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堪舆风水术之三个境界
研习堪舆术之三个境界研习堪舆术,有三个境界,此三个境界亦即三种眼界: 第一个境界是俗眼, 第二个境界是法眼, 第三个境界是道眼. 第一境界最难突破,曾见看山很多年年,依然停留在第一个境界之内者,类皆有三种弊病,其一是不肯虚心求明师指点,稍为涉猎,仅知皮毛,自以为得诀;其二是不能磨以岁月,穷搜极讨于山水之间.其三是自恃有几分聪明,每见一山,即以私意臆度其是非,意之所向,认为理之所在.何谓俗眼?简言之,即吾粤明代大师李默斋先生阐述之「五俗」是也. 第一种俗眼是喜欢尽龙,认为龙尽气锺,**必在此,不知龙尽则局势多散漫,龙虎不包里,明堂必矌荡,水口不关拦. 第二种俗眼是最爱龙虎钳口,不问气胍是否融聚于此,不知砂水顺逆,见有开钳之地,即于当中点**. 第三种俗眼是喜欢在两水合襟之处搜求,以为**在是矣.不知往往合襟于前,则山嘴必尖,去水必直,龙虎必长,真气必荡.所以,不论来胍及**星,而以两水合襟为先务,则枝脚桡棹,三条五条,亦有合水者,皆可作**乎? 第四种俗眼是作**一定要后枕主峰正顶,不知龙从左来,**须右裁,龙从右来,**须左裁之理,不明釜虚不可中心下,土实偏宜角上裁之法,不识匾大临弦出,粗雄向侧寻之道. 第五种俗眼是喜欢阔大明堂,不知内堂要紧,外堂宜宽之理,不知明堂矌荡,生气散于飘风之忌. 第二个境界是法眼,何谓法眼? 【1】于群山缭乱之中,众胍拥出之处,审其大会之情,知其正胍结作,高出云霄而不失于孤寒,低近泥涂而不沦于卑下.或结**在至斜至侧至隐之处,而不失于险诞.虽余气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数里奔逸而不为嫌,虽**前无水无田,无朝对,一臂掬转,不见外堂,而不以为异,如所谓顺骑龙,斗斧下,斩关下,皆了然于心目中,而安然有把握. 【2】看来龙过峡而知结**之远,近,高,低,大,小****星之形状如何,**中之土色如何. 【3】能知结**之地,葬后速发,迟发,暂发,久发,或先败后发,或先发后败,败而又发,或发后即败,败后不复发等等. 第三个境界是道眼,何谓道眼: 乃望气而预知盛衰,察形而预知兴替.如清代曾国藩观天象五星连珠,即上表预期太平军之乱即可平.又如南宋传伯通观临安(即今之杭州),上表有云:「金匱淩雲,雖少府有積年之聚,廉貞?主,必大臣多持柄之虞,昂日星虧,武臣多咎,鬼金位起,閹寺施權,文曲多山,俗尚虛浮而詐,少微積水,人多文飾而貪,雖云自昔稱雄,實乃形局兩弱,只宜為一方之巨鎮,不宜作百祀之京畿,駐蹕暫足偏安,建都難奄九有.」其后果如传公之言.又如吾师张一峰,看袁世凯袓墓,指出**前其下三丈,有伏流龙泉,掘地三尺,果然有泉水喷出.又算出是八二之数.其后洪宪称帝,只八十二日而结束.又如霍鉴清在一九三六年发表「畅谈香港地运兴替之道理」一篇文章中,指出香港旺于上元二运,困于三运,败于四运,凡此者,道眼是也.三国时,管辂有言:「物不精不为神,数不妙不为术,得数者妙,得神者灵.」及其卒也,弟子发其箧书,皆世所常有,叹曰:「世患无才,不由无书,谅哉!」由此可知.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者亦非尽然,袛要学者不断寻求突破,则由技而进乎道,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我何不能是? |
|