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年高考新材料作文“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写作指导及范文

 雪原踏步 2011-05-18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作文材料,它给了写作的主题:欲无必有,欲有必无。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草地上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

    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他的心灵,等等。关键是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要想心中有真善美,必须远离假恶丑。毫无疑问,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

    “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

此类题目在审题时,考生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自然也就开阔了。

立意示例:

    角度一: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

    角度二: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

    角度三: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

    角度四: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自己的心灵;

    角度五: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等。

    考生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学会以小见大。

错误立意

    常见的审题立意失误有: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换个角度看问题;③竞争,适者生存;④做事必须讲究方法;⑤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材料所交待的事件确实可作多种理解,如除草的关键和根本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法除草更合适,但为了限制和引导同学们的思路,题目设计者明确给出了中心句:“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从而使同学们只能从哲学家的做法中发现对生活的指导。即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作文题立意也就单一化了。所以,审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另外,同学们在行文中还易出现若即若离,议论隔靴搔痒,事实论据不典型,观点基础不坚实,材料运用过多,详略失当,观点加论据,无因果分析,缺乏论证过程等问题。

    写作重心界定

    材料中明确:“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强调“杂草”与“庄稼”两者互相排斥的特点,即有庄稼则没有杂草,有杂草则没有庄稼。这也昭示我们,除掉杂草的办法是用庄稼来替代他;反之,在心灵的刚地里,没有庄稼,则会有杂草。

    还原到生活中,就是用真善美来占领心灵的阵地,让假恶丑无处容身。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重点。文章应交待清为什么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以及怎样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如果片面强调目标、信念、理想、专注等,而不涉及杂念,不谈用它们来取代心中的杂念,或对这些谈得极少,就会出现写作重心偏离的擦边现象。

    佳作示例一

以美御丑

    怎样深刻的道理让哲学家留在最后压轴?怎样精辟的至理须待一年的躬身而行?茁壮的庄稼默然无语,摇摇焕发着生机……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当弟子的铲、烧甚至连根拔起都宣告失败之后,满地的庄稼令他们心中豁然开朗,而从此间体味出的真谛必会使他们刻骨铭心,这就是哲学家的目的吧?

    由此我想杂草者,乃无用,乃邪念,乃心灵之丑陋:当空旷的心灵遇到诱惑,不设防的心便会长出恶之花,妄图抑制只会是猴子捞月的另一版本,我们能做的且最为有效的便是让心灵的美丽永驻其间。用美丽来抵御丑陋,去除心灵的杂草。

    孟夫子也如是认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揭示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腹有诗书气自华,愚昧野蛮在此怎可有栖身之所?盈盈的书香轻而易举地就驱散了蒙昧的阴霾。

    心中进驻书香,便把无知的丑陋从身上革除,成就雄辩如排山倒海的孟轲。

    只想出去游玩怎么办?歌德把衣柜的钥匙扔进了湖里。闲适的诱惑使他无法专心于写作,于是歌德用坚决和毅力帮自己征服。湖边的举手投掷之间,歌德的心中满是坚决和高歌猛进,而那猥琐的诱惑之念则无影无踪了,三个月后大作出世。

    可见让心迎接坚毅。便把看似甜蜜的诱惑之见从心中清除。成就名耀文史的歌德。

    有时我们会被心中的或贪或躁或安逸之念所摆布,苦于其中的我们是否也找到了良药呢?居里夫人的微笑告诉了我们一切。

    我们都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但小时候她的心胸也不甚宽广,也会跟同学有磕碰。她甚至会为同伴一个无意的眼神而心伤。于是她不断地阅读宽容的书籍,以至于当她欲动怒时,浮上心头的便是宽容二字,从此怒气烟消云散。

    居里夫人把宽容介绍给自己,以达到治愈小肠鸡肚的效果。我们呢?

    把大度永驻心间,小量当然无处容身;把感恩永驻心间,抱怨自然烟消云散;把美好永驻心间。丑陋则消逝无声。美好的进驻是生命的欢歌,也是丑恶的葬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也是如此吗?

    以美御丑,可以无敌无伤矣!

    赏析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从大处着眼,引、议、联、结,章法严谨,条理井然。小处落笔,工巧细腻,不失飘逸活泼,清婉自然。文若夫子,谆谆说教,又如小女,清新可人。实为议论文的佳作。

    佳作示例二

播种于荒芜

    回望一眼硝烟未尽的虎门,往日的壮志雄心如今已荡然无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曾经讲过的话吗?

