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市玉函山:悠久的人文历史 名源出自汉武帝

 西窗听雨 2011-05-20
济南市玉函山:悠久的人文历史 名源出自汉武帝
2010-3-15 齐鲁晚报
摘 要:打开浩瀚的古代典籍,在六朝人所著的《汉武故事》中,记载着汉武帝东封泰山时顺便求仙海上与西王母相交的传说。
悠久的人文历史

  打开浩瀚的古代典籍,在六朝人所著的《汉武故事》中,记载着汉武帝东封泰山时顺便求仙海上与西王母相交的传说。等到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据此改编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济南的玉函山上有一种奇怪的鸟,长着青色的足、赤黄的嘴、火红的额头,配上白色的翅膀,令人惊奇万分。这种鸟乃是西王母的使者,专门负责守护西王母藏在山上的玉函。汉武帝在山上得到了玉函,玉函却在汉武帝下山时化作神鸟飞走了。

  然而,在段成式的记载之前,隋代的先人们已经涉足了这座神奇的大山。据山间西佛峪寺造像间已知的题刻记载,一位叫做杨静太的妇女于开皇四年八月初十来到这里,首先在山阴新月形天然石厦之间开凿了佛像,其残字尚留存在第三龛下。五天后的中秋之日,另一个叫做刘洛的人紧随而来,他在题记中自称为“七佛主”。

  之后,隋代人夏树、殷洪纂、罗江、王景遵、傅郎振、罗宝奴、张竣母桓、颜海夫妇、僧人智定等形形色色的人士先后在这里敬造佛像,共同祈求幸福平安。这个造像和题记的过程一直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唐大中十年左右才宣告结束,其间一共为我们留下了33窟88尊精美的造像和19种题记。

  唐代大中十年沙门义初题名之后,僧侣们在山巅建造了兴隆寺,等到宋代则改为了道教的泰山行宫。绍圣元年晁补之知齐州(今济南)不久,被贬为亳州通判,他回忆起玉函山的景色,在远方作《谯郡对酒忆玉函山》一诗,怀念在济南的美好时光。元太宗七年秋,元好问再至济南,南望玉函山,重提汉武旧事。不久,山东北路都转运使廉公亮对玉函山进行了整治。随后至元六年,济南著名文学家张起岩和廉公亮等众官僚同游西佛峪,命历城人李止作《游函山西峪记》称:“北望平畴如蔬圃药畦;东北瞰府城,若棋局然;而鹊华诸山罗列起伏如拱向者,信奇观也。”并将此记刻于崖上。

  等到明代,济南诗派早期诗人刘天民居济南城西锦缠沟,由晁补之“齐州西楼对此山”之句而自号函山,著作称《函山集》。后代诗人多以寻找刘天民的名义登此山,称“先生何处睡,寻入乱山中”。当时的济南诗人李攀龙、许邦才、于慎行等也纷至沓来,留下了众多的诗篇和著作。

  明清时期,山巅的泰山行宫改为碧霞元君祠,筑南天门和三大殿。清康熙十一年,在西佛峪寺边建造灵官阁。官府随之整修盘路,命名为“十八盘”,并立禁路碑加以保护,面貌焕然一新。道光年间,马国翰起于济南,成为一代大家,他编纂了《玉函山房辑佚书》,著《玉函山房藏书簿》、《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使得玉函山借其著作名满天下。

  西佛峪诸泉

  玉函山阴,共有三峪,自西而东分别为西佛峪、柏石峪和花山峪,这些山峪随处皆泉,是大山的钟灵所在。 西佛峪,“丹柿满谷,异境天开,其内有蕊珠泉”。蕊珠泉,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佛峪寺新月形石厦“岩若窟”之下,为玉函山第一名泉。泉水由岩壁上渗出,滴入下方人工开凿的方池。因水流撞击,池内常有水花泛起,状如蕊珠,故名“蕊珠泉”。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称为奇观。泉水盛时,整个岩若窟水泻如瀑布。清代济南诗人杨致祺描写此景说:“飞瀑半空落,悬流万仞直。”



  蕊珠泉所在的佛峪寺西端,为灵官阁,自阁西南行可至鼓楼峰。这里山势回旋,悬崖峭壁直立,如在天井之间。悬崖边有小路可行,如履云梯,东侧林间路旁有泉名鹁鸽泉,泉水出自一石岩下,积于岩前,盛时直下深渊,旱时则断流干涸。泉因四周多野生鹁鸽而得名,为山间鸟兽饮水之处。济南诗人方启英诗说“野鸟频呼侣,山猿自饮泉”,是极为恰当的写照。

  佛峪寺下,有泉名灰泉。据清雍正十年住持僧人通惠所立的《西佛峪石灰泉碑记》说,玉函山俗名兴隆山,山上传说有很多神灵。佛峪寺下的山坳间“有惠池澄清”,该泉为佛峪寺所属之地,历来僧侣借助泉水生活,所以只能供僧众所用。后来周围各村也来取水,自然不能为僧徒满意,因此大家商议后立此碑,划清用水界限以告民众。最终各庄人士商议后得到的结论是“止许峪口拾人度用”,其他人等不能再来这里取水了。由此可见,当年的灰泉名叫“惠池”,水量很大且泉水澄清,是大山钟灵的所在。

