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文短教”教学的策略研究

 Miss Wong 2011-06-06

提要:现行的语文教材文章越来越长,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而教学时间又相对较少。那么如何在教学时间相对紧凑的情况下让学生学得扎实,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长文短教” 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个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关键词:“长文”、“短教”、“着眼点”、“切入点”、“重难点”、“语文文字训练点”、“思维碰撞点”。

 

语文教材是每一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素材,所以,每一位教师会很用心的解读每一篇课文,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学一篇篇的课文,从中获得基本知识、方法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现行的语文教材文章越来越长,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而教学时间又相对较少。

以统计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课时为例:

课文24篇,需课时48节;古诗8篇,需课时8节;语文乐园8个和口语交际,需课时16节;共72节。而一学期以18周来算,每周3节语文课,共54节,这样算来相差18节。还不计算平时的节假日、期中复习和活动所占用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在教学时间相对紧凑的情况下让学生学得扎实,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长文短教“这个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长文短教”教学的策略研究,我分为四个小专题:1、“长文短教”课前预习及作业的研究;2、“长文短教”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3、“长文短教”教材整合研究;4、“长文短教”单元之间的课文整合研究。今天,我在这里,对“长文短教”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成果,作一次综合的陈述。

 

一、       什么叫“长文”?

我校语老师对“长文”理解分为以下三种:

1、“长文”顾名思义就是文章很长。没有任何文献说明在小学阶段多少的篇幅是“长文”。但老师们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和本身教材的编写,认为篇幅达到千字的课文,应为“长文”。

2、可有老师认为还不能把这样的课文作为探索的对象,因为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的文章虽长,但浅显易懂;学生学,教师教都很轻松。比如五年级的《我爱我的钟楼》。但有的文章,篇幅不是那么长,却含义很深,比如六年级的《壶口瀑布》没有两三节课,学生很难学懂。所以他们认为,应该是含义深,篇幅长的文章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3、有的老师认为:教材上有所明确,分为精读和略读课文两类。教师知道精读课文往往是要求教师根据年段和单元的要求,交给学生学习语文和体会情感的方法——比起略读课文要求要高,难度要大。所以,应把精读课文视为“长文”。

 

而我们经过梳理,可以达成一个共识“长文”应该分为两种:一种客观上的长文,即文章本身就很长;一种是我们老师觉得难,被我们老师教长了的文章。那么在这里,我主要研究客观上的长文。

 

二、       什么是“短教”?

“长文”它不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而且承载着儒养学子的重要使命;“短教” 不是少教,更不是不教,而是应该是充分利用教材更好的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那么,就要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三、“长文短教”课堂教学的策略

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要教会学生说话、表达、书写….还要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任务多。遇到长文,信息量大,老师绝对不能课堂上想面面俱到,那将一点也不到,那只会是学生老师又一次漂流式的学习,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不下半点印象。

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一个地球”。长文短教就重在一个字,这个字,又主要表现在上。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集中表现策略主要技巧在选点这个面上。

说到选点,我认为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大智慧。那该如何的做呢?

 

1、            站在语文教学的立场,抓住着眼点

“着眼点”在字典的解释是:(从某方面)观察;考虑。在现实问题上,他应该是做某件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选点”的策略来说,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应站在语文教学的立场,抓住“着眼点”,树立明确理念。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兴趣,让他们掌握方法,养成习惯,从而发展能力。作为教师,“长文短教”的课堂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的观点,切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要为他们的以后的长文学习奠定基础,更为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

 有了这样的“着眼点”,“长文短教”的每一节教学来看,应该围绕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上好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应作为教案中的形式上的内容,而应是被教师所制订并有着具体的内涵。如教学目标中常说的“学会什么;感受、体会到什么。”,即要让学生经过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发现和掌握知识,而不是教师直接讲授给学生,而这个经历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和体会的过程。实现“短教”,在制定“长文”的教学目标时,于其他的文章一样,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有价值的训练点,设计最精简而不忽视过程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具体设计“长文短教”的教学目标要注意的是:一要全面:教学目标一般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即兼顾双基教学、能力训练和兴趣、习惯的培养等。老师要在有限的训练点上更要站得高,想得远,全都是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形成。克服重知识、轻能力和忽视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现象。比如,有的老师因为文章长,教学时间有限,就重视对内容和知识的学习——告诉学生文章讲了什么,让他们学会生字,读顺文章,然后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完全不顾及学生在思维上、方法上、情感上有没有提高和发展。他们还会无奈地说:“时间太少了,只有这么教。”

二要明确对象。“长文”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学会,体会……而不是老师教会,教育会……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有限,而只是向学生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以讲完自己教学目标的知识、情感要点终结。要考虑学生的如何学,又学到了什么?

