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右肾水火辩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引火下行’的几种方法 - 舍得...

 kittywei 2011-05-26
右肾水火辩

张帅学习中医

或曰∶人皆谓右肾属相火,相火即少火,观坎之象,则知肾具水火之道,一阳居二阴间为坎,水火并 
而为肾,故惟坎加习也,子以右肾为属水,然则其说非与?余曰∶以惟坎加习,斯其说所以非也。夫坎 
,水也。上下皆坎,《易》故曰习坎。观先天图,干南坤北。后天图,离南坎北。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 
取坎填离,以水升火降,既济为道,谓采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此还乾坤本源之意也。坎离,是兑 
待之义,如彼谓一阳居二阴之间,无乃指一阳为火耶?然则离以一阴居二阳之间,又作何说也?夫物物具 
五行,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五脏均有此金木水火土,何乃指坎中之阳为火,指右肾为少火也。坎中 
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故谓坎中之阳,亦非 
火也。二阴,即二肾也,肾既皆阴,则作一水一火并看者,亦非矣。不然,坎中之阳,尚不可以火目之,而 
右肾又何可以属水哉?!或曰∶子是之言固矣,彼北极玄帝象 
下有龟蛇者何说也?且昔沙随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惟坎加习,于物为龟为蛇。余曰∶此何可以证 
水火并而为肾之谬也,盖龟蛇,乃道家寓意处,谓蛇属心火,龟属肾水,能降此二物,不使妄动,庶坎离 
得以交 ,而身中之丹可成。若肾则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安可牵扯龟蛇而与之同类并观哉!断乎其不可矣。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1 扩熟地黄之炒用 驳滞腻之嫌疑

    《类经附翼.真阴论》说:“物之生由乎阳,物之长由乎阴”。张氏从维护元阴与元阳之理,推崇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因之扩充熟地黄之妙用,且跳出前人“禁忌”范畴。认为:“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凡此皆用熟地黄。不仅能治阴虚之证,且取其重、镇、甘、守之特性,在补阳方中亦用之,皆是“用其静重之妙”,可偕他药随补阴阳之侧重,据证情而权变,使阴阳互为其根,水火相济,而归于平衡。

    然有嫌其滞腻,恐中阻气机者,对痰饮、水泛、脾肾虚泄等均禁锢之。张氏认为:“脾主湿,湿动则生痰”,“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治痰者,求其本,痰无不清”。拟金水六君煎,以熟地黄滋补肾阴为主,合二陈汤以健脾化痰之源。“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大虚不化,攻之弥坚,补之潜消”(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痰为津液不化之物,故化痰健脾与养阴并用,寓“补之潜消”。张氏指出:“有畏其滋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治肾泄?”殊不知有开有合,何虑中阻滞腻之忧哉!有泥于熟地黄补阴、滋腻生湿,必兼伍“渗利”之说者,张氏驳之“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利水,温补即所以化气,塞因塞用之妙也”。习以肾阳虚者用八味丸,肾阴虚者用六味丸。张氏进而创立了右归饮、右归丸;左归饮、左归丸……,均重任熟地黄为主,从而扩大

    了补肾虚的方法。其方皆基于《金匮》肾气丸(八味丸),悉去丹皮、茯苓、泽泻之渗利。如治肾阳不足而致气怯神疲、腰酸肢冷、脉细等症,用右归饮;滋肾阳不足而致气怯神疲、畏寒肢冷、阳痿滑精、腰膝酸软等症,用右归丸“阴中求阳”益右肾之元阳。命门阴分不足者,用左归饮滋阴生津,左归丸滋阴生津降火“阳中求阴”培左肾之元阴。可见其补阳中含滋阴,补阴中含扶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归纳之,扩熟地黄之妙用,驳滞腻之嫌疑,补前人之不逮。