    看着无能的琦善从我的手中夺过大印。那得意的奸笑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响。隐约中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

    哀莫大于心死,一纸圣谕上赫然在目的伊犁便是我的坟墓。

    小女儿撑着病弱的身子起来为我拭去泪痕,天真地问我为什么哭。我告诉她:“那不是哭泣,只是一粒沙掉进了眼睛里。”殊不知,整个王朝的颓废就是一粒巨大的沙子。躲到塞外倒也清静,我如是想。

    这样的空虚使我的理想与抱负消失殆尽,心灵的原野杂草丛生。可我并没有除掉它们的意思,直到真正到达伊犁的那一天。

    听说圣上派来一位京官,天未拂晓,乡亲们便站在山口迎候着。我被一阵嘈杂声惊醒,看到的是提着灯的乡亲们诚挚质朴的眼神,虽然不知道他们说着什么,却有一种感觉——温暖。心灵的冻土在一点点融化、

    次日,我来到乡亲们家中,看到乡亲们艰苦的生活,落后的生产方式。我的心又一次隐隐地痛了起来。我想我再也不能闲置自己的内心而任它荒芜了。既为一方父母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

    我不再去想朝廷对我这么一个汉臣有多么不公,而让自己忙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民造福。我不再去想琦善那卑夷的眼神,而让自己专注于新疆民生的思考。我发现,当我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的时候。所有的不快都自行消退了。乡亲们渐渐露出的笑容在我心灵的原野上绽放成了绚丽的花。一朵又一朵,我迷恋上了这种感觉。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方沃土,不种庄稼,自会荒芜。超越苦痛就要试着耕耘,掀开旧的伤疤,虽然疼痛,却可以播种。

    看着眼前这方水土,我又一次潸然泪下。

    赏析

    本篇是构思别致的样本,从历史人物的身世思索人生哲理,神来之思,翩若惊鸿。读来让人为之一震。耿耿忠心,百转柔肠,读者于泪光蒙咙之中领悟真男儿之大胸怀,亦壮亦婉,感人至深。

    佳作示例三

让阳光淌在胸怀

    我是那样地喜爱月光,清冷。带着些许忧伤。

    每当寂寞时。我总会抬头仰望,本以为清幽的月光可以化解心中的失望,可每每注目,只会感觉更加悲伤。

    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湾茂密的芦苇丛,撩拔着我心中的伤。如银月光下,它们疯狂地拔节生长。

    驻足湖旁,想起那“举杯邀明月”的李白。“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樽清酒,不知是否滴进了他的愁苦泪?吟罢,他踏上那一叶扁舟,那样决绝的身影,被那片湖水剪辑。

    失意,是他后花园的杂草,他试图忽视它的存在。可那藤蔓纠结在心里,成了不能愈合的伤。于是,他从西湖撷得莲花,种在自己园中。

    生活中。我们无法用忧伤治愈忧伤。如果生命正在黑夜中踟蹰,我们应该让阳光在心怀里流淌。如果在失败中受了伤,我们就要顽强地寻找成功的希望。如果想要抛弃失望,就只有努力划动生命之桨!

    终于明白,只有那明媚的阳光才能化开我心中的忧伤,让我在快乐里舞动、飞翔。

    如果月光是满腹愁情的易安,那阳光就是意气风发的霸王。太多的忧伤,使生命迷茫,于是用利剑划破长空,跨上战马,在沙场上纵横驰骋。让呼啸而过的风撕破我的忧伤,生命的阳光温暖我的心房!

    曾经的失败,是内心那割不尽的苇草。激情进发的大火将它燃成友烬,可是火熄了,它重又萌发。于是,我在失败的脚下躬行,精心地埋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月光的忧伤阻挡不了它的生长,它的内心,有热烈的阳光在流淌。等那种子开出一朵朵娇羞的鲜花,那些杂草也必会羞愧地灭亡。

    曾经的失败,亦是抹不去的一缕忧伤的月光。可是淌在胸怀的阳光时时给我希望,让我的种子激荡着生命的力量。

    我不再仰望月亮,抛开凄美的忧伤,敞开心房,让明媚的阳光洒进,让顽强的奋斗驱散失败的彷徨!

