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三农“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政治问题。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扩大内需,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农民增收,农民生活就不会改善,农村购买力就不会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不能稳定发展,我国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找准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是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产品供应充足,农民纯收入增长很快。据有关资料统计,1979-1996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6%,但自1997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收入增幅大大回落,1997-2000年平均增长仅为4%,且呈逐年下降趋势,1997年为8.5%,1998年为3.4%,2000年则降至2.1%,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增至4.2%,扭转了增长率持续下滑局面,2002年在2001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收入增长比城镇居民低3-4个百分点。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粮食来看,近年由于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综合增产技术的运用,粮食产量大为提高,“吃饱肚子”已经没有问题。同时,美国大米、加拿大小麦对我国粮食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并且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七成,缺乏商业竞争优势。从棉花来看,由于1993年以后国内棉花总产量稳步增长,同时受替代品生产发展和纺织品出口不景气的影响,市场需求一直疲软,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其他农产品的供求也有类似情况。二是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不容否认,前些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面临许多新问题,主要有技术装备较低、进取意识不强、家庭式管理严重等,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导致乡镇企业效益滑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降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三是农民负担久抓不降。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且又实施了税费改革,但个别地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收费养人、养人收费”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致使农民实际负担屡减屡重。四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最低,致使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较慢。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农民的科技素质形成强大反差,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拓展增收空间的能力较低。面对这些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笔者认为要采取有关综合措施进行突破: 第一,把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立足实际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夯实增收基础。调整结构必须牢固树立两个意识:一是市场意识,就是不能盲目地跟着别人学,必须把市场需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条件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另一个是质量意识,就是抓住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时机,在提高农产品的优良品率和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实现调优补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在种植业调整上,讲数量更要讲质量。要通过实施“优种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上世纪80年代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实行种养加一齐上,延长农产品增值链条,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发现,1998年以来,市场上粮食、棉花价格下跌除了供大于求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不对路、质量比较低的问题。而那些名特新优农产品,不仅有市场容量,而且价格也比较高。可见只要是优质品种,还是很有市场的。基于此,现在的关键是要突出重点,确实把质量意识落实到行动上,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市场畅销、利润丰厚的优质高效品种,以减少市场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收入稳中有增。 养殖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调整农业结构的突出位置。畜牧业可以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扩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大量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种植业越来越受到耕地和市场的约束,畜牧业发展却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还比较低,发展潜力很大。只有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围绕产业搞加工,拉长农业的效益链,农产品才能实现多次增值,农民增收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样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使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具体到各个地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加工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千方百计强化科技支撑,让科技为农业发展导航。通过实施优种工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比较效益,是科技兴农的一个例证。这有力地证明,没有科技,就没有高品质、新产品,更不会有低成本、高效益。农业科技包括品种、技术、工艺等诸多方面,如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则重在推广。但科技推广又是必须靠高素质的人来掌握和运用的。要想使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活力源,必须强化科技服务。 调整农业结构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利国利民。它涉及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在其中必须准确把握调整定位,既不能剥夺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事事干预,也不能什么也不管。调整结构的必然结果是直面市场。市场有机遇,也有风险。要一家一户去面对市场风险,农民承受不了。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尽可能减少了农户风险或风险共担。这样,既能带动一批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又能帮助单户农民解决市场信息不灵和营销能力有限的问题,实现带农增收。同时,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由单纯的下指标、发命令向以引导和服务为主转变,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包括搞好科学规划,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向农民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政策等。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手段,把握农业发展的整体方向。所有这些都要注意把握一点,就是尽管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改变农民多年的种植习惯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农民最重实惠,缩短这个过程的方法不能光靠行政命令,关键是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自觉自愿地调整结构,实现增收致富。 第二,把发展产业化经营作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扩大农民增收领域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可见,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最终落脚之点、最主要的实际操作点,内容丰富,前景广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虽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突出表现是较为现代化的工业和仍然落后的农业并存这种“二元结构”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保护农业和发展农业?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应运而生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实施农业产业化必须考虑如下六个因素:一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要立足于当地优势;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四要形成经济规模;五要组织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六要实行企业化经营。这六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这中间,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市场+龙头企业+农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这个连接与衔接过程中,农业得到了改造,企业得到了发展,工业、农业、商业融合起来了,当地农村经济顺利地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大循环。这样,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才有了前提。要把农业引进市场,靠农民自己致富。如果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海洋里扬帆远航。