    2 阳非有余 施熟地黄兼温剂回阳

    《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张氏据经旨认为人是一“小乾坤”,“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成形”,“阳不可以无阴,非阴无以载气”。益阳为无形之气,阴为有形之物质,二气相依,阳施阴受,原同一气。人体之温者,无形之阳气也;人体之阳微者,四末厥冷。治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及其既死,体冷如冰,阳气尽矣。自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主苦寒补阴学术之行,而略于阳虚。至张氏《类经附翼.求正录》中写了《大宝论》针对性地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中”论,并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熟地黄兼温剂始能回阳”。“《经》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夫气味之宜于人者,谓之曰补可也;未闻以味苦气劣而不相宜于人者,亦可谓之补也”。可见张氏“补而兼温”是立足于“阳非有余”的病理及其治疗上之特色。由于《内经》有“精化为气”之旨,即提出“阴亦生阳”之理。如右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与桂、附、鹿角胶等相伍,培肾中之元阳不足。然有滥用温补,不识运气,不善权变者,非景岳之过也。

    3 阴常不足 倡熟地黄非多难以奏效

    《内经》云:“肾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即人身之真阴也。张氏在《类经附翼.真阴论》中指出:“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阴虚者,十常八九”,“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虚火者,真阴之亏也”。可见阳气既非有余,真阴亦自不足。论治则“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惟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补肾中之元气”(左肾“元阴”)之佳品。并提出熟地黄具有收神散、降虚火、镇躁动、制水邪、导真气、厚肠胃,且为发汗化源之资,又因其阴性缓,故倡“非多难以奏效”。张氏之所以倡多(重)用熟地黄,是立足于“阴常不足”的病理及其治疗上之特色。如左归丸重用熟地黄培肾中之元阴,壮水之主,以治精亏液涸者。认为熟地黄是“实精血形质第一品纯厚要药”,“治形必以精血为先”。在左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为主,配合龟板胶等补益真阴,辅以鹿角胶等补阳以助阴,可见,在补阴中含助阳之意,阴阳相配,深得其“阴阳互根”之旨。近代名医张锡纯说:“阴者阳之守,血者气之配。地黄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人身元阳之气,自不至上脱下陷也。”

    4 收温补疗虚之效 关键在于配伍与炮制

    熟地黄微温补血,既可补先天之阴,又能益后天之阳。此“阴中有阳”之特殊性能,关键是配伍与炮制之相宜。

    配伍相宜:如熟地黄补血,人参补气,二者同用(两仪膏),阴阳相配,气血双补,治精气大亏、精不化气者。熟地黄配人参、当归、枸杞子、山药、山茱萸、杜仲等(大补元煎)誉为“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治气血大伤,精神失守危证。熟地黄配桂、附等(右归饮、右归丸),补肾阳之不足,命门大衰不能生土者。熟地黄配枸杞子等(左归饮、左归丸),补肾阴之不足,不能滋养营卫者(纯属壮水之主,育阴涵阳,有异于补泻兼施之剂,而不用“渗利”)。熟地黄配当归等(大营煎),养血活血,治妇人经迟,腰酸疼痛者(小营煎、三阴煎)治血少精亏、营虚失血者,治肺肾虚寒,水源为痰者(金水六君煎,取熟地黄之补肾,当归之活血养血,协二陈汤以理脾化痰消瘀,且制其二陈之燥而阴不伤)。熟地黄配白术等(大母桃),脾肾两补,以治老年泄泻者。熟地黄配柴胡等(大柴胡饮、大温中饮、五柴胡饮),滋阴散寒,以治中气不足而外邪不散者,所谓“从补血而散,而云腾致雨之妙”。熟地黄配生石膏等(玉女煎),益肾阴、清胃火,用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烦热者。熟地黄配山药等(固阴煎),脾肾两补,以治虚滑(带浊,淋遗),收滋阴固涩之功。熟地黄配干姜(胃关煎),温补脾肾,用治久泻、腹痛、冷痢者。张锡纯说:“遇其人真阴大亏,不能支持外感之热者,于治寒温药中,放胆加熟地以滋其阴,恒能挽回人命于顷刻”。

