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服药方法浅析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05-18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记载的服药方法,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汉代以前的服药经验。虽是口服给药,却对服药时间、次数、服用量的变化、服药后的要求以及再服条件等等进行认真选择,不仅方法丰富多彩,而且依证(剂)选法,示人规矩,充分体现了服法是使药物在人体适时发挥最佳效果的重要手段。
仲景记载的服药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清?徐灵胎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体会非常深刻。近代时间治疗学的研究证明,一昼夜的不同时间,药物在人体的作用大小颇不一样,因此探索理想的服药时间已引起医学家的高度重视。可是,近年服用中药,以方便于一时为前提,方法单一,对保证疗效和中医 治疗急症少利而多弊。因此借鉴传统经验,改进服药时间和方法,殊感迫切。为了给探索理想的服药时间 和方法提供经验,本文拟对《伤寒》《金匮》的服药方法作初步整理。
  一、一次服药法  有顿服与一日服一次两种用法。
 (一)顿服:《伤寒论》有8个方、《金匮》有18个方用此服法。其服药时间和服用量不尽相同。
  瓜蒂散、三物白散、抵当丸、桂枝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干姜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诃梨勒散、鸡屎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大黄牡丹汤、旋覆花汤、甘遂半夏汤、大黄硝石汤、泻心汤、半夏干姜汤、大黄甘遂汤、白虎加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下瘀血汤、一味瓜蒂汤等21个方,主要强调“顿服”。属于必要时服用,无固定时间确定。十枣汤系“平日服”。大陷胸丸法下有“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句,可知为傍晚服药。
对顿服药量应灵活掌握,如服瓜蒂散“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服升麻鳖甲汤可“老小再服”。下瘀血汤乃“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红兰花酒“顿服半量”。乌头汤则“煮取一升……服七合,不知,尽服之”。提示使用顿服法,不可急于求效,一次用之过量。
  使用顿服法的26个方,多为急于祛邪(涌吐、逐水、排脓)或急于加阳之剂。反映顿服法为急救用药或口服峻猛之剂而设,以快速取效。
 (二)一日服一次:共有排脓散等4个方用“日一服”。其中侯氏黑散“日一服,初服二十日”“六十日止”;薯蓣丸“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规定了服药总剂量。大乌头煎药性峻烈,强调“不可一日再服”,“不差,明日更服”。均很有特点。
  一日服药一次法似与顿服相同,其实,顿服多系一剂 药量一次服完,这与一剂药量分次口服、一日服一次者迥然有别。且顿服因快速取效而用,而一日服一次的服法多为常服之剂或峻剂慎用而设,不当混淆。
  二、分二次服药法《伤寒论》有30个方、《金匮》有24个方用此服法。根据服药时限、服用量的不同可区分为四种用法:
(一)一日服二次:桂枝二麻黄一汤、甘草汤、蜘蛛散、肾气丸、排脓汤、当归散等6个方采用“日二服”“日再服”法。6个方或方小剂轻,或丸剂缓用,其服用亦同步应求。
(二)分二次服,无固定时限:计有36个方用此服法。如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石甘汤、栀子柏皮汤、柴胡加芒硝汤、四逆汤、小半夏汤类等,或“煮取升”,“温服一升”,或“分温再服”。防己黄芪汤则“温服,良久再服”,亦属此类。服服药二次之方,涉及发汗、清热、清利湿热、和解少阳兼泻热祛实、荡涤腑实、回阳救逆、温中祛寒、健脾利水、和胃止呕、蠲痹通阳、养阴清热、益阴缓急诸法之剂,似无特殊选择,反映了汉代一般服药之法。
(二)一日服二次,先服三分之一煎液:茯苓四逆汤用此服法。该方属回阳重剂,其服法反而先饮少量,提示抢救危重病证,重剂慎服,相反相成,急用当稳,以免铸成大错。
(四)先服二分之一煎液,需要时再服:共有11个方法用此服法。如大陷胸汤、大小承气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类、蛤汤、甘草蜜汤等均用“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提示服用祛邪之剂,必须根据病情需要稳步进取,中病即止,以防祛邪伤正。
三、分三次服药法  有四种不同用法。
 (一)一日服三次:《伤寒论》有34个方、《金匮》有37个方用此服法。如桂枝加大黄汤、大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泻心汤类、白虎汤、小建中汤、理中丸的汤法、附子汤、真武汤、桃花汤、黄连阿胶汤、当归四逆汤、麻子仁丸、乌梅丸、旋覆代赭汤、五苓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虫丸、赤石脂丸、蒲灰散、鳖甲煎丸、当归芍药散、桂枝芍药知母汤、茵陈五苓散、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均用“日三服”。用此服法的方剂不仅当量多,汗、下、和、温、清、补、利、调(调理气机)、涩、软坚、镇潜诸方皆可用之,而且丸、散、汤剂兼备。提示了凡无特殊要求均可使用的常规服药方法。
 (二)一日服三次,先服少量:桃核承气汤的“煮取二升半”,“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属之。亦为慎重用药之法。
 (三)分三次服,无固定时限:《伤寒论》有27个方、《金匮》有30个方用此服法。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柴胡桂枝汤、抵当汤、小陷胸汤、苓桂术甘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小半夏汤、枳术汤、甘麦大枣汤、温以汤、风引汤、大黄附子汤、酸枣仁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或用“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或用“分温三服”。提示常规服药法中,亦可顺应治疗需要变通,不必苛求时限。
