病,脉浮大而散,状若釜沸者,死。
[1]诊:似为“脉”字之误。

深入脉诊心法的处女地 脉诊进阶 作者:张锡钝    文献来源:本站商集    点击数: 573    更新时间:2004-7-14
一 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 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 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强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
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 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 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 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
主气血亏虚。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
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1)左右脉数。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
主气虚、气陷。
(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
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常见:
(1)左脉细弱。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气血两亏,噎膈。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
主心肺阳虚,常见:
(1)左脉沉弦。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
主寒饮,大气下陷。常见:
(1)左右脉迟。寒饮,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
主热。常见:
(1)右脉洪长有力。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热迫胃气不降,吐衄。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或实热痢。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
主痰热及气血虚。常见:
(1)右脉滑实。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
(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 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 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 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阳热实证。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二)三部二候
1.肝肾之阴为根
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
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又浮数者,经虚热。沉者,实热郁于下焦。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 脉之“有力”,当辨真假。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 滑润,累累如贯珠。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三)结语
脉 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的。余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 明”之疑塞。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
解读“四脉定证”
宿明良
“四脉定证”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
一、        四脉定证的原理
脉象是生命活动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脉象的波动,决非解剖所见,生命活动的载体是气血,呼吸与心跳是气血的活动标志。气血维系着生命的变化,其生命活动的变化尽显在生命的窗口——寸口脉,心有所思,气有所动,血有所化,心情显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现于脉而成于象,故曰:“脉象”。脉象是社会变化,心理活动,病理转化的客观指征。在传统医学中,古人有“二十八脉”之称,是前人脉诊经验的总结,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指导辨证,如:浮脉,沉脉主表里;迟脉,数脉主寒热;虚脉,实脉主虚实;滑脉,涩脉主盈亏……,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教科书所讲的那样,与实际脱节,照此所主,依脉定性就会出现误诊,误治,天长日久,经典教材又不便改动,只能装装样子,听之任之,渐渐地脉象诊断在“四诊”中就被淡化了。作为诊断参考,甚至被遗忘了。二十八脉中有许多脉象是生理的形象,如同身长有高矮,体形有胖瘦,体力有强弱,性格有急缓,实属生理之表现,探讨病理变化之脉,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创新与发现总是先于无形,在保持绵绵不断的变化中,审视有形状态,以体现造化的结果。病理之脉发于无形,成于有形,从病理信息的发生到脉形的变化,有一个生理、心理、病理潜移默化的过程。