    在我的生命中,有一米阳光在心中照亮……

    赏析

    本文如空谷幽兰,自赏自怜,伤感于飘零孤苦,却也不乏明媚的色彩,亮色的点缀,遂成清雅绝韵。敏感而细腻的情思,多情而易伤的心灵,终于在热烈而明朗的阳光下渐趋坚韧。柔肠亦有坚贞,女儿也有豪情,当一米阳光淌进胸怀,生活便不再是无涯的伤心,而是改换了模样。

更多资源请访问洪培欣语文网(http://hongpx.,转帖请注明出处。

金华一中高三优秀考场作文选评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优秀考场作文一:

“国于天地”,道德与立

高三(1)班  许凯乐

    R20;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凤凰,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明浩浩乎荡涤五千载,至于世纪之交,13亿炎黄子孙如是宣誓,豪言壮语,犹未绝于耳,可今日之时之地,忽然发现,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已然渐渐软化,于是忧患世人开始探寻社会主流价值。

    我是从《环球时报》上知晓社会正热火朝天地探讨社会主流价值观,感慨社会主流价值观丧失的同时,觉得这个探讨很有意义。毫无疑问,当大家都试图把心目中理想化的价值观塞进主流价值的筐子时,往往意味着彼此竞争,甚或引发价值体系的混乱与对抗。然而,价值观是最末之结,欲得价值主流,必先探讨凝聚社会的黏合剂——道德。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一个社会的构成要件。相比法律或强力而言,道德看似柔弱无力,却是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是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古今中外历史实践表明,各种主义和思潮时火时灭,唯一最基本的道德观万古而常青。

    中国是一个缺少本土宗教的文明古国,无法靠原罪救赎的宗教观来自律和维系社会运转。加之中国法治水平尚待提高,随着社会分层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深入,中国社会难免成为“众神狂欢”的大舞台。而选择价值观作为大舞台的支柱,则必先重建道德共识,夯实大舞台的基础,让各种价值充分交流交锋交融,最终培育出一种和而不同的主流价值体系。

    这是一个中国人信仰失落的年代。这一切,源于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化、西方化、市场化。中国传统道德遭到致命性的颠覆和解构,道德水准大幅下滑,以致洋人讥以“中国人缺少的不是价值,而是道德”。不管是“收红包”还是“躲猫猫”,不管是“毒奶粉”还是“黑矿难”,不管是“豆你玩”还是“蒜你狠”,不管是“剽窃论文”还是“学历造假”,都表明中国正处于一个道德危机期,更严重的是无德之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官二代喊出“我爸是李刚”。有人评价:“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左传》曾言“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一个国家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必有坚实的基石。这个基石即是道德。诚如古语所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欲塑主流价值之塔,必须夯实道德之基。

    塑造的形象亮点:此文意境很美,前半篇尤其像小说,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实属另类 ,夺人眼球。刻章 老人形象丰满,与中心相契合。老人的出场,就用一句“座上的老人仍是端坐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句话很有分量,让人感受到老人的定力 。接着写老人“眼神依然安宁包容,执着刻刀 的手也很稳”,更让人觉得此人绝非凡俗。接着写他刻章的过程,再次提到眼睛“专注而凝重,仿佛有淡淡的光芒”,并且提及在刻章时老人“全身都蓄着一种待发的气势”,正面写老人刻章的专注,令我想起好多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形象,如阿城《棋王》、冯骥才的《泥人张》等。最后老人的自言自语可是画龙点睛之笔,用“可刻出这块好东西 ,心里就踏实了,满了似的”完成了对他的形象塑造。文学创作讲求“形象大于思维”,如此血肉丰满的形象,自然凸显了中心。

    考场作文选评:立意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男孩子的文章,写来颇有“风骨”。首先,立足点很高,大开大阖,从灿烂的中华文明开始,以“欲塑主流价值之塔,必须夯实道德之基”这一观点作结,着眼点是整个社会。一般来说,角度大比较流于内容“空泛”,然而这篇文章却显得大而厚实,难能可贵。打分:54分。

优秀考场作文二:

摒却浮华,唯愿静好

高三(13)班  范安尊

    大约是因为时令的关系,冬至将至,天干物燥。人也总觉得心意浮躁,诸事不顺。趁着空闲,特意去拜访了这座城市中最古老的记忆。

    老街、民房、小巷,都与旧时记忆中的模样无多大改变。穿过牌楼边菜市场数年如一日的嘈杂,我径直到了巷子深处的刻印老人处。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这个位置。一如今日这般,不管旁边菜市场的菜贩与妇女如何大声算着斤两,座上的老人仍是端坐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笑了笑,他抬头微微一点,算是打过招呼。我注意到他的头发略白了些,但眼神依然安宁包容,执着刻刀的手也很稳。岁月并没有带走他太多的东西。