    炮制相宜:应用熟地黄“静重之妙”,又防其“散动以乱其性”,故重视炮制,以求纯正。又因兼证不同,炮制亦各异。如兼中寒而呕吐者,姜汁炒以温其中。胀满者,砂仁伴炒(或拌捣),以行气消胀。经络气血滞阻者,酒炒取酒性以增强行气通络之力。入煎剂,文火为佳。入丸剂(左归丸、右归丸……),蜜丸。入丹剂(赞化血余丹),长流水浸熟地黄一宿,以桑枝文、武火煎取浓汁,再浓缩成膏,或用蜜水膏。入酒剂(两仪膏、地黄醴),用烧酒浸泡成酒剂。


右肾水火辩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引火下行’的几种方法 - 舍得 - 舍得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张帅学习中医

主重肾命 滋填精血

    阴者,阴液、阴精之谓,具体又有精、津、液、血、髓之别。景岳阐发《灵枢·本神》“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之说,强调指出“阴为阳之根”,“阳以阴为基”,“而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必危。”其“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充分说明真阴具有决生死的重要意义。景岳熟悟经旨,深察觉人体“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精血,生命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因此,人之形体以阴言,又“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所以在治疗上大倡“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的重要治则。

    在其自创的186张新方中,运用最多、最广的补阴药首推熟地、当归二药。新方补阵29方中,含熟地者22方、含当归者14方。除攻阵以外 ......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7/01/24/34/92/23.htm


引火下行’的几种方法

彭荣深
在病机十九条中,因火热为患者占九条之多,可见火热之邪犯人之众。但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的不同,实火、阳火当泻,泻火法以苦寒泻热,属于最常见的直接针对性治疗,容易被众多医生掌握。而虚火、阴火却不仅不能通过直接的泻火法取得疗效,反而会使火邪更旺。犹如李时珍所说:“诸阳火,遇草而炽,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愈炽,以水扑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火焰自灭。”可见二者的治疗方法迥然不同。其中阴火、虚火的治疗方法掌握起来更加不易,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引火下行”就是一种治疗阴火、虚火的主要方法。但它又不仅是治疗阴火、虚火为患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阳火、实火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更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虽然火的本性是向上,但是由于身体各部均需要火的温煦,所以在生理状况之下,火可以随经络在全身上下循行,可以在脏腑的支配下到达全身各处。而在病理情况之下,火象太过后,则其不受经络脏腑约束随性而发。本性所趋,火焰涌上,火邪妄动,因此容易在人体上部、外部引发疾病,这时需要进行祛火治疗。除了直接使用苦寒泻火法之外,行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气滞、气郁、气阻、气停时间较长,都可以出现火热之象,行气即能散气,散气即能祛火,所以行气也可祛火。归纳法亦可为之,因为火邪散漫,火性上炎,将火收回到其应在的位置,即将其归位收纳,使其不再泛滥,故归纳法也可祛火。还有益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中又分阴阳,一般所说的气虚,可能为气阳虚,气阳不足则气阴妄动,因此出现阴火。此种阴火,只需益阳即可与之相协调。这时益阳即为益气,尤其是使用甘温法更可取得满意效果。有时候在气中阴阳俱虚的时候,虽然气阳虚为主,但也有气阴虚,除使用甘温之外,也可助之以甘凉,效果会更好。

引火下行应该包括除了直接苦寒泻火法之外的几种方法。具体运用时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向下导火法。即头面部或人体上部有火象,治疗时将火向下引动,以达到祛火的目的。如牙龈肿痛,胃火旺盛,可以泻足阳明经上的内庭穴予以治疗。由于牙龈位于面口部,内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龈肿痛属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阳明胃经从上往下循行,内庭在足部引动阳明经经气循经从上向下走,故称之为引火下行。气机顺畅循行之后,气滞、气郁、气阻、气停的问题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这种方法在针灸治疗时使用较多。还有如“心火下移小肠”时,治疗上不是使用直接泻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导赤散,将心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由于心在上,小肠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的方法。这时治疗的主要对象是实火、阳火。