脉诊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是一门指导辨证施治的艺术,古人有“舍证从脉”之说,刘老依据《内经》、《伤寒论》、《易经》、《难经》、《脉经》之说,潜心研究数十年,逐渐摸索出一条“以脉定证”的诊疗方法。开始以胃肠道疾病研究入手,发现肝阳上亢,导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脉象上于鱼际,脉搏波动在腕横纹以上,甚者波及大鱼际寸许,是气亢的典型表现,开始命名“上鱼际脉”。发现腹满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脉在寸脉以下,依然弦劲有力,尤以右手为甚,是气凝的临床特征,开始命名“长弦脉”。发现肝气郁结,胸胁苦满的患者,脉象寸尺微弱,关脉独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是气郁的病理显现,开始命名“聚关脉”。发现脾胃不和导致气血两虚的患者,脉象呈现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是气乱的集中表现,开始叫“三不等脉”,亦名“涩脉”。一九七一年,笔者随老师在门诊时,对4432例病者进行统计观察,发现病人尽管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皆不出“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三不等脉”的变化范畴,临床呈现有两脉复合,三脉复合,甚至四脉复合,其脉象特征,尽在“四脉”之中。渐渐地在实践中悟出了,热则气亢,实则气郁,虚则气乱,寒则气凝的原理。
二、        四脉定证的机理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整理,从中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刘老的医学生涯,从治疗里部胃肠道的疾病入手,发现病性变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脏,至表部五官的病性变化,皆与四脉的变化有关。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在七一年那个动乱的年代,刘老每日门诊量在86~127例之间,平均日诊治百人,病人排队等待他的治疗,刘老每日细听患者陈述,观察舌质舌苔,随即评脉定性,处方治疗。2~3分钟诊治一名患者,每诊必准,每治必效,刘老神速的诊断施治,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的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
刘老语重心长的话语,道出“四脉定证”的玄机,引人入胜。他常说:生命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气血的统一性,志为气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体之帅,机体的活动,是气血活动的集中表现,气血的循行由心发,沿着经脉,络脉,孙脉的不同分支层次,灌注着所有维系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的实质是血管网络与神经网络的集结,按着生理功能组成不同的系统,形成不同的形状,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的合和之精气,为组织器官输送能量,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而气则是天阳之气与先天之气的合和之元气,保证血循的动力和张力。在血脉中,气维系着脉道的张力(血压),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动,是因为内有气的张力,而不是压力,张力是反压力,始终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度”,过犹不及,高则头晕、低则目眩。在大自然的气化反应中,这个生命之气的张力,就是生命力,脉博是生命之波激荡的回声,通过脉形、脉位、脉势、脉数的变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动客观、规范、量化,给诊断一个判定的指标。
每一个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愤激昂而怒,怒则气上,气上多亢也;为担心恐惧而惊,惊则气下,气下多凝也;为奉献耗散而悲,悲则气散,气散多乱也;为目标追求而思,思则气结,气结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书,也是人生的自白书,心灵的活动演化成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细察之,气亢之人,脉形越上鱼际;气凝之人,脉形沉于尺下;气郁之人,脉形聚于关部;气乱之人,脉数、脉势、脉形现于不等。人者,观其面像,可定其名,脉者,见其形象可定其性,在总结刘绍武经验,研制“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项原理进行了成功的设计,在经过国家的技术鉴定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在审定设计原理时,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结论,并建议其弟子转告刘老,因“四脉”的独特定义,是一项发明,可将“四脉”名称规范命名,以示其独到的学术定义。后报请刘老,征得刘老的同意,最后将“上鱼际脉”定名为“溢脉”;“聚关脉”定名为“聚脉”;“三不等脉”定名“紊脉”;“长弦脉”定名为“韧脉”。从形成机理上确定了“四脉”的名称,使“四脉定证”的研究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学术探讨的舞台。
三、“四脉定证”的道理
“四定原则”是刘绍武学术理论的规范,“四”是大自然在变化中顺势而成的“定数”。首先,地球环绕太阳转,动静相因,而成四相,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现温、热、凉、寒四气;而显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间上而定东、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间,则生颅、胸、腹、盆四腔。颅腔多虚,胸腔多热,腹腔多实,盆腔多寒。演化着生命的过程,人为万物之一,踏着大自然的脚步,与万物和谐共舞。
春温气升,天温好个春,升极则散;夏热气散,天热好个夏,散极则聚;秋凉气聚,天凉好个秋,聚极则降;冬季气降,天寒好个冬,降极则升,四气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应运而生,则为正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应极而生,则为邪气,旱涝失调,灾难频生。
春日温暖是唤醒生发之机;夏日炎热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凉是悬起肃杀之剑,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间,冬日冻的瑟瑟发抖,夏日晒的汗流浃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生活的享受。当人类夏日有空调,享受秋天的凉爽;冬日有暖气,享受春天的温暖,日久天长,生命力就会大大下降,会如同温室的花草一样娇嫩,自杀乎!享受乎!