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延伸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的重要一环,应当切实给以引导、保护和支持,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农民自办、联户自律”、“科技领办、技物服务”、“企业联办、产销衔接”等形式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不同形式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由“公司+基地+农户”向“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为农民自我调整、规避风险、增加收入创造有利条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订单农业是促进农业市场化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加强宏观指导和服务的重要内容。第三,把科技体制和推广体系的创新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科教兴农必须先兴科技。坚持高新技术抓引进、关键技术抓突破、常规技术抓普及,围绕优良品种、节本增效、设施农业、集约化经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植物病虫害防治和检疫防疫体系建设、灾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重点,研究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推动农业科技新突破,重点引进蔬菜、花卉品种和设施自动化控制、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教兴农必须创新机制,形成相对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科教兴农必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仅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也限制了新型农机装备的应用,限制了农民开拓精神的发扬和风险意识的提高。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目前,对农民进行多项技术的培训迫在眉睫,具体包括:一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各种实用技术;二是要提高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技术;三是要提高以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和储运技术;四是提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降低文盲率。同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骨干培训,加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广泛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只有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农民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才能顺利进行,农村科技成果才能推广应用,农民增收也才能变为现实。 第四,把加大无公害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要认真落实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省政府“菜篮子”放心工程实施方案,继续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培植品牌农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设立了较高的标准,要与世界市场接轨,就要严格按照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要求,生产高品质、无公害的农产品,培植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一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基础。要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进行一次从土壤、水体、大气到农业投入品等进行全面监测,逐步实施环境净化工程、品种(种苗)多抗化工程、投入品无害化工程和生产技术标准化工程。把安全质量的关口前移到产地源头,把质量主体追溯到生产经营者。二是要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在质量标准体系上要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技术规程、投入品管理等地方标准,实现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化。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标准的实施。搞好宣传培训,把标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明白技术”,便于农民接受和实施。在检测检验体系上要切实发挥现有省、市、县三级检测体系的作用。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把“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坚定不移地推动下去,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与农业标准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检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尽快建立健全世界各国农产品质量标准资料库,掌握相关国家和地区食用农副产品监测的标准、要求与内容。并结合实际,加快农产品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步伐,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规范化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和农产品标准体系。三是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申报认定工作力度,培植更多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以取得进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通行证,要鼓励和支持有基础、有实力的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第五,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农民收入问题主要是产量问题,现在则主要是就业问题。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但也一定要看到工作的难度。要扎扎实实地、一点一滴地突破。一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仍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场所。目前,主要是要解决好乡镇企业在以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尤其要重视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对农民应得利益的保护。要重视中心工业园区就业功能开发,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充就业容量,提高工业园区一般工种就业的本地化水平,尽可能吸收本地农民工,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包括剩余劳动力的集聚的过程,是实现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替代战略。发展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以经济繁荣为依托,改革以户籍管理为核心的城乡隔离制度,取消农民进城务工和居住的各种歧视性的政策限制。要强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功能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三产”和非公有制经济转移。认真总结推广先进村经验,在物业管理、环卫事业、物流派送、养老托幼、医疗陪护、家政服务等等方面,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三产“转移步伐。三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宣传协调,负责同各企业联系,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 四要教育帮助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主动争取就业。有些农民不愿干脏活重活,不愿进当地人开的私营企业,不愿作家政服务员,认为没面子。要通过教育转变就业观念。五要加强劳动管理,稳定劳资关系。劳动管理部门要督促用工企业实行规范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签订并执行劳动合同,在用工期限、工资水平等方面,保护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六,坚持把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依法行政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切实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稳定。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明确承包关系,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尽快建立税费改革后新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积极探索新的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运行机制,推行农村会计电算化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加大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农民负担问题,是影响农村发展与稳定的大问题。只有农民的负担减下来了,才能从实质上促进农民增收步伐,维护农村稳定。当前,减负关键是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目前农民增收递减的势头之所以难以扭转,“农村货在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走”三个难题之所以迟迟难以解决,除了受农业结构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外,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目前农村体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基层行政机构改革特别是乡村基层组织改革。要加大力度,下决心精简农村多余机构和人员;要加快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划清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与税权。同时要加强和改善乡村财务管理,对行政执法部门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民权利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权利缺位问题。抓住入世契机,还农民一些基本权利,包括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农民平等的公民权,农民经营自主权以及农民民主选举权。这四项权利是激活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源泉,是改变农民命运,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保障。
|
|
来自: 昵称7047261 > 《我的文件夹(自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