 (四)分三次服药,限时服用(完):主要有服桂枝汤不出汗时“半日许,令三服尽”;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分温三服,半日服尽”;麻黄升麻汤“分温三服,相去如饮三斗米顷,令尽”(即不足半日服完);大黄附子汤“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等。均为在一定时间内经药三次,经集中用药,强力取效。
  从仲景书中242方中有132个方使用分三次服用的方法不难想见,此法是中医传统的主要服药方法。其同中有异,变化多端,反映了对常法的灵活变通,恰当运用。
四、分五次服药法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此服法。
五、分六次服药法  猪肤汤用此服法。
六、分十次服药,昼日服完法《金匮》泽漆汤用“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属之。不限时小量频服之法,其每服少量,可免水入过多反助水邪之患,故宜用于逐水通阳之剂 。
七、少少含咽法  苦酒汤、半夏散的汤法用此服法。其频频含咽主要用于咽喉疾患,以使药力能在咽喉局部发挥较大的作用,与近代含漱用药方法雷同。
八、昼夜服药法  共有桂枝汤等14个方用此服法,其服药次数多少不一。桂枝人参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汤、赤丸等“日再夜一服”;皂荚丸、麦门冬汤、奔豚汤。生姜半夏汤、白术散、半夏厚朴汤等“昼三夜一”服;黄连汤、竹皮大丸“昼三夜二”服;理中丸“日三四次,夜二服”。昼夜服药的目的,是保证治疗的国连续性,以使药物的作用在人体持续不断。
九、逐渐加量  是服药过程中逐渐加量的服法。如十枣汤“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麻子仁丸“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不度”;理中丸“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乌梅丸“先食饮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肾气丸“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桂枝茯苓丸“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当归贝母苦参丸“饮服三丸,加至十丸”;乌头桂枝汤“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天雄散、赤石脂丸、栝蒌瞿麦丸、赤丸等“不知,稍加服”“以知为度”等均属之。逐渐加量的服法,不论对峻剂防其过量,还是对缓剂稳妥加量,均有慎重用药之意,可供借鉴。
十、一服邪解,余药不再服用  计有桂枝汤、瓜蒂散、大陷胸汤、大小承气汤、桃花汤等6个方有此注意事项。前5个方为汗、吐、下祛邪之剂,或“一服汗出病差”或“得快利”“得下”即止后服,以防剋伐伤正。桃花汤属温涩之方,亦“若一服愈,余勿服”,以避免过涩反生淤阻之弊。可见,从服法上防止药物过量,也颇方便有效。
十一、服药后吃粥或多饮暖水  计有7个方要服药后需要吃粥,但其用法和所起作用并非相同。服桂枝汤、桂枝加黄芪 需“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栝蒌桂枝汤、理中丸的汤法径系服药后“如一炊顷,可饮热粥二升”,5个方服后吃热粥,均起帮助药力之用。服三物白散以后吃粥,则有双向性作用,即吃热粥可助药力;吃冷粥抑制药效。而服十枣汤后的“糜粥自养”属于攻邪之后扶正复体的措施,与药物效用关系不切。
  服五苓散后饮暖水。于用利水剂后,反多饮水,似与常理相悖,殊不知妙在不仅以饮水防止伤阴,且有反助利水之机,值得仔细推敲。
十二、对发作性病证在发病前服药法  仲景用桂枝汤治疗“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系在病证发作前服药,并要求取得出汗的效果,即《伤寒论》54条指出的“先其时发汗则愈”。《金匮》用蜀漆散治疗牝疟,采用“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的方法;治疗温疟则加半分,“临发前服一钱匕”。同一方剂治疟疾,分别牝疟、温疟而用同中有异之服法,可谓细致入微。
体会与结语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多种类、多途径的给药方法,如外洗(百合洗方,苦参洗方)、外敷(王不留行散)、外擦(头风摩散,小儿疳虫蚀齿方)、外导(蜜煎导、猪膏发煎导)、外浸(矾石汤侵脚)、阴道坐药(蛇床子散、矾石丸)、阴道滴药(狼牙汤)、烟熏(雄黄熏肛门)等,但口服给药是主要方法。仲景的服药方法,反映我国传统口服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古人特别重视汤剂第一次煎煮取液的合理服用,几无第二煎的方法,提示治疗外感病或急症,当取最佳药液并尽快给药,以争取早治疗,快治疗。
 (二)传统服药法以一日三次服用之方最多,方的类别亦广,无明显特导性选择。虽然分二次服药之方为数不少,但一日服药二次之法,只有7个方使用。古今常规服药方法迥然有别,孰优孰劣,值得专家们深入研究。
 (三)汉代服药既注重配合药剂的峻剂速效、缓剂逐步取效,也注重峻剂的慎重服用中病即止、缓剂的增加用量及解表方的不必尽剂。古代虽有常规服药法,但并不拘泥一格,以合(治)法顺(方)剂为原则,而多变化使用。
 (四)仲景非常重视服药的护理,除强调饮食、生活起居禁忌宜慎外,还十分重视饮水、吃粥以帮助 药力的发挥,对此特点勿以枝节而轻视之。
  无可否认,仲景方的服法亦有欠明晰处。如王不留行散只提示“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当归贝母苦参丸、乌头桂枝汤等只记载服药量而无服用次数;桂枝茯苓丸只曰“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只有“温服”字样;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强调先服四分之一煎液,而不述续服之法等,均需要认真讨论。尽管仲景服药法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重视对传统服药经验的挖掘整理,探索理想的服用中药的时间和方法,改进当前服中药一日二次的简单化倾向,无疑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理当迅速而认真地开展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