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怒则怒,当悲则悲,当惊则惊,当思则思……,“雁过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风来梳竹,风去而不留声。”刘老常讲:“宁让飞鸟头上过,不让飞鸟头上来搭窝。”在这里不仅体现了刘老博大的宽恕胸怀,更重要的是教给你了一个人生的“度”。无论是怒则气亢形成的溢脉,还是忧思气结形成的聚脉;或是奉献耗散形成的紊脉;甚是悲观沉默形成韧脉,都是因为越过了生理的那个“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铸就了形象,万物与人生皆一气耳,气的顺逆正反,伴随着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实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数,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脉定证”是脉诊学的金标准,传统诊法,无论望、闻、问、切,所得病证信息,用“四脉定证”追溯其本源,“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刘老临床辨证施治的神来之笔,深得辨证施治之真谛,沿着这个思路,在确定了四性之后,依据《周易》的变易定义,经过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的交互与演变,以应“河洛”之数,其医学之文和辨证之数皆可定也,在临床,随着简易的溢、聚、紊、韧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执之变;经过变易的腾、坠、超、越之化;达到互易的决、离、复脉之别。十五脉的变数定性,涵盖了病理脉象的全部显现,通其变,明其理,识其数,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的系统理论,才是刘老留给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体内容。
发表于 2008-1-3 15:00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四脉定证”
宿明良
“四脉定证”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
一、        四脉定证的原理
脉象是生命活动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脉象的波动,决非解剖所见,生命活动的载体是气血,呼吸与心跳是气血的活动标志。气血维系着生命的变化,其生命活动的变化尽显在生命的窗口——寸口脉,心有所思,气有所动,血有所化,心情显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现于脉而成于象,故曰:“脉象”。脉象是社会变化,心理活动,病理转化的客观指征。在传统医学中,古人有“二十八脉”之称,是前人脉诊经验的总结,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指导辨证,如:浮脉,沉脉主表里;迟脉,数脉主寒热;虚脉,实脉主虚实;滑脉,涩脉主盈亏……,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教科书所讲的那样,与实际脱节,照此所主,依脉定性就会出现误诊,误治,天长日久,经典教材又不便改动,只能装装样子,听之任之,渐渐地脉象诊断在“四诊”中就被淡化了。作为诊断参考,甚至被遗忘了。二十八脉中有许多脉象是生理的形象,如同身长有高矮,体形有胖瘦,体力有强弱,性格有急缓,实属生理之表现,探讨病理变化之脉,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创新与发现总是先于无形,在保持绵绵不断的变化中,审视有形状态,以体现造化的结果。病理之脉发于无形,成于有形,从病理信息的发生到脉形的变化,有一个生理、心理、病理潜移默化的过程。
脉诊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是一门指导辨证施治的艺术,古人有“舍证从脉”之说,刘老依据《内经》、《伤寒论》、《易经》、《难经》、《脉经》之说,潜心研究数十年,逐渐摸索出一条“以脉定证”的诊疗方法。开始以胃肠道疾病研究入手,发现肝阳上亢,导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脉象上于鱼际,脉搏波动在腕横纹以上,甚者波及大鱼际寸许,是气亢的典型表现,开始命名“上鱼际脉”。发现腹满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脉在寸脉以下,依然弦劲有力,尤以右手为甚,是气凝的临床特征,开始命名“长弦脉”。发现肝气郁结,胸胁苦满的患者,脉象寸尺微弱,关脉独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是气郁的病理显现,开始命名“聚关脉”。发现脾胃不和导致气血两虚的患者,脉象呈现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是气乱的集中表现,开始叫“三不等脉”,亦名“涩脉”。一九七一年,笔者随老师在门诊时,对4432例病者进行统计观察,发现病人尽管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皆不出“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三不等脉”的变化范畴,临床呈现有两脉复合,三脉复合,甚至四脉复合,其脉象特征,尽在“四脉”之中。渐渐地在实践中悟出了,热则气亢,实则气郁,虚则气乱,寒则气凝的原理。