二是交通心肾法。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人体动力的启动源,而肾藏精,是人体动力的基础。心在上,肾在下,心火必须既能升又能降,才能开启生命之源。故有诸火皆升,惟心火独降之说。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则出现心火过旺的表现在下则肾气不能得到开发而出现疲乏无力,下焦寒冷;在上则因心火扰动,心神不安。由此将出现精神疲惫,失眠不安等表现。这时主要使用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交通心肾的关键就是将不能顺利下降的心火引下来。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交泰丸使用黄连清理积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温煦在下的肾精以引动心火下行。其中黄连的用量可以根据心火的多少或虚实决定,如心火太旺则用量相对加大,反之则减少。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犹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则应与患者机体反应能力相匹配。身体对药物敏感的,用量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记得有一位舌糜烂的病人,在当地多使用清热泻火药,长期治疗不效,后辗转来到北京,一位医生处以交泰丸加减,处方后患者感觉药少价廉而不敢服用,偶尔见我后示其方,我极力劝说其服用,服5剂而治愈。此病西医多认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药并无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是虚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够治愈。

三是引火归元法。因为肾藏精而主水,心火点拨肾阳而激发肾阴以鼓动全身。若水湿(寒湿)太过,则肾阳受阻,不能与肾阴相合,而安居下焦,肾阳游离无主,弥漫四散,理论上称之为阴火。此火见水(因为加大了寒湿阻滞)则旺,见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寒湿阻滞)则消,故又称之为龙雷之火。如临床上高血压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湿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镇药物效果不好,西医使用降血压药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而使用温下焦法,如附子汤、真武汤能使血压明显降下来。还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也是此类方法。

四是益气降火法。这在李东垣治疗阴火时常用。应属以升促降法。李东垣从脾胃之气的变化出发认为:“元气与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当元气不足或受伤的时候,阴火就会抬头。

同样邪阴太过的时候正阴就会受制。如《温病条辨》所说:“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故有补正阳以去邪阳(火热),益正阴以去邪阴(寒湿)之说,李东垣创“甘温除大热”法,让人受益匪浅。我的老师万友生教授对此就颇有研究。他治疗一老妇的病例就很有代表性:“老妇自云‘火体’,动则‘上火’,眼鼻口中‘冒火’,咽痛如裂,牙痛,手足心热,久治不效,殊以为苦。……其人虽‘火大’,而从不欲饮,得冷反难受。多年来,大便日十余行,且难禁,极度乏力,腰痛尤甚,舌胖淡嫩脉弱。其气虚之象甚着,而前医药多寒凉,以其不效。遂诊为脾虚阴火証。予补中益气汤(党参与洋参、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去当归,用银柴胡,加山药、莲子、石斛、桔梗兼护脾阴、保肺气,三剂咽痛除,诸火尽消,气力增。继服一周,多年痼疾得愈。”在我们临証中,也经常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感冒或小儿夏季热等,效果也很好,也可将其中党参换成洋参,取其益气降火之意。

在中医的处方中有引经药一说,在“引火下行”中也经常使用引火下行药,所谓引火下行药主要指能将人体上部之火或外部之火引向下或引向内的药物,我们常用有如川牛膝、肉桂、杜仲等。关于川牛膝,《本草经疏》中说:“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人中经常使用,无论阴火、阳火均可,但治疗阴火时用量相对较轻,使用阳火时用量相对较大。肉桂有以火引火的作用,因其点燃下焦之火,以祛下焦的寒湿,替天(心)行道,引动肾火,故能将外散弥漫之火降下收回而归肾中。在使用中主要在于用量的掌握,一般来说用量都较小。杜仲主要是入肝经气分之药,但其不升肝气,反而能降肝气。因肝多实証,肝气太旺属实者居多,在治疗实火上炎的病症时,常用其引火下行。《本草求真》说:“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得中”。高血压病人使用杜仲的时候,一定要有肝肾阴虚,肝火亢旺的表现,效果方能满意。用量上相对较大,一般10-15g为常用量。针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远端选穴,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阳、中冲、鱼际、合谷、八风、内庭、太冲、行间、气海、关元、肾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临床上将其中某些或某个穴位加入到应用的穴位或处方中即可。手法是在实火、阳火中一般用泻法,虚火、阴火中一般用补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