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美图库] 《富春山居图》长卷赏析

 晚秋枫林 2011-05-21
晚秋枫林
2011-05-21 12:50
 
公望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纸本、水墨画,纵33厘米、横639.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卷首残存一小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人称为《剩山图》,仍保存在黄公望的家乡浙江省博物馆。                  
  
首段《剩山图》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2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8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10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11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12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13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 伴月轩主 - 伴月轩主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赏析 

  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常熟(今属江苏)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收养,故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黄公望生平事迹,资料很少,只知道他中年在官衙当过小吏,后因平章张?的案件牵连,坐了几年牢。出狱后,他看破红尘,加入道教全真教,并以卖卜为生,大约活动于江浙一带,常常游历深山大川,以诗酒书画自娱。据他在一则题跋中自述:少年时代就开始学画,并受到画家赵孟頫的教导(跋赵书《千字文》)。后来主要学习五代画家董源的画法,并且他在云游四方时随身携带“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遇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写山水诀》)。由于勤学苦练,终于在七十岁以后自成一家,可谓大器晚成。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痴”。如果从画家师承上看,确实也是如此。 

  《富春山居图》是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为友人谢无用道士(画上题字称“无用禅师”)而作。这幅画大约在元至正七年(1347),画家七十九岁高龄开始创作,他在题记中说“三、四载未得完备”,究竟何时完成,已不可考。这幅《富春山居图》在明清时代受到画家极高的赞誉,许多画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临仿之作。明代后期鉴赏家、画家董其昌对它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跋文中连称“吾师乎,吾师乎!”可惜,这幅画流传到清初,为宜兴吴洪裕(冏卿)收藏。在顺治七年(1650)吴临终之时,竟要家人将他的心爱之物——《富春山居图》和《智永千字文真迹》“焚以为殉”。先焚《智永千字文》,再烧《富春山居图》时,幸而刚把画投入火中,吴就断气,他的侄儿吴静庵(子文)迅速从火中把画取出。卷首部分已经烧坏,从此这幅名画被裁割装裱成两卷:卷首残存一小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人称为《剩山图》;后段是一长卷,仍称《富春山居图》。                           

  前段(《剩山图》)至今仍保存在黄公望的家乡浙江省博物馆,后段长卷(《富春山居图》)在国民党败退时被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幅名画,一分为二,分居两地,真是令人感叹!                           

 《富春山居图》作者以清秀淡雅的笔墨,描绘初秋时节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同时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过去,人们评介这幅画往往强调它是一幅“从实景而来的杰作”,甚至说:“现在我们倘若过钱塘江乘汽车到金华去,凭窗而望,西岸的山水就极似他的笔墨”(傅抱石《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这种说法未免失当,因为人们到富春江游览,是无处寻觅到与画上山川极似的实景,也不可能在“西岸”找出“极似他的笔墨”的例证。因为画家黄公望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而且他的创作思想已超越北宋山水画家对“真趣”的追求,主张“作画只是个理字最要紧”(见《写山水诀》)。所以《富春山居图》是否是富春山水的实景描绘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心中对山水之理的把握。因此,这幅画虽然作者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为母题,但采用一种即兴、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显然画上山水不是实景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灵和自然合一的形态,意在表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现存《富春山居图》开卷表现江边景色,接着描绘起伏连绵的山峦,然后是广阔的江水,最后高峰突起,在江水茫茫中结束全图。整个画面景物安排得非常和谐自然,而且富有一定的节奏。在构图上画家吸取南、北宋山水画的构图经验,重视大片空白,同时注意近、中、远景的处理(如开头一段树木、坡石、远山,远近疏?密安排得错落有致),但构图比南宋山水朴实自然,不像南宋山水画家那样突出近最,舍去中景,直接画出远景的结构灵巧,然而比北宋画家那种庄重严谨的全景式构图,显得轻松随意。画上表现最精彩的是中段起伏的连山:首先是一座高山,好像近在眼前,连山间的村舍都历历在目;接着一座座山峦渐渐向远处推去,最后看到坡脚一层层地向上、向左方延伸,构成了孤线的律动仿佛众山由近至远在转动,而茫茫的江水始终是那么平静。山水相连,巧妙结合,显示出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                          

  《富春山居图》赢得历代画家的赞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笔墨技巧。元代画家赵孟頫以干笔替代宋人的湿笔皴法,但从他现存的作品看,描绘山峰技法还不太生动。如果说《鹊华秋色图》中的山峰还受到实景的限制,那么从他的《水村图》等画来看笔法虽然简洁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图》抒写自由,笔墨精妙。《富春山居图》以单纯朴素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艺术内涵。正如清代画家恽南田所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瓯香馆画跋》)。从画法上具体说,这幅画山石用干笔披麻皴,并在山的脉络上加上墨点,描绘出山峦的层次和质感。近树用干笔勾皴点画,姿态极其优美,尤其松树,松针不用传统的放射形细线表示,而以干笔浓墨点绘,既概括又生动。远树丛林多用横笔“大混点”为之。在浓重的树叶、苔点和淡墨远山的对比之下,山峦显得非常明洁,给人以秋高气爽之感。画家用笔如写行草,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杂混用,笔法轻松洒脱,洋溢着一种豪迈飘逸的气质,笔墨线条呈现出浓厚的抒情意趣,因此《富春山居图》成为元代写意画风的典范之作。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欣赏

收藏在台北的《富春山居图》残卷“无用师卷”。

 收藏在杭州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提到的《富春山居图》,是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在他8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作为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画后来几经辗转,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极为喜爱,临死前竟然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后被他的侄子从火中救出,但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随着时代变迁,两幅画身首异处,“无用师卷”被清廷收藏,而“剩山图”流落民间。

  20世纪30年代,战争在即,故宫重要文物被迫南迁,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再运往台北,“无用师卷”最终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当时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与吴湖帆商洽,吴湖帆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而今年正好是《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