二、        四脉定证的机理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整理,从中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刘老的医学生涯,从治疗里部胃肠道的疾病入手,发现病性变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脏,至表部五官的病性变化,皆与四脉的变化有关。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在七一年那个动乱的年代,刘老每日门诊量在86~127例之间,平均日诊治百人,病人排队等待他的治疗,刘老每日细听患者陈述,观察舌质舌苔,随即评脉定性,处方治疗。2~3分钟诊治一名患者,每诊必准,每治必效,刘老神速的诊断施治,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的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
刘老语重心长的话语,道出“四脉定证”的玄机,引人入胜。他常说:生命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气血的统一性,志为气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体之帅,机体的活动,是气血活动的集中表现,气血的循行由心发,沿着经脉,络脉,孙脉的不同分支层次,灌注着所有维系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的实质是血管网络与神经网络的集结,按着生理功能组成不同的系统,形成不同的形状,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的合和之精气,为组织器官输送能量,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而气则是天阳之气与先天之气的合和之元气,保证血循的动力和张力。在血脉中,气维系着脉道的张力(血压),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动,是因为内有气的张力,而不是压力,张力是反压力,始终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度”,过犹不及,高则头晕、低则目眩。在大自然的气化反应中,这个生命之气的张力,就是生命力,脉博是生命之波激荡的回声,通过脉形、脉位、脉势、脉数的变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动客观、规范、量化,给诊断一个判定的指标。
每一个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愤激昂而怒,怒则气上,气上多亢也;为担心恐惧而惊,惊则气下,气下多凝也;为奉献耗散而悲,悲则气散,气散多乱也;为目标追求而思,思则气结,气结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书,也是人生的自白书,心灵的活动演化成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细察之,气亢之人,脉形越上鱼际;气凝之人,脉形沉于尺下;气郁之人,脉形聚于关部;气乱之人,脉数、脉势、脉形现于不等。人者,观其面像,可定其名,脉者,见其形象可定其性,在总结刘绍武经验,研制“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项原理进行了成功的设计,在经过国家的技术鉴定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在审定设计原理时,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结论,并建议其弟子转告刘老,因“四脉”的独特定义,是一项发明,可将“四脉”名称规范命名,以示其独到的学术定义。后报请刘老,征得刘老的同意,最后将“上鱼际脉”定名为“溢脉”;“聚关脉”定名为“聚脉”;“三不等脉”定名“紊脉”;“长弦脉”定名为“韧脉”。从形成机理上确定了“四脉”的名称,使“四脉定证”的研究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学术探讨的舞台。
三、“四脉定证”的道理
“四定原则”是刘绍武学术理论的规范,“四”是大自然在变化中顺势而成的“定数”。首先,地球环绕太阳转,动静相因,而成四相,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现温、热、凉、寒四气;而显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间上而定东、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间,则生颅、胸、腹、盆四腔。颅腔多虚,胸腔多热,腹腔多实,盆腔多寒。演化着生命的过程,人为万物之一,踏着大自然的脚步,与万物和谐共舞。
春温气升,天温好个春,升极则散;夏热气散,天热好个夏,散极则聚;秋凉气聚,天凉好个秋,聚极则降;冬季气降,天寒好个冬,降极则升,四气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应运而生,则为正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应极而生,则为邪气,旱涝失调,灾难频生。
春日温暖是唤醒生发之机;夏日炎热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凉是悬起肃杀之剑,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间,冬日冻的瑟瑟发抖,夏日晒的汗流浃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生活的享受。当人类夏日有空调,享受秋天的凉爽;冬日有暖气,享受春天的温暖,日久天长,生命力就会大大下降,会如同温室的花草一样娇嫩,自杀乎!享受乎!
