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遣大将陈婴平定江南(旧说平江南者为灌婴,据宋人赵与时考证,平江南者为堂邑侯陈婴,非颖阴侯灌婴)。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筑城。于是两座新城出现于今宜春市境在。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创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晋大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名宜春。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为避讳,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汉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刘成于宜春城中筑宜春台,刘拾亦在建成城东南二里筑金沙台,均为一方名胜。今金沙台已废,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刘拾免,建成侯国除。元鼎五年(前112),刘成免,宜春侯国除。
今宜春市境域,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国孙吴宝鼎二年(267),设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开皇十八年(598)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宋开宝八年(975),万载县由筠州划入。淳化三年(992),划新喻入临江军。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宜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州府级行政机构是袁州,其次为靖州,再次为临江军。靖州设于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几,以米岭产米改名"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废。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筠州。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基,因州名与皇帝之名同音,为避讳,须改名,此时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长出灵芝一株,视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于萧滩镇(今临江镇)。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明清时,奉新、靖安、丰城、铜鼓(其时为义宁州属地)为南昌府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
民国初年,载撤府一级行政机构,各县直属于者。1913年10月,江西分设赣东、赣西、赣南、赣北四道,赣西道治所设于宜春县。辖赣西21县,1914年6月,赣西道改名庐陵道。1916年治所由宜春迁吉安。1927年废道,各县又直属于省。
1932年10月,江西省呈准设立13个行政区,后变动频繁。1943年调整为9个行政区。第一区专员公署驻丰城县,辖丰城、新建、南昌、进贤、高安、清江、新淦7县。第二区专员公署驻宜春县,辖宜春、萍乡、万载、铜鼓、修水、宜丰、上高、新喻、分宜9县。奉新、靖安属第九区(治武宁),此况一直维持至1949年江西解放。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湘赣战役"解放赣江以西地区。7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区组建于南昌,7月20日驻宜春县城。1952年9月,袁州分区并入南昌分区。1958年12月,南昌专员公署由南昌市迁入宜春县,更名宜春专员公署。时辖宜春、萍乡、分宜、新余、清江、丰城、万载、铜鼓、宜丰、上高、高安、奉新、靖安、南昌、新建、安义、进贤17个县。尔后,南昌、新建、进贤、萍乡、新余、分宜、安义相继划出。1979年划宜春县城区设宜春市,1985年并宜春县入宜春市。1988年撤丰城县改丰城市,撤清江县改樟树市。1993年改高安县为高安市。至此,宜春地区共辖四市六县。2000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地区,改设宜春市。并改原县级宜春市为袁州区。至此,宜春市共辖袁州、奉新、靖安、宜丰、上高、铜鼓、万载一区六县,并代管丰城、樟树、高安三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