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尊与人生境界的对应

 家常话 2011-06-03

自尊,包含着自我尊重的成分,当然也有让别人尊重的含义,但完整的定义却并非如此直白而简单。自尊往往与自信联系在一起,与自己的能力及其综合的评价有关,它的正向意义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像任何事物一样,过高、过强的自尊更容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与极低自尊或“没自尊”一样走到人生的反面。准确理解和把握自尊,而不是对自尊的误解和误导,对于实现自我、享受幸福,乃至于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也便不言而喻。人们常常将自尊与个性的强弱,甚至是固执还谦卑联系在一起,但真正具有本质联系的则是,心理学上对自尊划分的三个层次与孔子所说的几个人生境界是相对应。即第一层次的所谓“依赖型自尊”对应着“三十而立”、第二层次的“独立型自尊”则对应着“四十不惑”、第三层次“无条件型自尊”则对应着“五十知天命”及“六十耳顺”

 

关于“依赖型自尊”与“三十而立”的对应。“依赖型自尊”主要表现在自尊偏重及依赖于外部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尊主要是为了获取外界的好评,外界的评价对自尊有特别的检验和刺激作用。外界评价越高,便越相信自己的能力而越发自尊,否则就容易走向反面。外部评价与自身能力这两大要素相互影响,当然,这一阶段的自尊仍然会伴随着其它阶段的自尊,只是程度和作用的区别(下面会讲到)。

 

简述了“依赖型自尊”我们就会发现,因为“三十而立”主要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并得到社会的认同,这也与依赖型自尊阶段偏重于外界认同的特点吻合。三十岁之前人们学习知识技能,谋生、找工作,找伴侣组织家庭等都离不开外界的认同,所以这个阶段依赖型自尊既是自尊的初级阶段,更与这个人生阶段的需要高度契合。因为一般人都要到三十岁左右时才能完成这样的经历,实现社会认同并立足于世,所以便有了“三十而立”一说。当然,正因为对应着自尊的阶段及人生历程,有的人可能提前,而有的人过了仍然没能做到。

 

关于“独立型自尊”与“四十不惑”的对应。“独立型自尊”主要偏重于自我评价,并不是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外界普遍会有什么样的的认知和评价,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甚至是了然于心,可以靠自己掌握的这种社会认知来进行自我评价。于是,不再依赖外界的评价,还能有选择地对有些评价加以排斥或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而这在“依赖型自尊”阶段都是很难做到的。这样,“依赖型自尊”阶段的负面作用便被大大降低了,比如因为某些外部评价而盲从、困惑、忧伤、悲痛、欣喜若狂等等。

 

孔子所谓的“四十而不惑”也正是独立型自尊的境界,并不是没有不懂及困惑的问题,而主要体现在对外界评价不再依赖,不再困惑于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认知。自尊层次的提高实际是人生境界的提高,需要经历众多成功和挫折及时间的历练,同时也说明时间历练的成效取决于自尊层次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四十而不惑”同样的有人能够提前,有人至死不悟。

 

 

关于“无条件型自尊”与“五十知天命”及“六十耳顺”。所谓“无条件自尊”并不是完全抛弃了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这些条件,而是对这两个阶段的升华,更确切地说是对这两种评价的参透。不仅不再为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做事,而且也不再为满足和陶醉自我评价而做事,实际上又将这两种评价烂熟于心,得心应手地将其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打个比方,就好比人走路,学步时要手扶及依赖它物或他人,犹如“依赖型自尊”;刚独立行走时要全神贯注、体会要领走好每一步,好比“独立型自尊”;真正会走路后,便不再考虑这些,但却一直没有违反之前得到的要领,只是不需要刻意而为,成了自然,这就相当于“无条件型自尊”。

 

“五十知天命”,不是说五十岁时能掐指算出自己的命或别人的命,对应的是将外界评价、自我评价了然于心后的自我实现,不仅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很难再有反复及善变。到了这种人生境界,对自己这一生的幸与不幸都不会再怨天尤人,如果说是认同命该如此,不如说他更清楚每一步、哪怕有偶然因素,都与自己的性格及努力有关,是自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这种状态延续到一定程度后便是所谓的“耳顺”,别人怎么评价都不会再感到逆耳,不仅能站在超脱的境界看到它的有道理或没道理,还能为我所用或不为所动,更不会打击到自己的自尊。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参悟中,便有庄子“夏虫不可语冰”,即夏天的虫子它永远不会遇到冰,冰对它也没有意义,因此说不到一起、也没有必要;还有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即他人不明白“我”时,便无须动怒甚至无须上心。这种境界就是“无条件型自尊”,已经超越了“依赖型自尊”和“独立型自尊”对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认知能力。

 

上述自尊的三个层次及对应的人生状态,与人们体验和享受到的幸福感也是直接相关的。在第一阶段,人们的幸福感更多地来自于他人的认同,第二阶段则主要来自自我的认同,第三阶段的幸福感则更多来自自己的思考和行事,痛苦亦然。因此,第一阶段要更多的获取幸福感便不可避免地要努力让自己的思维、行为得到外部更多人的认同,而不认同的痛苦则更多地需要靠改变自己而化解。进一步地化解痛苦和提升幸福便要完善和实现自我评价,这也包含个人欲望对幸福感的影响,即适当降低和调整个人欲望而减少挫折感及失望的痛苦。而幸福感更高、更可控的境界也便在于“无条件自尊”及其人生境界联系到了一起,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只有那么多经历后才会得到幸福,或者说老年人的幸福感会更加强烈,而是说明这种境界或这种境界的方法和因素,能够让人更容易地获得幸福和化解痛苦。如果能够在相对年轻时就能体验自尊及人生的更高境界,可能很难,但却是可能、也更是有益的(未完待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