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怒则怒,当悲则悲,当惊则惊,当思则思……,“雁过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风来梳竹,风去而不留声。”刘老常讲:“宁让飞鸟头上过,不让飞鸟头上来搭窝。”在这里不仅体现了刘老博大的宽恕胸怀,更重要的是教给你了一个人生的“度”。无论是怒则气亢形成的溢脉,还是忧思气结形成的聚脉;或是奉献耗散形成的紊脉;甚是悲观沉默形成韧脉,都是因为越过了生理的那个“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铸就了形象,万物与人生皆一气耳,气的顺逆正反,伴随着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实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数,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脉定证”是脉诊学的金标准,传统诊法,无论望、闻、问、切,所得病证信息,用“四脉定证”追溯其本源,“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刘老临床辨证施治的神来之笔,深得辨证施治之真谛,沿着这个思路,在确定了四性之后,依据《周易》的变易定义,经过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的交互与演变,以应“河洛”之数,其医学之文和辨证之数皆可定也,在临床,随着简易的溢、聚、紊、韧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执之变;经过变易的腾、坠、超、越之化;达到互易的决、离、复脉之别。十五脉的变数定性,涵盖了病理脉象的全部显现,通其变,明其理,识其数,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的系统理论,才是刘老留给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体内容。
发表于 2008-1-3 15:01 | 只看该作者
三部六病脉象观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论治中,脉象的诊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的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脉来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同一脉象,多人平之,常是结论不一,难以说到一起,而不能统一。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脉象应分三类,首先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作出准确诊断。现就三类脉象的具体内容,作一分述。先认识基础脉象,再认识复合脉象,在此基础上再平奇形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脉象从必然到自然的认识过程。
    一、基础脉
    基础脉分七类十四种,根据脉象形成的机理和:临床脉象的变化,平诊时要注意七个方面:
    1.长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九分。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如寸尺两端有余和缓者,为长脉,主寿。
    2.宽度
    正常寸口脉宽,以等身寸量之,约为1/10~2/10寸。平脉时,宽度以巨细分,超出正常宽度1/2叫巨脉;仅占正常脉之宽1/3时,称为细脉。巨脉主气盛,细脉主血虚。
    3.深度
    脉之深浅以浮、沉分,轻取明显,按之稍减,称为浮脉;轻取不显,重按而明显,称为沉脉。浮脉主病在表,常为外感症;沉脉主病在里,常为内脏病。
    4.硬度
    脉之硬度则以弦、软分。紧而弹性差者,谓之弦脉;柔而弹性好者,谓之软。硬度是血管弹性的反应。弦脉主病久,软脉主病近,或为正常。
    5.频率
    平脉时,频率以迟、数分。一息四至以下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临床要结合具体情况并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而确定脉率的意义。
    6.充盈度
    脉之充盈度,以虚、实分。主要凭脉管内血液量的充盈状态。脉管内血液充实有力谓之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实脉主病实,虚脉主血虚。
    7.节律
    脉的节律以常脉、涩咏分。主要观察脉跳动是否规律,脉跳动规整,无明显停者,称为常脉,或曰脉乎;若表现为“叁、伍不调”,即:肌跳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谓之涩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
    上述七类十四脉是单纯脉,各代表着一个方面。医生按脉时,心中必须安静,对每个病人就诊切脉时,都要仔细辨出这七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不能如仲景在《伤寒论》序言所说: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敷衍态度,这样是学不好脉学的。在这七个方面,需要医者沉下心宋,认真体会。
    二、复合脉
    复合脉是临床诊断中常遇到的脉象。病者的脉象多为复合脉,单一脉较少见。复合脉中,凡是七类基础脉巾,除自身对立的脉象不能相合外,七个基础脉的任何一类都可以和其它利:脉象相复合,构成多种多样的脉象,现举出十余种复合脉,供大家参考,从中得出一般的规律,以通过脉象对病证有所了解。