    老人的刻刀在模具中的石块上缓慢划过,随着低沉的摩擦声,石屑纷纷掉落。他刻得极慢,但又极深。比起其他机器或是手工的刻印匠,这样的速度很有些影响了生产的效率。然而在他的手中,这不是外界粗劣的生产,那样大批量而俗气。他是艺术。我看到他的眼睛,不同于我常见的老人们的浑浊,在此刻,它们专注而凝重,仿佛有淡淡的光芒。苍老的双手没有失去应有的力道,而是执着刀留下深深的痕迹。他的全身都蓄着一种待发的气势,仿佛是在将他的情感无声地注入面前的石块。

    我看着那印章,是枚好的田黄石,刀下的字渐渐显出形状,约略是个“安”安,小篆体的,笔致曲折。这是一个“好”字。

    我静静地看着老人将剩余的边角磨净,低低的磨刀石滤尽了所有原先的浮躁,刻刀后是刻笔,一笔一画,如描印在心上,除去了心上的杂草。而只觉得此刻天地纯明,万物静好。

    老人渐渐收回工具,拿起印石端详,满意似的眯了眯眼,似是自言自语:“这刻石头,最需要静工夫。”转头笑了笑:“刻得慢是慢了,可刻出这块好东西,心里就踏实了,满了似的,再不会后悔——每一笔,都是对得起自己呐。”

    我默默回味。生命的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再踏定方位,步伐自然有力,收获的也自然是成功。而若心浮气躁,急欲求成,也自不会有好的收成——心灵的田地上,只会是杂草。

    心灵的充实与安定,往往来自自己。丰富精神,也充实了自己。正如欲除去杂草,必先种上庄稼。摒却浮华,唯愿静好。

    我忽然想到《品质》里的格斯拉,那是世俗中的悲剧艺术者。然而我想不论他人如何评价,他那不平凡的一生,充实与丰足的。

    语言亮点:此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白相间,语言老练。有些学生也会尝试半文不白的语言,但大都失之拙劣,不忍卒读。而此文作者古文底子不错,尤喜化用文学经典,如“滥俗小说不加少,改过之人不加多”来自孟子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如“一饭而未敢忘书”来自苏轼“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如“密雨斜侵”来自于柳宗元“细雨斜侵薜荔墙”,令读者心领神会,口角吟香。打分:52

优秀考场作文三:

莲心

高三(13)班  陈思涵

    先祖的火把辟开原始的荒草,文明就此浩浩荡荡而来。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自西周的编钟敲出宫商角徵,自秦军的兵俑吹响出兵的号角,至华丽的汉赋从天而降,至唐诗宋词的韵脚平仄千年,光彩夺目,气势恢宏。

    吾辈愿承先辈之志,歌先祖遗音,纵历史涛涛千年,熟背《三字经》者有之,诵《千字文》者有之,录《红楼梦》者亦有之。然也许是国泰民安,未经动乱,吾辈与前人相比,忧患之心有所不及而享乐之意未免过盛,因而在文学方面,吾辈之中弃经典者为多。所谓唐诗宋词的背诵欣赏,亦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有何“兴趣”可言。

    最为人所痛心的,尚不在读经典作品的人数减少,而在于市场上一些“不知所云”的滥俗文学竟迅速登上了沉重的课桌,而九零后一代对其的热爱程度——人手多本,想必《圣经》犹较之不及。课间课上,饭前饭后,手不释卷,一饭而未敢忘书;谈论情节,眉飞色舞,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课文不求甚解,而于这等文学作品,却是字字品味,句句较真,其痴迷程度,也可谓登峰造极了。

    这般情况家长目睹之,心忧之;老师心忧之,训导之;政府更是溯其根源,全力打击。然网络之上,课堂之间,滥俗小说不加少,改过之人不加多。

    愚以为,此般文学,小读怡情,大读伤身,倘若深陷其中,必是毒药一枚。而欲封其出入,其源不在出版商,不在作者,而在阅读之人。若使阅读者失去对滥俗文学的兴趣,这等小说,焉有市场?所以政府不该只在打击上加大力度,出台政策,而更应关注青年沉重的内心。家长、老师、学校乃至全社会,实应帮助树立起倡导文学经典阅读的风气风尚,令逐渐沉睡的五千年文化重新散发出指路领航的光芒,从而正吾辈之思想,还吾辈中国少年的正气面貌!

    文学之土上难免会长出杂草,我们应用最智慧的手段去除这些劣质之物,那就播撒下经典文学的种子吧,让这片美好的庄稼铺满我们的心田。

    此后,任外界密雨斜侵,泥沙污浊,我辈中国少年,心应如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