三要适度。既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要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不能因为文章长而随意降低标准,也不能因为训练点多、难而提高要求。现在我们要考虑老师的教要如何适应学生对长文的学习。

 

2、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

所谓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那““长文”的教学怎样抓切入点?教材有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散文……不同的题材,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不同的。写人的文章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事重在表现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在“长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切入点”教学。

另一方面,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入点”: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一定要“目中有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处在信息时代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准备状态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往往在学习新知识前他们就对新知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所以对“这个知识”他已经知道了多少?从而正确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有如上三楼,学生已站在了二楼,切忌将其引向一楼再上三楼。

结合以上所述,在“长文短教“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找准“切入点”,这样既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阅读的潜力,又能使教材的生动形象快速地在课堂中得以再现。根据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下方法:

(1)            从整体入手。对于“长文”我们没有必要处处教师引导,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读文章,让他们对整体有了大致印象之后,再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深究的,对这个地方再进行仔细地阅读、分析、综合思考。当然,总结梳理后需要深究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做到心中有数的,他应该是达成教学三维目标的关键。

(2)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3)            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长文短教”的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可以使内容复杂的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

选好文章的“切入点”学习理解“长文”,不仅是教师在组织“长文”阅读教学时的一种重要手段,更应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文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独立阅读“长文”奠定基础。

 

3、            根据高效课堂的教学观,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合称。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懂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那什么是“高效课堂”?我认为,是教师尽量减少重复、无效的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受到最大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而现在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奔重难点,突出重难点,在课文重难点处做文章。面对长文这样的教材特点和有限的课堂时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正适合“长文短教”的课堂?所以,在教师抓准“切入点”后,应该根据高效课堂的教学观,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4、            根据教材重难点,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我们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要想让“长文短教”的课堂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不仅要找准“切入点”更要抓住“重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长文短教”的教材信息量大,出现的语法、修辞、表达的特色等值得训练的地方很多,就更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师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就应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项目、课后思考题、学生的兴趣、习惯等选择文章内容重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有价值的训练点进行集中训练,对于以前训练过的,或者说在其它课文里出现的训练,要舍得放弃。

选择好了最有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又该怎样落实呢?

(1)    重锤炼

锤炼,本是对语言推敲、琢磨、使之艺术化、深刻化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写作活动。但这里对“语言文字的训练”重锤炼视要抓住训练点,分层次,讲这个点训到位、训扎实。

比如:如教授四年级《莫泊桑拜师》这一课,文章在描述第二次莫泊桑拜师后的做法,只写了一段话,但这段话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体会莫泊桑勤学苦练的突破口。而其中最价值的训练点就是一个新词“全神贯注”。如何将这个训练点训到位,训扎实?如何让莫泊桑的形象在学生心理丰满起来?首先初读一遍,理解什么是全神贯注?然后联系前文,“全神贯注地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接着,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此时,一辆马车从他身边走过,他会怎样全神贯注地观察?这里我将“全神贯注地观察”具体化和形象化,学生讲得特别的好,他们联系福楼拜的话,想象莫泊桑的做法,我趁热打铁,继而为学生创设三个情境,让学生想象“大雨倾盆时,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他会―――”(生答);“烈日炎炎下,太阳炙烤着大地,他还会―――” (生答);“如果,此时一辆马车飞驰而过,他会――” (生答)。这里教学从词义到联系全文更加深刻理解最后展开想象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而且经过了几个来回,深深唤起了学生对莫泊桑敬佩的感受。学生的言语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全神贯注”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就鲜活起来了。这样训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深度,而这个关键的词语将会在学生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学生也才更准确地运用这些词语,形成能力。

(2)    重朗读

 朗读是作为最常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语言训练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指出过:语文课要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读。在“长文短教“的课堂中,我们也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我们选择最有价值的训练点进行重锤,还应采用评读、分角色读、引读、配乐读等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让它们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张弛变化的节奏,就能让学生体会真挚自然地情感,甚至一些无法明于口的情感,可以通过读来表现。

(3)    重积累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积累在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中是多么重要啊。记得苏教版教材的主编张庆老师曾经把积累比作布云,把表达比作下雨,我觉得这个比喻十分的恰当,没有大量的原料输入,哪里会有运用和输出呢?在“长文短教”的学习中,一样要重积累。“长文短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那些词和句往往都是优美的词句,或是高度概括内容或反映文章中心的词句,积累这样的句词再好不过了。

 

5、            根据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引发思维的碰撞点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积极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语文教学大纲也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学生思维点是个广泛、比较模糊的概念,到底怎样才算是训练到了学生的思维点呢?

每一位老师要清楚:人思考是脑力的思维,表达是思维的出声。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以前就已经设计好教学的过程。老师不能禁锢在自己的教案里,要根据教学中学生的情况,来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长文短教”老师千万不可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进而引导体会感悟,从而引发思维的碰撞点

总的来说,记住一个训练思维不变的原则和宗旨,就是我们老师要善用各种方法,只引不发,开而弗达,指路不带路,要给学生充足思考、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学会寻找到破难的各种方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让学生去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他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这样做不仅获得了学习课文内容结果的优效,更是达到了思维过程的优效。我想,只有思维的优效,才能达到实现“长文短教“的课堂高效。

 

“长文短教”就是值得研究的一门课题。需要对“咬文嚼字”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研究好它,不仅提高“长文短教”课堂效率,也对日常的教学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方法还有很多,我也将继续一如既往地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万花川谷. 如何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J/OL], http://www./u/guoyufeng/archives/2007/19176.html,2007-10-17

2 钟启泉崔永 ,张华主.《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 ,2001年版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小烨.《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浙江小语论文. 2006.(10).30

5曾哲  . 长文短教的短与长》[J/OL], http://eblog./userlog7/86890/archives/2007/676749.shtml, 2007-1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