    1.洪脉
    洪脉是浮脉、巨脉、实脉复合而成。浮为深度,巨为宽度,实为充盈度,脉来若‘洪波’之势,主热盛。急性高热患者常见之。
    2.滑脉
    滑脉由软脉、实脉复合而成。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主热。在妇女怀孕或生殖系统有炎症、肿瘤时也常为滑脉。
    3.紧脉
    紧脉由弦脉、实脉复合而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脉管有收紧之感。常主寒邪束表。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见之。
    4.牢脉
    牢脉由弦脉、沉脉、实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沉为深度,脉如拉紧之胶管,按之不绝,肾性高血压时可有此脉。
    5.芤脉
    芤脉由浮脉、虚脉复合而组成。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见之。
    6. 革脉
    革脉由弦脉、浮脉、虚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虚。
    7.微脉
    微脉由细脉、涩脉复合组成。细为宽度,涩为节律。在休克时常见。
    8.结脉
    结脉由迟脉、涩脉复合而成。迟为速度、涩为节律。在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
    9.促脉
    促脉由数脉、涩脉组成。数为速度,涩为节律。常见于心动过速。
    10.濡脉
    濡脉由浮脉、细脉、迟脉组成。浮为深度,细为宽度,迟为速率。常见体虚之人。
    11.弱脉
    弱脉由软脉、细脉、虚脉复合组成。软为硬度、细为宽度、虚为充盈度。主病久而气血虚。
    12.大脉
    大脉由长脉、巨脉复合组成。长为长度,巨为宽度。主气盛。
    13.小脉
    小脉由短脉、细脉复合组成。短为长度,细为宽度。常为病久气衰。
    复合脉可以有几千种,此处仅举常见的几种。脉象对判断人体的正气与病邪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临证时,要细心体会,方不致误人。
    三、奇形脉
    奇形之脉之所以谓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础脉象干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状。奇形脉有病理性奇形脉和生理性奇形脉之分,生理性奇形脉一般在临床无特殊诊断意义;病理性奇形脉对于局部病的诊断和疑难病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病理性奇形脉有时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治疗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生理性奇形脉:
    1.双管脉
    凭脉时,寸口脉初按始觉宽大,仔细体验,方能感觉到有两条动脉血管并行经过桡侧,一般无诊断意义。
    2.神门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而在神门穴处有动脉通过,叫神门脉,属生理变异,无临床诊断意义。
    3. 反关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脉管从尺部绕至手背侧,其脉搏显而可见,属生理性改变。
    4.六阴脉
    凭寸口脉时,脉搏特别细小,难以摸到,其人表现如常,其人迎、趺阳脉搏动如常人者,称“六阴脉”。此类脉多与反关脉并见,属生理性。一般无临床意义。
    (二)病理性奇形脉
    1. 上鱼际脉
    凭脉时,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故称“上鱼际脉”。多由肝阳上亢(交感神经亢奋)而致。此脉又命名为“溢脉”。
    2.聚关脉
    凭脉时,寸口部,关脉独大,甚者犹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其脉搏显于关部,故称“聚关脉”。多由肝气郁结(迷走神经偏盛)所致。
    3.长弦脉
    尺脉脉管弦而长,超出尺部向肘后方向延续数寸。脉弦紧有力,多为腹满寒疝所致,根据其长弦程度,常可判断腹满寒疝病变的程度,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 晃脉
    凭脉时,脉的搏动与正常人有别,指下之脉有纵行跳动之感,关前一下,关后一下,其脉呈晃动不安之状。我们称为“晃脉”。多年经验提示这类病者曾受到大的惊吓,有惕惕不安之感。“晃脉”也可称为“动脉”。
    临床根据病理性脉象,可帮助医生找到致病的原因。常能把患者隐藏很深的致病因素探出。见其脉可以用其方,均能收到良效,这也是临证时舍证从脉的依据。
    病案举例
    一军区某司令,感到心烦不宁,脉见涩脉,脉形聚关,在几个医院均诊断不出其病变,我们则根据其脉象诊断为心脏病变,令其作进一步检查,后经二阶梯试验,诊断为“隐性冠心病”,处以调心汤合调胃汤,服二十付,症状大减,嘱其回部队认真用药,直至病愈。
    另一患者来门诊就医时,疑心自己是心肌炎、肝硬化,思想负担沉重。凭脉时,见聚关脉与上鱼际脉并见,提示情绪不佳,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处以调神汤合调胃汤,令其服用八十付,脉恢复正常而愈。
通过对脉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脉象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同时,也应明白,脉象学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