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新墨菲定律”吗

 Z教授的e 2011-06-02

你知道新墨菲定律

 

安全第一,毋庸置疑。安全因素,错综复杂。但最基本的,则是安全哲学。换言之,安全从根本上说,与哲学头脑,即基本态度有关。

在安全哲学里,有三个最基本的定律,犹如基石,不可不知。

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指出的是:差错难免

爱德华·墨菲,美国空军的一位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参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一次特别试验。这个试验项目是为了测试人类对瞬间加速度的承受力。其中,有个试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测量器悬空装置在受试者的上方。结果,试验中因仪器失灵而发生了事故。墨菲通过研究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

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并导致事故。

几个月后,墨菲的上司将其提炼为墨菲定律,并广泛传播开来,特别在航天机械相关领域,影响颇大。

有关定律的正式内容,最后以更为简洁的方式重新做了表述,因而成为日后、直到今天在各界用来形容系统风险的经典规律:

有可能造成差错,必将造成。

(If anything can do wrong, it will)

不过,还有一种传说。即:墨菲定律的来源并非前述那样严肃,而是源于墨菲开的一句玩笑,就是说,是由一句玩笑逐渐演变开来的: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种传说也不无道理。因为从深层次来说,墨菲定律来源于20世纪中叶,正是二次大战之后,在美国弥漫着一种战争胜利后的盲目乐观情绪。因而这个时期,美国工作中的种种松懈、疏忽和差错现象,相当普遍。这应该说是墨菲定律得以流行起来的社会和哲学的基础吧。

二、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指出的是:问题成堆

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每起事故,不发生则已,一发生,则往往都是经不起检查的。只要一认真检查,问题必然不止一个,而是成堆

当然,这个经验还是较为原始和模糊的。如果我们听听海恩法则(亦称海因里希安全理论)的话,情况将更加明晰。

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海因里希),也许是因为太了解发动机这一飞机的心脏的重要性了,基于其自身的丰富工程经验,提出了如下法则

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果真如此么?也许有人认为:法则未免言重了;也许有人怀疑:法则的数据准确么?

但是,如果耐心研究一下的话,结果还真的差不多!

例如,台湾曾在两年的时间里摔掉6架三代战机(4F—162架幻影—2000),震动朝野。西方报刊曾讽刺说:损失超过了一场科索沃战争”——因为西方在科索沃战争中损失的三代战机也只有两架。

迫于压力,台湾军方为此组织了由一个上将带队的高级调查团进行仔细检查后,分析出有“4大原因。那就是:换装过快;体制不一;心理压力;规章不严。

而仅就F—16一种战机来说,发现的问题竟多达360个!其中包括:长达15公里的导线,绝缘层根本不适合台海的潮湿气候,美国海军自己早就禁用了。

仅一种战机,一次检查,就查出360个问题!也足见海恩法则绝非耸人听闻了。

三、新墨菲定律

如果说墨菲定律指出了差错难免海恩法则指出了问题成堆,那么,新墨菲定律则指出了事故可防

这就是说,从哲学意义上看,对墨菲定律的态度有两种:懦夫把它当作借口——差错难免,无力回天;而强人则把它当作警钟——时刻警惕,杜绝后患。

其实,即使差错已经发生,也并不可怕,因为不是每个差错必然酿成后果。这就是说,在差错与后果之间,还有一条最后的防线——检查。检查出来了,后果就完全可以防止。

所以,在这里,只要把墨菲定律改动一个词,把“do”(做)改成“see”(看),即成了新墨菲定律

有可能发现差错,必将发现。

if anything can see wrong it will。)

显然,这个新墨菲定律,更凸显出哲学辩证法的活力。也正是它,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理论和安全实践。

美国学者爱德华·特纳在《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一书中写道:墨菲法则并非失败主义听天由命的原则,它要唤醒人们的警觉,并做适应性的改变。

新墨菲定律做进一步注解和提高检查工作信心的,莫过于华裔刑事科学家李昌钰的事迹了。这位当代福尔摩斯破奇案6000多起,获800多项荣誉。在他最新的著作《刑事破案的学问》里,披露了在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妻案中,警方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辛普森背部有几滴血迹,是李昌钰通过仔细观察犯罪现场的照片才发现的;而这几滴血迹,却对案件的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一记者采访李昌钰的时候,他正在某凶杀现场用特别法医专用灯照射一具尸体,几乎是一英寸一英寸地仔细检测尸体组织,就连一滴血液、一根毛发也不放过。仅仅一个字,李昌钰就有六解”——俯瞰、站着看、弯腰看、腰弯得更低看、蹲着看、跪着看。和他在实验室中一同共事27年的同事古斯·卡拉祖拉斯赞扬说,李昌钰似乎最终总能让案件的真相大白天下,不管花费多长时间

难怪法国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作家莫泊桑说:只要你认真观察,总可以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201162《解放军报》12苏恩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