  灰泉西北山半,有泉因水势很大而名大泉。泉在一巨岩下出,积于一三角形小池中。今人在池东壁雕一龙首,将泉水导入新建的蓄水池,作为四周消防的水源。泉上小亭翼然,泉畔垂柳婆娑,由亭内南望玉函山主峰,则如画在眼前。另外,西佛峪内还有一小山峪名石榴峪,有泉今俗称石榴峪泉,汇为四方池,上着栏杆,或者就是《济南府志》所记载的已经消失的“云外泉”。

  玉函山主峰之上,帅旗峰壁立万仞,兴隆峰古迹众多。兴隆峰上除了碧霞元君祠以外,另有一座不知建造年代的三教堂。有趣的是,此神庙的正门面北,虽不合常制,却可直瞰济南城,当是故意为之。三教堂的后面,有王母池泉,其名衍自西王母,泉边花草丰茂,冬季则可观雾凇,是山顶唯一的水源。

  柏石峪和花山峪

  自西佛峪而东,第一座山峪为柏石峪,峪内有村名柏石峪村,不见史志记载。如今古村因开发建设,已经没有人烟。荒村寂寥,从残存的建筑来看,全为青石垒砌,并且整个山峪翠柏青葱,生长着草药“仙鹤草”,在北方比较少见。
村南帅旗峰山崖下,有名泉取泉水充沛之意称沛泉。泉池为正方形,青石垒砌,东壁上嵌泉名碑。据题字可知,泉池重修于道光元年(1821年) 三月,下署名“东十六里河白石峪公立”。池底是一整块巨大岩石,泉源在泉池南壁下,从崖间众多细小的洞隙中流出,水盛时溢出方池,漫山而流,为峪内奇观。

  出柏石峪东去,是玉函山花山峪。花山峪形制狭长,幽远深邃。峪内花山峪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如今已经基本没有了常住人家。清代济南诗人徐子威曾与友来游,作《秋日同孙峄南、董松南访花山峪井葆泉,次孟襄阳〈过故人庄〉韵》一诗,诗中说这里的景色是“山山遍石花”。另一济南诗人乔岳在《花山峪》诗中则说,这里的山石状如“螺旋”。由此可知,此峪因山石奇特如花而得名。

  玉函山,名源出自汉武帝,胜兴则莫过佛峪寺,而其灵秀之所在,还是赖于山间的诸多汩汩清泉。正所谓“红叶古岩阴,苍松野寺深。斜阳明岭背,秋水静禅心”。
 
32.jpg (54.87 KB)
 
32.jpg
 
 
DSCF1873.jpg (122.21 KB)

 
DSCF1873.jpg
 
佛峪寺院门
 
DSCF1874.jpg (127.19 KB)

 
DSCF1874.jpg
 
DSCF1880.jpg
DSCF1882.jpg (113.87 KB)
下载次数:0
2006-6-23 05:23
 
DSCF1882.jpg
 
 
 

DSCF1894.jpg (81.28 KB)

 

DSCF1894.jpg

DSCF1895.jpg (134.42 KB)

下载次数:0

2006-6-25 05:08

 

DSCF1895.jpg

DSCF1897.jpg (160 KB)

下载次数:0

2006-6-25 05:11

 

DSCF1897.jpg

 
 
 
 

 
 

DSCF1883.jpg

DSCF1885.jpg
 

DSCF1888.jpg (113.79 KB)

下载次数:0

2006-6-24 04:43

 

DSCF1888.jpg

DSCF1877.jpg (54.01 KB)

 

DSCF1877.jpg

 
DSCF1878.jpg
 
 
 

DSCF1890.jpg (71.16 KB)

 

DSCF1890.jpg

 

DSCF1893.jpg (99.34 KB)

 

DSCF1893.jpg

DSCF1896.jpg (139.39 KB)

下载次数:0

2006-6-25 05:09

 

DSCF1896.jpg
 
 

DSCF1901.jpg (71.28 KB)

 

DSCF1901.jpg

DSCF1904.jpg (73.62 KB)

 

DSCF1904.jpg
 
 

DSCF1905.jpg (34.14 KB)

 

DSCF1905.jpg

DSCF1906.jpg (82.43 KB)

 

DSCF1906.jpg
 
 
 
 

DSCF1910.jpg (73.64 KB)

 

DSCF1910.jpg
 
 
军事禁区.

DSCF1912.jpg (43.38 KB)

 

DSCF1912.jpg

 
 
 

DSCF1914.jpg (53.89 KB)

 

DSCF1914.jpg
 
 
 

DSCF1915.jpg (49.89 KB)

下载次数:0

2006-6-29 04:28

 

DSCF1915.jpg
 
 

DSCF1923.jpg (48.22 KB)

 

DSCF1923.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