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一隅而三反之才得十二经脉的全壁
根据上述“足阳明经与手阳明经”的根、溜、注、人的运行机理,来结合研究《灵枢·根结篇》之原文,就知《灵枢·根结篇》中仅仅说出了十二经脉的四分之一,却隐藏了四分之三的机理。所以研究各阴阳经脉的内在运动机理,应在《灵枢·根结篇}原文中再来“一隅而三反之”,才能获得十二经脉的“全璧”。
经曰:“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人于人迎、丰隆也。”按这几句经语来研究分析,实际上只说出了足阳明经在反运上行之时,其经气由“人迎”的别穴而人内,而没有说出足阳明经在正运下行之时,其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内人。但只以一句上下文不相衔接的句词“丰隆也”而了之。更没有说出正当足阳明经气在反运上行的同时,而与其相配合阴阳运动的“足太阴脾经”此时此际正在反运下行至“隐白穴”而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公孙”之别穴外出而交会于足阳明胃经。以上还只说出了此一侧的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的运行规律。再同时,还要了解到彼一侧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的运行规律,却与此侧相反。因此,故当“一隅而三反之”,才能获得各阴阳经脉之左右侧的完整机理。可见,古人对十二经脉之内在的正负机理非常保密,仅只说出了一隅之词。贫道若不是在“功态”中发现左、右、正、负的经脉运动,也难以悟出左右四肢阴阳对立的正负机理之真谛。
五 、解释手太阴和手阳明的出井入矛盾
前面反复说明了“十二经脉”的正反运行机理,现根据这种阴、阳、正、负的机理,对前面有关“十二经脉”的运行所提出的三个矛盾,就能够取得合理的解释。当手太阴经脉正运外出时,其经气运行到“井穴”;手太阴经脉反运内入时,其经气运行至“合穴”(图9)。手阳明经脉正运上行时,其经气运行到“合穴”;手阳明经脉反运下行时,其经气运行至“井穴”(图10)。
《灵枢·本输篇》在论“十二经脉”的开端时,就典型提出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并详细说明了手足三阴经的井、荥、俞、经、合五穴,与手足三阳经的井、荥、俞、原、经、合六穴的位置,但对周身其他的穴位置而不讲,可证明五脏的“五俞穴”与六腑的“六俞穴”是调治阴阳经脉的重要穴位,也是调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
由于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都处于肘膝以下,是阴阳经气交换的重要场所。根据贫道“胎息”时的体验,手足四肢三阴三阳经脉最明显的出入运动机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就认为阴阳经气的交换重点是在于手足四肢。虽然头颈之上、脏腑之内亦存在阴阳经气相互交换,但是次于手足四肢之处的,故手足四肢肘膝以下的俞穴,能调治五脏六腑各经脉的有余或不足,是外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六、解释足三阴足三阳根结矛盾
当足三阴经正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结穴”;足三阴经负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根穴”。
当足三阳经正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根穴”;足三阳经负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结穴”。所以足三阴及足三阳都是与它相表里的阴阳经无间断的“根结”着。如阳经在“根”,而阴经就在“结”;如阴经在“根”,而阳经就在“结”。
《灵枢·根结篇》说:“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火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根据以上经言,就足以说明这根结机能活动的始终机理,却能挽回五脏六腑,折关败枢,阴阳大失的危证救治。所以,明白“十二经脉”的根结机理,该是何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