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修养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小儒家 2011-05-20
  • 文化修养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 2009-12-25 中华美术网(www.ieshu.com)

  •     清人方亨咸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绘画,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纵观中国绘画史,古代的绘画大师,哪一个是仅靠笔墨技巧而获得成就的?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但是,当今画界却是鱼目混杂:不学无术者有之,仅靠玩弄笔墨而大呼“已达文人画至高之境”者有之,一知半解者有之,投机取巧者有之~~~~~虽然中国画讲究笔墨,但是仅有笔墨是不够的,更何况当今有些人不在笔墨上下功夫。他们因笔墨功夫不到位而舍弃笔墨,采用肌理手法“制画”,并美其名曰“现代工笔画”(我所了解的一位画家就是因为工笔线描的水平不高,所以作画时根本不用线,只是用铅笔勾个边线而已。对于物象的其余部分,就靠颜色和肌理来完成)。还有些科班出身的画家,不扎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不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创新之路,而是胡涂乱抹、一味崇洋,搞所谓的“抽象”艺术。可以说,这些人有知识而无文化修养(笔者认为,知识和文化是两个概念)。他们的画,既无文人画的雅逸之气,又无民间画的质朴之趣,即便称为“抽象”艺术,也无非是“抽象”艺术的垃圾而已。有些画家一味穷追前人,其作品虽飘逸空灵,但过于轻佻;虽笔简境幽,但空洞乏味,缺乏个性、缺乏思想。我们要知道,中国绘画是大文化的产物,是与哲学、文学、书法、历史以及画家人品、修养等因素紧密相关的。

        自文人画兴起以来,画家极为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如苏轼不仅是书画家,而且是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从而演绎了宋人“尚义”之说。他们在绘画方面追求的不仅仅是对物象的简单描摹,而是一种寄物言志、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的文化意境;在书法方面,追求的也不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继承与表达,而是对精神美、符号美、韵律美、流动美的传达。

        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特别是倪瓒最具影响力,值得我们研究。他在许多画论中都极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思想。尤其是他提出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使中国画在观念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董其昌。他以儒家学说为本,以“程朱理学”及“禅宗”一脉为源,把“禅宗”那不羁物欲而求大自在的精神文化内涵贯注于自己的书画作品及诗文之中,从某种角度解读了绘画的表现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这从他独出机杼的文论、诗论、书论和画论中可窥一斑。尤其是他以“禅宗”的“南顿”、“北渐”比拟“积学”与“会心”的艺术观———南、北宗论,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修养。他以自然之理诠释宇宙万物,以文人的笔情墨韵体现超然物外的清静之境。他把文人画中笔墨超逸、意趣神妙的一脉定为“南宗”;把文人画中状物凝形、法度森严的一脉定为“北宗”。这一理论,是他在多种文化修养的基础上产生的联通学问,是自然与心境交融后的自我思想的大自在、大自由的抒发。

        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是八大山人。作为明朝宗室后裔,他初涉世事便遭家倾国覆之灾,为了自保,削发为僧。满腹的文化修养,促使他用手中的画笔宣泄心中的愤恨。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冷峻、凄凉的感觉。如其笔下的小鸟白眼向上,单腿独立,似乎喻示着画家与清朝统治者势不两立。在笔墨处理上,他更注重以意为象,用笔简练,意境幽深。八大山人对书法、绘画有着独特的理性认识和深层的通悟理解。它将佛道、哲学及个性审美有机地融于画中。可以这样说,八大山人是以画代言,通过绘画抒发自己的悲愤、哀怨之情。至近代,则有傅抱石、张大千、刘海粟、齐白石等画家,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要探究文化修养为什么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就必须明白中国画是创作者自我精神世界的展现,是其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绘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时代精神的整体结晶,因而绘画要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要有教育与劝戒的作用。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谢赫也曾言:“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在笔者看来,画家的创作不能仅局限于对自然万物的描摹,而是要通过描绘自然之“形”体现画家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另外,画家最好根据画面意境,用诗文、词赋题跋,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当然,要做到这些,画家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